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写一个关于伏羲庙的导游词

求甘肃省著名景点伏羲庙导游词

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每年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天水人生活中一个隆重的节日。

天刚放亮,天水市就已经鼓乐喧天,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

8点整,穿红带绿的汉族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从市区东边的天水市政府大院出发,一路展演着缓缓向城区西边的伏羲庙行进。

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是一幅巨大的由众人簇拥着的伏羲的画像,其身后是身穿黑衣黑裤,按8行8列排着的一个64人的方阵,他们手举高高的旗幡,幡上分别是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

这支前后长达1000多米的表演队伍中,有原本用来朝拜玉皇的古乐朝山队;有过去群众用以祈天降雨的夹板鼓队;也有敦煌舞乐队;有衣着秦朝兵士服饰的小学生队伍;有大学生摹仿原始人动作组成的远古先民队;有老年社火队和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少的雄狮队及舞龙队;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武山旋鼓队和秦城夹板鼓队的表演。

武山旋鼓大约由三、四十人组成,大家都身穿黄绸衣裤,说是龙的传人、黄皮肤的象征。

他们一手握鼓锤,一手持一把扇形羊皮鼓,虽然鼓身娇小,但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那快速回旋着的铿锵跳跃的舞姿,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每一个观者随之激动和振奋,据说这种旋鼓出现的年代久远,它原本是牧羊人遭遇狼群时发出求救信号用的,后来被逐渐搬上文艺舞台,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型活动中,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演出。

今天,他们在这里,以这昂扬的鼓声,尽情地倾吐着对先祖伏羲的敬仰、崇拜和赞颂。

伏羲文化节小作文,以导游为作文,300字

静宁成纪文化城原本不叫成纪文化城,而叫伏羲文化城。

为什么后又称成纪文化城,其中还有一段令众多学者哀婉叹息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伏羲生成纪,而史上成纪三迁其址。

成纪始自静宁,后自秦安再到天水市。

静宁至今还完整的保存有成纪古城遗址,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静宁县南部治平乡境内。

伏羲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

为了纪念伏羲圣德,静宁人民自筹数千万元,尽全民之力修建了伏羲文化城,以欲纪念。

然而,位于静宁东南部的天水市以天水有建自明清年间伏羲庙等庙堂殿宇为根由,“奇思妙想”构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谋略,四方邀请一帮所谓学者,“研讨定性”伏羲生天水,并忽弄第三代领导核心奋笔题词羲皇姑里以达到其“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目的。

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此之后,要想给静宁修建的文化城再冠以“伏羲文化城”可是万万不能得了。

就这样,原本有王光英题写的“伏羲文化城”不得不改为孙英题写的“成纪文化城”,屈居人后。

至于伏羲到底生于静宁还是天水,自有专家学者探究,著名民俗学家王知三著书多有论述,有感兴趣者可四方搜集其著,以补所缺。

打开网页搜寻王知三赫赫大名,也能满足各位。

在这里,我不想再为这个问题而耗费心力,只想说,一尊近代的建筑恐怕难以证明数千年以前人类先祖的出生地,毕竟,庙宇是用于纪念先祖的,而不是他的襁褓摇篮。

龙马精神是指什么生肖

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

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

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最近去了一趟甘肃天水,才知道这个龙马的来由。

天水,是一个奇特的地方,自古是丝绸之路重镇。

降水量丰沛,有“天河注水”的传说。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这里的人健康白皙,漂亮美眉众多。

当地与民谚称“张掖的大米兰州的瓜,天水脚下的白娃娃”。

在那里我参观了伏羲庙,在大殿中发现一匹形状似龙似马的雕像,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马。

导游告诉我,传说天水是伏羲故里,有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了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而出。

龙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图,伏羲据此创制了八卦。

这只是个传说,大家姑妄听之。

事实上,中国还有一个地方也被称为伏羲故里,那就是河南省孟津县。

那里有一个龙马负图寺,寺里也供奉着一匹三米多高的龙马。

近来查了一点资料,才知道,原来在中国古代,龙和马的关系非常密切。

龙首像马,龙身的一部分也取自马体。

古人认为,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

《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

就是原来龙成了精就是马,那马要是成了精呢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原来是西海龙王的儿子,因为犯了死罪,变成一匹白马,被唐僧骑了好多年。

