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尽头导游词
导游词天涯海角
看过《红楼梦》名著或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大观园。
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比皇家园林—圆明园。
如此人间仙境,我一介平民,哪有奇缘亲睹
冬日艳阳天,我有幸随作文培训的学生,游览了十六潭公园,终慰平生之撼。
一下车,高大石壁上“十六潭公园”几个红色大字映于眼帘,右前侧,一方清池两侧,各有八个大坛,十六股清泉如玉倾泻。
水池中间,八股喷泉,随着音乐时高时低,时飞溅,时跳跃。
四周杨柳依依,桂香阵阵。
恰似“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沁芳园 沿石级而上”到达一片空旷开阔的高地,那是公园主入口,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蜿蜒曲折伸向公园深处。
大道两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古城墙上,花藤蔓绕。
路旁金橙喷香,红枸吐艳,颇有“蘅芜清芳”之雅韵。
穿过“香掬”亭,走近前湖,但见湖水平如明镜,绿如翡翠。
泊船港里各式游船,装饰华丽。
时有游人泛舟湖上,水花飞溅惊醒一帘幽梦,前边 湖畔的牧牛图,吸引了我们,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拿笛子眼看前方。
“借问酒家河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
好一个“杏帘在望,”遥望对岸山脚下正有一阁,些许游人倚栏观看湖光山色。
我们一行人多,不便过去凑。
热闹 从湖畔折进山道,山道两旁,丹桂葱郁,暗香浮动,山茶花开,艳丽欲滴。
不愧“红香绿玉”之美,穿过小山,有过廊桥与湖中之山相连。
“蜂飞蝶舞追花事,鸟哨蝉歌洗客心的“香溪”亭,横跨水上,琉璃飞檐雕栏画栋。
堪比大观园中的“潇湘馆。
” 越过亭子,便可登上湖中小山。
山上青松挺拔,翠竹袅娜。
小山尽头,有一吊桥连接另一湖州,州上绿坪如毡,游人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或坐或躺,沐浴着冬日的阳光。
水边芦苇,杆摇絮舞,丛中的野天鹅见有游客,停止嬉戏,一齐引吭高歌。
更比大观园的“蓼溆”迷人。
小山内侧中间有一拱桥与彼岸群山相连。
跨过桥,我们沿塑胶阶梯,拾级而上,到达一山顶峰,极目远眺,青山如黛,潭水似镜山缠水绕。
水村山郭依势而建,风格别致。
“衔山抱水煎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
”据导游介绍;公园共有十二个景点,凭借现代科技也要三,四才能建成。
游览了半天,我们还未游全园的四分之一,九孔桥、停车场、水下舞台等景点,一时无法领略。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经后湖抄近路,浏览了游乐场。
过山车、摩天轮、悬梁木马、魔幻鬼屋等现代设备,远比大观园的诗会、戏曲有趣 十六潭公园是一个集民众乐园、植物乐土、百鸟了归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天上人间诸景备”古典现代浑圆一体。
再看《红楼梦》,我不会叹惜大观园美景,可梦不可见,因为十六潭公园胜似大观园。
急求威尼斯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到著名的威尼斯水城。
威尼斯水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要把城市建在海上呢
据说,公元5世纪,为躲避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沿海居民逃往海边的小岛和沼泽地,是为威尼斯的发端。
威尼斯118个岛,全市靠400座石桥沟通,是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威尼斯在中世纪是海上强霸,是贸易大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既是西方开向东方的门户,也是东方通往西方的桥头堡。
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水”字,一部一千五百年的兴衰史从水里向我们飘来。
最著名的有两座桥,一座小桥是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太息桥,另一座是位于市中心大运河上的最大桥梁——里阿尔托桥,这是一座全长48米、建于15世纪的单孔大理石桥,船只从桥下驶过,如诗如画。
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广场三面环绕着富丽堂皇的王宫,还有马可•波罗故居。
但是,游人一进入广场,便被千万只广场鸽包围。
这些鸽子一点也不怕人,有的飞到游人头顶,有的落到人的肩上,一不留心还在你衣服上排下不洁物。
闹得人也顾不得仔细看看周围的古建筑。
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
圣马可是耶稣的使徒,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
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
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
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
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
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高高地矗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高高地站立着一头威风凛凛的带翼的狮子。
“贡多拉”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
据说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11米,宽近1米半,以栎木板为材料,用黑漆涂抹7遍始成。
坐满6人,加船夫一人。
河道两边的屋子气势不凡,但明显陈旧,个别已经破旧,小石桥不时迎面飞来,古时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浮现出来。
这显现了古老水城的原始风貌。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
位于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之间。
南部通过奥特朗托海峡与伊奥尼亚海相连。
