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简短
同心县清真大寺导游词150字
同心清真寺位于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
同心清真大寺也是著名的革命文物,同心清真大寺已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分为内外两院,外院较为宽敞,穆斯林重大节日常聚于此处会礼。
寺门前有长9米、高6米之照壁,为“月藏松柏”砖雕图案。
与照壁形成对照的是3个砖砌券门,镌刻有阿拉伯文砖雕和花卉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中门上书“清真寺”3个大字,左右两个券门分别书写有“忍心”、“忍耐”门额。
券门上部原有四角攒尖顶的3层邦克楼一座,民国时期曾遭龙卷风破坏,后改建为2层。
从券门人内沿阶而上,内院高台有礼拜大殿,座西朝东,视野开阔,殿前南北讲堂各5间,与大殿形成三合院式布局。
大殿由两座歇山顶和一个卷棚顶勾连搭,面阔5间,进深9间,内有20余根明柱支撑,木板铺地,墙壁装饰有《古兰经》文书法。
大殿宽敞,可以容纳千余人同时礼拜。
殿外装饰精致,翘檐斗拱,庄重朴素。
1938年,曾在该寺开办过阿訇教义国文初级讲习所。
北京牛街清真寺简短的英语导游词
北京牛街清真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
创建于辽圣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
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克楼、望月楼和碑亭等。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均于明清时期修筑,是采用汉族传统建筑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实例,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
公元1427年(明宣德二年)扩建,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整修。
公元1474(明成化十年),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
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总共经历8次修缮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55年和1979年两次拨款进行全面修缮。
中外穆斯林经常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和参观访问。
北京市宣武区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穆斯林建设牛街基金会均设在寺内。
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清真寺建筑集中对称,其格局采用汉族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牛街清真寺牛街清真寺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
[1] 精美的雕梁画栋,别具风格的殿堂屋顶,随处可见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罕默德词句的细部装饰等,处处呈现出汉族古典宫殿式建筑与阿拉伯式清真寺的完美结合。
寺院为汉族宫殿式建筑,内部装修结合阿拉伯式建筑风格。
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寺院对面为一座长40米的汉白玉底座灰砖影壁。
寺门有5门,中大边小,前有朱漆木栅。
正门在望月楼下,楼高10米,为六角形双层亭式楼阁。
由便门进入两层院落,正西为礼拜大殿,五楹三进七层共42间,可容千人礼拜。
殿内明柱组成仿阿拉伯式尖形拱门,有巾金的赞主赞圣经文,天花板半米见方,也饰以图案和阿文赞词。
窑殿为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两侧有饰以阿文库法体的镂空木雕窗棂。
大殿正东为邦克楼,楼前月台上有日晷和2座碑亭,碑文记载礼拜寺修建经过。
寺内东南小院有2座筛海坟,据碑载,为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麦地那额鲁人穆罕默德本艾哈默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他俩分别病逝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二十年(1283)。
寺内保存着一批重要的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元17年(1280年)和(1280)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9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纳家户清真寺导游词
目的地简介 纳家户清真大寺是一座传统的中古式建筑寺院,位于宁夏永宁县杨和乡纳家户村。
寺院呈长方形,以门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堂组成院落,形成典型的中国古代四合院建造布局。
门楼为过洞式,上面壁部是一组仿古结构的挑檐,横向的栏额、斗拱,纵向的荷花柱和反映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增加了壁面的光泽。
上部正中为三层歇山顶邦克楼,楼两侧陪立着阿拉伯式的二层四角圆尖顶的望月楼。
整个布局严谨、规整,显示了大寺雄壮气势。
目的地导览 建筑特色 邦克楼邦克楼高达21米,是一座卷檐歇山顶三层汉式木体楼阁,飞檐层起,朱门彩柱,气势轩昂。
飞檐角上龙头张口鼓目,神态形象逼真。
龙口内含龙珠,虽不动,但稍有微风,清脆的铃声悠悠远长。
邦克楼左右依附着高19米的尖顶望月楼,辉映对峙邦克楼;望月楼、邦克楼均置砖砌台座之上,台座高8米,宽
【第9句】:5米,长1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中辟五道拱门,供伊斯兰教徒和游人出入;拱门正中门楣书:“纳家户清真寺”,两侧楹联,上联“遵主命活泼中显值性”,下联“顺圣行精微处在无言”。
邦克楼两侧依附着望月楼,是两座阿拉伯式的两层圆尖小巧砖楼,底座正方形,座高8米,见方4米。
进入前门楼,南北两侧是左右厢房各8间,分别为教长诵经室、教长住室、贵宾接待室、阿訇学习室。
厢房为砖砌起脊,鱼鳞瓦顶,出檐廓柱,精巧典雅,正中为寺院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是目前全区最大的礼拜大殿。
殿堂殿堂由100多根直径为60厘米的木柱与墙壁顺序撑起,堂面阔5间,进深7间,面积110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礼拜。
栏额拱上,绘有花卉草木与《古兰经文》浑然一体。
堂内地上铺棕色木质地板,上铺信教群众捐赠的500多条地毯。
顶上30个斗拱彩笔绘画;墙壁无华,唯后墙正中雕画拱门,拱门两侧饰有银色《古兰经文》浮雕四幅,肃穆庄严。
内容小贴士 女性游客参观清真寺时,需要用头巾包住头,不要穿裸露的短裙、短裤或者领口过低的衣服。
不要在清真寺内大声喧哗、吸烟等,不要带食物进入寺内。
清真寺里的伊玛目、阿訇、哈里发是什么职务
伊玛目是伊斯兰教教职称谓。
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领袖、表率、率领者和思想、理论界的权威等。
有多种用法:伊玛目公开出面行使宗教的领导职权,引导信众走上正道。
指清真寺内率领穆斯林群众举行拜功的宗教师,亦称清真寺伊玛目。
伊玛目还是对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经注学、哲学等领域和各教派、学派的思想、理论奠基人和权威人物的遵称。
如:艾布哈尼法、马立克、罕百里、沙菲尔等均被称为伊玛目或大伊玛目。
\ 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
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阿宏等。
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
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
一般担任小寺阿訇的条件是:必须受过经学教育;懂得基本教义和教法;能诵读、通晓《古兰经》;能为经堂中小学生授课。
担任大寺阿訇的条件是:通晓13本大学经典;熟悉教法、教义;能胜任教授大学学生;品学兼优。
阿訇受到穆斯林的尊敬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所以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
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
按照宗教学识素养、地位、职责等不同,历史上曾有如下几种阿訇称谓:①掌教阿訇。
即清真寺的伊玛目,亦称掌教,一般由本地人担任,专管本坊一切宗教事宜并带领礼拜。
历史上曾一度变成世袭,近代已变为推举聘任。
②开学阿訇。
即向外地寺坊聘请的为经文大学授经的高级讲学阿訇,或称统教,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
以上两种阿訇颇受尊敬,地位较高,俗称阿訇老人家。
③三道阿訇。
