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写一篇滁州醉翁亭导游词

醉翁亭导游词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写的传世之作--,记的就是此亭。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 便于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 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

从此, 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 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

醉 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 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记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

这里就是著名的滁州了。

当年欧阳修老先生就是在这里写下醉翁亭记的。

大家看这四面是山光水色,风景宜人,鸟语花香,和小石潭可是有的一比啊。

大家可一到亭上去坐坐,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环滁皆山,果真名不虚传。

放眼望去,是不是有在大兴按岭的感觉呢

着就是美丽的,迷人的,古老的醉翁亭了。

醉翁亭记导游词200字的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小今天我作为大家进解,我感到十分荣幸。

正值五一黄金周,借着假期出来游玩,放松身心,饱览美景,愉悦身心,能够一睹千古明楼醉翁亭,览湖光山色,大伙儿肯定会不虚此行。

  环绕滁州四周全是高山,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去,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幽深秀丽的事琅琊山。

沿着山我们现在大概上了六七里,前面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前面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水流就是酿泉。

前面山路崎岖,因此要多走几个之字形的回路,虽然多走几步也是值得的。

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就是著名的醉翁亭。

大家想知道谁设计了这个亭子,又是谁命名的?是山上的庙里的一个和尚设计并建造了这个亭子。

  这个醉翁就有点意思。

醉翁是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欧阳修先生。

他当时任太守期间,与客人一起来这里设宴,酒不醉人人自醉,太守年纪最大,因此,大家都称呼他“醉翁”,这个亭子也就叫“醉翁亭”了。

大家看,这个醉翁亭子,全是用木头精雕而成。

看,太守这把椅子用了好多年了,但还完好如新。

整个亭子看上去古香古色,你一定要坐在当年太守常坐的椅子上,闭上眼睛,轻轻触摸这木椅,一定能体味到当年太守赏尽美景、开怀而饮那种惬意吧!

学了《醉翁亭记》,就好像跟着作者一起去醉翁亭旅游了一次,请你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写一篇导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特为他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从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许,便是琅琊寺.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游滁州琅琊山为题写一篇作文420字

小学毕业的暑假里,我到过很多地方,但最好玩的还是游琅琊山。

琅琊山里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其中最让我留恋忘返的要数“让泉”了。

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让泉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让泉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让泉的水真静啊,静得只有当我们在水里玩耍嬉戏时,才会感到它在流动。

琅琊山里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醉翁亭了。

醉翁亭小巧独特,飞檐凌空挑出,颇具江南亭台特色。

它那巧妙的设计、精美的雕刻让我赞叹不已。

我问导游:“这么美的亭子是谁建造的呢

他又为什么要建这么美丽的亭子呢

”导游笑着说:“这亭子是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琅琊寺老住持因为钦佩欧阳修的文才,所以建造了这亭子供欧阳修喝茶、歇脚。

因为欧阳修号称 ‘醉翁’,所以这亭叫‘醉翁亭’。

后来,欧阳修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使这亭子闻名遐迩,成为了中国四大名亭之首。

”“哇

”我由衷地赞叹道,“这醉翁亭不仅外形美,还有这么悠远的历史故事,难怪还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呢

”欧阳修纪念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游指着欧阳修像说:“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许多名作被广为流传,《醉翁亭记》就是其中一篇。

”我望着巨大的欧阳修像,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一定也要当一个像欧阳修一样伟大的作家

琅琊山,简直就是一个古色古香,又充满生机的仙境啊

醉翁亭记1,2段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节选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渭谁

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与《丰乐亭记》是同时期的作品,都是作者于宋仁宗庆历五年降职出任滁州时所作。

它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一是散文和骈体相结合。

二是语言简练。

据《朱子语类》巻一三九:“顷有人买 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三是通篇用解释句,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

宋人王应麟认为这种体例本于《易经》的《杂卦》(见《困学记闻。

杂识》)。

[译文]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滁州西南方的许多山,林木山谷格外优美。

望上去草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水声潺潺,一抬头就看到有一股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那是酿泉。

山峰回环,道路盘绕,那里有座亭子象鸟儿展翅那样高踞在酿泉上面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是谁

是琅琊山开化寺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

是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太守稍微喝了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给自己起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酒上,而是在山水之间。

他对游山玩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

有时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有时云雾积聚在山间,岩洞就昏暗;这些阴暗明亮、变化不测的景象,就是山里的早上和晚上。

野花开放了,闻到阵阵幽香;好的树木长高了,成为一片浓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就是山里的四个季节。

