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武宁山水导游词
历史上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夏姓名人 夏 育 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 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贺良 (
—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
甘忠可****。
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
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
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夏 勤 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姓 夏 恭 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
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 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
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 瞻 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
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 圭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
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
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承皓 (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
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
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
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
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
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夏竦 (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
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
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
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佑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佑己丑年进郑国公;仁宗皇佑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9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
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
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
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
夏执中 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
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原吉 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昶 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
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
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言 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 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
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燮 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
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完淳 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
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
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 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
一生好游,足遍四方。
崇信程朱理学。
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 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
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思痛 (1854--1924) 名寿华,湖南桃江人,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曾在黎元洪任总统时任民国总统府高参,后被孙中山委为武岳招抚使。
夏 衍 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
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夏斗寅 (1885-1951)湖北麻城人。
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后逐步升迁,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曾镇压工农红军。
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夏丏尊 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楚中 国民军20集团军总司令,中将。
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凇沪会战”,“长沙战役”的指挥. 夏曾佑 (1863—1924):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别士、穗铆、碎佛。
光绪进士。
授礼部主事。
与梁启超、谭嗣同相契。
能诗,精佛学。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
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
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夏明翰 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
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夏世厚 (1912— ):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二十五军交通队队长。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团长。
1946年中原突围时,在平汉路柳林车站和郧县南化塘战斗中,带领突击队冲杀,两战皆捷。
后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
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是中顾委委员。
夏征农 (1904- ):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
金陵大学肄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参加左联。
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
是中顾委委员。
夏云杰 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
