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西安华严寺导游词

求法门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12分钟导游词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2012年5月宣告搁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

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

三门俱开,从那门入

从信门入。

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

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初建法门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 法门寺文化景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

所谓迎请佛骨[2],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做“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

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

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

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 法门寺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历代高僧良卿法师  良卿法师(1895年-1966年)俗名戚金锐,法名永贯,河南省偃师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生。

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于邻县宜阳铁佛寺出家。

拜印川老和尚为师,为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

民国八年(1919)古历十月在宜阳灵山寺受俱足戒。

民国22年(1933)受洛阳白马寺德浩和尚请住白马寺,任后堂监院十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院遭严重冲击。

7月12日夜,为阻止打砸抢分子毁坏佛宝,举火自焚。

法师焚身数日,弟子张政华居士(绍祥)不惧危险收集遗骨送至贤山寺交静一装藏。

静一命白龙村吴七老居士转送至长安终南山上天池寺安葬。

  1994年,法门寺择地中观山建普通塔院及历任高僧灵塔,静一率来正等至上天池寺迎取良卿法师骨灰回寺供奉。

19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良卿自焚殉教三十一周年,法门寺举办良卿法师灵骨入塔法会,如法供奉良卿法师遗骨人塔,永志纪念。

澄观法师  澄观(1916-1999),俗名陈元奎,1916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36年出家吉林省弥陀寺,翌年于奉天慈恩寺受具足戒。

1953年应法门寺住持良卿老和尚邀请常住法门寺。

1964年去永寿闭关,专修禅观,深悟机宜。

1967年又回到法门寺。

旋因“文革法难”被迫离寺。

  澄观法师善于中医针炙,以岐黄之术在民间治病救人。

1980年重返法门寺,为法门寺回归佛教界作了大量工作。

1984年担任住持,重立法幢。

1985年,发起创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亲任会长,并当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8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1991年,法师应邀访问日本。

1992年,法师筹资四百万元重建仿唐大雄宝殿七间,并新塑四十二尊圣像。

  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3日)升任法门寺方丈。

1998年10月因身体情况退居。

  1999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4时25分圆寂,世寿84,戒腊62夏。

法师生前曾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净一法师  净一法师(1922年-2002年)又名静一。

俗名张家训,1922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9岁读书,19岁(1940年)慕道出家。

1945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

1957年至1983年住扶风县贤山寺。

1984年,中国政府交还法门寺归僧人管理,同澄观法师一道接收寺院,重树法幢,修复古寺。

为筹集资金,法师曾去兰州、汕头、上海、广州等地募化20多万元,建成东西厢房及后楼,为法门寺恢复奠定基础。

1985年与澄观老和尚发起成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并任常务副会长。

  1987年后,法师担任法门寺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程。

1987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2002年6月13日(农历)晚9时15分安详示寂收藏文物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 佛指舍利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

长115厘米,宽69厘米。

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一千七百余字,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

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衣物帐》碑释文: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 后:重真寺将到物七件:袈装三领、武后绣裙一腰,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

水晶停子一枚。

铁 一枚。

真 身到内后,相次赠到物一百二十二件:银金花盒二 具,共重六十两。

锡杖一枚,重六十两,香炉一枚, 重三十二两。

圆无盖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

香宝子一枚。

共重四十五两,金钵盂 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金 袈裟三副,各五事,毳 纳佛衣二事。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 盘子、碟子共六枚。

新丝一结,百索线一结,红绣案裙一块,绣帕二条,镜二面,袜十双紫 鞋三双。

绣幞十条。

宝函一副,八重,并红锦袋盛。

第一重 真金小塔于一枚,并底衬共三段,内有银柱子一枚, 第二重 石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

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铀真珠装。

第五重真金 花函一 枚,以上计金四十七两二分,银十分半。

第五重银 金花 作函一枚,重四十两二分。

第六重素银函一 枚,重四十七两三钱。

第七重银金花作函一枚,重 六十五两二分。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一枚7银 锁子及金涂锁子七具,并钥匙 链子等,共计银 一十六两四钱。