它的名字来自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市。
亚得里亚海的沿岸很美,列入了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古代城堡 小小海岛每年能有这么大的旅游收入,实在让人羡慕。
但是,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也给水城带来许多问题。
众多游人丢下的污水污物,已经超出了小岛的承受力和海水的自洁能力。
大小水巷不时发出难闻的气味。
常住居民只有6万人,而且多是老年人,年轻人不甘忍受岛上的寂寞,都纷纷走出小岛去外面享受现代文明去了。
周庄水韵的某个地方的导游词40到60字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
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
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
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
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然而是在晚上。
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节日。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
坐船夜游,感觉是进入梦境。
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突然,一串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
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
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
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写一篇台山的导游词400字以上
台山导游词各位朋友: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快要到达云台山景区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部的修武县境内,因为山势险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所以取名为云台山。
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包括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十大景点。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红石峡、潭瀑川、泉瀑峡三个景点。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峰峰如画,岩岩是景,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是登高望远的绝好去处。
云台山以水叫绝,单级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雄冠华夏. 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竹林七贤得隐居地,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地方。
,这里水源丰富,植被茂盛,名木古树、奇花异草遍布其间,种类有400多种。
好了,朋友们。
乘着景区的旅游大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石峡的停车场,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随我下车。
红石峡是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址遗迹,因为整个峡谷的石壁是棕红色的石英砂岩,所以叫做红石峡。
请大家跟着我顺台阶向下走,穿过黑龙洞我们来到了黄龙潭,大家请看这里的水,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大家抬头看这里的石壁是棕红色的,再向上看天蓝的天空,是不是形成了“碧水丹崖蓝天”的精妙组合。
俗话说“五石景不奇”,在秀丽的黄龙潭中也分部着大量极具观赏性的天然奇石。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这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的奇石,它的纹理自然,古朴悠悠,洒脱飘逸,如行云,似流水,如浅浮雕,如诗如画,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家请随我手指的方向看潭东北角,这是两块铁红色的紧紧连在一起的奇石,传说是龙子和龙女的热恋的化身,他们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
朋友们,我们看过了秀丽的黄龙潭。
经过青龙潭、黑龙潭,现在我们面前有出现了一条姿态壮观的瀑布,这就是黄龙瀑,黄龙瀑潇洒飘逸,似水雾,似水帘,似纱帐。
瀑布的后面有无数流水从泉眼喷射出来,美丽的青苔巧妙地生长在泉水的四周,与瀑布交相辉映,雄伟壮观中透着纤巧丽质,真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
游过了红石峡,经过子方湖,我们来到了潭瀑峡小寨沟。
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流泉、彩潭、奇石等景观,风光宜人,如同秀丽的江南。
沿着山间步道我们来到了潭瀑峡的最北面,大家请抬起头看一下峡谷的四周。
这是一个U型峡谷,三面环山,一面敞口,沟底的宽度大于谷的顶部,峡谷就像一个口小肚子大的坛子。
我们四周除了垂直陡峭的山崖外,只剩下头顶的一片蓝天,是不是有坐井观天的感觉。
这是云台山最有特色的地貌类型-----瓮谷。
(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瀑布从上倾泻而下时,流经两组不同寒武纪时代的灰岩,上面厚的层状的灰岩相对结合的紧密,下面是薄层状的易碎的灰岩,日久天长,流水不断的冲刷,下面易碎的灰岩被水淘出大洞,形成上部小,下部大的瓮谷地形。
)看过奇特的瓮谷地型,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能看出这像什么图案吗
对了,这是一幅天然的龙凤呈祥图。
真是美妙绝伦,不知是哪位艺术大师,把天当作笔,以山为画卷,以泉水、苔藓和蕨类植物作为笔墨,勾勒出如此活灵活现的一条巨龙和一只仙凤来。
神龙 顶天立地,昂扬巨头,张口吐雾,人们称作“神龙播雨”。