由此可见,“龙马”不是指骏马,而是特指一种传说中似龙似马的动物。

“龙马精神”的“精神”,在这里不是做名词,而是做形容词,指“活跃,很有生气”。

“龙马精神”是指像龙马一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白了就是比一般的精神还精神,有点亢奋。

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里有一个例句,用法很符合本义。

“见那些大哥哥还在龙马精神地说话,她也听不出味道,就打了两个哈欠,悄悄溜了出来。

” 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是把“龙马精神”当成一个名词使用,把“精神”理解成与“物质”相对立的那个“精神”。

有一位名叫“板砖学士”的网友,前些日子写过一篇论足球的帖子,标题是:“要有龙马精神,先有赌马精神”。

这种用法也不能说错误,因为,一来大家都这样用,也算是约定俗成;二来,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本不拘于词性,一个词的词性要放到句中去考察

德庆龙母祖庙导游词

德庆龙母庙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

德庆悦城离广州约155公里。

龙母祖庙是为拜祭龙母而在墓帝兴建的,据说龙母原姓温,是广西藤县人,生于楚怀王辛未年(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子时。

传说温天瑞夫妇被洪水围困,绝望中只好将女婴放进一个漂过的木盆里。

木盆从西江上游漂流而下,被德庆悦城打鱼人梁三拾得,收为养女。

这女孩长大后,曾在西江边捡到五颗石卵,放回家里的箩筐中。

谁知没几天,石卵破裂,爬出“一斑四青”、“鳞角峥嵘、状如守宫(檐蛇)”的五条动物。

喂养了一段日子,小家伙越长越长,食量也越来越大,父女俩实在负担不起,但把它们放回西江。

以后,每当女孩到江边洗东西,它们就会浮上来,在周围嬉戏,习以为常。

后来村里人渐渐发觉了,并认出那五条竟然是龙,便尊称女孩为“龙母”。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认定,龙母其实是秦代生活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的龙族团支第的积德,为民消灾除祸。

直到晚年,龙母还骑着白鹿,为四乡的村民治病。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何年,现在已难考证。

但据现存的碑记和庙志所载,早在唐代已有重修了。

以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顺德东裕堂集资的那次修缮,规模最为宏大。

中了两广的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方告完成。

改革开放后,在海内外同胞的支持下,集资数百万,对龙母祖庙再行全面整修,使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

牌坊广场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龙母祖庙坐落在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

庙后是金鸡岭,南麓有五道山梁蜿蜒而下,向龙母墓及龙母庙所在的珠山聚拢而来,呈“五龙护珠”之势,正所谓“有来龙,有去脉”。

庙前左为黄旗山,右为青旗山,隔江相对,形若拱卫。

远处亦有一岭横陈,为“贵人捧诰峰”。

祖庙前四水汇流----程溪、降水、杨柳水注入西江。

三山会聚,四水归源。

大江东去,却波澜不兴,越发显得旷远空阔,波光浩淼。

我们再看广场中矗立的这座石牌坊,它建于清代,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

庑殿顶,用四层斗栱出檐。

正面明间檐下斗栱中嵌竖匾,上刻“圣旨”两字----龙母信仰一直处于封建国家的正祀地位。

传说秦始王也听闻龙母的圣迹,“曾遣中使赉黄金白璧聘龙母”,欲认作干娘。

自唐代(也有说从汉代)开始,历宋、元、明、清,龙母均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从而确立了其信仰的正统性,被纳入封建国家的祀典之中。

牌坊全部采用花岗石料榫卯嵌接,额坊及雀替均镂刻浮雕,繁复细腻。

整座牌坊挺拔秀丽,与内地石牌坊风格迥异,颇具岭南特色。

山门龙母祖庙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山门、香亭、正殿、前后两厢廊庑、妆楼、东裕堂、西客厅、龙母陵墓、碑亭、观音堂等建筑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庙中建筑物可谓集广东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充分展示了“三雕三塑”及壁画工艺的高超水平。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龙庆忠教授来此考察之后,对龙母祖庙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完整的组群布局,特别是高超精湛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