银金涂花菩萨一躯,重十六两。

银 金花供养器物共四十件。

内 子一十枚,被罗子一 十枚,垒子一十枚,香案子一枚,香匙一枚,香炉 一副,并碗子钵盂子一枚,羹碗子一枚,匙著一副,火著一对,香盒一具,香宝于一枚,以上计银一百 七十六两三钱。

真金钵盂、锡杖各一枚,共重九两 三钱。

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

檀香山二枚,重五 斤三两。

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

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

  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席褥幞头巾子花鞋等, 共计七百五十四副。

  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

香囊二枚,重 十五两三分。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 二十两。

盐台二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 两。

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

水晶枕一枚,七孔 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棱函子二,琉璃钵 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银棱檀香木函子一口。

花罗衫十五副,内 七副,跨 八副,各三事,花罗袍十五副,内 八副,跨七副, 各四事。

长袖五副,各三事。

挟可幅长袖五副各五 事,长 暖子二十副,各三事。

内五副锦,五副绮,一副金锦,一副金褐,一副银褐,一副龙纹缔,一 副辟邪绮,一副织成续,二副白氍,二副红络撮。

下 盖二十副,各三事。

接(勒筒袜筒)五具,可幅续袍五领,纹毂披衫五领,缭续浴袍五副,各二事。

缭续影皂二筱,可幅臂钓五具,可幅勒腕帛子五对, 方帛子二十枚,缭续食帛十条,织成绮线续长 袜 四十双,蹙金鞋五双,被褡五床,每床绵二张,一张,锦席褥 五床,九尺簟二床。

八尺席三床,各 四事。

八尺踏床锦席褥一副,二事。

赭黄熟线续床 罩五条,耪黄罗缔枕二条,绯罗香倚二枚。

花罗二 幞头五十顶,绘罗单幞头五十顶,花罗秧帽子五十顶。

巾子五十条,析皂手巾一百条,白异纹续手巾 一百条,揩齿布一百条,细异纹续 皂四条。

白藤 箱二口,玉椁子一枚。

靴五双,各并毡。

  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 衣二副,各五事,挟领(有花纹的丝织品)下盖二副,各三事,以上惠安皇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 昭仪施;衣二副,八事,晋国夫人施。

  谙头施到银器衣物共九件:银金花菩萨一躯,并 真珠装,共重五十两。

并银棱函盛银锁子二具,共 重一两,僧澄依施;银白香炉一个,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银白盛香合一具,十万两半,以上供奉 官杨复恭施;银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袈裟一副, 四事。

以上展弘照施;银金涂 一枚,重四十一两, 僧智英施;银如意一枚,重二十两,手炉一个,重九二两二分,衣一副,三事7以上展明肃施。

  以前都计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 具、两;钱、锱等。

内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等, 计八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具等,金器计七十一两一钱,银器计一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锱。

  右件金银宝器衣物道具等并真身,高品臣孙克 政、臣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臣刘继 与西头高 品彭延鲁、内养冯全漳、凤翔观察留后元充及左右街僧禄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 颖、惠晖、可浮、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师益、 令真,志柔及监寺高品张敬全,当寺三纲义方,敬 能、从湮,主持真身院及隧道宗爽、清本、敬舒等一同点验,安置于塔下石道内讫,其石记于鹿项内 安置。

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谨记。

  金函一,重二十八两。

.银函一,重五十两。

银 口伽口口口口口一两口口口口水碗一对,共重十一 两。

银香炉一,重二十四两。

口口台三口,共重六两。

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

  中天竺沙门僧伽提和迎送真身到此,蒙恩赐紫, 归本国。

兴善寺僧党支书; 凤翔监军使判官韦遂政、张齐果迎送,真身口 当供养。

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刘处权、品敬权、口口口、张口口、右神策军营田兵马使孟可周、武 功县百姓口头王宗、张文建,王仲真等一百二十人 各自办衣装程粮,往来异真身佛塔。

