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导游词中英文
中英文对照导游词
北京天安门 中英文导游词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 It was first built in 1417 and named Chengti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Succession).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seriously damaged by war. When it was rebuilt under the Qing in 1651, it was renamed Tian’anmen, and served as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Imperial City, the administrative and residential quarters for court officials and retainers. The southern sections of the Imperial City wall still st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Gate. The tower at the top of the gate is nine-room wide and five –room deep. 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two numbers nine and five, when combined, symbolize the supreme status of a sovereig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anmen was the place where state ceremonies took plac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m was the issuing of imperial edicts, which followed these steps: 1) The Minister of Rites would receive the edict in Taihedian(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where the Emperor was holding his court. The minister would then carry the decree on a yunpan( tray of cloud), and withdraw from the hall via Taihemen(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2) The Minister would put the tray in a miniature longting( dragon pavilion). Beneath a yellow umbrella and carry it via Wumen( Meridian Gate), to Tian’anmen Gate tower. 3) A courtier would be invested to proclaim the edict. Th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lining both sides of the gateway beneath the tower would prostrate themselv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mperor in waiting for the decree to the proclaimed. 4) The courtier would then put the edict in a phoenix-shaped wooden box and lower it from the tower by means of a silk cord. The document would finally be carried in a similar tray of cloud under a yellow umbrella to the Ministry of Rites. 5) The edict, copied on yellow paper, would be made known to the whole country. Such a process was historically recorded as “ Imperial Edict Issued by Golden Phoenix”.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anme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ssage. It was this gate that the Emperor and his retinue would go through on their way to the altars for ritual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On the Westside of Tian’anmen stands ZhongshanPark( Dr. Sun Yat-sen’s Park), and on the east side, the Working People’s Cultural Palave. The Park was formerly called Shejitan(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built in 1420 for offering sacrificial items to the God of Land. It was opened to the public as a park in 1914 and its name was changed in 1928 to the present one in memory of the great pioneer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Working People’s Cultural Palace used to be Taimiao( the Supreme Ancestral Temple), where tablets of the deceased dynastic rulers were kept. The stream in front of Tian’anmen is called Waijinshuihe( Outer Golden River),with seven marble bridges spanning over it . Of these seven bridges,historical records say the middle one was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the emperor and was accordingly called Yuluqiao( Imperial Bridge). The bridges flanking it on either side were meant for the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and were therefore called Wanggongqiao( Royal’s Bridges). Farther away on each side of the two were bridges for officials ranking above the third order and were named Pinjiqiao( ministerial Bridges). The remaining two bridges were for the use by the retinue below the third order and wre called Gongshengqiao( common Bridges). They anr the one in front of the Supreme Ancestral Temple to the east and the one in front of