再看这只仙凤,凤尾的上方,正好有一条银白色的瀑布顺着苔藓流下,好似在仙凤翠绿色的羽毛上均匀散开,然后化为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散落下来。
在阳光的照射下,珍珠华丽无比,鲜艳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人们称为“凤尾串珠”。
游过了潭瀑峡,大家想去看看华夏第一高瀑吗,接下来我们就去泉瀑峡。
泉瀑峡的主要特点是“一长双高”:一长指这条峡谷较长,双高指峡谷尽头的云台天瀑落差大,谷口海拔1158米的宝塔峰高入天际。
高瀑、深沟体现了云台山特殊的地质特点。
朋友们,这便是落差达314米,号称华夏第一高瀑的云台天瀑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令人神往的大瀑布的脚下。
她凌空飘落,携雨抚风,宛如透明玉带。
站在她的旁边,我们充分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云台山的游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云台山一年四季皆美景,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
真诚的欢迎各位再次光临云台山
谢谢大家
孔墓的导游词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世界上延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家族墓地。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3000亩。
中国古典建筑有四大类型,宫殿、园林、陵墓、寺庙。
孔府孔庙集中体现了宫殿、园寺庙的特点,而孔林则是陵墓和园林均而有之。
孔庙,孔府显示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大家族的庄严。
而孔林则体现了孔子及其后裔过世后的荣耀。
自孔子于妻合葬,人植树为孔林之始。
经过两千多年70多带的不断的延续拓展,逐渐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孔氏家族专用墓地孔林。
神道:出去府城的北门,有条大道往前走直通古陵,所以大家称之孔林神道。
在古人的观念当中,神道是孔子接受祭祀时,神灵寄出的通道。
整个神道青石铺路,神道两边整齐排列着古柏,直到孔林的门前。
它们形态各异,始终忠实的毅力在神道两旁。
洙水桥:在我身后的就是洙水桥,而在洙水桥下流经的就是洙水河。
因为洙水河流经孔子的墓前,所以于圣脉攸关。
被后世誉为圣水。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跟泗水共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盖成。
古洙水河早已经没有了,河上有桥三座,都是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所以叫做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lu4)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lu4)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
翁仲,传说为秦代大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伋墓:孔子的孙子孔伋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
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
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
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
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孔鲤墓: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
但因系“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孔子墓: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孔子墓旁边是其儿子孔鲤墓,和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
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
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到元武帝于大德十一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子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独有子贡在此守墓六年。
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至圣林坊:从神道一路走来,走到牌坊边呢,就到了孔林中的至圣林了。
这里原名宣盛林。
在清朝的时候和孔庙一同改名为至圣林,此坊建于明朝,经多次重修,到现在仍然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
彩画精细,显得十分精美。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复制。
二门:二门市周围不接成华的一个楼门上匾额写的《恩赐重光》是明代皇帝所颁,因此也叫做重光门。
按照请定制,只有在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者迎接皇帝的时候,才可以在13响礼炮的过程中将此门打开。
两旁的廊坊是仿照封建王朝“六部”所建的“六厅”. 各位朋友,雄伟壮阔的“三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将会直接感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数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从而去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怎样凝聚,怎样发展的,在这里,你不得不为曲阜骄傲,你不得不为孔子骄傲,你不得不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
“三孔”的游览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再见!