十大之最 法门寺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第1句】: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法门寺[4]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你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16.佛教完成中国化进程的标志在于( C )。

A.东汉白马寺的修建 B.魏晋鸠摩罗什的译经 C.隋唐宗派佛教的出现 D.宋明儒释道的融合附:《导游知识专题》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从层次角度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为( B )。

A.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 B.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C. 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 C.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观是由( B )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3. 具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主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C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名家4.秦朝建立后,被作为官方学术而首先受到推崇的是( B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5.从( B )时期开始,佛教思想注意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相通融,为佛学思想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明6.隋唐时期,中原形成八大佛教宗派,其中完全中国化的宗派是( B )。

A.天台宗 B.禅宗 C.密宗 D.华严宗7.在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后世的戏曲演员都称自己是“梨园子弟”,戏曲界也被称为“梨园行”。

这一戏曲传统是由( D )创始的。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8.除了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外,中国戏曲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虚拟性原则 B.曲目的多样性 C.丰富性原则 D.多变性原则9.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叶盛兰分别是( B )的著名演员。

A.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 B.越剧、黄梅戏、粤剧、京剧 C.黄梅戏、粤剧、越剧、京剧 D.京剧、越剧、豫剧、秦腔10.《贵妃醉酒》、《杜十娘》、《琐麟囊》、《梁红玉》依次是( A )的代表作。

A.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B.荀慧生、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 C.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 D.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11.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是( C )。

A.京剧 B.越剧 C.昆曲 D.黄梅戏12.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面部化装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C ),一般认为是从唐代乐舞大面所戴面具以及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的。

A.生角 B.旦角 C.净角 D.丑角13.《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石门颂》、《泰山刻石》依次属于( B )的代表作。

A.隶书、行书、草书、小篆 B.行书、楷书、隶书、小篆 C.楷书、行书、小篆、隶书 D.行书、草书、小篆、籀文14.中国绘画的题画诗在唐代以后很流行,其中的一首《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作者是( D )。

A.李白 B.王维 C.唐寅 D.郑板桥15.《洛神赋图卷》、《游春图卷》、《历代帝王图卷》、《听琴图轴》依次属于( A )的作品。

A.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赵佶 B.展子虔、范宽、阎立本、董原 C.顾恺之、董原、黄公望、赵佶D.展子虔、顾恺之、阎立本、董原16.佛教完成中国化进程的标志在于( C )。

A.东汉白马寺的修建 B.魏晋鸠摩罗什的译经 C.隋唐宗派佛教的出现 D.宋明儒释道的融合17.陕西的大慈恩寺、净业寺、大兴善寺、华严寺分别属于( A )的祖庭。

A.唯识宗、律宗、密宗、华严宗 B.律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 C.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 D.律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18.藏传佛教的“黄教”是指( B )。

A.噶举派 B.格鲁派 C.萨迦派 D.宁玛派19.受佛教学术影响很大,被成为“诗佛”的诗人是( A )。

A.王维 B.苏东坡 C.元好问 D.郑板桥20.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是(A )。

A.泉州圣友寺 B.西安化觉寺 C.喀什艾提尕尔寺 D.北京牛街寺21.在中国建筑史上,秦汉建筑、隋-宋建筑、元-清建筑的主要特点可以依次概括为( B )。

A.雄浑壮丽、豪放朴拙、精细富缛 B.豪放朴拙、雄浑壮丽、精细富缛C.豪放朴拙、精细富缛、雄浑壮丽D.雄浑壮丽、精细富缛、豪放朴拙22.中国传统屋顶主要有六种形式: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其中以( C )为级别最高。

A.悬山顶 B.硬山顶 C.庑殿顶 D.歇山顶23.中国从( C )以来就确定了对泰山等五岳、东海等四海、长江等四渎的祭拜制度。

A.夏朝 B.秦朝 C.汉代 D.唐代24.中国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 C )时代。