1903年生,山东沂水人。
家境贫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龙江汤原。
以耕地为业,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临时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斗争的行列。
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8月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
经过努力,将分散在汤原各地的抗日游击队员500余人组织起来,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夜袭汤原县城,给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
夏云杰身先士卒,在作战中多次负伤,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望。
中共满洲省委曾称赞汤原游击队是松花江下游地区“反日反满的唯一中心力量”。
1934年10月任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
领导游击队联合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挫败日伪军冬季“讨伐”,创建汤原太平川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所部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后,任军长,率部在汤旺河地区创建后方基地。
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同年11月21日率部筹集给养装备时,在汤原丁大千屯遭伪治安队袭击,身负重伤。
26日壮烈牺牲,时年33岁。
求:徐氏祖谱和辈分排列方法
名和字也有取其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
如:一、王延彬,字表文,审?长子,18岁,?卒,继任泉州刺史前后达26年。
任内军民富足,歌舞升平,“文物为十国之冠”。
彬,文雅貌;字表文,与名义近,互为补充。
二、陈洪进,字济川,仙游人,留从效部将,以才勇闻。
从效卒,洪进继任清源军节度使,主政泉、漳;宋太宗时献泉、漳两地,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洪,大水;济川,即济水,古水名。
《水经注·济水》:“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
”字与名义相近。
三、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人,宋名相。
其名“亮”与字“明”意义相同,立德明志,表其光明正大的胸襟。
四、陈从易,字简夫,泉州人,官至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字与名义近,简(简单)、易(容易)文字上常连结一起。
名和字还有取其意义上相反的。
如:一、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师,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次来泉讲学、创建书院。
“熹”,义即天亮、光明;“晦”义为夜晚、昏暗。
名与字恰成反义。
二、康朗,字用晦,惠安人,明副都御史,为官“严正如包孝肃(包拯),忠诚如司马君实(司马光)”。
其名“朗”(明亮)与字“晦”(昏暗)以反义相对。
三、张瑞图,字无画,晋江人,明宰相,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其名“瑞图”,意为“吉祥之画”,却反其义取字“无画”。
古人取字,通常是一名一字,但个别的也有一人数字的。
如: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字景元,又字景希,更字希元;明刑部左侍郎詹仰庇,安溪人,字汝钦,又字尔钦;明福建提督万正色,泉州人,字惟高,又字中庵。
古人取字,常在字前(或字后)加“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次第。
如: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留正,永春人,字仲至,字冠以“仲”,表示其排行;曾公亮,宋楚国公曾会的次子,字“明”后加“仲”,表其排行居次;王审(?,兄潮,弟审知,排行第二,故在字“都”前冠以“次”。
有时,男子还在字后加“夫、甫、父、子”等表示性别。
如:古代泉州名人,明“清源学派”理学宗师蔡清,字介夫;明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宋宰相梁克家,字叔子。
唐代以后,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和字以外,还盛行取“号”之俗。
号是人的别称,和名、字大多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名和字是父母所定,无法体现自身所得,于是达官显贵、学者文人常以自取别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旨趣、性情、癖好、专长和处境。
如: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明状元庄际昌,晋江人,字景说、号羹若;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清宰相李光地,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
而朱熹有晦庵、晦翁、豚翁和沧州病叟,号达4个之多;李贽也有卓吾、温陵居士、龙湖叟等3个别号。
神秘的中国奇泉是怎么回事
神奇莫测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无数奇观盛景,奇怪的现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规律的,只是现在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来而已,等到研究出来之后,也许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涞水县(有称易县)境内的野三坡风景区,据称每年谷雨前后,这里的山泉会喷出大量的鲜鱼。
每尾鱼约重六七两,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之为“石口鱼”。
据专家观察,这种“石口鱼”是一种多鳞产颔鱼,但这种鱼平时究竟生活在哪里
为何在谷雨时节才喷吐出来
是来自地层深处的暗潭中吗
至今还是个谜。
在江西武宁县宋溪乡山口村,有一个泉水洞,高
【第4句】:5米,宽2米,弯着腰人可以进去10多米,然后渐小。
这个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时见不到一条鱼,可是到了五六月间就有成群的鱼涌出。
鱼群每次出洞后,结伴嬉戏两三个小时,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后它们掉头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县伏龙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声泉,它隐没在一个石灰岩洞中。
每到雨季,尽管四周山水如注,这口泉却滴水不出。
而当雷声轰鸣时,清澈的泉水便哗哗外流;雷声一息,又滴水不流。
夏旱季节,伏龙山上干得冒火,方圆数里之内河干地裂,而这口山泉附近却冷风习习。
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声,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
有几人如果在泉边小憩,无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间就能溢流。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学大寨运动中,曾经有人试图从叫泉开挖一条“长流水”以灌溉山拗农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无声不淌。
工程进行了十来天,不得不停工。
估计这口泉所处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声构造。
安徽省寿县也有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边对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涌出。
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细涌,不喊则不涌。
据1987年5月8日《农民日报》报道,在四川省松潘县境内的雪宝顶东南悬崖上,突兀着一块苍绿的巨石,会随人的呼叫涌出清流,被藏胞们视为圣地。
“雪宝顶”距县城25千米,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举行转山会的地方。
