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导游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DVD(历史的印迹)的解说词,有的帮下忙,给我传一份,谢谢了急用
你不会想到博物馆去当讲解员吧,但是你可以找里面的工作人员啊,在古尸厅的旁边有卖的似乎好像,有很多光盘和书籍,但我没仔细看
新疆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新疆博物馆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其外观造型具有维吾尔建筑风格,馆内装饰亦富有民族特色。
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
目前博物馆展览有: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新疆古尸展览。
介绍新疆的导游词,简短的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
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
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全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会让您惊叹不已。
地理概况 游客们,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
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
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
绿洲和山地草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维吾尔族导游词400字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
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
【第41句】: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
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
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新疆的导游词最优美的最简短的
我们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当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我却对新疆人民的当地习俗非常感兴趣。
新疆人民有三大类习俗,分别为: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民俗禁忌。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地的饮食习俗了。
新疆人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非常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大名馔——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
他们还有和烤全羊相似的手抓羊肉。
无论谁家办喜事、丧事,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菜。
当他们饿了时,他们的小吃可谓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烤包子、拉面、油塔子、奶茶。
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的奶味,而营养价值相当高。
再有就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那种奶香和酒香的混合味道真能把天上的神仙都引来。
到了寒冬腊月,他们还照样在街头围着火炉吃西瓜,并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新疆的饮食独有一道风味。
那里的食物,天上美味,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
关于新疆维吾尔的导游词(50字)
塔城红楼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文化路的一座历史建筑,典型的俄式风格,红砖绿瓦,相当醒目, 见证了该市作为中俄重要通商口岸的历史。
红楼是在清朝宣统二年,即1910年。
占地885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屋16间,天棚地板,铁皮房顶,门框窗棂,均砌有精美图案。
临街的墙全部呈浅红色,故而人们称之为“红楼”。
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城红楼的建造者是来自俄国喀山的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
热玛赞·坎尼雪夫在1910年来到塔城,花费3年时间,建造了该市最为高大豪华的这座建筑物,在此经营大宗土特产的进出.口贸易建筑占地885平方米,2层,共有16个房间。
同时,在红楼的西侧,热玛赞·坎尼雪夫还盖了一座蓝色的清真寺。
1933年,盛世才将热玛赞·坎尼雪夫逮捕,红楼被没收改作医院。
三区革命时,红楼归还原主,不久热玛赞·坎尼雪夫之子又将其捐出,仍做医院。
1949年以后用做塔城专署办公楼,一直到1975年,1984年又划归《塔城报》社,红楼现已改为历史博物馆。
关于地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问题。
麻烦啦。
好的加分。
速度。
【第1句】:塔里木盆地
【第2句】:塔里木河
【第3句】:吐鲁番盆地
【第4句】: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
【第5句】: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6句】: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新疆南部的博斯腾湖,全国向北流得最远的河流是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全国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喀喇昆仑山上的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约30公里,冰舌长约4200米。
【第7句】:驱车经过浪漫、迷人的“老风口”达板城后不久,便到了令人神往的吐鲁番。
这个位于丝绸古道的塞外绿洲之所以令人向往,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奇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人物以及遍布全洲的著名特产。
在我国历史典藉中,不乏关于吐鲁番的记载:汉朝属车师前国,称高昌;晋置高昌郡;唐改置西州;宋称高昌回鹘;元、明则称火州、和州。
起名吐鲁番,始见于《明史》记之“土鲁番”;于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以后,此名遂用至今。
自西汉两千多年来,吐鲁番一直是祖国内地同西域边疆密切往来的必经要地。
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早就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
