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双龙洞的孔隙的导游词
双龙洞孔隙导游词
旅客朋,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金游览美丽的双。
朋友们,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外洞左边的石壁下方有一个孔隙,这孔隙是外洞与内洞的唯一通道。
您若想进内洞一饱眼福,就必须穿过这条通道,因此孔隙显得尤为重要。
孔隙十分窄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小船也只能容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进进出出都必须靠洞外和洞内的工人拉绳子。
旅客朋友们,为了确保您探险成功,请您以下两条注意事项:第一,您上船以后,必须要仰卧,并确保身子的每一处都紧紧贴着船底,才能行船。
第二,您在乘船时,为了避免受伤,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把头抬起一点,以免擦伤鼻子,撞破额角。
虽然孔隙只有10余米长,可却不能掩盖它的惊险。
即使看不到什么东西,您依然能感觉到左、右、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异常的近,似乎都在朝自己挤压过来,几乎是擦崖而行,一路上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
不过,在经历了险途之后来到内洞,您将欣赏到更为美丽的奇景,真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亲爱的朋友们,孔隙探险就介绍到这,希望这一次的探险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双龙洞导游词
导游词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刘朝维。
很高兴能陪伴你们一起参观金华的双龙洞。
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自然风景名胜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赞赏它;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为它写下了近5000多字的游记并把它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还有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国家著名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
那么双龙洞到底有什么魅力令文人墨客们慕名而来?还有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呢?相信有旅客有跟我一样的疑问,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寻双龙洞的魅力。
各位游客,请看,这就是我们本次游览的路线。
现在我们已经出了金华城,来到罗甸,马上就要入山了,距离双龙洞还有半小时的车程。
请大家不要着急。
前面就是上山的盘山公路,大家可以看到山上长满了映山红和油桐。
现在大家注意看树底下的沙土,颜色是不是跟平常看到的不一样?在平常普通的沙土是黄色的,而这儿的却是粉红色的,是不是很特别呢?还有,大家请看,路边的溪流可是从我们要去双龙洞里流出来的。
我们这次游览的主线就是探寻双龙洞溪水的源头。
旅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请有序下车,注意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现在我们到了双龙洞的洞口。
洞口宽敞高广、气势雄伟,你们看那两侧悬挂的钟乳石是不是很像龙头?你找得到吗?现在我们走进去,就是外洞,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这就双龙洞的外壁,很宽敞吧,面积有12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聚集,就像到了个大会堂。
这里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
夏天来这里纳凉是个不错的选择,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这是:“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大家看到这边的“双龙洞”三个字,可是唐人手迹哦。
这边的“洞天”二字,是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那边“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
如果说双龙的内洞是“龙宫”的话,那么外洞就是“龙厅”,双龙洞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大家说是不是很形象?现在我们就去找寻一路上溪流的源头吧?请认真找找,找不到?还是听我说吧!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坐两个人,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
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大家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这里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看这个,像不像个“寿”字。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多么神气!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此外、还有景点五彩图、避水金针、小桥流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朋友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带大家游览。
谢谢大家!
帮忙写一篇双龙洞的导游词
游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下车吧。
请大家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吧,气势雄伟。
洞口和桥洞差不多,宽宽的。
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看,外洞周围是石壁,头上是很高的石顶,好似一个大会堂,容纳上千人开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一路上来,你们有没有发现,山边的溪流蜿蜒曲折
大家知道水源在哪吗
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容下两个大人,再来一个婴儿也不行,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该怎么进去呢
一个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可以进去了,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了。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如果害怕可以闭上眼睛,千万不要乱动。
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虽说有汽油灯,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所以请大家不要乱走,跟牢队伍。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它们多么栩栩如生哪,活灵活现,好像一不小心就会飞走似的。
这就是双龙洞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看,这个很像一座山吧,这个也蛮像陀螺的,这样的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也是很值得观赏的。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游客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你自己删减吧 这已经是最简洁的了...
