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写一篇真武殿的导游词

写在青城山真武殿上的诗句,

真武殿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祀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位北宫而玄德,协衡天道,周行六合,威灵摄于万有;庇护群品,祚善刑恶,至真示化,家国熙盛。

公元2000年重修殿宇,供奉铜铸仪像,专祠祭祀。

写武当山金顶的导游词 (300字)

武当山金顶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来宾,您们好

欢迎来到道教福地武当山。

我是金顶景区的导游员肖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相关的讲解服务。

我非常乐意为各位解决游览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好了, 现在就请各位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随我一起与去参观名扬中外的武当山金顶。

经过半天的游览,相信各位已经游完了武当山的六大景区中的玄岳门、太子坡、南岩、琼台和五龙宫五个景区。

秀丽多姿的山水,雄浑古朴的建筑,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一定给您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但要说武当山的精华,就是下面我们将要游览的金顶景区了。

它位于海拔1612米的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主要包括朝天门、太和宫、紫金城、灵官殿、金殿等景点。

从朝天门起,登完号称三百六十级的天梯,进入朝圣门,眼前那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太和宫了。

它的全称是“太岳太和宫”,位于紫金城天门外万丈峭壁上,原有殿堂楼阁五百余间,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等。

太和宫是人们做早晚课的地方,内供真武神像,旁立金童玉女,左右各设钟楼、鼓楼。

钟是全山最大的一口饰龙纽八卦铜钟,击之万山会应,如滚惊雷。

前面挂着一幅对联,写的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朱鱼清朗唤觉孚世追梦人”。

里面立着一块铜碑,碑文是皇帝造工部右侍郎陆杰前来致祭的祭文。

与太和宫正殿正对的小莲峰上,安置了一座小铜殿。

它为元朝天德十一年,由湖北河南等地的信徒募资铸造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

它本放在天柱峰顶,但因其规模太小,便被后来的金殿所代替,转置到这里了,故名“转运殿”或“转展殿”。

相传只要环绕铜殿转一圈,便可转运得福。

所以数百年来,凡上山的香客,都会为了交上好运而来此一试。

金顶的导游词1

金顶导游词朋友们,现在我们已来到了琼台中观索道站。

琼台索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正面镶嵌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亲书的“武当山索道”五个金色隶书大字,字体凝重稳健,俊逸潇洒。

武当山客运索道为二人吊厢式。

索道全长1510米,高差645米,设有6座支架,挂141节吊厢,每小时运载400人,单程运行时间位25分钟。

请大家顺着索道向上看,红墙绿瓦的,就是太和宫,金光灿灿的,就是金顶。

大家再看半山腰上,蜿蜒的城墙像不像彩虹环绕,云彩上的太和宫、金顶像不像天上的宫殿、仙境。

明朝诗人洪翼圣在武当山这样写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掩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

”,其实,我们现在就在画里面。

等一会到了上面,我们就成了神仙了。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就是描绘这种景象的。

各位朋友,大家攀上这个平台,也累了,就在这儿休息一会。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小莲峰,在小莲峰的岩壁上镶嵌有民国书法家宗彝所书的“一柱擎天”四个遒劲大字。

李宗仁在此提有“整军经武”四字,书于1939年,正是日军侵华猖獗之时,通过这四字道出了李宗仁在国家危难之时的焦虑之情,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宫和金顶。

在进山大门口,我指给大家看的那幅画,就是太和宫与金顶紫禁城,是一幅在飞机上才能看到的惊世之作,武当山天柱峰竟然是一个形态逼真的巨龟,背甲高拱,驮着金光灿灿的金殿。

城墙围起来的紫禁城就是龟的身体,厚朴浑然,前方兀起一峰,昂立云端,恰似龟首翘迎苍穹。

古人在上面建筑的城墙如银蛇缠合“玄龟”,真是天造地设。

龟蛇相绕是玄武的化身,玄武为荡魔天尊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化身,是武当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古人在没有航空器的时代是如何发现这一奇观的