A.唐宋时代 B.金元时代 C.明清时代 D.近代25.西安大雁塔属于( B )。

A.密檐塔 B.阁楼式塔 C.金刚宝座塔 D.喇嘛塔26.( C )代开始常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坟丘,使神道至陵前逐步升高,展示出雄伟壮阔的气势。

A.秦 B.汉 C.唐 D.宋27.北京的卢沟桥属于( B )的代表。

A.梁式桥 B.拱式桥 C.悬臂桥 D.索桥28.、京杭大运河数段中最早开凿的是( C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29.在中国军事构筑史上,享有“天下第一雄关”誉称的关隘是( C )。

A.函谷关 B.山海关 C.嘉峪关 D.八达岭长城30.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取消里坊制度,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的朝代是( C )。

A.东汉 B.唐代 C.北宋 D.明代二、多项选择:1.下列言论中,属于孟子的包括( ABCD )。

A.以德行仁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人之初,性本恶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E.存天理,灭人欲2.下列言论中,属于老子的包括( ABCD )。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无为无不为 E.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隋唐时期,中原形成八大佛教宗派,其中创立于隋代的是( BD )。

A.禅宗 B.天台宗 C.密宗 D.三论宗 E.华严宗4. 梅兰芳的京剧代表作包括( AC )。

A.《贵妃醉酒》 B.《红娘》 C.《霸王别姬》 D.《杜十娘》 E.《梁红玉》5.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话剧有(BCD )。

A.《名优之死》 B.《雷雨》 C.《日出》 D.《北京人》 E.《获虎之夜》6.在汉字书体的演变史上,属于今文字体的是( ACDE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E.行书7.欣赏中国书法应把握的美学原则包括( ACDE )。

A.线条美 B.自然美 C.结体美 D.章法美 E.神韵美8.欣赏中国绘画主要是欣赏它的( ACDE )A.气韵 B.线条 C.意境 D.笔墨 E.诗书画印9.以下关于中西绘画差异的叙述哪几个是正确的(ABCE )。

A.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B.写意与写实 C.点线结构与块面结构 D.色彩世界与透视效果 E.留出空白与全部着色10.除了藏族外,藏传佛教主要在(ACD )中传播。

A.蒙古族 B.傣族 C.土族 D.裕固族 E.纳西族11.佛教对汉语语言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具有准确、鲜明表现力的佛教词汇,渐渐融入一般汉语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比如( ABCE )。

A.实际 B.作业 C.报应 D.运气 E.忏悔12.同时受到佛、道思想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ABCD )。

A.《西游记》 B.《三言》 C.《两拍》 D.《封神演义》 E.《吕仙飞剑记》13.葛洪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包括(BC )。

A.创作《皇帝内经》 B.创作《肘后备急方》 C.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有所认识 D.发明“麻沸散” E.发明秤漏14.明清时期,罗马天主教传教士( ABCE )曾到我国传教。

A.利马窦 B.汤若望 C.南怀仁 D.马礼逊 E.徐日升15.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是( ACD )。

A.中国建筑 B.印度建筑 C.欧洲建筑 D.伊斯兰建筑 E.埃及建筑16.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包括(ABCE )。

A.筑山 B.理水 C.植物 D.借景 E.动物17.以下依次属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的(ABC )。

A.避暑山庄、拙政园、西湖 B.颐和园、留园、西湖C.西苑、网狮园、瘦西湖 D.圆明园、白云观、黄山 E.避暑山庄、圆明园、庐山18.中国保存下来的主要藏传佛寺有( ACD )。

A.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B.北京的潭柘寺 C.拉萨的大昭寺 D.北京的雍和宫E.西双版纳的曼阁寺19.我国民居多采用木构抬梁、穿斗或二者混合类型。