每当朝佛的信徒来到突兀的巨石下,叩头长作拱毕,老喇嘛便带领信徒们齐声呼叫:“东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耸(赐水)。
”喊声过后,巨石濡湿滴水珠成串而下。
在阵阵“丑耸”的呼唤声中,越来越大的水流从巨石上奔腾而下,抛掷出根根银柱,悬挂起幅幅水帘,从几十丈的高处直撞崖底,似雪崩腾起白蒙蒙的烟雾,甚为壮观
最大时瀑水可达水桶般粗。
人们停止呼唤,瀑水也渐渐隐去,这确是名副其实的喊瀑。
在云贵高原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发现了一眼神奇的太阳泉。
这股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间流出,被储在青石的泉池里。
但是,你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
太阳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的泉水,也不是间歇泉,它泉涌的时间是由太阳光决定的。
天气晴朗的早晨,当太阳光照到泉口石缝,清澈的泉水就缓缓流出,持续40分钟左右,水量约2吨。
如果天气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样在太阳光照射到泉口时流出。
倘若整天没有阳光,这个泉也没有一滴水流淌出来。
专家考察发现,太阳泉的水质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
据介绍,这种神奇的太阳泉现象,在别的地方尚未见报道,其科学奥秘何在,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广东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叫罗屋井。
该井水位变化还可以反映鱼汛,渔民能从水位记录线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么鱼,捕鱼量有多大。
这可真是让人费尽思量。
四川省长宁县也有一眼井,井内有两道水脉,味道一淡一酸。
若是堵住其中一脉,另一脉也就不会出水了,放开以后,两脉都又开始涌水,这是什么道理,人们还弄不清楚。
而江西于都县紫阳镇有一井,逢单日水酸,逢双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庆市郊有一泉,当人们抢着汲水时,泉水就断流;而当人们相互礼让按顺序汲水时,泉水即涌流甚欢。
为此人们叫它礼让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岛万宁县尖岭山发现了5眼神奇温泉。
这5眼温泉分布呈弯月形,泉与泉之间的距离远的约10米,近的仅几米。
但泉水温度高的达80℃,低的只有40℃左右。
温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带硫磺气味,能提神醒脑,消炎解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从前曾发现能预报天气的岩石——气象预报石。
近来,人们也发现了可预报天气的温泉——预报气象泉。
这座泉叫仙人塘,位于中国云南西部。
此泉在大雨前2~3个小时,原本清澈的泉水会变成米汤样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后2~3个小时又变清。
另一眼温泉叫巴腊掌2号泉,在下雨前,水温下降。
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时,有几位科学工作者在现场测试,雨前水温为30℃,但雨后温度上升为37℃。
为什么雨水能使泉水温度上升
雨水一般都是较冰的,因它是来自温度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来后,泉水温度反而升高(按理应降温),其原理是什么
还有待专家们去揭秘。
但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泉眼周围地质(比如有生石灰岩)有关,雨水和潮气会使生石灰产生化学反应而生热,水质变浊,温度升高,沉淀后,水又变清。
云南西畴县有一口井叫疯龙潭,当洪水来临时,井水变浑、起泡,并有隆隆的吼叫声。
在贵州剑河县一个山谷中,有3个天然湖泊,叫媳妇塘、姑娘塘和狗塘,当地群众根据媳妇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浊,可判断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冻。
每当要下雪时,媳妇塘里的水变浑浊,而姑娘塘里的水则是清澈的。
但当有冰冻时,姑娘塘的水变得浑浊不清,而媳妇塘则是清澈透明。
江苏东海县石梁河乡贾庄村,村民杨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来这口井能准确的预报雨情。
该井正常水位
【第1句】:3~l.5米,水清且甜。
遇有干旱,附近水井的水位会下降,但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减。
然而,每当天气变阴要下雨之前,这口井的水位会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变浊,预示着天要下雨。
不过这现象其实还较普遍。
新疆腾格里沙漠有一处鸣泉。
此泉每当地震前夕便发出声似短笛的鸣叫声。
在吉林省长白山的白头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药用的清泉,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将这气泡滚滚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样清凉可口。
据介绍,这股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游离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镁、钙、钠等,对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风湿性心肌炎、高血压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据1994年10月13日《新晚报》报道:辽宁省康平县郝官屯乡顾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据说该井水能医治心脑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
传说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过此地时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该村取谐音顾家屯。
该井常年水温保持在5℃以上。
该乡经委主任刘才说,经常用此水的人没有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并且对妇产后无乳现象有明显治疗效果。
井中还有一奇观,就是在深井内生长的30余条泥鳅生活常态全部仰游,令目击者惊叹不已。
目前,有关部门对该井水进行监测化验,发现水中含有高浓度碘和偏硅酸,这些物质有软化心脑血管的作用。
但为啥该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个谜,至于“泥鳅仰游”的自然奇观更是谜中之谜,有待科学专家们去进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宁县烟村乡岩顶村里,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
潭边有个直径约80厘米的石洞,不管是天干地旱,还是阴雨连绵,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准时涌出3次泉水,从未间断,被当地群众称为“报时泉”。
“报时泉”每次出水不仅有一定规律而且十分有趣。
出水之前,洞内一阵阵狂风呼啸着旋转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烟雾,尔后,浑浊的泉水便从洞中涌出……几小时之后,泉水又带着呼啸声退进洞内,一切又恢复平静。
为什么“报时泉”每天3次准时涌出泉水,目前人们还不能解释。
据《新晚报》1997年7月10日第10版报道: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甘家子满族镇的一个山谷里,一眼由于矿物质丰富而带有乳白色的矿泉被当地居民称为“奶泉”。
长期饮用此水,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功能。
由于此泉眼远离农作物和工矿区,所以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当地74岁的农民李少先介绍说,自从他饮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见了,几十年的关节炎也基本痊愈了。
他们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
有的群众还介绍说,坚持每天饮用此泉水,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
