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写一篇黄州桥的导游词

鄂州市西山作文导游词300字左右

五月一日,我和妈妈去鄂州——游西山。

出黄州城,我们兴奋地来到江边渡口,坐船去鄂州。

从船上放眼望去,江面上一片繁荣的景象,大小船只都装载着货物运送。

江边上也洒满了放风筝的大人和小孩。

下了船,我们直奔著名的鄂州西山。

从西山脚下往上望去,山体连绵不绝,悠然蜿蜒,葱绿的参天大树把西山裹得严严实实,像一条绿色的龙盘卧着。

顺着斜长的水泥路,越过“九曲亭”来到“智力乐园”。

这里有许多高难度的游戏。

比如“水上走钢丝”、“空中飞人”和“勇者攀登”……我一蹦一跳地来到“勇者攀登”前,努力地往上爬。

突然,手没抓好一不小心掉了下来。

幸好有防护网把我给接住才没有完蛋。

真险

我们慢步向前,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长廊。

看着这长廊,心里一直很放松。

长廊外是一片竹林,青翠而挺拔,特别美丽。

出了竹林信步来到了“古灵泉”。

远远望去“古灵泉”上有许许多多的洞。

我好奇地跑过去,在洞里转来转去却怎么也转不上去。

真奇怪,怎么回事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在每个洞口做上标记,沿着这些标记我终于到达了洞顶。

在这里我尽情地拍照、嬉耍,开心极了

最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古灵泉”去往了今天的最后一站—“吴王避暑宫”。

大约走了几百米的路,我们来到了“吴王避暑宫”。

我兴致勃勃地奔跑着。

多么陡峭、高耸的楼梯呀。

我一边喊一边向前冲。

可是走了一段石阶后,因为太陡了令人害怕,我两腿发软,无法向前再迈动一步。

怎么办

我四肢着地,手脚并用,像乌龟一样一步一步慢慢地爬着上去了。

站着避暑宫的顶层俯视大地,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

近处的山郁郁葱葱;远处的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起伏连绵涌向天边……

苏轼的诗风特色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1)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1)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

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注5) 三、苏东坡的人格和多样化词风相辅相成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1)苏东坡的思想与人格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

(注6) 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史案”。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

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

(注7)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

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

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

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

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

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

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

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注8) 苏轼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贬官,曾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谵州等地。

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迫害并没有泯灭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济苍生的信念。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脑中是统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政治上他主张“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对待每件事。

所以,他虽一再贬官,却能泰然处之,内心旷达,处变不惊。

他每到地方上任后,始终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关心人民,格尽职守。

他虽然碾转迁徙,但每到一处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体察民情。

这些造福百姓的政绩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的处境也得到当地百姓的同情。

在当地,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依旧没有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即使远贬惠、瞻时期,他也能够随遇而安,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诗词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拨、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锈。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

他多才多艺,成就斐燃。

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都为后世所钦佩景仰。

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从苏东坡传记和很多资料获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团练副使等小职,他对汝州情有独钟,汝州东二十五公里处,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

一九八七年高中毕业时,我和同学们骑单车去拜访,今年暑假,我特意带儿子前往,根据导游介绍,苏东坡确实埋葬于此,其弟苏辙为了陪伴兄长,也随其后葬于此,而他们的父亲苏洵则是衣冠冢。

哦,悠悠伟人逝去,英灵永在,安息于此,则是我们汝州人的骄傲。

伟人苏轼,词彩多姿,后人难忘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翻译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 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  〔江出西陵〕江,长江。

出,流出。

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

肆大,水流阔大。

肆,极,甚。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

湘,湘江。

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

汉沔,就是汉水。

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

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更加盛大。

张,大。

  〔赤壁〕赤壁矶,在现在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

此处指水势浩大。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在河北清河。

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

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

  〔即〕就着,依着。

  〔胜〕胜景,美景。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一舍(shè)〕三十里。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

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

开,显现。

阖,闭藏、消失。

  〔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

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

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

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

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

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

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骋骛,犹言“驰马”,形容驰骋疆场。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

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

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

讽,讽刺。

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

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与(yù)〕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

中,内心,心中。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伤害天性(本性)。

  〔适〕往,去。

  〔患〕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物。

余功,公事之余。

  〔自放〕自适,放情。

放,纵。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的门。

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濯〕洗涤。

  〔揖〕拱手行礼。

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

适,闲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

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

胜,承受,禁(jīn)得起。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乌,哪里。

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

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

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

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

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没有快乐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