会不会是巧合呢

城墙周长3

【第44句】:43米,叫人吃惊的是,金顶的面积34443平方米,就是去掉墙周长小数点的数字。

城墙可以看作盘在龟背上的蛇,所以,太和宫与金顶就构成了龟蛇合体像。

龟蛇合体成为玄武,是武当山的标志象征。

蛇属阴,龟属阳,龟蛇合体即表示阴阳交合,元气中和。

“太和”就是“大和”,元气非常充足和顺,身体非常舒泰。

过去,住在太和宫的都是高道,道行很深,功夫很高。

整个金顶建筑很奇妙。

奇妙中包含着武当山道教的玄机。

现在,我们到达转运殿。

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均为铜铸鎏金,工艺精美,令人称奇。

这座铜殿是元代在武昌铸造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铜殿。

有“华夏第一铜殿”之称。

它具有佛教建筑风格,在此却与道教建筑巧妙结合,被无数善男信女视为“转运殿”。

这座华夏第一铜殿又是如何成为殿中之殿的呢

大家猜猜看。

这座殿之所以叫转运殿,是因为寄托着人们盼望好运到来的心情。

希望好运常在的朋友进去转转,提醒进去的朋友,在你转的时候,会听到老道长问:“转过来没

”你要大声喊“转过来了,转过来了。

”运气就会随着你的转动越转越好。

江川碧云寺真武殿对联谁写

谋人财,害人命,奸盗邪淫,任你烧香也无益;忠于国,孝于家,清正廉明,见神不拜又何妨 。

作者不可考

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观光游览。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

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

在修建避暑山庄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使避暑山庄成为艺术的总结与升华。

我国园林专家们说,整个避暑山庄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

专家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女士们、先生们游览了避暑山庄之后再来回答。

不过,我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这原因与避暑山庄的地形有关。

(导游员采用悬念法,以激发游客游览的兴趣) 各位,避暑山庄到了,请大家下车,现在我就带领大家一睹她的风采。

(在丽正门外)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面前这座古色古香的门,就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叫丽正门,是清代皇帝进出的门。

宫门面宽三间,上下两层。

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

你们看,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面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石碑,上面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所以我们又叫它下马碑。

广场南边有一道红色照壁,使这座皇家园林与外界隔开。

关于红照壁,传说里边藏有从鸡冠山飞来的金鸡,在夜深人静时,轻叩照壁,金鸡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

如果哪位想考证一下的话,就请夜里到这里来听一听。

好了

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皇帝”,进去感受一下皇帝的生活。

(进丽正门内) 请各位向右看,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

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我们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

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

一般来承德的人,都要到山上去摸一下棒槌山,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明天上山摸一摸,一定很有意思的。

前面这片宫殿就是清代皇帝在承德“办公居住”的地方,现在承德人把这里为避暑山庄博物馆。

(在第一展室里)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张图就是避暑山庄全图,是清代山庄鼎盛时期的全貌图。

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

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

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

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它的面积大约是的两倍,北海的8倍。

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

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

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

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达10万多平方米。

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

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因为它形似长城,我们承德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

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

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更,避暑山庄也历尽了沧桑。

后,山庄才得到了新生,现在是全国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

(来到第二展室) 这里展出的大部分是图片,这张木兰秋 图是最引人注目的。

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

哨鹿的方法是黎明前,士兵们潜入山林,身披鹿皮,头戴鹿角,口吹木哨,模仿公鹿的叫声。

秋天正是鹿求偶分群的季节,用这种方法将母鹿引出来以便射杀。

“ ”是指秋天打猎。

这张图是清代兴隆阿所画,描绘的是200多年前皇帝打猎的场面。

你们也许会感到奇怪,清朝皇帝为什么要率领大队人马千里迢迢来这里打猎呢

因为清帝入关以后,历史上英勇善战的八旗部队战斗力开始下降,他们有的临阵脱逃,有的自创伤痕,有时一人受伤,多人护送,为的是不上前线。

康熙皇帝认识到,提高士兵素质,巩固北部边疆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种形势下,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八旗将士,出喜峰口,北上巡视,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

