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杏花沟导游词
三分钟新疆导游词
请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
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
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
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
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
绿洲和山地草 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新疆古称“西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
由于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历史上曾是众多民族驰骋角逐之地。
远古在南疆活动的主要是羌人,相传还有与周人有着远亲关系的赤鸟人。
到了秦汉之际,新疆已形成许多“国”,史称“西域三十六国”。
历史上对沟通新疆和内地关系贡献最大的要数汉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此后又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率军出击匈奴,并逐步使西域归属了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后的1500多年时间里,无数商人、官吏、使臣、僧侣沿着张骞的足迹东来西往,形成了一条沟通中国与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商业通道。
伴随着古道上的驼铃声,古代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珍贵的药材以及火药炼制术、造纸术、印刷术传到了西方,欧洲和亚洲各国的特产以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艺术也流入了中国。
流通在这条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华丽的中国丝绸,因此这条古老的交通线就被誉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像一条友谊的纽带,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在一起,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最古老的“外贸交流、文化传播之路”。
我是怎样培养灵感思维的
“灵感”一词最早产生于希腊,它的原意是“神的气息”。
是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构思时,吸入了“神”的灵气,使他的思维活动处于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中,从而产生了神奇般的创作能力,是“代神立言”。
世界上没有神,自然也没有借神力来进行的文艺创作。
灵感之所以被认为是“神气”,是因为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人们很难把握它。
其实,灵感这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来无影、去无踪,而实际上则是有迹可寻的。
从反映论讲,灵感的出现是作者认识的飞跃;从心理学上讲,灵感则导源于特定的神经联系的突然沟通。
所以,灵感虽以偶然的形式出现,却体现了必然的内容和规律,是偶然与必然的辨证统一。
诚然,由于灵感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人们不可能有计划地安排灵感的到来,但科学已经证明:①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创造性思路,学习、实践是获得灵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灵感在潜意识中有酝酿的过程。
③灵感在酝酿的过程中,受到相关事物启发时,可能突然出现。
④灵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时易于表现出来。
因此说,灵感是可以培养的。
而且,根据多年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培养灵感思维最为重要,而且,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激情思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只有用带有浓厚感情的目光去观察世界,世界才会有诗意。
古罗马历史学家西塞罗也写道:“我曾经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火花,没有一种近似狂热的气质,他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诗人的”。
这说明诗歌和一切文学创作一样,都应同作家的感情相联系。
我的感受是:情如海,诗如潮,只有感情的海洋才能泛起诗的浪花。
你对世界的感情越真、越深,越兴奋,你感悟世界的能力就越强,灵感也就越多。
例如,李白因为参与永王幕府事被唐肃宗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他异常兴奋,因此诗兴再次大发,诗歌创作又来了一个高潮,有名的《早发白帝城》便是在激情高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还有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如此。
杜甫当时的心情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是一样的,都是泪流于面,情动于心。
李白想的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想的也是千里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自己也都有在兴奋和激情下写出得意作品的经历。