高昌故城坐马车。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南面约40公里的南麓木头沟三角洲地段。
从“城外”入“城内”约5公里路远,只有一条尘土马路,游人必须停下车来,自凑上十人购票坐一辆马车入内。
到了城内即可看到:到处耸立的土城墙仍然气势宏伟,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犹存。
据传,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
《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敞,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已校尉驻此城。
又《周书·高昌传》载:“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
此后张、马诸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并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至唐吏部尚书候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后,于公元9世纪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
直到元代,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后重建的火州城就不在高昌旧址了。
由此算来,从西汉到元初,高昌故城使用了1300多年。
它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曾是古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虽然高昌城废弃后,大部分地面已被开垦为耕地,但目前受国家保护的部分遗址,仍能从各自不规则而呈方形的“可汗堡”中一睹昔日繁盛的风采。
火焰山下有奇观。
“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
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这是明代诗人陈诚吟咏的《火焰山》绝句。
太凡从远道来到吐鲁番的游客,没有不看看昔日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了冲天烈火的火焰山的。
旅游车沿着火焰山向东开去,虽是九月天,可仍是流火荧风扑面而来。
越是走近,越能感到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冉冉起伏,山如大火腾腾燃烧。
据地质学家考证:约在
【第1句】:8亿年至5000万年间,大地岩浆迸涌,呼啸着从海底腾跃而出,由此造成了现在这座火焰山。
维吾尔语称火焰山为克孜勒塔格(即“红山”之意)。
他们对此山也有一段美丽传说:远古时期,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飞到这里要吃掉一对童男童女,人们若不供奉,它就作恶施威残害人畜。
有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向君主托克布喀拉汉请命,要去降伏恶龙。
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三昼夜,终于斩掉恶龙,而由于斩恶龙时的鲜血喷射,便形成了而今的“红山”……有趣的是,当游客们在车上看到火焰山的一片秃坡时,高处山峦上有一排酷似脚印的土凹,导游讲解说:这道奇观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走的脚印,后人无论怎么把这些土凹填平,但风一吹仍呈现出这一排永远不灭的“足痕”。
葡萄沟里见“县令”。
举世闻名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
在葡萄沟深处,景物天成。
游人到此停车,举目环顾,只见藤蔓交织,树影婆娑;宽敞幽深的甬道,清雅玲珑的亭榭别墅,淹没在葡萄架的浓荫之中;串串果穗,伸手可及,其形如珍珠状,丰腴晶莹。
因时下九月,部分早熟葡萄已成为一串串的紫色葡萄干,它们天然地吊在葡萄架上,与晚熟的绿色葡萄相喘衬,莫不诱人垂涎欲滴。
游移一段,忽见巍然耸立的峭崖,崖壁上抓爬挂着交柯连枝、密如帘帐的野葡萄。
拨开藤蔓,喜见涓涓泉滴,从崖缝、苍苔间溢出,注入崖下大小池塘,其池水盈盈,游鱼欢乐,热情的主人就在这清泉池畔为来客设席摆晏,少不了用葡萄沟里特别佳酿的全汁葡萄酒为之洗尘。
再往前走,发现葡萄架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旧县令参观处”。
按照所指的左行方向,笔者好奇到了这一特殊观赏处:原来是用石头雕刻的昔日县令开崖审案的场景:只见县令赤身坐在缸里审案,崖下赤裸着身子跪着的被审人。
据讲解员介绍:昔日此地温度高达80多度,县官都是在盛着天山冷水的水缸里放着橙子坐着审案,被审人也都是赤裸着身子受审,尽管如此,还是汗如雨注,热不可挡。
这个场景真实地记录了昔日吐鲁番的一个社会缩影。
坎儿井中留合影。
坎儿井是我国聪明智慧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
全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余条,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皮山、北疆奇台等地。
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总数近千条约5000公里。
太凡来到吐鲁番的旅游者,无不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隆滩上,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又一堆圆土包,形如火堆,错落有致地伸向绿洲。
只有参观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口。
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点缀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宝地。
通过询问当地人得知:吐鲁番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修建大量的坎儿井:其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每年夏季都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且渗于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厚、储量大,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导游介绍说,坎儿井的结构由坚井、地下渠和涝坎共四部分组成。
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有上下游这分:愈向上游愈深间距愈长,约30—70米;愈往下游愈浅间距愈短,约只有10—20米。
然而,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
据史料记载:在清政府的倡导下,加之屯垦措施的作用,使之坎儿井得到大量发展。
如今,虽然已新修了许多大渠、水库,但坎儿井仍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作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14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