the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to the west. The two stone lions by the Gate of Tian’anmen, one on each side were meant as sentries. They gaze toward the middle axis, guarding the emperor’s walkway. In front of the gate stands a pair of marble columns called Huabiao. They are elaborately cut in bas-relief following the pattern of a legendary dragon. Behind the gate stands another pair of similar columns. The story of Huabiao may be traced to a couple of sources. One of the versions accredits its invention to one of the Chinese sage kings named Yao, who was said to have set up a wooden pillar in order to allow the ordinary people to expose evil-doers, hence it was originally called a slander pillar. Later it ws reduced to a signpost, and now it serves as an ornament. The beast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 column is called” hou”, a legendary animal,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a watcher of an emperor’s behaviour. He was doing such duties as warning the emperor against staying too long outside the palace or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urging him to go to the people for their complaints or return in due time. Therefore, the two pairs of beasts were given the names” Wangjunhui”( Expecting the emperor’s coming back) and “ wangjunchu”( Expecting the emperor’s going out) respectinvely. In the old days, Tian’anmen, as a part of the Imperial City, was meant for important occasions. The two rows of chaofang( antechamber), on the sides behind the main gate, wre reserved for civil and military members of the government waiting for imperial audience and in front of the gate, were offices of imperial administration. On October 1, 1949, chairman Mao Zedong proclaimed on Tian’anmen Rostru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n Tian’anmen has been the symbol of New Chine\\\\a. Chairman Mao’s portrait is hung above the central entrance, flanked by two slogans:” Long Live the Great Unity of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Today , the splendour of Tian’anmen attracts million of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ostrum on its top was opened in 1988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in its history. It offer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Square and the city proper. Tian’anmen Square Situated due south of Tian’anmen, the Square has an area of 44 hectares( 109 acres) that can accommodate as many as one million people for public gatherings. It has witnessed may historical events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and is a place for celebrations on such festive days as 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on May 1st and national Day on October 1st. Around the Square are several famous buildings: 1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This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ngressional buildings in the world. Built in 1959, the hall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a 10,000-seat auditorium in the center, a banquet hall in the north wing facing Chang’an Street, with a seating capacity of 5,000, and offices for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in the south. In addition, thirty-four reception chambers are named after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us Hong Kong and Macao. Ea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in decoration and furnishings to stress their local features. 2 The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Museum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se two museums were also built in 19
【第59句】: the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houses a permanent exhibition in four parts, cove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y spanning from
【第1句】:7 million years ago to 1919: 1) The Primitive Society(