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自适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如果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不能禁得起的景物,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载。

<<赤壁之战>>前后的故事

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贴点有关此战的文,你看看“赤壁大战”古今谈 张国光一、赤壁之战遗址亟需进一步开发东汉建安十三年,在本省境内的赤壁—乌林地方爆发的,以曹操集团40万水步兵为一方,和以孙权与刘备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之一。

历来从事研究这一战役的前因后果及其成败经验的中外历史家、军事家不乏其人;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景观建设的日益繁荣,以访古、探胜、学术考察、文化旅游为目的,不远千里、万里来这一战场遗址参观、游览,指点江山胜迹,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这是湖北人民的骄傲

也可见赤壁之战遗址确是我国诸多的旅游景点中亟需进一步开发、优化的一大旅游资源。

但由于这一战役发生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而正史《三国志》对它的记载又比较疏略,加上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役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无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这就使得这次大战的部分历史真相,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若明若暗。

这就很不利于今天的导游回答广大中外游客的提问,也不利于今天的读者对当时一些风云人物的历史功过作出全面的和比较公平的评价。

二、十年前我省发生的一场“新赤壁大战”的始末一提到“赤壁大战”,人们就会联想唐代杜牧的《赤壁》诗,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以及从明中叶以后出现的有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

但这些名篇、名著都把赤壁之战遗址所在地理解错了:杜牧以为战场在黄州城外的沙滩,苏轼以为在武昌(今鄂州市)之西,与夏口之东;而《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历来赞同上述观点的省内外的专家却不少,而笔者和一些历史地理学家,特别是蒲圻市的文博工作者却不敢苟同这类观点,因此我们于1991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这场历时数年之久的学术论争因此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随后,“湖北省文、武赤壁,东西辉映;黄州、蒲圻,各有千秋”之说,终于成为全国史、地学界之共识。

因此湖北人民手上有了中外公认的“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这张“牌”,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他们因此正在更加意气风发地向着把新的赤壁市建成“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的目标奋进。

三、华容道是在江南还是在江北

《辞海》1997年版“黄州”条云:“近郊有旧时苏轼误称的赤壁,为游览胜地”云云。

好像三国赤壁在黄州近郊说,是苏轼所“首创”。

实则苏轼早就怀疑黄州人误以江边的赤壁矶为汉末的赤壁之说。

他的《赤壁怀古》词中已经于“三国周郎赤壁”一语之上加了“人道是”三字以示存疑。

这是因为苏东坡读过《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关于曹操赤壁战败后逃跑途中经过芦苇丛生的华容道时,非常担心刘备有伏兵在此放火的记载。

而他所游览的武昌西山附近并无芦苇丛生的现象,这就与历史的记载不合。

苏东坡又知道:宋之岳州所属有华容县。

但他却不了解当时的华容县乃三国时吴之南安县,被刘宋改名安南县,是到隋时才改名华容县的。

再说该县地处江南,这就和曹操败后撤退时经过的华容道毫无关系;正由于苏轼对这一问题没有能深思详考,这样他就无法找到赤壁战址究竟在何处的答案了。

四、曹操东征孙权的水步兵究竟是多少

关于汉末赤壁之战时曹操东征的人数,不少史学家都据周瑜的分析,认为不过20余万人。

他们却没有想到这是周瑜为了坚定孙权抗曹决心而大大缩小了数字。

湖北学者卢弼据诸葛恪的说法:即曹操自中原南下时其兵力是30万人。

如果再加上其后曹操收编的刘表的水步军约10万之众,可知曹操东征孙权之总兵力数当不少于40万众。

诸葛恪系诸葛瑾之子,后又任吴国之大将军,那么他说的数字自是可信的。

五、“赤壁大战”究竟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初冬、仲冬还是季冬呢

赤壁大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后汉书》、《三国志》都有明确记述,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黄盖火攻曹营究竟在哪一天却无从考察。

不过开战月份倒是可以推知的。

据《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十三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正史明书十月初一是癸未日,而且当天发生了日食,可见此一记载绝不会错。

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千五百年日历天象》一书,365kUaIle.cN也定该年十月朔日是癸未,如果按干支表推算,即可知十一月二十日就不会是甲子日。