早晨出去,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负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边人的呼唤,后边人的答应,弯腰曲背的老人和被人搀扶带领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这里游赏。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很肥;用泉水酿成酒,泉水香,酒清澈;野味和蔬菜,错杂地摆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宴会的快乐,不是音乐,而是投壶的人投中了,下围棋的人胜利了,酒杯筹就在人们手里递来递去,交互错杂,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呼喊,这是客人们欢乐的表现。

苍老的脸庞,雪白的头发,倒在客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赏析]这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名篇,历来被视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的语言平易明畅,写作背景却相当复杂,涵蕴也很丰富,以致评析此文的主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要弄清的是:欧阳修为什么一贬滁州,就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作文为记,就这篇文章的内容看,那是由于琅邪山的风景使他陶醉,人与人之间亲密淳朴的关系使他陶醉,那香而且洌的酒使他陶醉。

因此有人说,欧为此文,意在寓性情于游赏。

或者说,纵情山水,表旷达自放的情怀。

但是,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

他这次被贬,由于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

这些人利用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

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欧阳修是个个性刚直的人,读他的《与高司谏书》可知其议论之峻切。

现在邪正颠倒,他无端被诬,心中怎么能没有愤懑,又怎么能自放于山水诗酒

十年前,因为支持范仲淹,贬为夷陵县令时,他曾写信给同案被贬的尹师鲁,肯定了尹在谪迁中“益慎职,无饮酒”的自处之道,并批评了那些一遭贬逐,便“傲逸狂醉”的人。

十年后的今天,写这篇《醉翁亭记》,竟然畅言饮酒,自号“醉翁”,以至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前后矛盾,判若两人。

要说这完全是出于性爱游乐,纵情山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那么,是不是果如另外一些评论者说的,山水之乐无非是沉郁、压抑心情的饰容,像李白那样,以耽酒自寓其愤世傲岸之情呢

考欧阳修之为人及其所为文,可贵处在一“真”字。

他决不会矫情伪饰,自欺欺人。

他之所以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个难以具言的心理历程。

十年前,他写了那封著名的《与尹师鲁书》,透露了一点消息。

那信中说,不少前代名人,包括韩愈在内,“一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因此告诫余靖(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他显然看不起、更不屑做那种患得患失的庸人,他的心有更宽广的天地。

再说,受到打击、遭到贬谪就忧戚怨嗟,反而使那些陷害他的人弹冠相庆,无异于为敌张目。

因此,他诗酒山林,随遇皆乐,显示自己绝不曾因横遭打击垂头丧气;反而意气自若,心态安怡,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风怀,铮铮铁骨。

这是他在《醉翁亭记》里强调“其乐亦无穷也”的真正原因。

再说,滁州“地僻而事简”,他于无意中得此闲太守,正所谓不幸中之大幸。

滁州又有琅邪林泉之胜足资畅游,可以涤荡胸中积悃。

来滁时过一年,朝往暮归,便渐渐得到一种悠然自适之乐,冲淡了心底的烦忧。

更何况,守滁一年,能使滁州的人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又幸滁州人“喜与予游”,而“与民共乐”正是“刺史之事”(以上几处引文均见作者写于与本文同时的《丰乐亭记》),更足以使他化忧为乐,怀此乐心,以涉山林,则寓目之景色无不献美于前;以临卮酒,则入口之涓滴无不“饮少辄醉”。

“饮少辄醉”也不全限于酒量的大小,而且包含有心之所乐,未饮先如醉一层意蕴。

于此可知,由诫人以“无饮酒”发展到“自号醉翁”,经历了一个从毋为个人忧患戚戚然借酒浇愁,变为真正“得心寓酒”的心理历程。

因此说,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相当复杂,分析时不能以偏概全。

从上述分析看,这篇散文涵蕴是非常丰厚的。

唯其丰厚,故耐咀嚼。

但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又不限于涵蕴的丰厚,还因为它在艺术上确有独特的成就。

欧文最长于抒情。

在这篇散文里,他要抒发的是被贬滁州一年后的生活情怀。

因此,题目虽是《醉翁亭记》,在“亭”字上反而着墨不多,用主要篇幅来写“醉翁”。

林壑泉亭,无不是醉翁活动的衬景;“日出”、“云归”,无不荡漾着醉翁的诗情雅意。

这样安排重点,写“亭记”却突出人物,不以亭为核心,乍看似乎离了题面,其实扣紧题旨,是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裁剪上独具的特色。