【第1句】:7 million years ago to the 21st century BC); 2) The Slave Society(21st century BC to 476 BC.); 3) The Feudal Society(475 BC. To 1840 AD.); 4)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 Fedual Society(1840 to 19
【第19句】:) The Museum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19 to 19
【第49句】: 3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the monument was built in memory of thousands of martyrs who died for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s construction began on August 1, 1952 and was not completed until 19
【第58句】: in the form of an obelisk, the Monument as made of more than 17,000 pieces of tranite and white marble. The purple piece inlaid in the front of the Monument was brought from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It is 38 meters(124ft 8 in) high, the loftiest of its kind ever seen in the country. Not only is it an historic memorial for immortal heroes, but also it is an artistic work of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value.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Monument is an engraved inscrip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Chairman Mao Zedong, which reads” Eternal Glory to the People’s Heroes!”. On the back of the Monument is an article written by Chairman Mao, bu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by the late Premier Zhou Enlai. At the top of the Monument are eight gigantic carved wreathes of such flowers as peony, lotus and chrysanthemum, symbolizing nobility, purity, and fortitude. At the base of the monument are eight marble reliefs depicting the Chinese historic events since 18
【第40句】: They are: 1) The Burning of Opium in 1840: 2) The uprising of 1851 in Jintian, Guangxi; 3) The Revolution of 1911; 4)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5) The May 30th Movement of 1925; 6) The Uprising of 1927 in Nanchang, Jiangxi; 7)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from 1937 to 1945; 8) The Victorious Crossing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y the Peoples’s Liberation Army in 19
【第49句】: This relief is flanked by two smaller ones—“ Supplying the Front” and “ Greeting the P.L.A.”. 4 Chairman Mao’s Mausoleum Chairman Mao Zedong, the founder of the People’s Pepublic of China, passed away on Sepember 9, 19
【第76句】: In commemoration of this great man, a mausoleum began to be constructed in November 1976, and was completes in August the following year. The Mausoleum was officially opened on September 9, 19
【第77句】: The mausoleum is surrounded by four groups of sculpture. East of the northern entrance is the sculpture depict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 and west of it is the one signify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sl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since 19
【第49句】: The sculptures in front of the southern gate are figures of workers, peasants soldiers, intellectuals, technicians and children. Inside the Mausoleum are three main sections: A white marble statue of Chairman Mao is mounted on a platform in the front lobby. On the wall behind the statue is a 24-metre-long( 79-foot-long) tapestry, a fine needlepoint work with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the country. In the main hall there is a crystal coffin, in which Chairman Mao’s body lies stately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s flag covering over him. On the wall of the southern lobby, a poem by Chairman Mao and in his own calligraphy is inscribed in gold inlay. It expresses his full great expectations for the country. Tian’ anmen Square has now completed its renovation after eight months’ hard work to welcom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
【第99句】: 各位游客朋友: 我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天安门广场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距我们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大约有100米左右的距离。
我们今天在天安门广场游览的时间是30分钟。
大家向我这里聚一下,我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的主要景观。
(手势,向北指)大家先向这边看。
(稍停顿,待游客目光集中于手指方向)我爱北京--天-安-门。
一会儿,我会向大家详细介绍天安门的的沧桑历史。