因此《三国演义》所谓诸葛亮于十一月二十日夜“借”来了东南风,因之黄盖才能于次晚在乌林江边放火诸说均不足信。

至于开战月份,有的专家认为发生于十月间(《三国演义》则谓为十月),但卢弼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载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的分析,“方今盛寒,马无藁草”云云一语,定开战时在十二月,这是可信的,因为当时长江流域的农民靠柴草举炊,到隆冬季节,原来储存的禾杆、芦苇,特别是稻草必已所剩无几,人尚难以熟食,又怎能喂饱曹操成千上万的战马

而且在曹操出兵东征之前天已“盛寒”,更可证后来赤壁决战时间必在隆冬季节了。

六、赤壁大战火焚曹舰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

《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于是日祭风,三更时分风起,周瑜即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曹操,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头插青龙牙旗,即粮船也。

”这岂不是说,火焚曹营之时是在二十一日夜吗

小说续写:曹操得书后“大喜,遂与众将来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是时东风大作,……看看月上,忽一军指说:‘江南上一簇帆幔,驶风而来。

’……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

’”试问,在夜间又是有大风时,曹军能在北岸看清楚黄盖船上的青龙牙旗和船上的几个字吗

再说,黄盖驰书与曹操约降时,又怎能说明是要在夜间偷偷进入曹寨呢,当然黄盖只能约在交锋之日,他才能趁任先锋之便率舰只投降呵。

也正是因为黄盖约降的时间在白天,所以曹操届时就和他的部属先到水寨等候。

故《周瑜传》云:黄盖先已“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又裴注所引《江表传》写得更为具体:“黄盖取轻利舰十舫,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上,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

’”用赤幔覆船,又建旌旗龙幡于舰,都是为了便于白天在江北的曹军识别的。

七、赤壁抗曹大战的胜利,不能归功于周瑜一人《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从强烈反曹、尊刘、贬孙的立场出发,蓄意把赤壁败曹的功绩主要归于诸葛亮一人,并且肆意丑化了周瑜,又贬低了鲁肃,这当然是应该纠正的。

但有的根据《演义》建构的“赤壁大战”的旅游景观,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刘备一方在此次战争中竟毫无作为。

据《鲁肃传》裴注引《吴书》记关羽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指刘备——引者)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努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耶

”这说明如果没有孙刘联盟,那孙权决无独立抗击曹操的勇气。

而且当时前线吴兵,只有水军三万人,而刘备、刘琦的兵力却有两万人,还有关羽率领的数百艘战船参与战斗,岂能视为无足重轻

八、曹军在乌林遭致溃败的主因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之所以在乌林被彻底击溃,主要原因何在

周瑜在战前有预见。

他指出曹军的不利条件:一是曹操占有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二是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按:此指中原而言——引者)所长”;三是彼时正值“盛寒”,马无草料,会成群饿毙;四是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传染疾病。

裴注引《江表传》还记有周瑜曾向孙权指出曹操征刘表之军,“已久疲”,而他收编的刘表旧部“尚怀狐疑”云云。

这就是说,曹操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等等。

不仅此也,曹操此次自江陵东征时谋士贾诩就曾谏阻。

《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但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贾诩之言为然。

他写道:“于是韩、马之徒,尚狼顾左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

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

……何抚安之得行

”裴氏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他还指出:曹操“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

”“凯风”系指东南风,易知。

裴氏把曹军的传染病作为偶然导致曹操失败的两个原因之一,也很有见地。

那么曹军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

1981年《中华医史杂志》和《文汇报》均曾载文,以为是血吸虫病。

但我则认为是流行性脑膜炎;理由是这种病多流行于冬春之际,且一经爆发,传播极其迅速,而且大多数病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必死无疑。

按《武帝纪》云:“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乃引军还。

”又《孙权传》云:“瑜、普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

”又《武帝纪》裴注引《江表传》:“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此名。

’”可见意外的烈性传染病也是曹操失败的客观原因。

九、《三国演义》写曹操连接船舰出于庞统的连环计云云,实无其事据《三国志•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于此