但命题既为“醉翁亭记”,当然又不能完全不点到“亭”。

这篇散文写“亭”虽只寥寥数语,构思也很具匠心。

全文先用“环滁皆山也”一语喝起,写大景、全景。

但这仅仅是远处环视,只可能看见一片模糊的轮廓,故泛言其为“环滁皆山”。

镜头拉近到“西南诸峰”,渐渐望见那“蔚然深秀”之色;再拉近到“酿泉”,便听到了流水潺潺之声;再拉近到醉翁亭,终于看清了亭子像鸟翼一般的具体形象。

这样迤逦写来,切合步行人远近视听之理,又显得层次丰富,胜境迭陈,使读随着作者的脚印,信步神游于楮墨画图之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段写山林中的人,先写“负者”“行者”的来往游人,次写坐起喧哗的众宾,镜头扩大,最终写核心人物——“颓然乎其间”的太守,推出“苍颜白发”的特写镜头。

后段写人禽和谐共乐,也是先写禽鸟之乐,而后写众人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之乐,结末一句直接点出“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都是从大到小,由远而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

这种移步换形、聚焦一点的艺术手法,使全文重点突出,“醉翁”始终居于画面的中心。

所写事物虽不多,却纷繁有序;林壑之胜,朝暮四时之景,休息、行走的游人,以至喧哗的众宾,幽鸣的禽鸟,这众多杂沓的物态人情,都用一个“乐”字贯串,使文意辐凑,凝而不散。

特别是结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句中两用“知”与“不知”,文势遒劲,一转一深,构成螺旋式层层推进,是一篇之警策,显示出作者炼句炼意的艺术功力。

人多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富于诗意,誉为“诗化的散文”。

称之为诗,首先要有诗的意境。

前面论析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情景相生,意与境偕,已具诗的意境。

誉之为诗,还必须具备音乐之美,要求韵律悠扬,声情契合。

在这方面,本文也有戛戛独造之处。

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醉翁的心情,是悠然自适、悠闲容与的。

反映这种心情的句式韵律,也纡徐悠远,逸韵从容,自有诗一般的音乐境界。

这就要说到本文连用“也”字的艺术效果。

“也”这个助词,本多用来表判断语气,用于句末,往往表示语意顿结。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里,却赋予“也”与今语“啊”字情韵相近的特殊的感叹意味,不是休止符而是一个延长符。

全文连用二十一“也”字,构成曼声咏叹的韵致,以表现醉翁悠然自得的心态,这是欧阳修的独创。

欧的史传文字,多顿挫唱叹之美;这类记游乐情怀的文字,却不取顿挫转折而专一反复咏叹。

可见他的散文,因情赋声,具有多种风调,多种情韵。

所谓秋虫春鸟,各有新声,不拘于一格,却无往而不近乎诗。

(摘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作者:赖汉屏)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不属于赋体,实际上也是一首言简意深、优美的散文诗。

欧阳修上《朋党论》后,保守势力仍很猖獗,范仲淹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请求外调,欧阳修也受到诬蔑陷害,于庆历五年(1045)出任滁州知州。

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

文章既概括精炼,又丰满生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形象性,又有音乐美。

作者贬官滁州,政治上是苦闷的,满怀悲愤,文章中却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与酒,自得其乐。

看去好像没有摆脱封建士大夫寻求解脱与麻醉的生活情调,实际上是包含有政治内容的,不能与一般文人的流连风景、游山玩水等同看待。

作者通过山水之乐,不直接表现苦闷、悲愤,而是以描写与民同乐来显示自己在这远离京城的地方很有政绩,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并不因遭受打击而改变。

写了《醉翁亭记》的第二年,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也。

”意思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愈长,就愈感到快乐,这不只是在从事学习之外有赏玩山水,弹琴饮酒的生活消遣,而且治理地方,过了一年就初步有了成绩,真正懂得了古人不轻视卑小官职的道理。

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醉翁亭记》所写的太守的“乐其乐”。

文章开始从大环境写起,作者像导游一样把读者慢慢引到醉翁亭。

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的由来。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几句介绍醉翁亭,写法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层层推进,步步引入。

先是“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都是山,总写滁州的形势。

再从滁州周围的群山,把镜头转向西南的峰峦,“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写出滁州西南方向的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在这片树林和山谷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山林幽深而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作者又从“西南诸峰”中,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

这时,镜头向着琅琊山曲折推进。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行走约六七里,忽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举头一看,是酿泉从两蜂之间奔泻而下。

