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导游词150字
滁州导游词600字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
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365kUaIle.cN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
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
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
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
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
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
事隔数年之年,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
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是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属在其旁建同醉。
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
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
清代咸丰年间,不止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
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
醉翁亭、宋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风底。
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
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动,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旅游日记
第一篇:《神游九曲溪》 人说行到武夷“不登天游,等于白游”,此话不假,当我和朋友一行人花了尽两个小时才登上天游峰,我喘着气站在天游峰的一览亭上,凭栏四望,峰峦叠翠,岩陡森峭,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方知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武夷山水尽收眼底,深呼吸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徐霞客曾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当时我想这武夷山极美之处,天游峰是当之不愧了,站在这巅顶之峰,众观奇山秀水,实合了我想寄情山水,傲笑烟霞的江湖英雄梦,身背着倚天宝剑,吹奏一首《笑傲江湖》,怕是人间最大的美事了。
脱离城市的喧嚣嘈杂,不用想着枯燥的工作和悒郁的生活,不用再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光阴匆匆工作似机器,使我困倦力疲,装开心也振作不起,思想像要缺氧地喘气。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最不需要伪装自己的,看山环水,只想高歌一曲绿水常围着青山转……,想着明天清早的九曲漂流,又充满了无限向往。
次日清晨 当云雾还缭绕群峰的清晨,当初秋如水的清凉吹拂在脸颊上,我们已经排好队坐上了竹 筏,船夫轻点长长的竹篙,竹筏划破水面迎面扑来有些微凉意的溪风,情不自禁闭上眼睛去感觉心头的舒适,没有一丝烦闷和压抑,有多久没有呼吸过这么清新的空气了,整个肺腑都像是空的宽敞的,被洗涤纯净的。
来之前已听人说丹霞碧水武夷山,最美要数九曲溪,如果说天游峰是险峻豪放的侠客之风,那清晨水面如烟似雾的九曲无疑是柔美的九天仙女了,竹筏顺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随山转,逶迤蜿蜒九曲十八湾。
群山间夹藏有世外桃源,竹林后隐露着紫云书院,难怪郭沫若诗作: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做。
竹筏迎着秋水,我们迎着初秋微凉的风,在一种近乎仙境的浪漫中前行,有诗曰:若无烦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想那种心情的好时节若跟我泛舟九曲相比肯定羞红了脸,近亲清澈无比的溪水,抬头仰望两岸的悬崖峭壁及插在其间历经千百年风吹日晒的船棺,那层层的峰峦叠嶂此起彼伏,古寺道观隐匿其中,令久置都市的我们,真正体会心旷神怡的轻松和舒适,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好时节。
两位船夫一前一后,一边撑篙而行,一边给我们讲解许多关于九曲的美好传说,大王峰和玉女峰的美好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大学者朱熹“逝者如斯”的字迹依旧鲜明,在他们可爱的眼里,每一座山峰,每一块奇怪的石头都被他们依其形状及特点,赋予了一个让人开怀一笑的恰当名称,在他们虽粗俗的言语中我们体会到别有风趣的幽默和亲切,逗得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不断,飘渺间九曲十八湾已在身后了。
回头看着碧水青山蓝天白去,心也清澈如水无忧无愁,多想能随竹筏一直漂流下去,快乐的世界总是那么短暂,但记得这份快乐的美好,珍藏在心头。
==================================================================== 第二篇:《临安大明山》 临安大明山,素有小黄山之名,唐宣宗微赋诗 “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山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沿路上已透出秀丽,高山、溪谷、溪边巨大的圆石、曲折的山路,似曾相识,依然欢喜。
游客们聚在入口处一座别致的木廊等待景区巴士。
旁侧是溪水湍湍,需仰止的峭壁,被分割的湛蓝天空,亮白的云朵,前方是山间公路,高高的树木阳光下忽闪忽闪的碧绿叶子,略带寒意的秋风送来绿色味道的氧气,一个小山谷,一个绝俗的空间。
巴士在龙门峡口放下我们,这便是登山的起点。
刚走几步就看到朱眠石,传说朱元璋曾在这十多米长的大石头上休息过,巨石也就因此得了个俗名。
石头高度的落差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瀑布,一米多深的小池。
凝视着清澈的水,有种心旷神怡的宁静。
一路上溪水相伴,石阶旁树木茂盛,透过山谷看到近近远远处的山头,层层叠叠。
秋季的山头散布着深深浅浅的绿色和黄色,两种基色竟也能呈现出多彩斑斓。
游山玩水的悠闲,不觉中回头一看,竟可平视远处的山头了,身旁的溪水依旧叮咚,很是别致。
渐入山头,夹道旁斜出迎松,对面山上露出刀削般陡峭的岩石,刻着几个大字,透着古诗中名山的浪漫。
山路回转处,忽见三面绿色围绕的山坳正中间一棵黄得通透的大树,像落入凡间的精灵。
给了我一个莫名的惊喜。
仰望着爬近一看,此树名曰“皇后树”与萧皇后有关。
树旁有高约十米的细长瀑布,相应成趣。
从山坳间攀到顶,站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峰上豁然开朗。
龙门飞渡的百米索桥横跨在山顶的两巨石间,桥下是溪水飞瀑,倾斜至下的坡度,很是险峻。
而索桥的另一侧,却是千亩草甸,高山顶上的平原。
左右相比,超出了世俗的想象。
真是洞天福地,既有险要地势阻挡敌人,又有沃土种植屯粮,说不清是大明山成就了朱元璋,还是朱元璋成就了大明山。
千亩草甸旁有人家居住,主人家的狗很友善,随意逗了逗狗,三个圆滚滚的小家伙摇着尾巴就蹦过来了,好单纯可爱的家伙们。
看着它们渴望的眼神,不禁有些歉意,身上只带有蛋糕。
掰开来扔下,它们居然很是喜欢。
依依不舍的跟着我们走了200多米的路。
站在山顶上细点明妃七峰,透过树间看挺拔的七峰,竟有些张家界的俊俏来。
远处连绵的山,一层一层,如水墨山水,渐渐模糊淡去。
天高云静,恨不得在此隐居绝迹。
天色渐黑,下山便选择了索道。
通往索道需走万米石洞,寒气逼人的漫漫长路中有两处观景台。
从漆黑处寻光走去,地上一道细光,抬头一看是三十多米高的一线天。
一步的距离便从黑暗踏进了光亮的世界,这是峭壁上的石台,正对着四面环山的御笔峰,寂静的悠然,仿如仙境。
另一处是驾云台,因为极冷所以作罢。
朋友说,留点遗憾可做重游的借口。
有理。
坐上了景区巴士,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体会到了<头文字D>的逍遥。
之前导游曾介绍过司机们高超的技术,无奈来时向上的路程感觉不大,而向下的回程却真正的过了把极品飞车的隐,同车的乘客大呼“这比嘉年华好玩多了
”。
这便是我以为的大明山一绝,记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