其中北方地区多用抬梁式,这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则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而多采用抬梁和穿斗的混合式的地区包括(ABDE )。

A.皖南 B.江苏 C.福建 D.江西 E.浙江20.吊脚楼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BE )等少数民族居住地。

A.广西 B.海南 C.广东 D.湖南 E.四川三、判断:1.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2.从文化角度讲,宗教是世界观、人生观。

人生在世为了什么

佛教说为了受苦,基督教说为了赎罪,道教说为了修炼。

(对)3.五戒为佛教最基本的要求,凡是佛教徒都必须终身遵守。

这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食荤、不涂饰香鬟、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对)4.俗人出家为僧,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元代的志德和尚发明了在头上烧戒疤的方法,后来广传于汉地佛教地区,直到今天仍保留了这一制度。

(错)5.按照佛门规矩,十方丛林可接受游方僧,称为“挂单”,而子孙寺院不接受挂单。

(对)6.金瓶掣签是藏传佛教寻找转世灵童的一种方法,它仅适用于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的认定。

(对)7.四根木头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对)8.中国历代宫殿在形制演变上基本上呈现出规模逐渐缩小,而建筑密度逐步增大的趋势。

(对)9.藏传佛教的建筑特点是佛殿高、经堂大,建筑物多因山势而筑。

例如屹立在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整体建筑依山垒砌,形式多变,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

(对)10.礼拜殿属于清真礼拜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一定要坐西朝东,这是为使教民做礼拜时面向西方的麦加。

(对)四、简述: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P4-102. 中国文人画兴起于哪个朝代

简述其主要特征。

P663. 简述禅宗理论要义。

P25-264. 简述道教对我国中医药的贡献。

P117-1185. 为什么在中国会发展出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它有哪些优点

P138-1396. 简述宫殿建筑是如何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观念的。

P1487. 简述中国宫殿布局的特征。

P1488. 简述佛道建筑有哪些异同。

P1779. 佛教“伽蓝七堂”式布局是何时形成的,简述其布局特点。

P171-17210. 简述中国园林的特征。

P157-158搜来的,呵呵

红色武乡革命遗址作文100字

山西旅游资源第一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土的东部。

其间高山峻岭,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

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

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

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

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

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

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

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

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等等;温泉有浑源汤头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营泉、定襄温泉、盂县温泉、夏县温泉、新绛温泉等。

矿泉中以般若泉为代表。

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顶天池、宁武天池、晋祠鱼沼、清徐东湖、平泉东湖、西湖、运城伍姓湖、盐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垣曲小浪底水库、万家寨引黄工程、磨滩拴驴泉水库、恒山水库、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浍河水库、漳河水库、漳泽水库等等,这些水资源已成为游览胜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内名气较大的瀑布有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

壶口瀑布以壮阔著称,娘子关瀑布以秀美闻名。

激流险滩在黄河中游多处可见,如壶口以下的龙槽激流、龙门“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伟壮观。

  天气景象: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复杂多变,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又有开展多种温带旅游活动的条件,还可饱览奇特大气景观。

五台山东台顶、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黄河孟门山“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宝光”堪称一绝。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个自然保护区。

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

人文旅游资源   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

“山西——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之称,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认同。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

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

据统计,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

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等,五代的有平顺大云院、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等,宋、辽、金代的有近百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晋词圣母殿,高平游仙寺、崇明寺、开化寺、大雄宝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应县净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晋城青莲寺大雄宝殿,长子崇庆寺万佛殿,汾阳太符观和文水武则天庙等。

山西元代以后的古建筑保留更多。

元代的永乐宫、广胜寺的建筑和壁画均为艺术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惊险奇特,中外独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

此外,孟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灵空山圣寿寺,临汾尧庙等,均各有千秋,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

  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达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

  石窟造像:据考察,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

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

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

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平遥城除城墙外,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

  古代壁画:山西古建筑众多且大部分属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

而这些寺观,又几乎全有壁画。

据统计,山西寺观壁画,现仍有两万七千平方米之多。

其中唐代壁画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画二十多平方米,辽代壁画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画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画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画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画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画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