未写醉翁亭,先写酿泉,泉可以酿酒,为下文饮宴伏下一笔,并且已经包含了一个“醉”字,醉翁亭呼之欲出了。

果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山路也随之盘绕,拐过去一个弯,那四角向上翘起的一座亭子,好像鸟儿展翅高飞似地靠近在酿泉旁边,就是醉翁亭了。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醉翁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其背景远处是“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近处是“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醉翁亭则处于“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中。

作者是从大的地理环境和总的山水景物中来让读者认识醉翁亭的。

而山水景物中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静静的醉翁亭仿佛靠近泉水也凌空飞动似的,作者用“翼然”二字使读者对醉翁亭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醉翁亭出现了,作者暂时把一路名胜风光放下,先来交代醉翁亭得名的由来。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这是说醉翁亭是琅琊山琅琊寺的和尚智仙建造的。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这是说滁州太守把自己的别号取为亭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这是说太守同宾客到这里来饮酒,稍为饮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以上几句是从醉翁亭的得名说到自号醉翁的原因。

下面再就“醉翁”的“醉”,字进行申述,“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意趣本来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饮酒呢

那是把心有所领会的“山水之乐”寄托在饮酒之中。

文章开头这一段,由介绍醉翁亭到交代醉翁亭的得名到说明醉翁的意趣,三个层次衔接得很紧密,又过渡得很自然,最后点出“山水之乐”。

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写“山水之乐”。

分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朝暮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林霏,指山林间的雾气。

暝,是昏暗的意思。

清晨太阳出来,山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傍晚云烟聚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

山间的景色就是这样清晨由昏暗而明朗、傍晚由明朗而昏暗,交替变化着。

第二层再写醉翁亭的四时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各用一句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是说春天到来,野花开放,到处弥漫着清幽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是说美好的树木长得很繁茂,一片浓密的树阴。

“风霜高洁”,是说秋天天空高旷,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是写水位下落,水中的山石显露了出来。

四句话抓住典型特征,非常精炼而概括地写出四时不同的景色。

然后作者收结山间的朝暮与四时的两层叙写,回到“乐”字上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朝而往,暮而归”,是表示终日游赏的畅怀尽兴;“四时之景不同”,是表示四季游赏的各有所得。

总之,乐趣无穷。

这第二段极写“山水之乐”,是从山水本身来写的。

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是从游人的角度来写,写游人之乐。

这游人之乐也分两层展开:一层是滁人之游,一层是太守之游。

我们先看滁人之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负者,指背着东西的人。

“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二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背东西的人与走路的人,有时唱歌走在路上,有时坐在树下休息。

“前者呼,后者应”,是写路上的人彼此打着招呼,见出人很多,而且大家兴高采烈。

伛偻,是俯身曲背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是搀扶带领的意思,这里指小孩。

老年人和小孩都来游玩,身强力壮的人就更不消说了。

所以作者写道,“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几句是写滁州的人民游赏醉翁亭。

接着写太守游醉翁亭。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山肴野蔌,是山里的野味、野菜。

鱼是山溪里打的,酒是山泉水酿的,野味、野菜也是山里现有的。

一切就地取材,表明太守不讲究豪华,趣味高雅,所以宴会很简朴。

这趣味的高雅,还表现在宴会中的娱乐不同流俗。

作者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用箭一样的小棒投射长颈形的壶,以投中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奕,指下棋。

觥,用犀牛角做的一种酒具,这里泛指酒杯。

筹,即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和行酒令的签子。

这几句的意思是,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欣赏音乐。

有投壶的,投中了;有下棋的,下赢了。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多宾客欢乐的情景。

有位面容苍老、头发斑白的人在他们中间昏昏沉沉地像要倒下的样子,这是太守喝酒喝醉了。

宴会是那么简朴,游艺是那么古雅,这种乐就脱去凡俗,回应第二段所写的“山水之乐”。

但众多宾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欢乐已极,太守却是“颓然乎其间”,醉了;这又为底下第四段的“太守之乐其乐”埋下了伏笔。

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并点出《醉翁亭记》的作意。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这一段主要是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先写过一会儿,太阳落山,只见人的影子散乱起来,大家跟着太守一道回去了。

人一走,鸟就活跃起来了,在树阴覆盖的地方,鸟飞上飞下,发出一片叫声。

接着,作者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其”字这个指示代词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宾客游人,一说是指太守自己。

解释为太守自有他感到快乐的事情,而太守所感到快乐的事情,其实就是宾客游人获得了快乐。

所以下文说:“醉能同其乐。

”最后,文章由“醒能述以文”点出太守就是“庐陵欧阳修”,收结得很巧妙。

全篇《醉翁亭记》的中心,主要围绕一个“乐”字,一层接一层,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写得从容婉曲,千回百转。

