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华山的导游词
华山的导游词一百字左右。
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
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
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
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等,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 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
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
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
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
“自古华山一条路”。
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
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求采纳~~~
为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少华山写一段导游词.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华县少华乡刘家河村南,在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
东连小夫峪,西郊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
因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并称“二华”,但低于华山,因名其少华山,又名小华山。
少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而且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自古并称“二华”。
历代文人墨客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诗词和文章,隋末绿林好汉王伯当在此聚义,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不少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当年的山门、石寨等遗址现依然可见。
少华山主峰由三个并立紧连的山头组成,当地人称东峰、中峰、西峰。
东峰除与中峰一狭窄的连接处外,几乎都是笔直的岩石,仿佛一巨柱拔地而起,东峰侧有娘娘庙遗址,西南侧硅石下,有石床、石井。
中峰为少华山绝顶,上有玉皇庙遗址。
玉皇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一年重修,现仅存废墟。
少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而且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自古并称“二华”。
历代文人墨客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诗词和文章,隋末绿林好汉王伯当在此聚义,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不少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当年的山门、石寨等遗址现依然可见。
华山日语导游词
靠你其哇,他大姨妈,阿尼哈塞哦,哈楼,喽哈,酷猫哦,哦吧,比亚内,斯密达,阿拉搜。
。
。
华山景点解说词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
【第54句】: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 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
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 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
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 ( 亦称朝阳峰 ) ,朝阳台为最佳地点。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
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长空栈道 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长空栈道”。
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上段;折向下行,在崖隙间横贯有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
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
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
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的游客观望一下即可,体力和胆量没有把握则不要轻易冒险。
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语,如“365kuaile.cn悬崖勒马”等。
沿长空栈道行十余米,有一大石洞,名为“朝元洞”,洞内有塑像。
从洞口沿栈道直下,西折乃为“九节臬臬椽”,长六七丈,宽不足一尺,是用九节木椽搭成的。
因山高气爽,气候多变,即使换上去不久的椽也会像朽木一样,故称“臬臬椽”。
此处望之森森,登之危危。
过臬臬椽,有一石庄,高三四尺,粗尺许,名“定心桩”。
过桩便是一石洞,名“贺祖洞”。
在洞的西南半山上,有一倒坎绝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见方,其字古朴刚劲,刻工精湛。
此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空向里,是谁又如何把这样的大字镌刻在崖壁上呢
古民间曾有“不是神仙谁能凿”之说,让人不得不信,又难以置信。
如今常有游客将华山与金庸小说中的事物对号入座,因此绝壁上的“贺祖洞”被认为是华山派剑宗风清扬的隐居之地。
当然,这只是游客出于对华山和金庸小说的喜爱而引发的笑谈。
苍龙岭 登上华山北峰,再向南折,经擦耳崖,过上天梯,便有一长岭呈现眼前。
它莽莽苍苍,笔直插天,好像苍龙腾空,所以被称为“苍龙岭”。
此岭上的台阶只有2尺多宽,两旁万丈深壑,势陡如刀削斧劈。
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
在这里遥望青松白云,耳听风声大作,令人心惊目眩。
游人到此,莫不惊叹。
苍龙岭原来虽有修凿,但仍很危险。
解放后,将原岭龙脊凿平加设栏杆,1985年又下凿尺许,才将岭道拓宽。
1997年为解决因游人多而发生堵塞现象,华山管理局又在苍龙岭东边加修了一条复道,旅游旺季时两条路一上一下,确保安全。
若是夜晚登山,遥望苍龙岭,只见到远远无数灯点排成笔直一线,斜向天际,慢慢向上移动,是游人打着手电或头灯在岭上攀登,看去宛如登天。
“韩退之投书处”的故事 唐代以前,此路仅凿有石窝,也没有护栏,登岭须为爬行,到了上段更需两腿骑跨在岭脊之上,以身伏岭,以手搦岭,慢慢向上潜行,如骑龙背。
下岭要退行,山势道路万分险恶。
至今岭上“龙口”处的平台上还留有“韩退之投书处”的遗迹。
这是当年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登华山时留下的故事。
韩愈被贬出京城,东行赴任途中登上了险峻的华山。
游玩之后下山到苍龙岭处,只见两旁深谷万丈,云雾弥漫,山风呼啸,长长的山脊时隐时现,像一条青龙在空中舞动。
他因害怕无法下山而痛哭,于是将身上所有携带的物品都抛于岭下,并写了书信投下山与家人诀别。
当时的华阴县令听说此事后,亲自同人去接,韩愈才得以下山。
不过也有不少文人持不同态度,对韩愈投书痛哭的做法提出质疑。
有人认为韩愈面对皇帝都可毫无惧色,慷慨而谈,胆气实为过人,必不至于不敢下山。
也有人说自己居于华山下,登山犹如家常便饭,推断韩愈下山不会如此艰难。