在这些壁画中,以芮城境内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称最。

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筑,各殿内墙面和拱眼壁上,满绘壁画,总面积以单面计算,达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禅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等;五代时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余尊。

  古文化遗址:山西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

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合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夏代以后的重要古遗址和墓葬有太原罗城春秋墓、侯马晋国古都遗址、朔州汉墓群、高平长平之战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

文物、考古部门从这些古遗址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钱币、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贵文物,并不断有新的发现。

  革命历史纪念地:近、现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

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其它还有黄崖洞保卫战故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史绩。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称平城,北魏前期国都,辽、金时为陪都,称西京。

素为晋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文物古迹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以及上下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平遥,从古城内发现的仰韶彩陶文化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

春秋时为晋国中都邑,汉为京陵县。

北魏时平陶县治,因避讳太武帝名而改平遥县。

平遥城内文物遗址甚多。

现存的古城墙,是我国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于西周,明洪武三年扩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城内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

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以其精美的彩塑闻名中外。

  代县:古州代县是晋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重镇,名胜古迹有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杨家祠堂、赵杲观等。

历史上陈子昂、李白、王昌龄、王维、李贺,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关于代县名胜古迹的传世之作。

此外,代县拙中见巧的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面塑制作,精美艳丽的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无不光彩夺目,尤其是民间绘画更为人们所惊叹。

  祁县:晋中宝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

现祁县县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祁县名人辈出,有祁黄羊、王允、温峤、温庭筠、戴廷式等。

闻名中外的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

祁县古城满街的古老店铺和寺庙,满城的砖雕石刻,油漆彩绘,古色古香。

古籍藏书,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祁县秧歌源远流长,元宵社火喜闻乐见,腊塑、面塑、剪纸维妙维肖,都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祁县的深厚积沉。

  新绛县:晋南商城,自北魏始设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贾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于一城,主要有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龙兴寺内室塔等。

保存完好的《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

此外还有绛州鼓楼、钟楼、乐楼、稷益庙壁画。

新绛人杰地灵,荀子、王之涣、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诞生在这里。

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太谷、祁县、临汾、阳城、晋城、浑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

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忻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仪风俗、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活动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

详细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面食、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产品,具有悠久历史,闻名海内外。

  民歌艺术: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有很大的成就,《诗经》中“唐风”、“魏风”包括《伐檀》、《硕鼠》都是山西民歌。

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它自己的民歌。

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

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

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颇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

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阳高、朔县民歌,比起河曲民歌来,又各有其特色。

左权民歌自成脉系,清新、柔媚。

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

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

沁源县的民歌善于抒发当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烈感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

据唐人苏鹗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

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

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

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

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种。

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

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

如万荣县十七个乡就有十三个乡有花鼓舞队。

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

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

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风秧歌舞”、“左权小花戏舞”、“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

此外,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抬阁”、“吹弹歌舞”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

山西的民间舞蹈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反映社会生活蕴含深厚,抒发感情细腻逼真,而且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十分默契。

二是戏剧性较强。

不管那种舞蹈,都穿的是戏剧服装,脸谱化妆,也均系戏剧式的。

在表演内容上也多有借助戏剧剧情的。

三是戏、歌、舞相杂,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

还有的是杂技、舞蹈、戏剧的统一。

如“高跷”、“旱船”、“狮子舞”、“龙舞”、“背棍”、“铁棍”等等。

  民间音乐: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

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乐家师旷,就是山西洪洞人。

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我国古代《阳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

山西珍贵的“古典乐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间流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山西民间乐器,也大都是自古传下来的。

这些乐器,以丝竹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唢呐、琵琶、筝、巴乌、各种鼓器、铙、钹、锣、镲等,山西的民间乐曲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乐曲”,山西的鼓吹乐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晋中地区的规模最大、最有名。