除了天安门城楼外,我还要向您介绍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以及桥前的华表和石狮。
大家回一下头,您看到了,这就是庄严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了,随后我也将向您讲一讲她的故事。
纪念碑南边的建筑就是毛主席纪念堂,我们今天的行程没有安排大家瞻仰毛主席遗容,如果您有意去的话,可以告诉我,我会尽量满足您的愿望。
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建筑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里陈列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和她相对着的,(手势,向西指)西边的这座建筑,就是非常著名的人民大会堂。
关于她,一会儿我也会向您做详细介绍。
好好好,大家现在可以在广场上拍照留念。
拍照前我给大家提个醒,大家尽量避免站在这条中轴线上拍照,旗杆可能会影响您的拍摄效果。
另外,大家如果在纪念碑前拍照的话,建议您到纪念碑的那一侧去拍,在这边是逆光,会影响照片的效果。
给大家10分钟时间,拍完照请到这里集合,我在这里等大家. 下面我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
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门城楼,建筑在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城楼通高
【第34句】:7米。
城台上的大殿宽九楹(
【第62句】:77米),进深五楹(
【第27句】:25米),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
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朱墙黄琉璃瓦顶。
南面设有菱花隔扇门、窗36扇,殿内外立有直径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处、均绘满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极为雄伟壮观。
1988年的元旦,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向游客开放。
在天安门高大的暗红城墙中辟有五个券洞门,明清时代,这里的门、桥行走规制森严,中门为皇帝进出专用。
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门。
那么,在当时,是不是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进出中门呢
这位朋友答的对,不是。
大家知道还有什么人可以走这里吗
(稍做停顿)让我来告诉大家。
此外,皇帝的父母可从中门入宫;皇帝大婚,皇后可从中门进入一次;新科状元等金殿传胪后,可从中门出宫一回。
除此之外,严禁任何人进出,否则是要治重罪的。
中门左右的两座旁门,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
过去天安门是座只进喜,不出丧的吉祥之门 好好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蒯(kuǎi)祥。
蒯祥是江苏吴县人,明初洪武年间生于木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木工师傅,能主建大型工程。
蒯祥受父亲影响,从小学艺,勤奋好学,聪慧过人,三十来岁时,已成为才华出众的木工匠师了。
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经靖难之役取得帝位后,决定从南京迁都北京。
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明成祖朱棣调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前来北京营建工程巨大、难度极高的天安门(初名承天门)等宏伟建筑。
蒯祥以高超的设计方案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被推选为皇宫工程的建筑设计师。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蒯鲁班。
蒯祥曾担任建筑皇家宫殿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等官职,为中国的民族建筑艺术创下了光辉的业绩。
天安门是明清两朝历代帝王金凤颁诏的重地,凡遇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要在此举行颁诏仪式。
届时于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
由礼部尚书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盖上御宝,把诏书敬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置于抬着的龙亭内,再出午门,登上天安门城楼。
然后将诏书恭放于宣诏台上,由宣诏官进行宣读。
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而跪恭听。
宣诏完毕,就把皇帝诏书衔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系下,礼部官员托着朵云盘在下跪接,接着用龙亭将诏书抬到礼部,经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布告天下。
这种颁发封建帝王圣旨礼仪的全过程,就叫做金凤颁诏。
好好我国古代有人生四喜的说法,也就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现在,问大家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哪位朋友知道,金榜题名的金榜张贴在什么地方
(稍停,待游客猜测)到底在哪里呢
请听我下文分解。
明清时代盛行科举制度,每逢殿试后的第三天,新考中的进士们恭立于天安门金水桥南,等候传呼他们进太和殿朝拜皇帝的礼仪,名叫金殿传胪。
当在太和殿传胪唱名后,礼部官员捧着皇帝钦定的黄榜,带领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们出午门,再将黄榜放在龙亭内,在鼓乐仪仗的簇拥下抬出天安门,将黄榜张贴于龙门,也就是当时的长安左门外的龙棚里,公布天下,这里就是张贴金榜的地方,长安左门的位置大致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东南侧。
天安门历经沧桑,在新中国成立后,更焕发出了耀人的光彩。
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天安门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的象征,而成为了一个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的标志,在国徽图案的中央,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庄严雄伟的建筑。
建国以后,这里成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特别是每逢国庆,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庆典并和各界群众联欢。
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又称御河、外金水河。
河上横跨七座石桥,中桥正对天安门的中门,叫御路桥,最宽大,雕龙修饰,供帝、后专用。
两旁桥名王公桥,为宗室王公行走。
外侧的两桥称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通行。
以上五桥均为三孔。
位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门前的单孔石桥,叫公生桥,为四品以下官员过往。
那时门、桥行走等级森严,不得有丝毫触犯。
天安门前,也是明清两代进行秋审和朝审的地方。
封建王朝的最高执法机关--刑部衙门,每年五月要把全国各省被判死刑的囚犯名单汇集起来,敬呈皇帝过目。
八月中旬,皇帝诏令有关官员在天安门前进行最后判决,这叫秋审。