即协助掌教负责唤拜的穆安津(Mu‘adhdhin)、念呼图白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海推布(Khatib)及阐释和执掌教法的穆夫提(Mufti),亦称鸣教、督教、副教,合称三掌教或三道。
④住学阿訇。
凡上经堂大学称为住学,其学员则称为住学阿訇或海里凡、满拉。
⑤小学阿訇。
即专教经文小学的阿訇。
⑥二阿訇。
较大清真寺内专管宰牲和教经堂小学的阿訇。
⑦散班阿訇。
即不在职的阿訇,多以为本坊穆斯林举办婚丧、诵经等宗教仪式之所得维持生活。
\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职称谓。
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
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
《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2:30)的经文。
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
后该词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逝世后继任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人,伊斯兰教初期执政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
中国内地穆斯林以哈里发称呼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力求达到阿訇水平的学生,类同海里凡、满拉。
八坊十三巷作文导游词形式
八坊十三巷,临夏市民族风情古街区,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古街民居保护并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成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
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
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
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分期实施总投资
【第3句】:4亿元的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严格保护八坊十三巷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其中大旮巷80号院落已完工,大旮巷
【第64句】:65号院落完成总工程量的90%。
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有选择地使用特色景观语言,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
同时,还结合街区形态及周边环境,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区域设施与建设项目,确保八坊十三巷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动力。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临夏市,也从八坊十三巷穿流而过。
针对河道污染、防洪能力低等问题,临夏市投资近1亿元,对城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风景河。
新西路是临夏市老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也是八坊十三巷的核心道路。
针对路面狭窄、交通拥堵、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临夏市投资
【第1句】:93亿元,实施综合改造工程,将其建设成为集伊斯兰特色展示、民族特色产品经营、民族风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红园广场和人民公园地处八坊十三巷北端,周边居民多,区位优势明显。
临夏市投资1580万元,分门别类建成集会区、景观区、健身区、幼儿活动区和集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八坊十三巷与红水河、新西路、红园广场等景点有效对接、融为一体,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生态景观。
把八坊十三巷打造成临夏市城市名片、临夏必游地、临夏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点、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是临夏市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最终目标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描写聊城的导游词
聊城地处鲁西,古运河畔,是座悠久的重镇,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
聊城古城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它位于山东西部,古运河畔,明清时期为东昌府,现为聊城市委,市府所在地,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聊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案2500多年,《史记》中“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曾为沿古运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液,江北一都会”。
明清之交,由于漕运兴盛带来了聊城文化事业的发展。
聊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今瓶梅》,《老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鸟瞰古城,环城湖水宛如一面明镜,把古城镶嵌在中央,中外专家誉聊城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
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八大胜景。
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均于1956年被山东省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
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游龙越境而过。
江北最大的人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
光岳楼,冲汉凌空,气势雄伟为鲁西的一大奇观。
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
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初建寻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公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
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座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岗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
聊城又是一座水城,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面积逾5平方公里。
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引黄灌渠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且水系相通,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誉为“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
她碧波千顷,处处春水闹古城。
她有着独特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灵气。
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曾有凤凰栖息,有胭脂对湖梳妆的倩影;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令人不由得想起辉煌的往昔;宽阔的徒骇河,象一轮巨大的弯月,簇拥着南部的半个城区,谁说听不到大禹师徒的惊叹
古老的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它通过引水渠道,为城区编织出一条条水网,构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体、交互辉映、北国江南的独特水城风貌。
“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丽,因名城名企而愈发卓越秀美。
欢迎您来聊城旅游,江北水城欢迎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