如原平、繁峙、代县一带的《大得胜》及《八大套》等。

一类是由各地群众闹红火时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调,最有名的是长治的“八音会”和洪洞的“威风锣鼓”等。

一类是由僧道流传下来的“庙堂音乐”或僧道杂乐。

最有影响的要数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庙堂音乐了。

山西的民间器乐艺术,往往与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

象“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晋北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戏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

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型。

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

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

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把胡琴、锣鼓、唢呐等吸收入戏曲,特别是出于换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

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此外,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

山西的职业剧团现在有二百多个,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人。

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博采众长,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和“晋剧”。

  剪纸艺术: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

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

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

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

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

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

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艺术:山西的皮影艺术,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

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

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

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像投射在“纸窗”或“沙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年画艺术:山西的木版年画,始于宋、金时代。

其中晋南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

山西的木版年画,内容上多为吉祥喜庆,常见的形式有灯画、中堂画、条屏、贡笺、窗画、门画、灶龛画、影壁画、门头画、桌裙画等多种。

山西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泽明快,线条简练,格调粗犷,而且装饰性很强。

山西旅游现状   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性旅游资源综合测评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游业收入处于全国末流,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力度不够,这与山西省目前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二是缺少宣传,这主要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以及观念落后的缘故。

另外,山西旅游资源自身还有一些弱点也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

一、山西景点以历史名胜为主。

这就决定了对此感兴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而他们只占游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许多人都属于参观、访问、考察而不是自费旅游。

二、景点分散、交通不便。

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游成为一件较为艰苦的磨练,道路条件和客运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山西景点只适于自驾车或随团旅游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笔者在自助旅行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

三、自然环境恶劣。

山西本身就多风沙、多煤尘,而工业污染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外地游客极为失望。

  山西旅游资源分布,按行政区划可分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十一个地市,按旅游线路、景点的分布来划分,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过多种划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划分:   一、大同旅游区。

主要景点有大同市的云岗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浑源县的恒山、悬空寺,应县的木塔、代县的雁门关、杨忠武祠、边靖楼、赵杲观等。

  二、五台旅游区。

主要景点为五台山寺庙群、五台山自然风光。

  三、壶口旅游区。

主要景点为壶口瀑布及沿线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等。

  四、晋中旅游区。

主要景点为太原市的晋祠,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双林寺,灵石县的王家大院、绵山,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等。

  五、运城旅游区。

主要景点有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盐池、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飞云楼、秋风楼、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游区。

即长治、晋城两市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沁水县的历山、柳氏民居,阳城县的蟒河、皇城相府、磨滩,壶关县的太行大峡谷,黎城县的黄崖洞,陵川县的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七、其它旅游景点。

主要有芦芽山、庞泉沟、娘子关、灵空山等景点。

  山西的旅游景点众多,大体可分为五大类。

  一、传统王牌景点。

这些景点久负盛名,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山西旅游业的王牌,主要包括: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晋祠。

  二、新兴王牌名胜。

这些景点虽然驰名全国,但其实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开发并走向全国的,主要包括:壶口瀑布、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三、传统优秀景点。

这些景点长期以来均为旅游名胜,有许多方面并不次于前两类景点,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它们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包括: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关帝庙、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恒山、娘子关、庞泉沟等。

  四、新兴优秀景点。

这些景点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开发和宣传,成为省内旅游热点,主要包括绵山、芦芽山、禹王洞、忻州温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峡谷等。

  五、正在开发或准备开发的景点。

这些景点风光秀丽,但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正处于开发状态或尚未开发,主要包括历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滩、小浪底、灵空山、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以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旅游收入小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随着政府的日益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旅游投入的加大,山西日后必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一个旅行目的地之一。

你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北京很挤...坐公交车就像打架一样囧呵呵 话说你来北京做什么呢其实有很多其他城市有的方面比北京强呢北京机会多 但是竞争也厉害要来的话就要有吃苦的决心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742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