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石马公园的导游词
写娄底市石马公园冬天的作文
马公园。
走进大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石马雕像,雕刻师傅把它刻得栩栩如生,这匹马就好像在天空中奔腾,难怪大家都在叫它石马公园。
再往前看,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湖水碧波荡漾,湖周围的假山倒映在水中,一眼就能看到底。
湖中央偶尔有几条小船游来游去,游客们在船上有说有笑,嘻嘻闹闹……看到这样的情景使我想起了课文中所学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我真想把这句话改成:石马山水甲娄底。
往左走,有一个亭子。
亭子里坐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
有的在拉二胡,有的在吹箫,有的载歌载舞……他们快乐极了
离亭子不远处,有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我走过去一看,呀
这么多金鱼
有红色的、黑色的、橘色的,还有黑白相间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如果你往水里撒一些鱼食,它们会争先恐后地挤上来,你争我抢。
这时候,它们的样子可爱极了
到了动物园,里面有黑熊、蛇、猴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猴子,因为我拿瓜子给它吃,,它居然会嗑瓜子,而且动作很快,不一会儿,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离开时,小猴子还趴在铁栏杆上向我招手呢
好像在说:“小朋友,再见,下次一定要来啊
”阿姨带我到烧烤架钱买了两串香喷喷的烧烤吃,又玩了过山车、坐飞机、轮船……时间很快就到了下午,阿姨说:“该回家吃饭了,下次再来玩。
”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石马公园。
巩义宋陵公园导游词400字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
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
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
(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
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
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
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
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
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
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
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
(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
”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
(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
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曲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
(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
”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
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
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
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
”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
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
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
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
“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
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
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
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
”焕园又名“郎遂故居”。
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
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
(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常州景点导游词, 急急急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高静园,是一处微缩了的江南园林。
高静园,位于市区四面环水的小岛上。
整个布局,颇有苏州园林的特色,是国家首批a级景点。
我先介绍一下高静园的历史。
高静园,原名“溧阳公园”,建于1930年,1987年更名为高静园。
大家肯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叫“高静园”呢
只要您跨进这道大门,就一清二楚了。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正前方,你抬头所看到的这块石头就是著名的高静石。
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之子—宋高宗亲笔题字御赐给丞相赵癸(赵癸是我们溧阳人)三块湖石,一块是“苍云”,一块是“高静”,一块是“忠义”。
而“苍云”和“忠义”两石于时代变迁中丢失,现只有“高静”一石历经沧桑,完好无损。
它重11吨,高
【第2句】:5米,宽
【第5句】:3米。
说到这,有不少游客会问,湖石是怎样的一种石头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江南园林所用的岩石材料,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山石,一类是湖石。
所谓山石,就是山上开采的多面多棱的岩石,江南所产的多为黄褐色,故一般统称为“黄石”。
所谓湖石,即有溶蚀空洞的石灰岩,以太湖、洞庭湖、庭西山所产的最负盛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造型奇特的石头,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
宋代书画家米芾被人称为“石痴”,他曾让人给石头穿上衣服,摆上香案,与石头称兄道弟,他将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
瘦是说石头苗条长,多姿,风骨磊;皱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身里边有孔穴上下相通,脉络连贯;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能透过光线,这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外特征。
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式建筑“清濑草堂”,请大家站在这个临水平台上。
不要小看这个平台的作用,在江南园林中,平台是全园的观赏中心,是游览空间的焦点位置,正所谓“开门见山,湖山点点悠”。
站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收全园的景点。
游廊两旁的树木是有近百年历史的重阳木和大叶黄杨,东侧还有一座听雨亭,每次暴雨过后,小瀑布从拱桥旁的石上潺潺而下,声音非常悦耳。
细心的游客会奇怪了,明明瀑布在右边,为什么听雨亭却在左边,正是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中国画“似远却近”的意境,也是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