的建立,是清朝与蒙、藏民族友好关系的产物,它密切了蒙、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加强了满、蒙、藏、汉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巩固了北部边防,有利于抵御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扩张。

一年一度的围猎每次要进行20天左右,皇帝亲率政府各部官员及满、蒙八旗军队参加。

为满足大批人马食宿休息、储蓄物品及皇帝处理政务的需要,从北京至围场要修建十余座行宫。

热河处于这条北巡路线的中间地带,从北京到这里,奏章朝发夕至,而且这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水草丰盛,所以康熙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大的行宫,这就是热河行宫。

对此,乾隆有一句话讲得十分清楚:“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历史表明,秋 大典和避暑山庄的建立,达到了康熙皇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它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御营,二是猎场。

御营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猎场是实际打猎的地方。

打猎时都有严明的组织和纪律,伪装成鹿的士兵把鹿引出来后,军士们逐步缩小包围圈,达到人并肩、马并耳的程度,但不能随便射杀。

这时皇帝首先出来射第一箭,然后才是王公大臣、将士们依次射杀。

图上画的是猎杀鹿的情景。

请大家跟我向前走。

这第二道门叫“阅射门”,是皇帝观看皇子皇孙射箭比赛的地方。

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 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此匾精美绝伦,分外醒目。

也许你们已经发现,这避暑山庄的“避”字多写了一横,是康熙皇帝写错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还是这位先生(小姐)说对了,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用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异体字现象。

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

门前两侧这两个铜狮,威风凛凛。

说起这两个铜狮,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相传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承德并大肆抢劫。

有一天一群日本兵发现这两个铜狮子很漂亮,是无价之宝,就想抢走,可是铜狮子太重,他们搬也搬不动,于是就分头去找工具。

这一切让护院的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他想铜狮子是国家的财宝,决不能让日本兵抢走。

他灵机一动,立即从村里找来猪血,涂在狮子的眼睛上,等日本兵找到工具回来后发现狮子的眼睛红红的,都哭出了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害怕搬动狮子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便慌里慌张地逃走了,这对国宝才得以保留至今。

现在这对铜狮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

如果大家想万事如意的话,千万别忘了摸摸它。

(来到澹泊敬诚殿前) 这个面阔七间,进深三重的大殿叫“澹泊敬诚”殿。

“澹泊”二字来自于:“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

这个殿是避暑山庄的主殿,是清代皇帝在山庄居住时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

整个大殿用珍贵的楠木建造,因此又叫“楠木殿”。

每当阴雨连绵之时,楠木散发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楠木产自云贵和江浙一带的深山峡谷之中,在没有先进运输工具的清代,将这些笨重的木材从遥远的南方运到塞北,大都装船河运或利用河水结冰和在旱路上泼水结冰的冬季,将木材放在冰上,依靠人力又拉又推,运到承德,其艰难是不言而喻的。

据史料记载,为了修建这座楠木殿,耗费白银

【第7句】:2万两,用工19万个。

大殿外观古朴淡雅,不饰彩绘,殿内大理石铺地,正中地坪上设有皇帝的宝座。

宝座周围设有宝象、 端、仙鹤、香亭、如意等,精雕细刻,造型十分优美。

宝座的后面有一个紫檀木屏风,上面刻有163个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农家耕织长乐图”,以表示皇帝临朝时刻不忘百姓。