记得1993年6月,我去大庆,顺路到安达去看望何时中先生。
席间,我声言不耽酒量,可十余个人都能背诵我的诗句来劝酒,比如说“犹见词书亲似酒,每闻诗味醉如泥。
”(《自嘲》)“今日唯求能共醉,举杯劝饮一瓢诗。
”(《送伊通诗友》)这既使我暴露了酒底,也使我异常激动和兴奋,也来了诗的灵感,于是举杯道:“杯满真情不许辞,人生几次遇相知。
动员灵感皆担酒,典当春风聊买诗。
”(《谢安达诗友举杯劝饮之厚意》)并且将酒一饮而尽。
一首诗就这样出来。
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如果不是那么动情,那么兴奋,恐怕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说激情很重要,还有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我写《西安怀古》那首诗。
本来,我上军校的时候在西安住了两年,我这个人还愿意观赏名胜古迹,应该说西安一左一右的好地方都走都看了,可当时我不写诗。
写诗以后,总想回忆当时的情景补上这一缺憾。
但是,却总也写不出来,原因在哪里
就是没有激情的火花,找不到感觉。
后来,我在2000年又去了一次西安,只在那住了两宿,就写出了《西安怀古》:“秦腔唐乐古今闻,霸业风干剩几斤
渭水枯成黎庶井,烽烟凝作帝王坟。
阿房烧尽星分火,雁塔劫余云抱尘。
欲向城头寻旧事,有人独自夜吹埙。
”为什么十年没写出来,而两天就写出来了呢
就是我说的,感情是海洋,诗是浪花,感情的海洋不激荡起来,诗的浪花就不会出现。
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激动,让自己动情。
二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创立新观点,打造新形象。
如我的一首《题孔庙龙树》便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1999年我去孔庙,看到院子里有一棵叫“龙树”的大柏树,其树的主干上还长着一个大碗口粗弯弯曲曲的与该树一体的龙状花纹,无论怎么看都有点像龙盘着一样,因此也深奇之。
不过,导游解释说;这棵树之所以长成这个模样,是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在这棵树上靠了一下。
这个说法虽不令人相信,却使我产生了一个逆向思维,于是写下了:“殿宇树荫幽古风,儒家春色鸟声中。
文章度世原非误,老树听经已化龙。
”在这首诗中,我把柏树化作龙形的原因归结为“听了儒家的经书”。
其实,还可以作一种解,即“老龙附树在听经”。
不过,这两种解释都是“反其道而思之”的结果。
还有一次,我去泰山看日出,夜里登山,到了山顶等待太阳出来。
太阳出来前,山顶已经聚了许多人,人们争着站领有利地形,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美丽的泰山日出。
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叛逆”的想法:“我何不坐下来,让太阳来见我”。
这个想法一出,马上就有了一首诗雏形,回来后整理成诗:“夜走泰山乌号号,残月半轮苔满道。
逝水空山路撞猿,摩崖绝壁晨翻鹞。
玉皇金顶雾初开,大小峰峦膝下排。
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
”(《夜登泰山待日出》用王勃滕王阁诗格)从最初的看日出,到“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整个思路来了180度转弯,而且,这个思路又饶有趣味,诗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逆向思维并不神秘,我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2011年我随中华诗词研究院去北大荒采风,到黑瞎子岛时,就很自然地这产了居安思危的想法:“失地易归成此行,难欣东极塔高登。
边防界线薄如纸,莫向国门说太平。
”(《登黑瞎子岛“东极第一哨”塔楼有感》)本来,中俄关系是历史最佳时期,黑瞎子岛也收归了一半,边境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静安全。
但是,没有永远和平的边境,“边防界线薄如纸”,说不定哪一天谁用手指一戳就会破的。
这些都是逆向思维促发的灵感,另外,逆向思维还是古今翻案诗写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写诗的人,应尽量掌握它。
三是连贯思维。
当你对一个事物连续思考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灵感是很容易出现的。
为什么
因为思维具有连贯性。
思维的连贯性在于你对所思考问题的高度敏感,同时等待你对这一问题的深思熟虑。
瓜熟蒂落,思熟灵感来,从连续地思考到对这一问题的顿悟,这也是自然的法则。
清代陆世仪曾经说过:“人性中皆有自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可见“工夫不断”、“敲击不已”确是关键。
记得2003年秋天,长春“真社”的诗友要给我开作品研究会,开会前一个月我就想:大家研究我的作品,我说点什么呢
始终是想不出来。
但是,在这一个来月的时间里,我确实是“工夫不断”、“敲击不止”,始终在不断地想这个问题。
到了要开会的前一天晚上,我告诉自己,不能再拖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写个发言提纲。
其实,我也是多年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写个发言提纲并不是难事。
但是,我是想给我的诗“理出一个头绪”,就是说,我的诗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个问题推到了晚上十点钟,还没有想清楚。
于是,我决定先睡觉,留到后半夜再说。
到了后半夜一点多钟,我醒来后再想这个问题时,很快就从脑子里跳出四个字:“旧体新诗”。
这四个字一跳出来,我就异常兴奋,因为,“旧体新诗”既是对我的诗的最好定位,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而且,马上又冒出了两句话:“以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体诗。
”就是说,旧体——不离开格律,继承格律诗的一切优点;新诗——怀着现代人的情感,用时代的语言写时代的事物。
第二天,我把这个想法与大家一说,大家也非常赞成我的观点和定位,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很快写成一篇“浅谈我的‘旧体新诗’”的文章。