还有人提出传言有误,韩愈虽然痛哭,却不是因为害怕山势险恶,而是因为山水景象极致,非文笔所能描述,只有痛哭来抒发对如此胜景的感慨。
千年前的事实真相已难于考证,但正是因为苍龙岭的险峻,才有这样的的种种故事。
华山峪登山道 “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华山峪”登山道,包括了自古以来华山唯一登山道上的沿途各景点,连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古华山一条路”。
登华山最大的乐趣即为登山本身,一边克服种种山路的艰 险,一边移步换景观赏沿途风光,所以这条经典的登山路线至今仍然是登华山的最佳选择。
从山下至山上的登山路线为:玉泉院——五里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北峰——擦耳崖——苍龙岭——五云峰——金锁关。
到达金锁关后,才可上中峰游览,并以环线游览东、西、南三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黄甫峪的“智取华山路”凿通之后,华山才有了第二条登山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古至今都大名鼎鼎的登华山唯一“一条路”。
西安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的十个景点是哪十个啊
有导游词的更好
(二)口试考评标准、内容及形式
【第1句】:导游服务能力(口试)考试标准景点讲解能力(35分)、语言表达能力(15分)、知识运用能力(10分)、规范服务能力(10分)、应变能力(10分)、旅游情景会话及综合知识问答(20分)等。
满分100分,60分合格。
【第2句】:口试景点 (1)西安地区考生及外语类口试考试抽题景点:秦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华清池、大雁塔及曲江旅游区、华山、法门寺、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外语类考生为清真寺)。
(2)外地市考生口试抽题景点为:秦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华山、黄帝陵和各市(区)的三个景点。
我是这样做的,希望可以和楼主分享。
自己去网上找找导游词,多找几篇。
然后我买了一本西安实用导游这一套书,这书很不错,个股景点写得都很详细。
你可以去汉唐看看,对你以后也很有帮助的书。
然后你按照你找到的导游词的主线结合那本书你自己在写一份,这样不仅加强记忆,而且你写出来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和你一样。
你可以选择你熟悉的多写一些,避免的过多的死记硬背,到时候即使你口试紧张忘记了这些熟悉的东西你还是记得的。
陕西省乾陵博物馆的导游词(500字)
陕西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景点导游词,欢迎参考!篇一:陕西金丝峡导游词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南县境内,辖属商洛市。
地处秦岭南麓连接巴山北坡,居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
境内地势起伏,谷岭相间,主要属低山和丘陵地貌。
丹江由西向南进入河南、湖北境内。
商南县内丹江划分为丹北、丹南两大部分。
丹北为蟒岭和流岭的东延,山体浑圆,峰峦起伏;丹南处新开岭腹地,山形陡峭,河谷深邃,水系发达,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金丝大峡谷即在其中。
金丝大峡谷由白龙峡、青龙峡、黑龙峡和石燕寨组成。
白龙峡,俗称七里峡、北峡。
峡口左侧的山峰叫凤山,犹如凤凰展翅;右侧山峰叫猴山,山头有一石猴,有仙猴戏凤之说。
左侧山坡上还有一个拔地而起的奇石叫仙人石,亦称仙人峰。
坡上怪石嶙峋,青藤倒挂,自然景观妙趣横生。
青龙峡,俗称东峡,险峻异常。
峡谷两面,绝壁千仞,藤萝摇缀。
更为奇特的是两面的悬崖峭壁上,茂密地生长着海桐、樟树、铁杉等珍贵的常绿乔木,广展绿冠,为游人造就了避暑休闲的佳境。
黑龙峡,位于大峡谷的西端。
沿石燕寨西进,就是奇险、神秘的黑龙峡,全程约10公里.因峡谷窄长,水在石槽中湍流,在石潭里回旋,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光,犹如金丝串珠。
人称金丝峡黑龙峡段,可谓险到极处,美到极处。
金丝峡的景观特色主要是:谷深狭窄,壁绝峰险,瀑群奇幻,溪潭珠连,原始幽深。
石燕寨,南北走向,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北坡狭路一条。
山寨由五大台阶构成。
第一台阶高崖峻壁,两面临空,是上山道路的关隘。
人称南天门主寨在第二台阶,是道教圣地。
供奉真武祖师,每逢节日或者道会,人们接踵登山,有的为祈福求安,有的为观赏山光水色,有的为享受登山眺望的情趣,各尽所欲。
第五台阶为玉皇顶。
极顶远眺,楚天空阔,豫水旖旎,峡区数十里山水风骚各异。
这里有数百种野花,芳香弥漫。
金丝大峡谷以窄、幽、秀、奇而闻名,河流密布、森林茂密、野生动物、植物繁多,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这里的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日平均气温高于摄氏10度的日数约为240—285天;年降水量超出800mm,属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地区。
总体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气候温和。
可谓“一日历三季,十里兰花香”,是休闲度假,寻觅探幽的旅游胜地。
篇二:陕西黄帝陵导游词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
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
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篇三:陕西华山导游词华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几大主峰各有特色,如西峰绝壁,东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云雾。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
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
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
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
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
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
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
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
【第54句】: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华山距西安咸阳机场138公里,机场没有直达华山的班车,一般需要在西安坐车前往华山。
华山有两个火车站:华山火车站和华山北站。
陇海线上各站可乘普通火车在华山站下车。
发自西安的动车和高铁则停靠在华山北站。
西安火车站与西安城东客运站均有发往华山的班车或旅游专线车。
华山景区内部交通主要为索道。
华山四季景色神奇多变,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
春季雨足雾稀,万物初醒,山花烂漫,是踏青访春的好去处;夏季能见度高,气候凉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间瀑布,时常伴有云海出现,叹“但闻人语声,不见有来人”之幽境;秋季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一抹绚烂令人心颤,是登山的最佳季节;冬季白雪皑皑,雪淞峭壁远山相望,给人以仙境美感。
而日出则是华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致。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74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