在清代这个殿的东西山墙上挂着“皇舆全图”,就是清代的地图,是清政府派专人测绘的。

殿内北墙两侧墙壁上装有楠木书格,贮放着1万卷。

你们可能会问:澹泊敬诚殿是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那么当年是怎么一番盛况呢

那就要从松鹤斋南面的钟楼说起。

当宣布庆祝大典或觐见开始,司钟人立即登上钟楼敲钟,钟响9下之后,山庄内各庙宇的钟声齐鸣,紧接着外八庙的钟声也相继应和。

各种钟皆鸣81声。

大殿前东西相对的两个乐亭里宫廷乐师们开始奏乐,在八音和谐、箫鼓齐鸣之下,文武百官就位,皇帝端庄肃穆,面南巍坐,开始处理朝政了。

我想,你们的脑海里也许已经浮现出这一壮观的场面了吧

乾隆皇帝还在澹泊敬诚殿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

乾隆十九年(1754年)接见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三策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接见过不远万里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一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农历七月廿一日,接见了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说到班禅话就长了,据史料记载,在接见仪式上,班禅先献吉祥哈达,跪请圣安。

乾隆离开宝座亲手扶起,操藏语问佛安:“长途跋涉,必感辛劳。

”班禅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

”在过去,达赖见皇帝,只跪不拜,这次班禅则要求行跪拜礼,以表示敬重皇帝,拥护王朝,乾隆对此颇为满意。

八月十三日,清廷为乾隆皇帝70岁寿辰举行盛大庆典时,乾隆给予班禅最高规格的待遇,二人携手同登宝座,共同接受蒙古王公、各扈从大臣及外国使节的祝贺,随从班禅的三大寺堪布及蒙古章嘉国师唱赞无量寿经……。

庆典之后,乾隆为班禅举行四次大型野宴。

宴会中伴有相扑、杂技、赛马、烟火、音乐、舞蹈等文体节目,丰富多采,惊险动人。

六世班禅东行承德,密切了西藏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遏制了对西藏的渗透分裂活动。

回顾历史,在澹泊敬诚殿这个政治舞台上,曾演出过一幕幕对清王朝一统江山有重大影响的活剧,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请各位绕过回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面阔五楹的四知书屋。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面阔五楹就是面宽五间的意思。

什么是“四知”呢

乾隆皇帝可不是指汉朝杨震所说的:做官要廉洁,不可贪脏枉法,办事再机密也瞒不过去,因为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乾隆皇帝所题的“四知”一语出于。

因中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乾隆皇帝对此话十分赞赏,因为恰好表达了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

皇帝上朝前后,在这里更衣,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大臣和少数民族首领。

万岁照房和配房现在展出的是御用官窑瓷器、珐琅器、帝后车舆和石鼓,请各位仔细欣赏这些稀世珍品,一定会让您大饱眼福的。

(向北行至烟波致爽殿院内) 这里是宫殿区的后半部分,叫“后寝”,是帝后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

北殿为烟波致爽殿。

康熙皇帝说这里“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所以才题了这个殿名。

明间陈设考究,富丽堂皇;西暖阁是皇帝的寝宫。

所谓暖阁,就是在地面以下设有火道,冬季将红罗炭点燃,热气上达,满屋皆暖。

同时屋里还放有火炉和薰笼,皇帝脚下设脚炉。

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室内靠北墙,紫檀落地罩内是皇帝的卧床,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就病殁在这张床上。

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酷似民居的小院,在清代却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农历八月初八,咸丰皇帝害怕洋人,携太后和慈安、慈禧两个皇后逃到热河来避难。

也就是在这里,咸丰皇帝签准了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三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并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使我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咸丰死后,慈禧在这里策划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统治清朝长达48年之久,把中国进一步推向苦难的深渊。

烟波致爽殿两侧有两个跨院。

东边的叫东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安皇后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清代宫廷钟表。

西边的叫西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禧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慈禧当年的一些生活用品和照片。

(万壑松风桥至如意洲) 看完了正宫博物馆,我们现在来到了湖区,“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区面积为57公顷,现在有七湖八岛。

