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导游词
有没有四川成都概况导游词
一碧千里 大漠孤烟 苍茫云海 黄沙莽莽长河落日 赤日炎炎 古道摇响 苍凉 壮美奇瑰壮丽 壮阔苍凉 雄奇苍凉 浩瀚无边苍茫雄奇 雄浑壮阔 白草黄沙 黄云白草高远粗犷 万里雪飘 朔风夜吼 飞沙走石冰封万里 秋霜月露 霏霏雨雪 胡雁戍烟风起沙移 秋高月冷 衰飒凄寒 草木凄苍飞雁飘蓬这里曾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景之治、大唐盛象,这里也曾黄沙漫天,沉睡千年,这里有漓江晚秋,春城飞花,这里也有大漠孤烟,塞外风疾。
放眼看过来,这里,是中国西部。
有人曾用:“荒、远、边、穷,大、财、宝、美”来形容西部,虽然这里交通不便,开发程度较低,经济也相对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可是这里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下面让我们跟随小导游们,去西部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西部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还有西北沙漠中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美丽神奇的香格里拉,气魄雄伟的黄果树瀑布,秦岭主峰太白山。
大开发战略,将使中国西部变成一片开放的热土,全世界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沉寂已久的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是一片广阔神奇的土地,中国人将在这里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伟业,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汉中武侯祠和古汉台,的导游词,要实地讲解的那种,不要和背书一样
天下第一武侯祠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誉的——汉中勉县武侯祠。
汉中勉县武侯祠位于勉县县城以西3公里处,前依108国道,后濒汉水,坐南向北,占地30余亩,由7院60余间殿宇房舍组成。
建筑雄伟,布局严整,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为什么称其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这是因为在全国众多的武侯祠中,汉中勉县武侯祠修建时间最早。
它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同时,它是由后主刘禅亲自下诏修建,是全国唯一的官祠,其他的武侯祠均为民间集资兴建。
进入景区来到武侯祠的标志性建筑——牌楼前,您首先千万不要小看脚下这条青石板小道,它东连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当年出秦入蜀的必经要道。
从古至今,来此之人,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座高10米、八角上翘重檐两滴水的高大牌楼。
牌楼正中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诏谥亮为忠武侯(《谥法》危身奉上、险而不辞难曰“忠”,威强敌德曰“武”)。
三国时封爵之制,皆以本郡邑为封土。
诸葛亮,汉末徐州琅琊阳都武乡人,封侯拜相时,其家乡属曹魏领地,恰巧汉中也有一地名武乡,“借地封侯”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与其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命运永远垂青于那些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
正所谓“时也、运也、命也
” 穿过牌楼南行便为“琴楼”,为券洞式城门建筑,钟、鼓楼居其两侧,楼中设一石榻,上置一古琴,相传为诸葛遗物。
此楼为后人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段附会其说而建。
琴楼正中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
高山流水典出《列子 汤问》:“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子期亡故,伯牙愤摔谣琴再不复弹。
” 高山流水由此便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为什么要将高山流水题写于此呢
您可能认为它比喻诸葛亮与刘备的知音相遇之意。
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真正的知音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懿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真正造就您、促使您成就大事的,往往不是您的朋友,而是您的敌人。
暮年的康熙在千叟宴上举杯讲到:我这一杯酒不敬别人,敬的是鳌拜、吴三桂、葛尔丹,我希望他们来世再与我为敌
2002年世界杯期间使小小的塞内加尔一战成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强劲对手——上界冠军法国队。
为什么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发出“即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仍要去江东吊孝
一方面是为了吴蜀联盟,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从此少了一个强劲对手,幸皇天不负,又来一位司马懿,否则孔明先生岂不要成为东方不败、独孤求败了吗
过琴楼,穿戟门,便来到了拜殿,又名献殿。
殿内遍悬慕倾之匾,为祭拜诸葛亮之地。
在拜殿左侧有一个醒目的石碑,上书“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为冯玉祥将军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行营所题。
想必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敢弄险。
客观的来看,当年诸葛亮小心谨慎有三个原因:
【第1句】:从人口来看,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当时,北魏人口504万,东吴265万,而西蜀仅94万人。
【第2句】:从人才来看,西蜀建国最晚,当时天下一流人才均为魏吴所有,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第3句】:从局势来看,成立仅两年的西蜀因刘备怒而兴兵,国力受到重创。
东吴伺机报复,北魏欲借机吞蜀,南方蛮夷拥兵叛乱,蜀汉局势恶化。
此时此刻,诸葛亮怎能不小心谨慎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小心谨慎与冒险并不矛盾。
诸葛亮一生都在冒险。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不见,他是在冒险
他在冒“与狼共舞”的险
刘备如非明君,此生孔明先生可真要在隆中与狼共舞了
公元208年,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孙刘联军区区三万之众凭长江天险与曹操百万大军决战于赤壁,他同样是在冒险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以西蜀五万精兵为主力,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使魏军“畏蜀如畏虎”,他还是在冒险
不过,诸葛亮的冒险,是三思而后行的冒险,是深思熟虑、综观全局的冒险,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冒险
正如大殿门前的一幅对联所讲: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过拜殿便为武侯祠的大殿,正中神龛上为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鹤氅方裾,潇洒睿智,栩栩如生。
大殿后为崇圣祠。
正门有清代王鼎丰所题对联一副“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
我们先看上联,《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道: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赵,谋不过孙糜简,势单力薄,可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从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到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短短12年间,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诸葛亮靠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虽明知“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于之争锋。
”,仍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之志;虽明知三分天下后,西蜀无论政治、经济、军事与北魏均相差悬殊,仍六出祁山五次北伐;虽明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中华民族智慧象征的孔明先生,他为的是什么
图的又是什么呢
——“鱼如得水”
您细细品味这四个字,无水之鱼为死鱼,无鱼之水为死水。
鱼与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不正如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良好的投资环境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掩卷长思,不竞为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所折服,他就象中华民族在漫漫文明长夜里的一盏孤灯,如同苏武牧羊时那根没有旗旄的光秃秃的节杖一般,永远萦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头
需要兰州一日游的导游词介绍,要有创新,不要网络复制粘贴,谢谢
这问题应该自己解决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第99句】: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59句】: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43句】: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
【第59句】: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71句】: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30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66句】: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第1句】: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句】: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3句】: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第4句】: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5句】: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
【第1句】:2万人、
【第2句】:4万人、
【第2句】:15(非典)、
【第3句】:5万人,2006年猛增至
【第7句】: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58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