朝审则在霜降后举行,主要终审在北京刑部监狱里关押的死刑犯。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被判处死刑的人要秋后问斩。
凡经秋审、朝审判处死刑的人,立即推出虎门--长安右门,押赴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等刑场处决。
因此人们对长安左、右门,有龙门与虎门之称。
即凡出"龙门者,荣登金榜,前程似锦;而押出虎门者,则被终判死罪,毫无生还之望。
长安右门的位置大致是在现中山公园门前西南侧。
在天安门南北门外,分别耸立有一对雕刻精美、挺拔秀丽的云龙华表。
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远在尧舜时代就有街头设表木的做法,用以王者纳谏,征求民众意见以治天下。
到秦汉时期,表木被改为指路标,叫华表。
后来华表经不断美化,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独具民族建筑特色的艺术装饰品,深为世人所青睐。
系神话传说中的神异物,用汉白玉石雕成蹲于每支华表顶端的承露盘中,双目炯炯有神,密切注视前方。
于天安门里的 脸朝北,双目紧盯皇宫,名望君出,它提醒皇帝不要迷恋深宫生活,而应及时出宫巡视,以利治理天下。
在天安门外一对华表的 则脸朝南,双目向远方眺望,名望君归。
它时时关注皇帝外巡中的行为举止,如不检点或时间长了,望君归就呼唤帝王不得沉米山水、野趣、而应早日回宫,料理国家大事。
好好天安门金水桥前的这一对大石狮,雕工精绝,造型逼真,威武异常。
它们的双目都紧紧注视着天安门前正中的御道(中轴线),以体现它们是封建帝王忠实的卫士身份。
朋友们来看西边的这一只石狮,它的肚皮上有一个深深的洞,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有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当他率军冲进天安门前的T形广场后,只见皇城的大门--承天门就在眼前。
对此,他愤怒地拈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射中承天门匾额的天字,顿时众军喝彩,欢声雷动,随后李闯王收起硬弓,挺枪跃马一直奔金水桥冲杀过去。
突然,桥头的两只大石狮张牙舞爪,凶猛阻挡去路。
闯王见此怒不可遏,挺枪刺去,即刻火花四溅,长枪戳向了一只狮子的腹部。
双狮见势不妙,拖着悲惨的哀鸣声,各自退回了原位。
现在的这个洞,就是枪伤疤了。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条街就是有神州第一街美誉的长安街。
长安街,当年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名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叫西长安街。
古时东西长安街仅
【第3句】: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天街,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的之意。
长安街修筑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东西平行走向的长安街,与纵横南北八公里长的御道中轴线,在天安门前正好垂直相交成准确的十字型经纬座标中心点,从而构成了北京城座北朝南,街巷纵横的总体布局。
原东、西长安左、右门前分别均竖有巨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
古代皇宫内是严禁骑马的,除非是金殿传胪时的新科状元,可骑皇帝御赐的高头大马,在长安街上走过,以示皇恩浩荡。
清王朝灭亡后,内城墙中东西两侧的建国门与复兴门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被打开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街面被展宽为50-100米,东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50公里,有百里长街的美称。
大家现在随我通过地下通道去天安门广场,上下台阶时请您注意安全。
(天安门广场) 我们现在处的这个位置是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心。
其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
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明清时代,天安门广场是一处皇家禁地,由宫墙围护,仅设三门。
即南有大明门(清朝改称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叫中华门)、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
三门之间形成一个封闭式的T字形宫廷广场,原是天安门前举行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T形广场的东、西、南三面,当时建有通脊联檐的朝房144间,名叫千步廊,以供场内活动之用。
清代乾隆年间,又在东、西长安左、右门外加筑三座门,严禁行人过往。
那时人们来往于东城和西城之间,需要绕行于大清门以南或地安门以北,极为不便。
在天安门T形广场东、西千步廊外的大片地带,原是明清两代皇家最高官署衙门的集结之地。
如:东侧(今历史博物馆一带)有礼部、户部、吏部、工部、兵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中央文职机关。
西侧(人民大会堂一带)设有銮仪卫(御林军)太常寺、通政司和前、中、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等武职机构。
过去有文东武西和东掌生、西掌死之说,指的就是这些关系到人们生死荣辱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衙门而言。
明清两朝,从天安门T形广场南端的大明门(清时叫大清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至正阳门之间,有一块方形场地,宛如棋盘,故有棋盘街之名。
当年人们喜爱在此贩卖风味小吃、小百货,以及表演戏曲、杂耍等,情似庙会,非常热闹。
由于
全国著名旅游景点英文名称
[原创]导游考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样去学习呢
导游考试实际上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所以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有志者加入考试行列中。
那么导游考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怎么考试
如果想考,怎样去学习复习呢
导游考试分为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
从考试时间上来说笔试在前口试在后,而且只有通过了笔试才有资格去考口试,为什么呢
导游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北京逐年升温,因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所以导游证本身的含金量就显而易见了,当然对导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需要的是“质”,而不是“量”了。
笔试其实一点都不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笔试就像跟其它考试一样,如果你认真学习了,再加上报了培训班,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明白了如何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这样是一点都不费力的。
关键是你怎么想的
导游考试的教材共有五本书:《北京主要景点》、《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
与笔试有关系的是《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这四本书。
在笔试的时候分成两张笔试卷:“导游综合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每科满分为150分,合格分数为90分。
“导游综合知识”包括《导游业务》及2008年1---10月份国内外时事。