从“奶泉”的成分看,主要是内含稀有元素,因为多数矿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钾、钠、镁、锌、钴、硒和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黑龙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矿泉水、黑龙江五常市红旗林场凤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值得广为利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山南麓有宽度、深度各两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涨,每天早晚9点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鲜乳莹白夺目,随后又逐渐清澈透明。
用这种泉水浇灌的西山茶被奉为佳品,用此泉酿造的酒,被誉为“广西茅台”。
这种泉水含有丰富的天然氧,是我国最好的软水。
河南省雅县城南有一条地下流泉,该泉水清冽甘美,并带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称槐花水。
早在北宋年间就被用来酿酒,被品酒家称为天然琼液。
据《江南晚报》报道,安徽省庐江县顺港乡大宛冲和小宛冲的两村之间,傍于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
此泉有50~60平方米见方,2米左右深。
它的四周长满了绿色灌木和花草,风景宜人。
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
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笼罩着雾气,人若在其旁,会有飘然欲仙之感。
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这口泉的泉底有5~6个泉眼,平时出水时肉眼看不见,但若人到泉边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
笑得越响,泉水就越冒得欢,并且百试即验,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
笑山泉里有寸许长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活泼可爱。
人们将它捉来制成“西香鱼”,吃来鲜美可口。
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
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重庆晚报》曾有报道,说奉节县有一泉好奇特,雷电起时,伴声而喷。
科学探测为间歇喷泉。
报道说:迷惑人心几十年的奉节“水怪”,已于近日被科技人员探明,“水怪”并非“蚊龙”,乃一雷鸣喷泉。
通过科学测试、解释,老百姓终于见怪不怪了。
雷鸣喷泉位于奉节县红土乡鸡鸣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喷泉口直径约50厘米,泉深不见底。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每逢电闪雷鸣,便从泉口喷出约1米高的水柱。
泉水喷出时,还伴随着古怪的声音。
老百姓惊骇异常,以为是天庭发怒,特派“蚊龙”作怪。
于是每逢下雨、电闪、雷鸣时,老百姓便纷纷用五谷盐茶,跪拜、祷告老天爷,以保平安。
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师、道士以此妖言惑众,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政府虽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释、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但始终无法说服当地百姓。
红土乡政府曾3次请来成都有关地质勘探人员进行探测。
现终于查明,原来该地下有一股间歇性泉水,并有一处天然磁场,所以每逢电闪雷鸣时,由于磁场的作用、雷声的振动,泉水就会自然喷发而出,形成了雷鸣喷泉,并非“蚊龙”作怪。
类似雷鸣喷泉,国内还有按季节喷发的泉,如中国山东济南市的趵突泉、虎头泉等。
由于地下压力减小,这些现在已不是常年喷发,而是随季节而变,夏秋喷发,冬季间歇。
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现过间歇泉。
譬如在西藏冈底斯山打加冰峰脚下,也有一个间歇喷泉。
它在喷发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经过数次重复后,突然一声巨响,一个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达100多米。
水柱热气腾腾,入空化成一阵热雨。
喷一段时间,水柱便又缩回泉口,一切恢复平静。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处寒温带一定纬度以北,在冬天就会结冰,而夏天化为清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的常识。
然而,人世间还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现象——泉水伏天结冰,外面越热,泉水结冰越厚。
据《汕头特区晚报》报道:湖北省五峰县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处,有一个天然冰泉。
该冰泉完全裸露于地表,每年夏天进伏后,冰穴之水开始结冰,天气越热,冰层越厚,“冰穴”最低温度可达-20℃,而此“冰穴”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却依然青枝绿叶。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
饮用此泉水及其邻近水源的白坪、湖坪两村村民人均寿命
【第70句】:1岁,其中60~80岁的有69人,90岁以上的20人,100岁以上的2人。
90岁以上高龄还健在的有21人。
另据《南方日报》报导,1994年3月四川省旅游局和长江三峡旅游线规划组的专家、教授,在万县市巫峡县红池坝考察时,新发现了世界奇观——夏冰洞。
夏冰洞坐落在红池坝草场东一座大山顶的垭口。
据当地人介绍,只要红池坝气温在15℃以下,无论冬夏,洞内均不结冰,但坝上气温超过15℃,气温越高结冰就越多;气温下降,洞内的冰则开始慢慢融化。
这一有悖自然常规的奇观原因何在
专家教授认为,这可能与洞穴岩层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关。
与此相类,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有一个夏冷冬热的怪地方。
这是一条长15千米的“地温异常带”。
炎夏,只要在“地温异常带”的裂隙口6~7米远处站上一两分钟,就会感到寒气透骨。
入秋后,地温又节节上升,至隆冬寒风刺骨时,那里却热气腾腾,地上绿草如茵。
目前这个“地温异常带”之谜尚未揭开。
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个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开时,恰在六月炎暑。
十冬腊月,唯独冰冰背没有积雪,而且热气如蒸。
真可谓无奇不有,四川省广元县龙门山上的陈家乡,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动就蜷缩起水流的含羞泉,当地群众称它为“缩水泉”。
在泉边,只要你把一块小石头往泉水里一扔,泉水受到回声与波震的影响,就缓慢地缩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见了生人就脸红的姑娘一样,羞答答地躲了起来。
再过一会儿,泉水便又自动由细变粗地涌出来。
还有一眼水火泉,台湾省台南县关子岭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称为关子岭温泉。
只要划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让水燃烧起来。
原来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气混含和水一起涌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点火。
贵州省安平县城西有一个怪异的珍珠泉。
当人们来到泉边大声喧哗或鼓掌时,泉水就进出大量的气泡往上窜,形如串串珍珠,声音停止后,气泡就随之消失。
贵州平坝也有个“珍珠泉”,游人对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气泡。
在左边鼓掌,左边的泉水冒泡;在右边鼓掌,右边亦然,好似在欢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
”据地质学家解释,这是由“声震”造成的现象,与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这么多神奇的泉,对人类来说对于它们的许多成因来说至今仍是个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0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