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长平之战导游词短文阅读理解

谁能写一篇关于三峡的导游词啊 250字左右啊 急急急谢谢了

尊敬的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钱塘江,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林,你们可以叫我小林在钱塘江边,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最著名的是钱塘江大潮!今天由我将带领你们一起去看钱塘江大潮.你们可能还不知道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吧?让我来告诉大家吧!钱塘江大潮这和当地的地质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的挤压,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尊敬的游客,今天是八月十八,是观潮最好的时间,因为今天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线上,引力最大,所以八月十八是观潮最好的一天.下面,我们将登上海塘大堤观潮.大家看,现在江面很平静.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大家焦急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游客们,现在时午后1点了,大家听到远处隆隆的响声了吗?好像闷雷滚动,这说明潮快来了,虽然潮还没有出现.大家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家小心,潮马上就要来了,别被冲去啊!快看,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潮水像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皮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震耳欲聋.游客朋友们,此时浪潮过去了,你们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天下奇观”的雄伟吧!亲爱的游客们,今天的行程到此结束,大家有空再来钱塘江观潮吧!最后祝大家观潮愉快!

关于运城关帝庙的导游词的300字作文

第一轮:选拔题

【第1句】: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例: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答案: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第2句】:说出有“舌”字的成语,说得最多的胜出。

答案:七嘴八舌、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笨舌、鹦鹉学舌等。

【第3句】: 各举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包括成语、惯用语等)。

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答案:一不做,二不休 一心一意 二一添作五 三心二意 三下五除二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四通八达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五花八门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 七嘴八舌 七七四十九八九不离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九归一 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一毛十有八九 十拿九稳 十全十美

【第4句】: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 王任重(任重道远 )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焦若愚( 大智若愚)

【第5句】: 成语填空 第一组:(心)服(口)服 (以)德(报)德 (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将)计(就)计 第二组:神(乎)(其)神 精(益)(求)精 痛(定)(思)痛 欺(人)(自)欺 日(复)(一)日 微(乎)(其)微

【第8句】:怪体诗如何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 第二轮: 初级

【第1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A)

【第2句】: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 A、拨弦乐器 B、击弦乐器 (A)

【第3句】: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 A、强拍 B、弱拍 (A)

【第4句】: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看到的人: A、比原来扁了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宽了 (B)

【第5句】:在古代,“爵”是一种什么器皿

A、食器 B、酒器 (A)

【第6句】:“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格林童话 B、 C、伊索寓言 (B)

【第7句】: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B)

【第8句】:王昭君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见而远嫁匈奴单于,是因为: A、王妃对她的陷害 B、画师歪曲她的形象 C、大臣说她的坏话 (B)

【第9句】: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

A、渔夫 B、皇后 C、王子 (C)

【第11句】:“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D)

【第12句】: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A)

【第13句】: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 B、楚国 C、越国 D、齐国 (B)

【第14句】:神话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 B、 C、灵芝 (C)

【第15句】: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A)

【第16句】: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A、 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D、庐山 (D)

【第17句】:中的火焰山位于: A、甘肃 B、新疆 C、青海 (B)

【第18句】:“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B)

【第19句】: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A)

【第20句】: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 (C)

【第21句】: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B)

【第22句】: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B) 中级

【第1句】: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中级) A、杨玉环 B、貂蝉 C、赵飞燕 D、西施 (C)

【第2句】: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中级)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B)

【第3句】: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另一篇是: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A)

【第4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

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B)

【第5句】:李清照的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 (A)

【第6句】: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唐代一位高僧 C、一种官职 (C)

【第7句】:以下哪件事是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

A、倒拨垂阳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C)

【第8句】:“名花解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女子非常美丽 B、花艳丽 C、花通人性 D、美女善解人意 (D)

【第9句】: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杨时,为了见名士程颐而在他家门前冒雪等待的故事,那么杨时等待的目的是: A、拜访 B、请罪 C、道谢 D、辞别 (A)

【第10句】: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A、半截剑 B、半段枪 C、半面 D、半瓶醋 (D)

【第11句】: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A、炎炎夏日 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 D、秋去冬来 (B)

【第12句】:“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 “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衣服穿得太多 B、劳动太卖力气 C、打仗拼死厮杀 D、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D)

【第13句】: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 A、青衣 B、花旦 C、彩旦 (B)

【第14句】: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迷离伤感。

请问,人们常提到的“杨柳”是指: A、一种树木的名称 B、两种不同的树木的名称 C、与树木无关 (B)

【第15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C)

【第16句】:“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A、口吃 B、好说谎 C、喜欢骂人 D、喜欢无病呻吟 (A)