从此,我的诗词创作算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从这一件事可以证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特别重要的。
不要因为一时想不透,没有结果就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然而,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必须首先提出一个明确的思考的内容,正如黑格尔关于灵感的论述那样:“要煸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
灵感就是这种活跃地进行构造形象的情况本身。
”例如,我2004年调到吉林市工作台后,就一直想写“雾凇”这一题材的诗,因为吉林雾凇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冬天的江边几乎天天能看得到,玉树琼花,真是美极了,所以吉林市也的“凇城”之美称。
但是,雾凇又极不好写,很多人写雾凇都脱离不了“玉树琼花”这个成语。
出新,是写雾凇最大的难度。
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出新。
但有一点,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雾凇,没有放弃它。
大概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我到江边再看雾凇,忽然就来了灵感,写下了《吉林雾凇》:“玉树婆娑映彩桥,阶霜渚雪日方高。
严冬犹有春潮涌,一夜江声上柳条。
”可以说,这首诗另辟蹊径,在雾凇产生的原因上做文章,想象这玉树琼花能开在严冬,一定是春潮在涌动,这涌动的春潮发出的声音,在夜晚悄悄地上了柳条,沾在枝头上。
所以,这首诗在网上才得到普遍的好评。
这就是连贯性思维的结果。
然而,保持思维的连贯性,绝不是连续思考,不是说一天到晚只想一件事,不去干别的。
而是无论在干什么,无论你多么忙,都要做到心静,都要在潜意识中对你所关注的对象保持高度的敏感(前面说过:灵感在潜意识中有酝酿的过程)。
有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工作忙的时候,反而灵感来得愈快,而比较轻松的时候,恰恰却没有灵感的造访。
为什么
就是有时虽然工作不忙,但却不能排除杂念,做到“一心向诗”。
而且,由于清闲而思想上过于放松,思维也很难做到高度敏感。
因此,清闲对于诗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心静却很重要。
四是联想思维。
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经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步骤建立起联系的关系。
比如木质和足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联想思维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联系: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理解“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古诗了。
从前有人令学生根据这句古诗作一幅画,一个学生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得了满分。
这个学生用的就是联想思维,他的联想线路图是:马蹄——草原——花香——蝴蝶。
这种举一反三的联想,多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进行。
有人把联想分为近距离联想和远距离联想。
根据诗词创作的实践,为了便于操作,我曾经把联想分为六种类型,这里略举四种说明: (1)以形似进行联想。
我到新疆吐鲁番路过达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吐鲁番居住的老汉,70多岁第一次去乌鲁木齐,发现这里要比吐鲁番凉爽得多。
回来路过达板时,又发现所有风力发电机的风扇叶都朝向乌鲁木齐的方向,于是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我们那地方热,乌鲁木齐那地方凉,原来有这么多‘风扇’向他们那里吹啊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这位老汉的联想就是通过形似产生的。
再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是以圆月像玉盘,又像明亮的镜子,以圆月与这两个物件的形状相似展开联想的。
再比如:北斗星的形状像一个大勺子,我以此展开联想,也曾经写了一首诗:“列成诗阵一长吟,吟地吟天吟古今。
吟到九霄情未尽,大勺北斗舀星云。
”(《关东诗阵成立志贺》) (2)以神似进行联想。
神似多属于远距离联想。
如豆子与人本不是同类,看起来很难进行类比,但曹植却做到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这首(《七步诗》)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快,没有这种“本是同根生”的联想是不可能的。
我去西藏两次,并读了几十本描写西藏的散文和诗歌,集中写了一百多首西藏的诗,其中有一些就是以神似来描写西藏的。
如:“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
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
”(《高原牧场》)这首诗的后两句,把牧场看成“一方花色头巾”,把“三五牦牛啃夕阳”也作为这“花色头巾”里的“图案”,这也是由神似而展开联想得来的诗意。
(3)以地名、物名、人名展开联想。
大约是1990年,我去辽宁铁岭拜访于海洲先生,当时他恰巧不在,我一个人游龙首山,由此山名联想,写下了:“神龙翘首入层云,我到山前不见君。
欲把心思说柳色,担心叶落负归人。
”(《龙首山访友不遇》)另外,2002年去张家界写的“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
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
