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长征第一渡的导游词
长征第一渡的导游词
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记载,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毕。
从17日开始,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
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
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长征第一渡的博物馆
【第1句】:于都长征第一渡简介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
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红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000余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
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
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
解放后,于都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8座大桥,使两岸百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第2句】:第一渡景点:
【第1句】:三座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第2句】: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cheng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第3句】:纪念碑高
【第10句】:18米,寓红军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
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ding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
介绍一座建筑物。
于都长征第一渡的石像作文。
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记载,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毕.从17日开始,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跪求贵州遵义导游词
遵义会议会址导游词: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
我是你们导游小张,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只是此张导并非彼张导。
我知道,大家就是奔这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来的,那就话不多说,我们启程吧
话说1934年10月10日这天夜里,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
【第8句】: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长征初期,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
湘江一役,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可是红军已由出发时的
【第8句】: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 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5年1月,红军来到了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即是著名的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
大家请看这门楣上的大匾,这是毛泽东于1964年题写的黑漆金匾,上面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这也是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
因而特别珍贵。
原来这大门两侧有八间铺子,是当年房主经营酱菜及颜料纸张的店铺。
这个大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真是给我们卖了个关子啊
大家要了解这其中故事,就请随我从前面的纪念馆正门进去一探究竟吧
大家请看
这就是那幢各位曾经如此熟悉而又遥远的房子了。
对面是毛泽东的七言律诗《长征》的草书碑刻。
这里原是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
它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这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
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
主楼四周有回廊,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
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的外层还加有板门。
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
整个主楼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是当年遵义城最宏伟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这里的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的荷叶边盖洋员灯,东壁的挂钟和两个壁柜,中央的长方木桌和周围的20只木架藤心靠背椅以及长方桌下的火盆,这些都是按原来陈列的原物。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依稀看了到革命家们在这里激烈争辩的身影呢。
这次会议否定了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
通过了决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大家一定想知道有哪些名人住过这栋房子吧
毛泽东
很遗憾,毛老人家没有按照您的指示住在这里
那到底有谁呢
请随我到楼下一探究竟吧
好了
现在我们要揭晓刚才的谜底了
这西头的第一间就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了。
这里的桌椅箱柜以及文房四宝等都是按原状陈列的。
墙壁上挂有望远镜和竹斗笠,还有一张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
那清晰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这东头第一间就是朱老总和夫人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了,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
这里也都是按原貌陈列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张朱德和康克清在窑洞前的合影也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所拍的。
朱德忠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的飒爽英姿,不难想见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而总参谋长刘伯承就住这一间了。
大家可以慢慢瞻仰这些伟人的生活遗迹,但请不要动动它们。
大家请看,这间最大的是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即作战室)了,在会议室的正下方,面积有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
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当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
这一幅巨大的地图是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这些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的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
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就在这里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
从外地赶来参加遵义会议的刘少奇、李卓然、彭德怀、杨尚昆就住在这一间了,床铺是用木板临时搭成的,现在也按原状陈列。
1985年初,在隆重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50周年的日子里,杨尚昆与李伯钊故地重游来到遵义,杨尚昆无比兴奋地在他当年睡过的门板床铺上坐着照了一张像呢
现在,会址我们参观完了,要进一步了解长征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得去里边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了。
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05年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落成。
陈列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和680米长的展线,展出文物及图片资料400余件、文字资料约2万字,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单元。
其中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塑,现在大就跟着现场讲解员慢慢参观吧
关于长征第一站瑞金的解说词
江西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瑞金之名始于公元904年,古时这里盛产砂金,并设置淘金场,黄金为瑞气盈门之意, 故名“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并把瑞 金定为首都,瑞金随之更名为“瑞京”,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广大军民,在以瑞金为中心的红土地上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治国安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瑞金因此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瑞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的“瓶颈”制约得到根本缓解,已经成为赣南、闽西、 粤北的商业贸易重要城市,具备了明显的“后发”优势。
跨入新世纪,瑞金人民正以“不辱光荣历史,再创红都辉煌”的豪情,紧紧围绕“把瑞金融入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沿着“把瑞金建设成为赣南东部中心城市和赣闽边际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主攻“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化”,继续实施开放兴市战略,走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路子,大力营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回报率较高 的投资环境,形成个个谋招商,人人抓引资的良好氛围。
介绍一个与长征有关的重要战役、会议、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导游词
遵义会议会址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由我陪伴各位参观历史文化名称遵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遵义会议会址。
提到贵州提到遵义,或许您并不了解,但若是提到遵义会议,想必不用我多说,您也能略知一二吧
因为若是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所以,遵义也就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使得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了深渊的纪念意义。
该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中心的子尹路96号,原为国民党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中西合壁的两层建筑,在当时称得上是遵义最好的一栋房子。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遵义会址的门口了,请各位抬头看,在我们头顶上方“遵义会议会址”这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由毛泽东同志所书写,它们显得多么苍劲奋力,形飞神舞。
整个建筑总面积为6
【第20句】:18平方米,有雕木走廊环绕,楼顶雕刻花木虫鱼,飞檐翘角,楼台曲折,十分雅致,在这幢楼的后面还有一翠柏环绕的幽静雅致的花园。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间小客厅,就是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遵义,于15日到17日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的会议室,这个房间呈长方形,面积为27平方米。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室内摆设,仍保留了当时的风貌。
在这次会议中,大家反思过去,对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的严重错误进行批判。
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军事领导地位,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最危急的时刻所召开的,及时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革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今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摆脱敌人,振奋了士气,以后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各位团友,我们的遵义会议会址一游也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再到历史文化名城,双拥模范城遵义来
谢谢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是一回事吗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
距会址约1千米,红军烈士陵园因建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红军坟、钟伟剑烈士、邓萍牺牲时的雕塑、红军女卫生员铜像以及纪念红军长征在遵义牺牲的烈士纪念碑而著名。
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中共遵义地委决定,在红军烈士陵园建设红军烈士纪念碑。
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
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部宽2米见方。
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
【第2句】: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使外环的星光装饰和圆环内的汉白玉画像结合成一体。
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像,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整个纪念碑以环形和伸向天空的造型构成,反映红军崇高理想情操,雄伟磅薄的气派,威震环宇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代。
纪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
邓萍烈士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的。
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建成。
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组成。
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砌,通宽
【第32句】: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
1979年10月,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
在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
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
【第1句】: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碑座上石碑高
【第2句】:03米,宽0.83米,厚0.19米,正面阴刻“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背面阴刻楷书《红军坟简介》。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后,一支红军部队的卫生员给当地群众治病去了,这时部队执行紧急任务离开了遵义。
在外为群众治病的一个卫生员未能跟上部队,后惨遭伪保长杀害。
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红军卫生员。
红军走后,群众又陷入苦海。
群众生病无钱医治,更加怀念红军卫生员。
有些生病群众到红军卫生员坟前悼念,因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
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四面八方。
保长率爪牙多次去挖坟,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
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坟,就宣扬红军卫生员是“菩萨”。
反动派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红军卫生员的遗骸由桑木垭迁葬小龙山。
从此群众就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红军坟下边,塑立着一座高
【第4句】:5米以红军女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邓萍烈士牺牲时的情景,塑像墓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在邓萍墓的右后侧,2004年新建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由28块碑连成一体组成的红军英烈墙。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几十位无名红军烈士的骨灰盒。
“青松堂”是1991年2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为陵园题写的。
陵园内的“翠柏园”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红军烈士陵园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39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