“导游基础知识”包括《全国导游基础》、《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
考试时间:(以2008为例)笔试时间:2008年11月8日(周六) 9:00----11:30导游综合知识 14:00----16:30导游基础知识说完了笔试,我们再来说一下口试。
口试难吗
怎样去复习呢
真正跟口试有关系的其实只有五本教材中的《北京主要景点》一本书。
这本书共有13章,其中前六章为重要要章节,是北京最主要的六大景点。
分别是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长城。
还有七章为普通章节,分别为北海、白云观、潭柘寺、周口店、圆明园、孔庙及国子监、雍和宫。
为什么说前六章是重要章节,而后七章为普通章节呢
因为在口试考试中主要是包括三大部分,而前六章在整个口试中大概占了50%,口试总分是100分,60分通过。
一、仪容仪表 (占10%) 二、六大景点的讲解(50%),在具体考试的时候根据旅游局的要求分为十六个讲解签: 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场城楼;天安门前设施; “T”字形广场;文东武西; 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 题二:今日天安门广场(广场与长安街;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题三:午门前讲故宫(历史沿革中明清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午门及午门广场) 题四: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题五:故宫后廷(乾清门及乾清门广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题六:故宫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 珍宝馆;宁寿全宫中其它建筑;千叟宴;珍妃井) 题七: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 题八: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的特点;丹陛桥;祈谷坛建筑群;七星石) 题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 题十: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题十一: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长廊;中轴线建筑群;山前东侧之紫气东来城关;山前西侧之听鹂馆及石舫) 题十二: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题十三: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题十四: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人殉制度) 题十五: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金井;定陵出土文物) 题十六: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在考试的时候在口试地点先抽一个签,抽到上面十六个签的其中一个,然后到指定的考场门口进行考前的最后大概20分钟的准备,那个时候因为你已经知道具体讲解哪个景点讲解签,所以可以把包里的导游词拿出来最后再“过”一遍,同时调整一下状态,保持冷静、充满自信地迎接考试。
等听到指示,你就可以真正进入考场进行考试了。
三、重要知识点的问答,大概占40%。
回答问题的考试内容包括本教材的所有章节,即《北京主要景点》这一整本书,当然我们需要知道重点在哪里。
那么重点在哪里呢
很简单,根据考试大纲去学习并复习。
同时这一部分的形式跟第二部分的抽题签讲解一样,它也需要再抽一次签。
考试时间:(以2008为例)口试时间:2008年12月15日----12月22日 (考试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所以综上所述,口试我们明白应该怎么去复习了,那么口试难吗
其实口试相对笔试来说,就相对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笔试是“死”的,而口试是“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想想笔试我们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卷子,而口试我们面对的是能够看到着的口试老师,在口试的时候有临场发挥、印象分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对没有笔试那么容易。
但是口试真的那么难吗
也不见得,关键还是那句话:看你自己怎么想的了
如果你志在必得,那么你得好好准备一下喽
怎么准备呢
首先建议报个专业培训班,因为通过老师的讲课指导,你会知道怎么去学习,如何去复习。
更重要是导游是一个注重实际操作的职业,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适时穿插一些实际操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是一般人不轻易告诉他哦
哈哈
我想学导游的你是想学以致用吧
其次要多花点时间去逛逛景点或者是笔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因为真实的影像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了。
如果自己去逛景点有不明白的,那么那个时候你就该考虑跟着老师走一下景点实习,原因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说了这么多,是舟翔对即将有志想成为导游或者说是想投身于旅游行业的朋友们的一些经验共享,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无论你是自学还是报班学习,舟翔只有一个目的,永远为各位朋友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考试成功
关于北京故宫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This winter holiday I have been to BeiJing for a travel. it was a great journey! we have went to see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he great wall and them let me feel that I was proud to be a Chinese. The Imperial Palace noted the history. there were many antiques which we could espy the great culture . From the great wall,it was a well-known wonder in the world.it is made of big stones which was too heavy to bring even uesing it to buil a construction of ruggedization. what a great grandeur! 翻译:这个暑假了北京旅游.这是伟大的旅程!去参观了故宫和长城,他们让我觉得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 故宫的历史.有许多古董,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伟大. 从长城,它是世界著名的奇迹是由大的石头太重,甚至利用它建立带结构加固.