求:北京导游资格考试6大景点导游词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
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
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
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
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死去,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
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
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
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
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
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
并改年号为景泰。
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
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
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
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
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二、神路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石牌坊
【第2句】: 大宫门
【第3句】: 牌楼
【第4句】: 神道与石像生
【第5句】: 棂星门
(二)介绍位置
在车门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
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
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
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
其实就是一座为死去皇帝而设的“紫禁城”。
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
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
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
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
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死去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
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
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准备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三、明长陵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墓主简介
【第2句】: 陵恩殿简介
(二)介绍位置:在长陵内简介牌旁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
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
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
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但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
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
第二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矗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
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央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
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
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四、定陵简介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墓主简介及两位附葬皇后简介
【第2句】: 建筑布局
【第3句】: 参观路线
(二)介绍位置:在定陵内简介牌旁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
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
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杀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
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
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
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
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
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
历经近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
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
五、定陵内地面建筑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陵恩门、陵恩殿遗址
【第2句】: 东西二陈列室简介
【第3句】: 明楼及宝城
(二)介绍位置:在陵恩殿遗址上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
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
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
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
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
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
六、发掘过程
(一) 讲解位置:在宝城西侧第一条探沟边
(二) 导游词
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
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
经周总理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
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
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
很遗憾,一无所获。
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
【第7句】: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
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
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
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
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
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
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
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
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
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
”大家回头一看,哟
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
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
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
好
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七、地宫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地宫构造
【第2句】: 金井玉葬
【第3句】: 后殿、中殿的陈设
【第4句】: 揭示地宫大门开启之谜
(二) 介绍位置:在地宫左配殿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在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内,这座地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宫,它位于宝顶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了,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这是地宫的左配殿,理论上是放置皇后棺椁的殿堂,但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发掘者们发现皇后的棺椁并不在这里,而且左配殿内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这是根据明朝的祖制,即虽然地宫设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
各位请看,这个大石台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个小洞穴名叫“金井”,是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设。
所谓“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设“金井”并放置玉石,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不能享有这种级别的葬制。
“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吗
“玉葬”的玉是真的吗
其实,金井中的“金子”只不过是一把黄土,在地宫建成后再把这把土放在预留的“井”内,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终之意,美化帝后们都是善始善终之人。
另外“金井”中的“金”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为人主,虽死犹生。
再说皇帝是龙,龙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设“金井”是为了接地气,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龙就能复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鳞岂为池中物,一遇风动便化龙”。
所以设“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够复活,再统天下。
那么玉石是真的吗
怎么说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开之玉或含玉的石头,剖开后可能极其普通,也可能价值连城,之所以在棺椁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实际的作用,既象征高贵,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椁及尸体腐烂。
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我现在就带大家去参观。
(在地宫后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地下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这里是地宫的后殿,在打开地宫时,人们发现帝后的棺椁都放在这里,中间最大的棺椁是万历皇帝的,两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
两侧还陈放着26个红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当年经过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如衣服、玉带、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们生前喜爱的物品,如宝剑、装饰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锭、银锭等;四是冥器,如银酒具、木桶、木马等。
