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导游词
有一小学生队伍要来安庆师范学院游玩参观,请问如何写一篇介绍游览词比较合适
以及游览线路。
电子商务 通信信息管理 计算机通信工程 计算机及应用 金融 (房屋)建筑工程 地铁供用电技术 地铁运输与管理 物流管理 中英采购与供应管理 调查与分析 英语 工商企业管理 会计 日语 劳动和社会保障 中英合作商务管理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 法律 心理学 新闻学 视觉传达设计 服装艺术设计 室内设计 广告学 广播电视编导 初中起点大专班 民航服务与管理 学前教育 餐饮管理 网络技术应用 饭店管理 装饰装修工程 中文导游 马来西亚合作项目
介绍南昌市和江西全省风土人情的书刊,或者杂志。
要具体的书刊 ,杂志名字。
最好有间断的介绍
首页 >> 展会资讯江西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介绍 点击 1308 江西简赣”,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的内陆省。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行政区域组成部分: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景德镇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萍乡市、鹰潭市、宜春市、上饶市。
省会:南昌市 江西省,简称赣。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别称江右。
自古以来江西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
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
江西还是中国的航空资源大省,有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和景德镇昌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两个飞机制造基地。
并且正在策划建设南昌航空城。
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乃“形胜之区”。
全省共设南昌、赣州、上饶、宜春、吉安、萍乡、新余、鹰潭、抚州、景德镇、九江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
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和最大城市。
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万,人口密度257\\\/k┫,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邻省,人口出生率
【第13句】:80‰,死亡率
【第6句】:01‰,城镇人口比例为
【第36句】: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
【第5句】:13∶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汉族占
【第99句】:7%,畲族占0.2%。
土地总面积
【第16句】: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第1句】:74%,居于华东各省市之首。
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水、信江、修水和鄱江为江西五大河流。
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
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第60句】:2%,居全国第三。
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中华文化】 -> 江西风土人情 ;《万寿宫的故事》《南昌民俗》:《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走遍中国:江西》《趣闻江西》 黄明亮 等编著;《江西婺源——中国秘境之旅》 卞利 著;《山水中国(江西卷)》 段宝林,江溶 主编;《江西福建行知书》 李继勇,贺泽劲 编著;《古镇书-江西》 《江西古镇书》编辑部 著;《江西旅游500景》 吴文峰,邓波,李瑞峰 编著;《江西导游词》 余乐鸿 主编;《旅游文化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学文库·区域旅游丛书》 方志远 等著;《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王俊奇 著等等。
湖南工业大学学校环境和日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
其前身为株洲工学院,自2000年起,学校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完成湖南城市建设学校和湖南省财会学校的整体接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株洲工学院升格为湖南工业大学,同年,合并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2009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收资格。
日语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化基础和较强的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系统掌握商务贸易日语知识、技能,具备良好的涉日商务贸易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外资企业、贸易公司、涉外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商务贸易、科研及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日语专业就业方向据统计,日语专业人才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为:日资企业占50%-60%;国家机关(包括外交部、各级政府、海关、外经贸办公室和贸易促进协会等)占20%左右;大学老师和日语导游各占10%左右。
一、日企数量大幅攀升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在沪的日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
据2001年的《上海日资企业要览》记载,日本企事业单位常驻上海的代表机构为617家,日资企业为2967家;而2005年该刊记载的代表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083家,日资企业数量为3234家。
两项相加,截至2004年底,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达到了4300多家。
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日资企业7000多家。
日企增多了,吸纳劳动力数量自然也增多。
据测算,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
二、日企人才需求旺盛
谁有关于南京大屠杀手抄报的图片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
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
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
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
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
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
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
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
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
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
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
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四)“创新发展”原则的实施1.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
2.注重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EPD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教材采用案例编写的方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来讲述传统工业区。
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我国“东北工业区”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启发学生通过学习鲁尔区,借鉴鲁尔区的先进经验,为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同步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便于理解,“16字实验原则”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讲述的。
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16个字中,最核心的是“主体”和“渗透”4个字,前者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这是EPD教育的两根理论支柱,缺一不可。
因此,在进行EPD课堂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渗透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
这是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一)新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
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二)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三)正确评价“综合渗透”(新的评价观)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需要把握两点:1.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中EPD的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
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决定。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渗透点是长江洪灾;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渗透点是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则是在进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渗透点,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
不能因为过多的堆砌而冲淡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
2.要力求自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大段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现象,让学生体验和顿悟,师生达到共鸣。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通过1998年长江洪灾的一段资料分析,让学生悟出人与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通过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环境与发展要协调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一课,通过分析工业区繁荣-衰落-振兴的过程,揭示人与环境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关系。
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通过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自然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
通过自然的渗透,既保证甚至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又使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化和升华,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78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