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银杏村英文导游词
腾冲的导游词100
腾属省,由保山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北与泸水县相邻。
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
截至2014年,腾冲市幅员面积5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
【第48句】:075公里,辖11镇、7乡,2014年,总人口(常住人口)
【第65句】:99万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第33句】:4亿元。
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腾冲主要旅游景区有火山群国家公园、叠水河瀑布、北海湿地保护区、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等。
我想要一份介绍腾冲和顺古镇的导游词(是语音的更好),出点钱都行。
貌似没有,各大网站看看吧
游天都原文和翻译
游恒山记 第一段: ,200604122225
【第30句】:bmp 第二段第一部分: ,200604122231
【第26句】:bmp 第二段第二部分: ,20060412223
【第21句】:bmp 第三段: ,200604122232
【第25句】:bmp 第四段: ,20060412223
【第35句】:bmp ------------------------------------------------------------------- 以下是其它资料: 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名弘祖,字振之。
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
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
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
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
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
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
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
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文章主旨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
第一段交代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风翳净尽”,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澄碧如洗”是叙述中的描写。
向东上山,开始登山时比较轻松,“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简略叙述了登恒山之初的情况.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
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
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
之后他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
每处景观写得各有特色。
如:写松,用了“松影筛阴”,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生动形象;写牌坊内,细致地写到了官房里的厨房、水井;写北岳殿,“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对偶句式把殿的气势渲染出来;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现在目前。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为详细。
先表明登顶的决心:“欲跻危崖、登绝顶”。
再写山崖的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
写攀登的艰难:“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急流里不能出来。
山崖险峻攀登艰难,可见登顶之不易。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登山者,“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登上山顶,重见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丽”,再回看来路,“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攀途险恶。
然后开始观察,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土山没有树,石山才有树,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
这是科学的分折。
徐霞客亲临实地,准确、细致地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分析提供了依据。
山北的浑源城,一笔带过。
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
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
还有向西横贯的龙山,支峰与恒山相连。
这些对四围山峰的介绍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
上山难,下山更难。
找以前上山的路径,竟然找不到了。
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
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
”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
下山也细致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感叹“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啊。
按照指路人的指点,下山很顺利,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到了飞石窟。
文章结构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
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
再写登顶的艰难。
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
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
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
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
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徐霞客小时候对八股文、经书等不感兴趣,常读一些山经地志之类的书,渐受影响,立下了壮游山河的志向。
他的壮游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鼓励儿子“志在四方”,甚至“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
徐霞客的旅游勘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万历三十五年到崇祯八年(1607~1635),因老母健在,不宜远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先后西到华岳,南游九鲤(福建境内),北游盘山(今平谷、蓟县之间),又南访罗浮(广东境内)。
这一时期,出游的时间较短,所游之处也是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出游目的偏重于游览名山大川。
游恒山就是在这个时期。
第二阶段,是崇祯九年到十三年(1636~1640),这是他长途跋涉艰苦旅行的时期,足迹由浙、赣、湘、桂的平原、丘陵、山区,直到云贵高原的深山峻谷、人迹罕至的荒僻地区。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志在探索自然奥秘。
这一阶段有了更多的科学考察因素。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集中在他的游记里。
这部巨著内容丰富,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的沿革和风土人情等等,无所不记,而且详尽真实,分析精辟,文笔优美,引人入胜,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学文献和文学作品。
可惜,霞客所记散失较多。
他逝世后,他的朋友收集到部分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问世。
后来,他的小儿子又访得旧本参校刊行。
清乾隆四十七年编入四库全书。
近代更广为发行,版本较多。
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全书十卷,每卷又分上下卷,实为二十卷,四十多万字。
它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和游记文学的珍贵资料,为国内外所注目。
这部巨著,是徐霞客在旅途中用日记形式写成的。
他白天登山涉水,夜间握笔作文。
有时一天步行百余里,晚上野居露宿,在破壁枯树下点起油灯或燃起枯草,抖擞精神,把当天的考察收获及时记录下来。
在西南地区,环境日益艰苦,他的写作热情却与日俱增,坚持着“走笔为记”,一天中常有写千余字、甚至几千字的,可算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了。
徐霞客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早年他曾经批评从前的地理书“多以承袭附会”;以后在《盘江考》一文中,又嘲笑有些人“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的轻率态度。
对于要写的事物,总要经过实地观察、弄清始末端详。
至于范围较广、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调查得更加周密,并参阅前人论述,综合分析研究,反复推敲,悟出道理,然后落笔。
所以,他的记述,绝大多数做到无证不信,提出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
关于怒江、澜沧、红河的流向,他怀疑《一统志》的记载不准确,为了得到明证,他于崇祯十二年四月,从保山到腾冲。
再从腾冲到顺宁、云州,往返四月,沿途深入凋查,广博考证,并访问群众,最后证实了三江分流入海,才写入游记。
至于他写《江源考》、《盘江考》一类专文,则更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的精心之作。
徐霞客写书,非常注重内容的真切详实。
他说:“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
”所以他下起笔来,朴质自然,不事雕饰,不讲浮泛的话,也无夸大之言,句句精细切实。
例如他描写地形,从不滥用词藻,总要精细分析各种地形的不同形态,选择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他在《鸡足山成》第二章“名胜分标”中,把鸡足山的所有地形,分作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菁、坪、林、泉、潭、瀑、涧、温泉等十七种,可见他观察入微、分析精细的功夫是相当深厚的。
他的文章,在真实的记述中又有丰富的想像和浓厚的感情。
他描写祖国河山,不是采取“隐士”式的超然欣赏的态度,而是处处流露着热爱、惊喜和向往的感情。
他在描写福建九祭的奇景时,就情不自禁地说:“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河山融为一体了。
正因为这样,他能深入到山川景物的本质中去,抓住它们总的特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特征,用秀整的词语,表现出景物的生命气息,创造了很多自然界的艺术形象。
所以,他的作品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使一山一水一洞活现于读者眼前。