第一段由醉翁亭之得名引到醉翁的自号,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写“山水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乐,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

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

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

“与民同乐”,特意点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可见,环绕一个“乐”字所表现的内容,与其说是欧阳修的生活情趣,毋宁说是欧阳修的政治胸怀。

苏询赞美欧阳修的散文:“条达疏畅”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意思是欧文写得明晰流畅,轻快从容,显得毫不费力的样子。

该文正是这样,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却出以平易,像是信笔写来,毫不经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笔随,自然、轻快、流畅。

《醉翁亭记》融抒情、写景和叙事于一体,文笔非常简洁,善于概括,而不失之笼统,只须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南宋的朱熹曾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

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可见欧阳修是如何的讲求精炼。

醉翁亭的朝暮四时的景色,只各用了一句,便包括无遗。

醉翁亭的游人,只写了“负者”、“行者”,再加上“伛偻提携”,便表现出“往来而不绝”的盛况。

再如第二段写山景朝暮的晦明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说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就消散了;云烟聚合,山谷就变得昏暗起来。

这里用了“出”、“开”、“归”、“暝”四个词,都是表形态或明暗变化的,放在一起,使静境变为动境,传达出—种跳荡变幻的生气。

该文可谓言简意深的典范,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内容却丰富深厚,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读后使人受到欧阳修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的语言特别显得音韵铿锵。

基本上是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式,一连用了二十七个“也”字,但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平板单调,反而像问答唱和一样,“前者呼,后者应”,高下抑扬,极富于抒情意味。

尤其是文中骈句与散句错杂运用,时而表现整齐的美,时而表现参差的美,使文情与声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奕者胜”,这是单句相对。

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是双句相对。

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是三句相对。

但有时又有意打破字数相等与句法相同。

如“风霜高洁”与“水落石出”,在“水落石出”之间加上一个“而”字,“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下句“名之者谁”后面却是五个字的“太守自谓也”。

这样,在统一当中,又包含着变化,显得活泼跳脱,姿态横生。

《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论说:“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

”这些特点都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醉翁亭记中也的作用

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了21 个“也”字,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无论从初中教材,还是从《古文观止》中欧阳修的《朋党论》《泷冈阡表》等13篇文章来看,都是用“也”最多的。

  全篇二十四句,有二十一句句末都用了语气词“也”。

“也”在文中的语法功能不外乎判断、解释说明、肯定、赞叹这四种。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中“也”所起的作用就是判断,表达的当然就是判断语气了;现代汉语就是“……呀。

)”之类充满抒情赞叹意味的语句。

而“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中的 “也”表示的则是解释说明的语气及作用。

又“环滁皆山也。

”中之“也”就表示了肯定的语气及作用。

再如“而乐亦无穷也。

”中之“也”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之情。

  也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以为并不仅仅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以上所述的几种语气及作用,它所起的还有很多美学的功能。

  其一,由于“也”的运用,使得散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全文24个句子,竟有21个结尾运用了“也”字句,可谓一韵到底,这样的散文不是跟散文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正是这使文章形成了潇潇洒洒,反复吟哦,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抒情表达效果,这是使文章极富音乐美的一个根源。

  其二,,散文的21个“也”字句,每一句都称得上是一幅赏心悦目色彩绚丽的或风景画或风俗画或人物画或生活画,每一句都构成了滁州山美泉美亭美四季美人情关系美官民同乐美这一幅巨制长轴画卷的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其三,“也”也是使文章主题美凸现的一种技巧。

散文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主旨,正是在这21个“也”字句的一再亮相登场中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体现并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的。

作者其实是以一个导游的口吻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滁州醉翁亭的独特位置、周遭美景、得名趣话及自己曾经得自此处的种种快乐——尤其是一览祖国大好河山及与民同游同赏同乐的那种乐趣与欣慰。

若没了这些“也”字,散文那种怡然自乐的情致及潇洒自如的的气度是绝对无法得以抒发和显现的。

可以说,21个“也”字,就是作者对被贬滁州的这种生活的21次肯定和赞叹,就是作者气定神闲,悠然陶醉于此,乐不思蜀的一种极好注解。

  总之,《醉》文正是运用了这二十一个长短错落、句型各异的“也”字句,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气氛欢愉,使作者的情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形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的独特语言风格,为这篇名作添色增辉,被世人称道。

同时绘制了众多各具情态充满美感的风景风俗画,并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和凸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783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