’”这说明曹军可能是十二月初自江陵东下到巴丘时传染上疾疫的。

部分军士染病后,曹操就把他们留下来,并留了一批船只在巴丘,而自己仍率大军东下。

但到赤壁时因为与孙、刘联军初战不利。

曹操只好退军于北岸乌林,并根据身边的谋士建议,下令连接船舰,准备再战。

不料恰于此时得黄盖降书,即信之不疑,故未作任何防范措施,以至黄盖得以率少数装满引火之物的快船,趁突然刮起的东南风,闯入曹操的水寨,四处放火。

这样,曹操驻于乌林江滨的船舰就大都被烧毁,而岸上营寨也就付之一炬了。

十、赤壁初战后,曹操下令连接战船,是其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当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军东下与孙刘水师相遇于赤壁时,初战就被联军打败,其原因是曹军已染上疾疫,这就必然要动摇其军心;加上经过初次交锋,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经不起风浪颠簸的弱点已大大暴露,这时大概就有谋士向曹操建议应尽快把小船都连锁起来,以利于发挥北军的优势。

而恰好北岸曹军所采取的这一行动很快就被驻守在南岸的黄盖所望见(须知此时江水已大大低落,江面自然缩小,因而使黄盖能够清晰地看到曹军这一新的举措)。

这就诱发了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

《周瑜传》云:“权遂遣瑜与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这说明黄盖的火攻计和诈降计是交互为用的。

但《三国志通俗演义》却写成是诸葛亮、周瑜最早提出用火攻破曹之策,而《三国演义》又杜撰诸葛亮的十六字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云云。

当然,要用火攻就需要有顺风与之配合。

设想当时如果刮起的并不是东南风而是西北风,那黄盖放火,将只能使自己的船只首先化为灰烬。

无怪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是讥讽周瑜因偶然遇到了顺风,才得以侥幸成功的。

可是杜牧忽略了黄盖的成功,还在于他用了诈降计。

由于当时人们尚无预测气象的条件,黄盖设计时,也决不会料到决战之日会陡起东南风。

他以为只要诈降得逞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而恰好黄盖的诈降书又写得入情入理,故而曹操信之不疑。

这就便于黄盖的快船冲入曹营内部放火。

然而黄盖用来放火的船只,据《通鉴》所述只有十艘,而曹军的“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如果曹军船舰不曾连锁起来,而是可以各自单独行动的话,即使黄盖诈降之计得逞,曹军也只是部分船只着火,而其他的船舰仍可以在大江中自行逃散,不至于被殃及。

可见曹操此次的失败,是由于他忽略了连结船舰不利的一面所导致。

可见在战前曹操身边向他建议连接船舰之策的某一位谋士,对曹军此次的大败不能不负有一定责任。

苏轼的创作风格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品山水豪情,悟人生平淡

——XX景区欢迎您

苏东坡解说词

苏轼(1037~1101),瞻,又字和仲,东坡居士”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享年六十六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

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黄石人 作文家乡的磁湖怎么写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爷爷一起又去了黄石的一大美景——磁湖。

磁湖在黄石的市区内,一条宽阔美丽的杭州路,把磁湖分成南北两半。

走在路上,我一走一停,欣赏着这美丽的磁湖,湖的南边被太阳光照射着,波光闪闪,湖水像一片片金黄色的鱼鳞。

湖的北边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她紧紧地包了起来。

岸边一排排垂柳的头发给磁湖挠痒痒,把她逗得哈哈大笑,掀起一朵朵浪花。

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叫鲇鱼墩,据说,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在这里逗留过。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分管治水,一次他到黄石来治水,遇到一场大雨,就乘一叶小木舟到鲇鱼墩避雨,留下了他的足迹。

不远处的山峦映衬着这个小岛,构成了一幅神奇的图画,像一个卧睡的美人,因此,被人们称为“睡美人”,真是美妙极了

看着游人们在湖里玩耍,不尽让我想起了我们游玩的美好时光。

还记得那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划着小船在湖面上荡漾。

从远方望去,那湖中央的人工喷泉喷出参天的水柱,像一条长龙从水面跃起,翻腾飞舞,非常雄伟壮观。

那一天,我们在船上不停地叫喊着、打闹着,玩得开开心心,不知不觉,把船划到了喷泉的附近,那喷泉一喷水,把我们几个人淋成了“落汤鸡”,看着一个个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磁湖是黄石的大门,打开大门,让国内外的朋友进来,与我们一同分享这美丽的磁湖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64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