真是个好宏伟 My traveling plan I hope to go on a trip to Beijing,but my mother always tells me you can"t.She thinks I am too young to go to Beijing,and I am too busy at school.This term is over,To my surprise,my mother will take me to Beijing.I am very excited!Then I have a traveing plan for this trip:firstly I will go to the tian"anmen square,I will take many pictures,then I am going to the palace museum,I can see many old builds there.secondly,I am goingto the wangfujing street,we will buy many things,for example,foods,clothes and some books.then I will go home. I think I will have a great trip to Beijing 翻译:我的旅行计划我希望去北京旅游,但是我的妈妈总是告诉我“你不行”.她认为我太年轻,去北京,和我在学校太忙了.这学期已经结束,让我惊讶的是,我妈妈会带我去北京.我很兴奋!然后我有一个旅游计划这次旅行:首先我要去天安门广场,我会拍很多照片,然后我要去故宫博物馆,在那里我可以看见许多旧的基础.其次,我去王府井大街,我们会买很多东西,例如,食物,衣服,有些书我会回家.我想我将有一个伟大的北京之旅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满意请采纳.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国导证考什么内容阿
是指国家导游证。
报名条件与要求 遵守宪法,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考试内容: 一、导游综合知识:为笔试 主要内容为: (1)
【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及每年的时事政治】 (2)
【导游业务】 (含旅游案例分析) (3)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
【地方导游基础】 (4)
【汉语言文学基础】 (四川与湖南的考生须考) (5)
【导游外语】 (外语类考生须考,国语类考生不用考) 二、导游服务能力:为现场考试,即口试 主要内容为: (1)
【导游讲解能力】 (2)
【导游规范服务能力】; (3)
【导游特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 外语类考生须用所报考语种的语言进行导游服务能力一科考试,并加试口译(中译外和外译中)。
报名与考试时间: 由各省结合自身情况自定。
报名一般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考试一般在10月至12月间,象广东省去年就考了两次,所以考生要向当地旅游局问清楚报名和考试的时间。
考试教材 笔试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
【导游业务】
【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参考书:
【旅游案例分析】 口试教材:
【地方的旅游景点导游词】
【导游规范服务】
【导游应变能力及应急事件处理】 考试报名: 导游资格证考试每年一次,各省的报名时间在六至九月份,先打电话到当地的旅游局咨询报名的时间, 然后在报名的时间里,带上你的身份证和毕业文凭到当地的旅游局报名。
街上买不到的教材,此时在旅游局都可买到,在旅游局里仔细咨询本省的笔试,口试考试信息。
【第3句】:学习方法: 很多的考生拿到教材后,面对一大堆的书籍,不知从何入手。
有的考生看书很慢,一本教材看了一个月还没有看完,看了后面又忘了前面,什么也没记住。
有的考生拿着书东翻翻,西翻翻,没有系统的学习进程。
还有的考生在网上下载一些历年的考题,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因没有标准答案),也不知对错,且不知考过的题是不会再出的,结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考场上仍然做不出没见过的考题。
以上的学习方法,考生尽管自己去努力了,但学习不得法,事倍功半,难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取得明显的提高。
要想在考前的短短几个月里有大的突破,须按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考试考的是考生对旅游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生最重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知识加强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考题。
而基础的训练是*做大量的练习考题来提高的,就象高考的尖子生都是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一样,你也要做大量的相关配套的训练考题。
所以你不光要有考试的全套教材,你还必须配备与教材配套的全套练习考题。
〔2〕:把笔试的教材先取一本,用最快的速度大概的通览一遍(一天的时间),然后开始做与本书配套的十五份考题,先在书上找答案,书上找不到答案就把标准答案抄上去。
因为我们编辑的十五套考题是根据书本的章节按顺序编制的,考题的内容都是本书上的基础知识。
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做完这十五套考题你会觉得自己几乎可以把这本书背下来了,从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增,能力大为提高。
〔3〕:按以上的方法把笔试的四本教材的练习考题通做一遍,也就是花一个月的时间,你就掌握了笔试教材的全部基础知识。
〔4〕:接下来你开始做笔试的二十套综合模拟考试练习题,仔细的做,思索着做,翻着书做,对着标准答案做。
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对书本教材中基础知识的阅读,理解和背颂能力。
〔5〕:做完了所有的模拟考试练习题以后,你又把所有的笔试书籍反复的看几编,这样笔试的几本教材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有了这样的能力,你将纵横考场,无所不能。
〔6〕:对口试的本省考试景点,仔细的阅读,好好的思考,象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把景点都浓缩成八百来字一篇,你自己这样做了一遍以后,你对这些景点会记得很牢;你再把《导游规范服务》《导游应急事件处理 》的教程多看几遍,想想自己如果带团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7〕:在考完笔试到考口试的这段时间里,对口试的导游词和教材天天的看,天天的读,天天的背,有条件的话,还到景点亲自去走一趟,看看在景点带团的导游是怎样解说的。
自己模仿考场的情景对自己进行模拟考试。
经过这样的精心准备,你一定能考好口试。
【第4句】:考场发挥: 〔1〕:在笔试的考场上,认真阅读试卷,快速,准确,全面的答题。
先做完自己会做的题,再来思考不会做的题,尽可能的答完全部的试题。
提早做完题的不要提前交卷,反复仔细的检查做完的答案,准确无误了再交卷。
〔2〕:在口试的考场上,衣着要整洁,礼节要周全,态度要平和,解说要流畅,口齿要清楚,语速要中等,反应要敏捷,面部要微笑,神态要亲切。
【第1句】:考中文导游需要准备的资料: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
考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笔试,第二阶段是面试,他们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笔试:只考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两科,一般只要平均分考到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了。
根据各个不同省份的要求也许略有出入。
即使你不是学旅游专业的,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旅游业,也不用太着急,只需要把两本教材背熟就肯定可以过关,也就是说,死记硬背是可以过关的。
【第2句】:政策与法规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难考的,因为他考的是死的,法律法规比较枯燥,需要较好的记心。
去年政策法规与道德规范合二为一,但道德规范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而且涉及到的内容也很简单,只要把大的提纲背出就能应付了。