”(《题张家界天子山》)也是以地名进行联想的。
再如,根据人名展开联想,也可以写出诗来。
如许清泉这个名子就曾给了我诗的灵感:“岂唯诗酒名,风骨亦铮铮。
世水由它浊,心泉许我清。
” (4)全方位联想。
全方位联想就是不局限于联想的某一种方式,而是调动一切可能的联想手段进行联想。
例如(《题长白山石壁》:“大荒绝顶壁生风,流水滔滔万壑中。
云帐散成虹雨露,春巢飞出夏秋冬。
”这首诗先是由长白山原名“大荒山”这名字生发开来;然后想到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由天池冲波而下;再由云想到雨,由雨想到虹和露;最后由山中的鸟巢飞出的鸟联想到“大荒山”这个“巢”飞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只“大鸟”。
可以说,这首诗由近至远,由地到天,由现实到虚幻,有人说这是神来之笔,但我自己知道,这是运用联想的结果。
五是生命思维。
简而言之,“生命思维”就是尊重自然,尊重万物,人与自然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关系。
它的表现形态有三个方面: 赋物以生命。
即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象,都看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灵魂的,甚至是有思想的。
例如:“坐赏半塘金彩莲,倏忽花睡碧云间。
却怜池里轻舟过,摇醒含苞梦一船。
”(《赏睡莲》)睡莲也是莲花的一种,本身是有生命的。
当它被称作“睡莲”时,就已经被拟人化了。
但她这时在人们心目中也只是会“睡”而已,“生命思维”不是简单地拟人。
这首诗在假定睡莲会“睡”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她“会做梦”,梦会被池中的小船“摇醒”。
于是,作者可怜她,可怜她好梦还没有做完,便被那小小的“轻舟”一过,给摇醒了。
这美丽的含苞欲放的梦,足可以装载一条小船呢
物化自我。
就是把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物我同一,天地同一。
物可以生命化,生命同样可以物化。
如诗人可以把自身想象为一棵树、一座山、一滴露等等,以这种方式去体物。
如《清晨过小昭寺》:“煨桑烟雾绕经堂,大殿众僧超度忙。
我是石狮门口坐,胸中有佛未开光。
”这里,我把自身想象为一座石狮,想到狮子也应该有心,然后想到“心即是佛”的佛教通语。
暗示了连寺庙门口的狮子胸中的“佛”都没有得到“开光”,何况我一个过客。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的“物化”,反过来赋予了石狮灵魂和生命。
这种物化自我是对生命思维的又一种诠释。
视无形为有形。
亦即把无形的,无声的,无知感的事物视为有形、有声、有知感。
如《白城包拉温都赏杏花》:“红尘紫陌入心胸,慢把诗思说万重。
头枕鸟声山径卧,手中一叠杏花风”,“广漠青黄识草芽,春风昨夜入农家。
林间坐到夕阳晚,撩起黄昏看杏花。
”这两首诗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视无形为有形。
鸟声本无形,岂能“枕”着
风亦无形,岂又能握着“一叠”
黄昏本无形,岂又能“撩起”
然而,这在作者“生命思维”的状态下,却都变成了“合理的想象”:其一,在万亩杏花林中,鸟声无处不在,且密度极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躺在山径,头下仿佛挤满了“鸟声”,当然可以说成是“头枕鸟声”;其二,杏花林中,花枝锦簇,落英缤纷,风中有花,花中有风。
作者在极度兴奋中感觉手中的风也是一片一片的,可以像花瓣一样叠起来,拿到鼻子边来嗅它的芳香。
其三,赏花之激情不因日近黄昏而减退,但黄昏的“夜幕”慢慢降临。
黄昏无形,但“夜幕”似乎可以“手感”。
于是作者在想象中“撩起黄昏”,不想让“夜幕”降临下来,好多看一眼魂牵梦萦的杏花。
六是环境思维。
环境思维,是指人思维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是也。
环境思维的获得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直接直接获得和间接获得。
直接获得的环境思维。
就是诗人到所想表达的环境中,亦或让以往的生活经历再现,并去体味、去感受环境氛围而获得的灵感。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想写一首郊游题材的诗,在家蹩了几天也写不出来,可一旦走出家门,来到郊外乡间或深山野林,诗便自然地产生了。
2003年7月,我去西藏旅游,因高原反应严重,转而到了四川九寨沟。
一踏入九寨沟人间天堂般的境地,忽有恍如隔世、第一次来到地球的感觉:“水奏琴音下断崖,野花倒挂涧边开。
我是地球村外客,山床一觉梦生苔。
”(《游九寨沟》)因为全身心地进入了这里的环境,这首诗就像山谷中流出来的泉水一样自然。
这说明写诗需要身临其境,有了这个“境”,才会有“环境思维”。
写诗20多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每当写军旅诗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境界。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县武装部工作多年,武器库保管了数万支枪,但并没有感觉它多么重要,当有一次回乡走边防,看到边境线上手握钢枪的哨兵时,方觉得枪在军人手里的分量。
很快写下了:“桦林哨所立黄昏,眼底苍苍是国门。
三尺钢枪关社稷,一身荣辱系乾坤。
”(《故乡边境行之二》) 间接获得的环境思维。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我最近写《西藏绝句百首》时就发现,原来积攒下来的大约五百条零散诗句,一句也派不上用场,后来终于明白,原来的零散诗句都是在西藏以外的环境下产生的,自然不符合反映西藏那个特殊的环境。
于是,我决定重新到西藏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中去寻找西藏的诗。
就这样,我不但第二次去西藏感受那里的环境,而且用了八个月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二十几本大约500万字的关于西藏的纪实散文。
这样做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首又一首咏西藏的诗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