【第17句】: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A、头脑聪明 B、活得长久 C、与人长得相似 D、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B)

【第18句】:民间故事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A、男女平等 B、一夫一妻 C、婚姻自由 (C) 高级

【第1句】:东床快婿”原本是指:(高级)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C、刘邦 D、诸葛亮 (B)

【第2句】:“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曹操 B、刘备 C、谢安 D、孔子 (C)

【第3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A、席勒 B、雪莱 C、歌德 D、徐志摩 E、舒婷 (B)

【第4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E)

【第5句】:“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 (C)

【第6句】: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E、舞蹈 (D)

【第7句】: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对谁的判词

A、晴雯 B、袭人 C、黛玉 (A)

【第8句】:由成语“墙头马上”的原意可知,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属于什么类型的杂剧

A、武侠 B、言情 C、战争 D、伦理 E、历史 (B)

【第9句】:历史上曾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在: A、东林书院 B、岳麓书院 C、石鼓书院 D、白鹿书院 E、应天书院(A)

【第10句】: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 C、西施 E、赵飞燕 (C)

【第11句】:有一个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请你猜一猜:有一种事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

你知道这种事物是什么吗

A、一种鬼怪 B、一种远古动物 C、人类 D、树(C)

【第12句】:“斯芬克斯之谜”中的“斯芬克斯”的身躯是: A、马 B、狮子 C、老虎 D、蛇 (B)

【第13句】: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写人变成甲虫遭遇的那一部的作者是 A、阿普列尤斯 B、契诃夫 C、奥维德 D、卡夫卡 (D)

【第14句】:《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什么东西而服了19年的苦役

A、一瓶葡萄酒 B、一杯牛奶 C、一片面包 D、一块饼干 (C) 第三轮:擂台题 从上面剩下的题目选。

【第1句】:第一次抢答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第2句】:第二次抢答 数字猜成语(小黑板)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

【第3句】: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第3句】:第三次抢答 说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同归于尽 擦脂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炒咸菜放盐巴--太闲(咸)了 厕所里挂个钟--有始有终 外甥打灯笼--照舅 猪鼻子插葱--装象

镇江金山导游词作文400字

镇江金山风景区导游词金山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

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

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

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

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则有另一说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

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名山为金山。

此外,金山还曾叫过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

而金山的名则与金山寺有关,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壮观,气势雄伟,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

宋休以来,京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

  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

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

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

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

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

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

  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却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

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当你游览金山之后,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金山游览路线  江天禅寺——夕阳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宝——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噗墓——天下第一泉江天禅寺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

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

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

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

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

”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

”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

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

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

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

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

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

弥勒佛旁有联,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

  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

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

夕照阁  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

这些石碑引来许多文人识士、专家、历史研究者、书法家的拜谈赞吧。

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

乾隆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

按理乾隆的父亲是雍正,而这里却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传说。

观音阁  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

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椤伽台  “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

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

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

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

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

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  窗前沧海凭开眼,  台上楞伽可印心。

佛印山房  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庙的主持佛印法师住宅。

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败赌无奈入空门。

由于学识高超,终成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东坡则成宋有名学士,两人经常在金山吟诗作画。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

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

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

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

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

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

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

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

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

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

游人登临塔顶。

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

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

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

”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

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

”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

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

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

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

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

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

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

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

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

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

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

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

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

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

留云亭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

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

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

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

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

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

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

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

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

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

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

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

”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

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

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

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

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

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

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

”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

”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

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

”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

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

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

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

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

”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

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

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

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

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

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

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

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

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

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

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

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

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

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

这里道教遗存。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

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玉带桥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

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

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四宝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

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

  苏东城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

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

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

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

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

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  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  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  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字大数寸,潇洒可爱。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

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御码头  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

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现护栏上刻有“御码头”三个大字。

郭璞墓  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

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

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

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

又精于风水相命。

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

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被杀于武昌的南岗。

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碑立传,墓碑上刻着“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

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

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

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

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

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

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

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

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

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

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

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

写长江三峡导游词500字

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美丽的三峡风光。

让我们一起踏着这古诗的风韵,一起亲近这大自然,去看看风光秀丽的三峡吧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这真是让人陶醉于其中呀

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三峡的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之时,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山水的秀美,渔歌的悲凉,猿鸟的哀啭,无不反映出祖国山河的壮美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吧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第99句】: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59句】: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43句】: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

【第59句】: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71句】: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30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66句】: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第1句】: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句】: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3句】: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第4句】: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5句】: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

【第1句】:2万人、

【第2句】:4万人、

【第2句】:15(非典)、

【第3句】:5万人,2006年猛增至

【第7句】: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740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