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西部的导游词300字
三峡的导游词300字
狼山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由狼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
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
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
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总名广教寺。
佛教中狼山为大势至菩萨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
狼山南畅北幽,北麓以山为屏而构园,悬崖陡壁上题刻甚多,称题名坡。
园内崖下为曲流溪水,西部临水巨石,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题为“大磊落矶”。
至今尚留有张春所建的“赵绘沈绣之楼”和“林溪精舍”、“语梅楼”等建筑。
还有松巅阁、海月岩、鹁鸪岩、夕阳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迹。
白城市碧桂园的导游词300字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
白城市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是全国节水型井灌区建设示范市,被列为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白城市人均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面积都居吉林省首位。
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风力资源以及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有世界A级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
1992年向海被国务院指定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莫莫格为国际GEF项目重要检测区,是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2005年向海、莫莫格被国家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向海鹤舞”被评为“吉林八景”之一,享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是吉林的象征。
榆林靖边导游词(300字)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跨长城南北。
是1935年解放命老区。
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
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
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靖边县城靖边县城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
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
晋灭后,属魏。
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
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刺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
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
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
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
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
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
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
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
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
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靖边县地图靖边县地图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
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
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
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
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
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
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
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颐和园导游词300字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四姑娘山旅游。
四姑娘山不仅是国家级风景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汉川县交界处的日隆镇,东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接壤,南与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相连,距成都市235公里,是距大城市最近的美丽雪山。
藏语称“四姑娘”为“斯姑拉柔达”或“四够啦”,意宛如四女竞秀,以致后人将“四够啦”音转为“四姑娘”。
四姑娘山的地表主要为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砂岩、板岩、大理石、石灰岩与结晶灰岩,这些岩石大多耐风化剥蚀,所以山体陡峭,直插云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004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