政策法规主要考题一般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和案例分析几大类。
选择题一般占50分,所以对书本熟的话,在选择题拿下大部分分数,后面就轻松了。
案例分析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总结能力,要看清题目,符合哪条法律法规,不要用一般人的眼光来评判是非,就算你说的再有理,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一切等于零。
评卷老师是不会与你产生共鸣的。
【第3句】:导游基础知识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所谓地方,就是你所在的省份),为一份考卷,各占50分,你不必找其它书来扩充你的景点知识,前面说过,死记硬背是可以过关的,书本上的知识占了95%,考试第一,兴趣第二,无论如何你是来考证的,先拿到证在谈其它的吧,纵然你满腹经文,才高八斗,连证都没有,凭什么去带团赚钱啊,现在旅行社不缺中文导游,导游多的是,旅游局又查得严,完全没必要用一个无证导游带团的。
前几年另当别论。
【第4句】: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
还有5分是时事题,考你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这5分专门买时事题来看,你只需要多看看报纸,遇到对旅游有关的大事留个心就够了,这玩意还真没法准备,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背书上,多拿几分。
填空题占50分,很可观的,只要你确实用了心背,这里拿40分应该是没问题的。
【第5句】:以上两科请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准备,现在老师出题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不象以前,出很多非常偏非常难的题目,考试大纲里对每一章都有详细的要求,有的要点是了解、有的要求熟悉、有的则要求掌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哪些是重点了吧。
【第6句】:在笔试过关以后,你就可以全力准备口试了,口试一般有三位主考官,他们会分别对你提2到4个问题,有的会提更多,回答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你的导游词讲解,这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只要你在导游讲解过程中,作到普通话标准流利,讲解不停顿,那基本上可以恭喜你顺利过关了,在这里,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第7句】:导游词一般准备5至7分钟为宜(具体时间最好自己确定一下),不要太长,因为口试时间只有15分钟,还得留时间给老师提问,所以准备导游词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看着表进行多次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面部略带微笑,这就是考试时需要的,看表练习当然是为了考试时能把握时间,如果太长或太短,快做修改吧,不要认为这句话或那段典故经典,舍不得删,老师一天要面对几百个考生,
【第8句】:考试时还应注意:一般考场里只有一位考生,待其考完后,才到下一个,所以进门前一定要轻轻叩门,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进去后应问候考官,面对考官时要谦虚有理,落落大方。
【第9句】:主考官提问的问题包括导游实务和景点知识,你主要把导游实务的内容答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因为导游实务是有书可查,而景点知识很多则不可琢磨,难以复习,只能尽可能多看有关的书,但建议还是把主要景点常识看熟,太偏的答不出也不会太丢脸。
此外准备一下欢迎辞和欢送辞是很重要的,老师抽的机率比较高。
【第10句】: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会分别对你打分,然后当众宣布你的最后成绩。
【第11句】:考外语导游证需要在考中文导游的基础上加试你所考的语种,口试当然也是你报考的语种。
【第12句】:报名后一般都有考试培训,以往都是强制参加的,具体说是强制交费,今年是否强制就不知道了,培训课还是有点用,特别对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的朋友来说,可以让他们对旅游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一般还会安排几次特级导游讲课,他们的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当然,只要你是背书的料,不参加培训一样可以过关,毕竟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
【第13句】:2003年全国导游证资格考试的时间大概安排在12月,报名时间按以往的惯例,一般在
【第8句】:9月份,各位准备报考的朋友最好经常与旅行社联系询问,因为一般旅游局从通知报名到截止也就一个多星期,稍不注意就错过了。
【第14句】:提醒一点,现在导游证只有一种,都是全国通用的,没有地方和全国之分了。
据内部人士透露,老师改卷是采取多劳多得制,请笔试时回答问题务必简明扼要 湖北具体不太清楚,但是大体应该差不多,给你些北京的信息作为参考吧。
北京导游的概念: 依照北京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 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北京导游的分类: 按工作区域划分:北京导游、海外领队,全程陪同导游人员(简称全陪),地方陪同导游人员(简 称地陪),景区景点导游人员; 按语种划分:中文导游(包括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导游),外文导游(包括英、 日、韩、法、德、意等语种导游); 按技术等级划分: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导游。
北京导游的要求: 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广泛的基本知识(语言、旅行常识、政策法规、历史、地理、风 土民俗、文学、经济、建筑、心理、管理等),较强的组织、协调、应变能力,精通导游业务 ,较高的导游技能,注重仪容仪表,身心健康。
北京导游资格证与导游证: 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有效期终生,而导游证是从业 许可的证明,有效期3年(可续)。
通过考试,取得导游资格证,只是进了导游人员的大门, 要从事导游职业,还要按照规定取得导游证。
我们所考的是导游资格证。
报考条件: 是中国公民,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或以上的学历,身体健康。
报考程序: 9月上旬,通过所在学校(对学旅游的学生而言)或培训班集体报名,个人不得报名。
提 供学历证明、县级或以上医院的体检报告单、身份证复印件和几张照片,报名费210元(2001 年北京地区标准)。
12月上旬,笔试。
笔试分导游综合知识(包括导游业务和政策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 包括导游基础和北京导游)两大试卷,每张试卷2小时做完,100分满分,一天考完。
12月中下旬,口试。
口试包括六大景点讲解(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 陵和长城随便抽一个讲),导游基础和业务问答和部分汉语言文学内容。
满分100,时间10— 20分钟。
来年2月,成绩出来,三门都及格便通过。
3 月底,到北京旅游局培训,取得导游资格证,再办理手续,领取导游证。
经济开支: 考试前:体检费70,报名费210,教材及练习费200,培训费500—1000,景点考察实习费 300—500; 考试后:若通过,资格证制作费30,旅游局培训费60,取资格证,若想取导游证,再交 旅游局几百。
9802638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3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