如:“啄食牧歌藉梦孤,长空展翅向平芜。
一钩寒暮夕阳血,撕烂荒原残雪图。
”(《雪域雄鹰》)“雪花仓储在高原,垛满群山垛满川。
偶有天风从此过,吹携数片到人间。
”(《雪山赏雪》)可以说,这些诗只能在西藏的环境中产生,连续数月的耕读,我在西藏广袤苍茫的氛围里徜徉,像冬虫夏草一样在经幡下禅定。
这充分证明,经常地、反复地阅读某一类书籍,也是产生环境思维的重要途径。
培养灵感思维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思维习惯来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对训练,我只是对自己诗性思维进行了一次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是在我十年前发表《中华诗词》上的“灵感的培养、捕捉与表现”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也有一部分是在2011年《中国诗词年鉴》上发表的“诗性思维的现代构建”一文中的内容,所以有人读起来会很“面熟”。
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读书节演讲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一:老师们、同,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4月23是世界读书日。
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让书香溢满人生》。
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能够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
世界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
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
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 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按时补充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人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也需要时时处处为精神补充各种“营养”。
“精神营养”来自哪儿?如何补充“精神营养”?其实“精神营养”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书世界,吸取“精神营养”的渠道就是孜孜不倦地阅读。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籍。
经典诗句,让我们充满智慧;童话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历史巨著,让我们博古知今;科普书籍,让我们思维缜密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读书、求知的黄金阶段。
大家知道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利用哪种方式读书最科学吗?首先,要精读课堂上的书,尤其是文化课课本,特别是语文书,仔细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认真揣摩文章蕴涵的道理,感同身受文章表达的感情。
其次,要泛读课外书。
从文学类到科技类,从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从学校图书室到校外书店,只要是有图书的地方,就要有
想要一些有关中国名俗的知识问答,简单点的最好~谢谢~
1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2句】:民俗的四大特性; A、社会性和集体性 B、类型性和模式性 C、稳定性和变异性 D、传承性和播布性 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3句】: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第4句】: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第5句】: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第6句】: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第7句】: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第8句】: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第9句】:中国民族的语言: 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第10句】:中国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A、非拼间文字:
【第1句】:汉字;
【第2句】:音节文字(彝文) B、拼音文字:
【第1句】: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
【第2句】: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老哈萨克文)
【第3句】: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
【第4句】:朝鲜文字字母体系;
【第5句】:拉丁文字字母体系;
【第6句】: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第11句】:汉族的族源: 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第12句】:汉族简史: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
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
