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吉安的导游词500字
为家乡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的山山水水。
暑假里,我和姥爷、妈妈、姐姐乘车游览了建于清代的名胜古迹——保定古莲花池。
我们一路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古莲花池的门前。
古莲花池的花走进古香古色的大门,绕过假山,美丽的莲花池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池中的荷花、绿叶亭亭玉立,清香宜人。
池塘里,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
池中的荷花更是千姿百态。
有的刚刚结出花蕾,嫩绿嫩绿的,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啊;有的顶着粉红色的花骨朵,含苞欲放;有的绽开了一两片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娇羞欲语;有的伸展花瓣,吐露嫩黄的花蕊,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
这里虽然称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但却真的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古莲花池的碑林碑林位于古莲花池的北面。
那里有许多清代名人的墨迹。
尤其是康熙皇帝写的“龙飞”两个大字,苍劲有力,让人赞不绝口。
古莲花池的雕像在荷塘的南侧,有一座名为“莲叶托桃”的白玉石雕像。
一位身穿美丽衣裙的仙女站在那里,左手托着一个大仙桃,含笑看着我们。
据说,这是一位不知名的能工巧匠为了讽刺慈禧而雕刻的。
因为,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不顾老百姓的安危,连夜逃出北京。
这座雕像就是寓意慈禧“连夜脱逃”。
古后河绿廊导游词500字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
《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
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
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
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
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
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
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
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
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链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
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红四军前委代表毛泽东、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毛泽东、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
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由2月6日一直开到2月9日。
会议结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毛泽东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起了关键性转折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永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千年古村渼陂也因这次著名会议而永载史册,蜚声海内外。
据考证: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就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的的结尾写道:“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颁”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山重水复》、《闪闪的红星》、《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
因此,有人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
庐陵书院\\\/白鹭洲书院自唐至清,全国书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庐陵书院有200余所,而且不少书院办成了学校,至今仍然书声琅琅,白鹭洲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当年著名的白鹭洲书院。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即皇寮、登东、匡山、光禄书院。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具体写武功山美景的作文400字以上
游美丽的武功山五一假,妈妈和她的同事带着我们几个小伙伴去武功山玩。
武功山位于位于江西西部、罗霄山脉北段,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武功山海拔高19
【第18句】:3米,上下山步行一个来回约要8个小时。
武功山金顶二级索道总长890米,全程约33分钟,总投资达2600万元。
下午,我们一行人步行上山,随着山势,流水时而宽,时而窄,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还有山上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给武功山增添了许多风采。
我们走着陡峭的石梯,一步一步的艰难的向山顶爬去。
我们不时用石梯边山泉水洗洗脸,凉爽凉爽。
爬山很累,我们却有说有笑,不知不觉的爬到了半山腰。
尽管山上温度较低,但大家还是累得汗湿了衣裳。
从山上往下看绿油油的一片中带着一些红、黄、白色,煞是好看
那树上还有“歌星”在唱歌呢
返头一看,伸入云层的陡峭山腰上环绕着栈道。
我们休息了一会,又继续登山,当我们来到了山顶的栈道,看着满山的花草树木,慢慢移动的索道,再加上棉花糖似的云层,美极了
来到山顶,满眼绿油油的草甸一望无际,仿佛自己置身于天上草原之中。
远处的云层像无边无际的雪地,近处的云像一块块棉花糖粘在了武功山上。
正如宋代诗人郑强登武功山说的一样:“绿色青黛梁群山。
” 傍晚,我们坐索道下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武功山。
关于介绍自己家乡风俗或习俗的作文
“半盏屠苏犹未举前小草写。
”在家乡最值得一提也是最热热闹闹的民俗,便是春节传统了。
春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到处是的景象。