他的游黄山日记,以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游雁宕山日记,则着重描绘了“峰峰奇峭,离立满前”的奇峭景象;而游天台山日记,写的是“荒草靡靡,山高风冽”的另一番景色;他在游九鲤湖日记中,清秀地描写了九漈之间“万马初发”、“澄碧一泓”、“玉龙双舞”、“瀑流交映”、“颓波突浪”等不同奇景。
他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即使所谓“不毛之地”的腾冲等地区,他也热情地、传神地加以描绘,把祖国河山勾画得壮丽妖娆。
因此,不少文学界人士认为,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书,而且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自《水经注》以来的游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在山顶上看见了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
这些山相互连接,形成整个山系。
(二)提示:可以看出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三)略。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褪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天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
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教授」这种官职。
而满井这地方刚好和我的居所距离近,我的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乙亥年二月。
赏析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
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
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开首点出时地节令。
燕地,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属燕国。
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一说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
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
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下接几句承上文“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
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
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
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
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
“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
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
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之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
“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
“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
“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
“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很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
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也显得优美熨贴;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
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试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
“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
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
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
“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
“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
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
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
这几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
“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段,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
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
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
“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
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
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
“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
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
“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
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
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
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这真是体察入微,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
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
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
辜负春光,岂不可惜
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
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
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
“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很有几分感慨。
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们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人自身。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
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
“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山水也有性情,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
“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
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
事实上,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
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
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
篇末记时,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 (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 (5)[相与]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为水生物. (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鉴赏】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篇古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
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
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1)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急求鼓浪屿的导游词 100字左右
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
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后来在明代改名为鼓浪屿。
鼓浪屿也被称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鼓浪屿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鼓浪洞天,英雄园,钢琴博物馆,日光岩寺,郑成功纪念馆等等。
厦门不仅因它的美丽风景出名,也因它的文化出名。
这是一个很值得去观光的地方。
11月份左右想跟男朋友去云南旅游一个月
云南滕冲有什么风景全年平均温度5-30度比较适合旅游的,就要看怎么安排了。
具体景点
【第1句】:火山公园,在马站乡,距县城23公里。
腾冲被称为中国的火山地热博物馆。
2,热海旅游度假区,距县城10公里,温泉很多。
3,县城北的叠水河瀑布。
4,县城东的北海湿地。
5,坝派傣族村的巨泉。
6,纪念二站的滇西战役的国殇墓园。
7,和顺侨乡。
8, 滇西道教圣地云峰山。
9,樱花谷,位以腾冲打左乡高梨贡山的峡谷里面,风景很好。
腾冲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为2日游:
【第1句】:和顺侨乡,艾思奇故居,龙潭,元阁,和顺图书馆,文昌宫,和顺民居;抗战博物馆;热海景区(大滚锅、怀胎井、珍珠泉、眼镜泉、蛤蟆嘴、科考田、美女池)。
【第2句】:游览腾冲火山群(国家级地质公园),柱状节理,黑鱼河,火山博物馆;北海湿地(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全国最大的城市瀑布——叠水河瀑布;边贸集市;腾越广场,三桥,高黎贡山母亲像。
(8人以上独立团赠送黑鱼河,樱花谷景点。
) 腾冲小吃很多其中大救驾是最有的物美价廉小吃,其它小吃大概有:土锅子、腾冲的鱼以江鱼最出名,龙江癞鼻鱼、槟榔江上树鱼、大盈江的小花、明光河的白鱼……都是鱼类中的珍品、大薄片、绮罗腊腌菜、洞坪水豆豉、和顺干腌菜、荷花的水腌菜、腾南的粘米团、和顺的“头脑” 、香糯稀饭、甜白酒汤圆、豆腐脑、菜豆花、蒸糕、荞糕、麦糕、米糕……真可谓举不胜举。
腾冲少数民族包括: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沿边 怒族以福贡 贡山 两县为主要聚居地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德宏 梁河两县 独龙族是云南世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几乎全部聚居在贡山独龙江流域 苗族主要聚居在红河 文山一带 如果你们去腾冲旅游一定要选择好旅行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