汉族逐渐地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发展成为摇篮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众多人口的民族
【第13句】:汉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语言系属: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语言简称汉族,属汉藏语系。
【第14句】: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第15句】: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D、回族: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 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以垦荒为业,培植高寒水稻; F、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主要从事农业; G、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农业为主; H、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J、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牧业为主,也人事农业; K、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主要副业; L、白族: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M、纳西族:主要聚承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 川间的泸沽湖畔; N、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
【第16句】: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 D、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语系未定;歌舞蜚声全国,酷爱体育,注意卫生,讲究礼貌,尊老爱幼; F、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花山原始崖壁画;铜鼓,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壮锦; G、土家族:汉藏语系:迷信鬼神、崇拜土王、想念兆头;摆手舞、土家锦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H、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I、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藏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J、彝族:汉藏语系;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K、白族:汉藏语系;信仰佛教,奉祀本主;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 L、纳西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东巴民俗风情的网站 满有意思的 教;东巴文及哥巴文,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M、傣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
伊犁河写游览的顺序来写异游词作文
伊犁河导游词“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这句精当、贴切的赞语,随着西部打开发的声浪不径而走,传遍五湖四海。
它说出了所有来疆客人的共同感受,也说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伊犁人民的自豪之情。
伊犁确实很美。
它美的独特,美得不同凡响,连滋养它的伊犁河也是悠悠然向西流的。
伊犁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绿岛,是遥远西陲一方天赐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少有这样鲜亮的蓝天碧野;少见高山下的万顷良田
在这里,雪山长河落日映衬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牛羊毡房牧场与现代城镇叠合在同一个画面……伊犁河风景区: 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是关系西北农田的著名河流。
古时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等生活于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军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曾凭着木头木伐泅渡滔滔河水。
伊犁河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众河之首,径流量约占全疆河流径流量的确1\\\/5,大约有3\\\/4的水量流出国境。
伊犁河上游有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
特克斯河是主源,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
伊犁河向西流至伊宁途中有喀什河流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河床开阔,支流众多,渠系纵横。
在接纳右岸的霍尔果斯等河后进入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
在我国境内全长约400多公里。
伊犁河的中、下游水流平缓,在我国境内雅马渡至国境段可通航汽轮。
在伊宁附近河床宽达1公里以上,河滩漫布,水流分叉,多沙洲岛屿,风景秀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