关于金华的双龙洞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各位旅客,大家好
我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很高兴能陪伴你们一起参观双龙洞。
现在我们出了金华城,来到罗店,马上就要入山了。
请大家往外望,山坡上映山红多有精神呀
油桐也非常好看。
大家注意看树底下的沙土了,颜色是不是和普通的一样呢
不一样,普通的沙土是黄色的,而这儿的是粉红色的,你们说奇不奇怪呀
旅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下车吧。
请大家抬头望,这山非常高,气势雄伟。
洞口似桥洞,宽宽的。
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看,外洞周围是石壁,头上是石顶,好似一个大会堂,可以容纳上千人开会。
一路上来,你们有没有发现,山边的溪流蜿蜒曲折
大家知道水源在哪吗
请认真找找,找不到
还是听我说吧
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坐两个人,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
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这里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多么神气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五颜六色,像这个,现在还没有正式命名呢
请各位发挥想象,起个名字吧
好,好,就叫——天马行空。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朋友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李导游,今天我们来参观金华双龙洞。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
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
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
怎样写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导游词 不准抄百度上的
为《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导游词 导游1:我叫刘艺旋,请叫我“刘导”好了。
现在由我带领大家去游览沿途的风光。
请大家坐好了,出发
游客朋友们,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为特色。
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
请朋友们往窗外看,山上正开满了鲜艳的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多吧
(众答:是)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众:眼前是一片明艳。
)请各位游客注意了,随着山势,我们的眼前是一条(众:溪流)。
你发现溪流有什么变化么
(众:溪流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缓,一会儿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大家真聪明
好,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双龙洞口到了,请看,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我的解说到此结束了,请下一位导游继续带领大家游玩并解说
(掌声)导游2:大家好,我叫赵晶晶,你们就叫我“赵导”好了,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游外洞。
请大家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你们看,洞口的形状像什么
(众人:桥洞,很宽。
)让我们进去看看吧。
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你们看,这儿像不像个大会堂
(众:像—)大家请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就是外洞。
外洞的常年同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好啦,我的解说就到此为止,下面请另一位导游带领大家进孔隙。
谢谢大家
(掌声)导游3:大家好
我叫尚江涛,你们叫我“尚导”好了。
在进孔隙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大家看,在外洞厅北面有一挂黄色石瀑,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好了,孔隙到了。
(众:这么小啊
我们怎么过呢
)别着急,这儿有小船呢
平时我们是坐船,来到这儿,可就不是“坐”了,而是“躺”。
(众:那我们躺在船上,怎么划啊
)不用你们划,内洞有工作人员往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出来了船的另一头由外洞人员拉绳子。
大家不用担心。
船上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每一处都要贴着船底。
大家一定要记住,过孔隙的时候,头千万不敢稍微抬起一点,要不然准会撞破你的额角,擦伤鼻子。
准备好的游客出发吧
大约有两三丈的水程就登陆了。
(众:好吧,躺船喽
)请过来的游客慢慢下船,谈谈感觉如何
(众:太刺激了,太心跳了。
里面太昏暗了,总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
)我也有这种感觉啊
不过想想也很神奇吧
(众:是)好了,这就是内洞。
我的解说也到此为止了,下面由另一位导游继续带领大家游内洞。
祝你们玩儿的高兴,谢谢
(掌声)导游4:大家好,欢迎来内洞参观。
我叫张雄,叫我“张导”吧。
在内洞中有最神奇的自然景观。
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回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吧
(众:知道了)请往这边看,这些是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也可以依据形象自由想象,给他们起起名字吧
(众:大象、乌龟、兔子、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
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
即使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欣赏。
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的多。
快找一找,泉水的源头在哪
(众:在深黑的石洞里。
)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游览完后排队等候出洞,我在洞口那儿等候大家。
祝您玩儿的高兴,谢谢
(围脖的)
请你为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外洞和孔隙做一段解说词
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诗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仰卧入回溪”,都是这进洞情景的真实写照。
如此进洞方式为国内外所罕见。
写,浙江的双龙洞孔隙的作文,30字。
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第1句】: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
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第2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3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第4句】: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第1句】: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图片或旅游录像片等)。
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第2句】: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
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
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
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第3句】:“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365kuaile.cn洞时的真实感受。
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
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
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
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
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
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第4句】: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第5句】: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第6句】: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
“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第7句】: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
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
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
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
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
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
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
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
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012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