整个湖区一泓清水,洲岛错落,一派江南水乡秀色。

你们看,右边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

前面的这条长堤将左边的环碧、中间的如意洲和右边的月色江声连接起来,从高处看,这一堤三岛形状如灵芝,所以康熙皇帝给它起的名字叫芝径云堤。

环碧岛上建有东、西相邻的两个庭院,各有殿三楹,名字是“澄光室”和“环碧”。

在环碧殿以北,临近湖边的地方,有座草亭,形似斗笠。

康熙年间,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常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

月色江声岛上有康熙题名的门殿“月色江声”。

每当月上东山之时,远山如黛,近水鸣吟,诗请画意,真是美极了

门殿以北有“静寄山房”、“莹心堂”等多组建筑,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在这里读书。

请大家跟我沿芝径云堤北行,右前方隔湖相望的是金山岛。

石岛在湖水环抱之中,意境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很相似。

岛上主体建筑“上帝阁”,是清代皇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

山上平台建有两座殿堂。

此外,还有月牙形的“芳洲亭”、“爬山廊”等建筑,当年皇帝乘龙舟就在这里登岸。

(进入避暑山庄平原区) 我们眼前这片开阔的平原,面积有千余亩,是由“万树园”和“试马埭”两部分组成的。

万树园地势平坦,林木苍郁,驯鹿野兔出没期间,是塞外难得的草原风光。

试马埭位于万树园西侧,绿草如茵,驰道如弦,是清代皇帝赴木兰围场举行“秋 大典”之前,选拔骏马的地方。

(来到万树园以西的文津阁) 各位看到的这座秀丽的古建筑就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文津阁。

津,是水的渡口。

文津,是文化知识的渡口。

如欲求得知识,便需自此问津的意思。

它和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

这组建筑坐北朝南,门殿、假山、水池、楼阁相继排列。

主体建筑文津阁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

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里边实际是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图书。

阁内曾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

(来到阁前水池边) 请大家站在我身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瞧

池中一弯新月,在水中轻轻抖动。

这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吗

不是,天上正是丽日当空。

是我们眼睛的错觉吗

更不是,我们看得这样真真切切。

这就是堪称承德一绝的“日月同辉”奇观。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请各位到前面的假山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此时导游员给游客留出几分钟时间去寻找。

)大家请注意,这位先生(小姐)是最先找到答案的

原来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透过山洞南壁的月牙形缺口,在水中倒映出的影子。

(带游客到榛子峪口) 我市的旅游、文物部门联合推出的“乘车环山游”这一旅游项目,既安全,又方便。

现在我们就乘汽车到山区看看。

位于山庄西北部的山区约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如果步行的话,大概一天也游不完的。

各位现在登上的这个亭子叫四面云山亭。

它是山区的最高点。

亭中长风四达,虽是盛夏,也凉爽如秋。

乾隆皇帝每来山庄,必到此一游,并触景生情,写诗多首。

其中两句是“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惟觉众山低。

”今天各位看到的比乾隆皇帝看得还要丰富,不仅可以欣赏到乾隆皇帝当年欣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远眺承德市区新貌

柏洼山的导游词

出团管家APP为您服务: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山上建筑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

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终年潺潺长流。

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病。

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

今“介石山房”石匾额为宣统元年(1909)宁乡知县祝家瑞所题。

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1821)清代书法家永宁知州王继贤手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

碑的另一面为南极老人所题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

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

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

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

“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

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

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

相传农历五月十七日为昭济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戏台之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传统庙会三日,庙会期间,附近城乡百姓成千上万纷纷来此游览观光,求嗣祈安,人们能在劳作之余,登临柏洼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确也是一件美事。

柏洼山导游看点: “柏洼山三绝”山中常年满目苍翠,山头四季白云缭绕,稀有树种“白皮松”和我国特产珍禽“褐马鸡”也是柏洼山独具的自然景观。

中阳县古八景之一的“林泉昏雾”,就在此山之中。

其怪石、奇树及“圣水”更是被当地民众称为“柏洼山三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52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