打开地宫时,由于地宫渗水,帝后的棺椁及装随葬品的木箱子已经腐烂,帝后的骨架还在,各位,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
您也许要问,后来人们把原来的棺椁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
在博物馆吗
不幸的是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为地宫刚刚被发掘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地宫内的文物当然与文化有关,既然有关,某些东西就会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倒霉的万历皇帝和皇后们被当成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小将们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竞把帝后的棺椁抬出并扔掉,将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惨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
倘若时间能够倒流,我真希望小将们会说:“……曾经有万历皇帝的尸骨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把它当成文物保护起来,让它再也无法挽回,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说:不能烧
一定要保护起来。
如果要让我们把这些文物保存的时间加个年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好
下面请各位随我到地宫的中殿参观。
(在地宫的中殿,皇后的宝座旁,因为万历皇帝的宝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讲解)
各位
这是地宫的中殿,当年被打开时,里面有三座汉白玉的宝座,呈“品”字形陈列,现在为了参观方便,摆成了“三”字形,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宝座刻有翔凤图案,此外在每个宝座之前都有五个琉璃摆件,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及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是专门供奉那些死去的人而设。
此外还有一个云龙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养金鱼的
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
防火的
要是放在木结构大殿内倒是可能,可这座地宫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宫殿,不可能着火,那么这些瓷缸是些聋子的耳朵——摆设
当然不是,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年灯,也叫长明灯,当年里面装满香油,在关闭地宫大门前点燃整座地宫,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长明之灯万年不灭、万世相传,不过没有氧气怎能长明
所以打开地宫之时,万年灯已灭,缸内的油层表面也已经凝固。
现在摆在这里的是复制品,下面我们到前殿去参观一下。
(在地宫的前殿门口,石门旁)
各位朋友,现在是揭开“如何打开地宫之门”谜底的时候了,刚才我们说过地宫的两扇大石门被一个小伙子在五分钟之内巧妙地打开,还记得吗
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我们眼前的大门,这就是当年那两扇石门,怎么样,够重吧
门后的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从门后顶住大石门的顶门石,又称“自来石”。
整座地宫中有七扇大门,每扇大门后都顶有一块自来石,为什么叫它自来石呢
是因为地面上有凹槽,在关门前自来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内,斜靠在石门上,石门的背后也有预先根据自来石的高度及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当关闭大门时,自来石就“自己”“来”到了该到的位置,即大石门后的凸槽下,故称其为“自来石”。
可想而知这自来石不仅从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当稳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钟将厚重的石门打开呢
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个合适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开地宫大门时使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
这武器专业术语叫“拐钉钥匙”,怎么样
听起来够专业吧
其实那“拐钉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儿。
不过话得这么说:“不管木条钥匙,还是铁钥匙,打开大门就是好钥匙”,对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打开大石门的经过。
原来“没有不透风儿的墙,也没有不留缝儿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儿,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大家知道了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关闭地宫大门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有个疑问,你说的轻巧,那么重的大门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地推开
其实,地宫的大门在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看这两扇石门,从门轴到门沿逐渐变薄,这就使得每一扇石门的重心都偏向门轴,各位还记得一个物理公式吗
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门轴,动力臂就越长,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人们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将很重的门推开,怎么样
对设计者们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听到这儿,有些朋友在兴奋之余多少会有些失望,为什么呢
因为在打开地宫时既没有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说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耻笑,所以难免让您有点失望。
好
地宫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现在请各位出——宫——。
第六节 故 宫
一、故宫简介
(一)介绍位置:旅游车上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
“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
“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
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
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
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
“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
“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
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
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
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12年清帝退位。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故宫进行修缮,使它更加壮丽辉煌。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好,先介绍到这里,呆会儿我再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二、午门
(一) 涉及内容
【第1句】: 午门的地位及用途
【第2句】: 午门的建筑特点
【第3句】: 午门名称的涵义
(二) 讲解地点:故宫午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
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
【第35句】: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
两厢尽头为钟、鼓楼。
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
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午门的作用,在明代这里是举行献俘大典的地方。
所谓献俘大典是指军队凯旋而归时,皇帝在此接见功臣、将士,将士们向皇帝献上战俘,皇帝象征性地将战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荡,像正午的太阳光照四海,颇有一种“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
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时候,皇帝在此赐宴百官,农历十月初一,在这里颁布次年历书,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
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告知百姓们“咱们的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祈谷为民造福啦
多么伟大的皇帝呀
”界时还有乐队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实的自吹自擂
刚才咱们讲的都是发生在午门前的好事,但这里还有可怕的一面呢
各位都在电影或在小说中听到过“将某某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虽是午门,但却不是砍头的地方。
在明朝的时侯,这里是廷仗之所。
何谓廷杖呢,说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
为什么要廷杖呢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文武大臣对真龙要百依百顺。
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逊或顶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鳞”之罪。
那位“逆鳞”者就会被押到午门东北角进行廷杖,轻则皮开肉绽,重者死于仗下。
挺可怕的吧
那么,今天还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吗
有,不过今天的廷杖是让某人“停(廷)止游览,依仗(杖)有关条例处罚”的意思。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遵守有关游览规定。
三、太和门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内金水桥
【第2句】: 御门听政
(二) 讲解地点:故宫太和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
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
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
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
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
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
怎么办
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
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
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
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
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四、太和殿广场及太和殿
(一) 涉及内容
【第1句】: 广场面积
【第2句】: 太和殿及广场的用途
【第3句】: 太和殿建筑概况
【第4句】: 太和殿名称的内含
【第5句】: 太和殿内外主要陈设
(二) 讲解地点:太和殿广场一角
(三) 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太和殿广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