大家请抬头看,这就是他题写的“古坛仅存”的匾额。

山门的石雕工艺随处可见:守门的石狮风采堂皇,月梁上的石狮栩栩如生。

石包台上的两根龙柱采用深雕和透雕技法,使整条石柱玲珑轻巧,蟋龙口中宝珠可以滚动,双龙跃跃欲飞。

我们再看两边山墙墀头的砖雕,虽然只剩下两方了,但它是以圆雕、浮雕和镂空的多层次雕刻手法,小小的一方青砖竟雕出9个人物

其精湛刀法也实在少见。

墀头之上山墙垂脊的陶塑人物是男性的日神和女性的月神。

至于石包台上手遮眉梢张望和手扶耳背倾听的是何方神圣

相信各位都猜出来了吧

香亭我们走进前厅,这里又有两尊塑像,一位是龙母的养父梁三公,另一位就是曾与龙母斗法,想占据珠山这块风水宝的江湖术士赖布衣了。

绕过精致的木雕屏风,善信们焚香祝祷、上供祈福的香亭就在眼前了。

香亭平面方正,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下檐角脊端部施吻兽。

内外檐柱均为四要,外檐为透雕蟋龙石柱。

雀替、花板、额坊等木雕组件,无不精丽活泼。

香亭两边廊庑墙上,绘满了以古诗意境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壁画,整座建筑群一共有壁画200多幅。

而两廊庑顶部,则尽是陶塑的《封神榜》中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大殿这就是我们瞻仰龙母威仪的大殿了。

大殿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保留了早期建筑特点。

正中为龙母圣像,其右是五个龙子的化身----五龙太子像,其左是在佛教中称为“三眼灵光”,在道教中被封为“显佑灵官”或“显佑真君”的华光,他有降妖伏魔的名声。

神龛前站的塑像是秦朝的十大名臣。

龙母庙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就是龙母庙像前的香案了。

它共三层,底层为精致花卉,中层为群龙戏水,上层为龙母祝寿图。

妆楼妆楼底层奉供的是龙母小时候的众女伴的塑像。

这二楼上有梳妆台和龙床,原是龙母的“寝宫”。

请各位转过身往外看,前面就是刚才的大殿顶部最为引人的陶塑和灰塑了。

正脊的上层,是压脊陶塑,前后合计总长25米,装饰有水浒英雄好汉108交;基座,是灰塑,装饰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神龙、醒狮与花鸟鱼虫。

此外,妆楼、香亭、西客厅、墓园门头和东裕堂的压脊上都有陶塑或灰塑。

我们知道,压脊上的陶塑和灰塑,是建筑物地位、权贵的象征。

龙母祖庙的压脊竟装饰有陶脊13条,长1

【第31句】:77米;灰塑12条,长1

【第14句】:22米。

又多采用耀眼的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这恐怕在广东是少有的。

龙母墓各位游客,这就是安卧着让人们千古凭吊的龙母娘娘的陵墓了。

西江人称拜龙母为“探阿嬷”(探望奶奶)。

龙母信仰说明,岭南人不是什么“南蛮子”,也是正宗的龙的传人。

让我们在这里也探探阿嬷吧。

碑亭碑亭从形制上看为清以前遗构。

八角重檐攒尖盔顶,上檐垂脊置两条琉璃金龙,下檐垂脊各置一条金龙。

宝顶为仰莲座托金葫芦。

斗栱比例雄大,有宋代风格。

亭内有明朝洪武九年的制诰石碑一座,据说还是块上乘的端砚石材哩。

碑上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龙母的这道“圣旨”的全部内容,故碑亭又名“恩荫亭”。

牌坊广场各位游客,我们在龙母祖庙内已走了一圈了,大家都惊叹其装饰艺术的卓绝超凡吧,其实它在基础建筑方面还有着防洪、防虫和防雷的巧妙设计呢、、、大家知道吗

千百年来,岭南人渐渐形成了到龙母祖庙朝觐的轨仪。

诞期分“润诞”和“诞辰”。

“润诞”以农历八月十五为正日;“诞辰”以农历五月初八为正日。

从初一到初十都属诞期。

诞辰期间,海内外组织的“贺诞团”多得难以统计,人数常在二三十万以上,尚呈逐年递增之势。

大家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来拜龙母

香客朝拜龙母,与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的神话传话中,伏羲、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形象是“人首龙身”。

《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

《诗含神雾》说:炎帝“龙首,颜似龙也。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自然是龙种,是“龙的传人”了。

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是龙的国度,“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渗入百姓的生活和意识之中。

海外,香客对龙母的虔诚,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世俗憧憬和愿望,更流露出那种怀念祖国、脊恋故土的寻根认同的情结。

这,就是我们民族为什么较别的民族具有更大凝聚力的缘故了。

在开放改革,中华世龙腾飞的今天,寻认和朝拜龙的母亲,不是蕴含着一层更深的意义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9822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