从小到大,春节来得往往很早。
过了腊月门,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坚果瓜子,各种糖果应有尽有,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更是忙碌了起来,腊月二十三是我们北方的小年,小年虽然没有大年那么重要,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节日,到了晚上,四面传来鞭炮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这一天,一家男女老少开始忙活,拆洗被褥,洒扫庭院,听妈妈说,这有扫除倒运之意。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姐姐总是最积极的。
妈妈现在都让我们自己打扫自己的房间,虽然打扫一天很劳累,但是看着干干净净的卧室,忽然觉得即使劳累也是值得的。
“二十五,做豆腐”。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新年为什么要做豆腐,后来才知道,豆腐与“头富”谐音,有人们新的一年都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家才会有豆腐机,这时候每家每户的人就会挑着两桶黄豆,到那家人门口排队,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收成。
腊月二十六到二十九期间,就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蒸花馍,蒸面鱼,做丸子。
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姐姐都会给妈妈打下手,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年糕,我总是会先试尝一个,软软糯糯的别提有多好吃了。
到了大年三十,爸爸会起个大早制作贴对联的浆糊,制作完成后把我和姐姐叫起来一起贴对联,贴完对联后我就会换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去找好朋友,不自觉地炫耀着,自己今年的新衣服有多好看。
大年三十晚上最热热闹闹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吃完年夜饭后一起动手包水饺。
这一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守岁到十二点。
等到十二点的钟声响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便是我们家乡的春节风俗,中国各地春节传统虽然都有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
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介绍吉安螺子山的美景作文450字
螺子山形状似螺,面积
【第38句】:7公顷,其主峰海拔高1
【第43句】:91米。
在螺子山附近的农村流传着一个渔夫和田螺姑娘相敬相爱的故事,为纪念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螺子山”。
曾经,海拔只有1
【第43句】:9米的螺子山给我的印象是那么的矮小,一点也不起眼,甚至没有登山的欲望,直到一座塔的修建才彻底颠覆了我的视觉。
上山的路有多条。
我习惯先沿公园四周走一圈,然后从公园的腹地出发,沿着一条小路爬行。
一路上树木密密层层、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生物王国,香樟、雪杉、冬青、枫香、银杏、乌桕、紫藤,松树、竹子……;还有在林中欢快唱歌的百灵、布谷、画眉、八哥、黄鹂,在树上跳跃的猴子。
走在林中,空气清新、氧气富足,令人赏心悦目。
这里是天然的氧吧。
怪不得人们说螺子山是吉安市区的?肺?,通过它,每天吸收了几十吨的二氧化碳和灰尘,同时排出了大量的氧气,给我们这座城市补充了新鲜的空气。
新干青铜公园作文
早就听说,新干青铜文化公园是赣江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刚好遇上国庆长假,我便漫步去青铜文化公园。
这一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
一路上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桂花香味,吸一口,沁人心脾。
来到公园门口,只见一块石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上面镌刻着“青铜文化公园”几个苍劲篆书大字。
迈上台阶,展现眼前的是一块绿油油的草坪,上面点缀着各色的小花,招来各色蝴蝶和蜜蜂翩翩起舞。
我刚要迈出脚步,准备享受下小草的拥抱,忽然发觉小草小花在不住摇头:“别踩我,我怕疼。
”哦,我怎么能践踏它们,瞧它们多娇小玲珑,小小生命可伤不起哟。
草坪的两侧各有四根灯柱,灯柱上雕刻着几条青龙,张牙舞爪,脚踩祥云,呼之欲飞。
不知不觉来到了鱼池,鱼池上两座石桥,两侧栅栏上刻有青铜纹饰,古朴庄重。
桥下鲤鱼、草鱼穿梭往来,红鲤鱼像一团火焰,花鲤鱼身上像是落满了雪花,黄鲤鱼像金梭子……它们三五成群,时而互吹水泡,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聚众休息。
有一条肥嘟嘟的草鱼游到我的脚下,我伸手一捞,它呼啦一下,摆了一下尾巴,来了一个急转弯逃走了。
我抬头一看“热爱生命,放飞自由”。
我不由得脸红了起来,暗想:幸亏没有捞到那条鱼。
过了石桥,一座巨大的仿制的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鼎落在方丘之上。
鼎身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四足有大象的腿那么粗,鼎身刻有纹饰及铭文,器制沉雄厚实,刻镂深重凸出,工艺精湛,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鼎是我县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文明,代表国家和权力。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看着方丘之鼎,我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混战的场面,看到了历朝历代称帝时的隆重庄严。
“一言九鼎”告诉我们信守承诺,“钟鸣鼎食”显示官高位重,鼎让整座公园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穿过鼎山西侧的小路便来到了新干历史名人浮雕群像前,其中要数“天下第一清官”王言名气最大,他为官几十年来,家中依然一贫如洗,当别人想贿赂王言时,王言不为钱财所动,一生清白,两袖清风,令人肃然起敬。
接着,我观赏了“五女跳崖”、“陶母教子”等雕像。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开始亲吻西山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青铜文化公园。
回首望去,整个公园镀上一层玫瑰色。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公园像一颗珍珠镶嵌在新干县城的西方熠熠生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64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