有些游客早已从漏窗中看到了里面的风景。
漏窗,多用于白粉墙上,其花式繁简不同,各有妙趣,它是一个天然的取景框。
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
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说:“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大家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面看,你会随着步子的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
并且,这样的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
又有人奇怪了,这漏窗下为什么单单只放一棵石笋,而不多放几棵呢
其实在江南园林中,非常讲究以少胜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以孤为美,因为这比较契合文人的精神气质。
再看这个门,因为它不设门扇,所以在江南园林中称为“洞门”。
这个洞门的形状象梅花,它是梅花式洞门,在江南园林中,洞门的形式有多种,诸如:如意式,葫芦式,菱花式等等。
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洞门作框景,漏窗作借景,在这里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我们走入门内,右侧的是锦窦亭,所谓锦窦,就是繁花似锦的意思。
再看看四周的树木,春有白玉花,秋有金银花和菊花,冬有梅花,果真与这个名字很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高静园中共有桂花88棵,秋天桂花香飘十里。
在江南园林中,植物不仅具有遮荫的功能和丰富景色的作用,若干品种还被赋于了不同的品格,松、竹、梅潇洒挺拔、傲霜立雪,而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它们被称为“岁寒三友”。
菊花呢
陶渊明写过一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此以后,菊就成为雅、高傲的代名词。
这些树木、花卉被广泛种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供游人欣赏。
与锦窦亭相通的盆景园,里面有葡萄藤,睡莲等植物,左侧还有一个依壁半亭“晚香亭”。
亭子在江南园林中非常多见,许慎曾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是可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
亭形式多样,周围空敞的亭称为“凉亭”,周围安装隔扇的称为“暖亭”,在庭院中,有时为了节约空间,而又有了半亭,还有专门为碑而设的亭。
它的建造不仅为游人提供休息,也为园内的景观增色,便于游人在此更好地欣赏园内的景色。
从月亮门沿台阶下,我们将参观的是太白楼。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曾三次到溧阳。
太白楼为一置于高静园内最高点的唐式建筑,为纪念李白而建。
唐天宝十五年,五十六岁的李白为避安禄山之乱,南下经溧阳,与草书名家张旭宴于当时的县城,现旧县的溧阳酒楼。
酒酣兴浓,即兴吟出爱国诗篇《猛虎行》,其中有“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点点愁煞人”的诗句。
后溧阳酒楼改为太白楼。
唐昭宗天复三年,溧阳县迁至今溧城镇,原太白楼堙毁。
溧阳人民为了纪念李白,康熙八年,在溧城镇重建太白楼,并将《猛虎行》刻于楼旁。
以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九年,楼又重建,又毁于日寇烽烟。
溧阳人民为了恢复古迹,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于1986年拨款重建太白楼,以表达当地人民对伟大诗人李白的敬仰之情。
太白楼广场上有一个大水池,大家猜猜,它为什么是六角形
六角形在我们生活中不多见,它指的是酒杯,也指“酒池”。
池中矗立的石峰看来也醉了,成为“醉石”。
再看看草坪中的一石马,也等待醉酒的李白太久了,化成了“白马魂”。
这些形成了“醉石酒泉白马魂,诗仙草圣共登楼”的意境。
高静园虽小,却让我们领略了江南园林的魅力,太白楼让我们耳边又响起李白那荡气回肠的千古诗句。
各位游客,高静园的游览到此结束了。
谢谢
娄底石马公园附近
你就去石马公园玩把、要说好玩也还算好玩、说不好玩也不好玩、你可以在石马公园对面坐6路车去那个春园步行街、新一佳、九龙那附近耍啊、晚上也还好、
我们有一张试卷,里面最后一道题是作文题,上面的那句话说的是要我们写福海公园。
这里星期天,我和爸妈三寺拜佛,我们跟着导游来到南山区,一进不二法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葱绿的草坪和各种树木,五颜六色的花开的遍地都是,还有和尚们的诵经音乐,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东行,远处看到一座寺庙,进去后看到了一尊闪闪发光的大佛,我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大佛,我爱你’,引起了几名游客的阵阵笑声,拜完佛出来继续东行,路边的凉亭有几个和尚正在诵经,于是我们悄悄地绕了过去。
刚往南一转,出现在眼前的是世界有名的‘海上观音’,她头顶天,脚踏水中央,身高108米,头顶有颗宝石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她有三个面,每个面都面带笑容,像一个慈祥的巨人,又称作‘三面观音’。
拜别了三面观音,往西来到了‘大雄宝殿’,里面的菩萨多的让人眼花缭乱,全都是镀了金的金身,闪闪发光,显得那么庄严雄伟,我们很严肃的跪拜了每尊菩萨,再往北走,一道写着“不二”的法门出现在眼前,导游告诉我们出口到了。
他说:你们拜完了南山寺有什么感想
我由衷的说:啊
这里真美呀
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一定会再来的
关于白马寺日记不少于五百字
游览白马寺之前,在印象当中,总是把白马寺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事情联系起来。
总以为白马寺是因为唐僧取经那匹驮经的白马而命名的,真是这样的吗
等我去参观游览了白马寺,通过观察、查找一些资料以后,才恍然大悟,根本不是我所想象的那回事。
白马寺的白马和唐僧没关系,是我把二者硬捏合在一起,就象相声里说的:关公战秦琼,两个人物活着的时候隔着好几百年呢。
从十三朝古都洛阳古城出发,一路向东,不一会就远远望见365kUaIlE.cn了白马寺大门前面那两尊雄壮威武的高头大马。
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
我们通过山门时,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见部分门洞拱券上面还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
进了山门,只见院内游人如织。
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耸立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它以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据导游介绍,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是东汉时由皇家所建,说起来还有个故事:据说当时皇帝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有个身高六丈的金人,相貌庄严,头顶白光,飞行到殿前。
第二天,询问大臣,有人说很象西方的神,名叫佛。
于是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求佛。
大臣们来到阿富汗一带,正好遇到从印度来的两个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一起随汉使臣,以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当时的国都洛阳。
带回来的经书被放在当时的东汉的都城——洛阳的鸿胪寺,古代的鸿胪寺很象现在的礼宾司,“寺”在当时是指官署,俗话说的办公机构,或者办公室,并没有寺庙的概念。
那俩印度僧人就在那里翻译佛经,汉明帝很重视这些传经的僧人,第二年,专门给他们盖了一座“寺院”,据说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为白马寺。
从此,“寺”这个词就多了一层意思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016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