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堤导游词
安徽导游考试桃花潭风景区和龙川风景区导游词
桃花潭风景区导游词 车还未到目的地,下面小王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目的地——桃花潭。
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
桃花潭古名武陵源之所以以桃花潭著称于世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天宝14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来到当涂投靠他族叔李阳冰便欣喜万分。
因为汪伦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
于是写了一封书信托人交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
”这对于既爱喝酒又爱游玩的李白来说正合其胃口。
于是李白欣然而来。
可是等他到了之后汪伦才将实情告诉李白此地并没有十里桃花只是在十里之外有一个渡口名为桃花渡地也没有万家酒家只是有一家酒店的店主姓万。
李白听后并没有生气却很感激汪伦的这番盛情便在桃花潭与汪伦诗酒唱和流连忘返。
李白离开的那一天,当他乘上船刚要走时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声这是汪伦特意为送李白而安排的李白深深地感动了,当即诗性大发吟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今虽然豪士、诗仙都已逝去但一首《赠汪伦》 道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更让桃花潭名扬天下。
各位朋友,我们的车已经到了桃花潭了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沿着诗仙留下的踪迹去品味诗仙的豪情。
咱们刚刚走过幽深、别致、古色古香的老街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曾经汪伦送别李白的地方——踏歌岸阁。
下面大家随我去体验下当年送别的意境。
踏歌岸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歌岸阁的平面布局既简单又奇特底层为对直的通道为便于路人休息候船两侧砌有通长的卵石条凳。
楼下向潭的立面为了框景特意做成实墙仅开一上部半圆下部平直的门洞使路人的视线集中正对桃花潭。
临街的一头为敞开到边的几级踏步。
使较高而又拐弯的街道不显得闭塞。
楼上靠河向潭的一面是窗台式栏杆,可以凭栏休息远眺,临街的一面为神龛挡住了视线。
上楼的踏步设在两侧,与中间的通道之间用实墙截然分开,互不干扰。
这种稍有不对称的、立面形式,反倒跟周围环境十分融合,比那绝对对称的严谨布局更符合自然情趣,更显得山村的古朴和自由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也相投合。
踏歌岸阁的旁边是梦潭轩,里面陈列着近年来收集的石坊、匾额。
前院、后院和后庭有花草树竹以及假山盆景院墙上还嵌有几块石雕,工艺精湛令人叹服。
走过踏歌岸阁,现在横亘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久负盛名的桃花潭了,潭水清冷镜洁烟波无际江心小洲芦苇簇拥临风摇曳芦叶萧萧。
立身潭上看潭面小船悠然而行踏歌岸阁傲然耸立西岸的怀仙阁亭亭玉立。
两岸民宅粉墙黑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远处的田垄层层舒展如遇夕阳西下,一抹远山苍黛宜人其景致仿佛是一幅浓墨淡彩的田园风景画。
为什么叫桃花潭呢
这是因为潭边的玉屏山上当年满山桃花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桃花映红潭水潭上潭下火红一片,因此叫桃花潭。
与踏歌岸阁隔潭对峙的是怀仙阁顾名思义是为怀念诗仙而建。
红色怀仙阁立于绿丛中分外醒目,这也正像李白逸然超群、脱颖而出的儒雅风度一样。
登阁远眺,静静的桃花潭尽收眼底。
下面给大家10分钟拍照留恋。
之后我们去文昌阁游览。
好了各位团友前面就是文昌阁了,文昌阁是文人兴会之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重檐飞角造型别致气宇轩昂。
龙川风景区导游词欢迎词---仁和园---龙堤·凤街---如心亭---奕世尚书坊---胡氏宗祠---灵山庵---胡炳衡故居---欢送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来到国家4A级景区龙川景区观光游览
首先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姓**,是此次行程的讲解员,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仁和园、水街、都宪坊、省保单位奕世尚书坊、国保单位胡氏宗祠和佛教圣地灵山庵等景点,整个游览行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大约2华里路程。
龙川,从宋代著名风水学家赖文正到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高级顾问、高级建筑师郑孝燮,都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上,龙川人把来到这里的客人,看作是贵人,今天你们从南边来,经过天马山、贵人峰,更是道道地地的贵人,我能为你们导游,深感荣幸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由我带领大家进入景区,一起去探索风水宝地的奥秘。
仁和园 这里,曾是龙川胡氏世祖念五公当年接待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正的馆驿旧址。
传说赖文正自江西来徽州,相当长时间无人识货,到龙川却受到念五公盛情接待,他们在这里论风水,谈国事、家运,宾主相得。
在赖文正的指导下,念五公对村中阳基的朝向,水系的走向进行了治理调整,又对这处驿馆的阳基风水进行了改造。
现在,景区依据有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恢复。
名为“仁和园”,典出《论语》:“以德行仁者王”,《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前者说,处世以德,取义成仁,后者说,人与人之间当亲爱友善,和平相处。
关于“仁德”与“和平”理念,在胡氏宗祠还有更充分的展示,留待后说。
仁和园究竟有哪些风水改造
关键在水。
各位在进接待大厅前已看到,门前有一道曲折水渠,厅后有一口池塘,门前水渠不是所谓的“护城河”,厅后池塘也不仅仅是作为风景设置,而是因为园朝向的南方属火,因局面开阔,无所遮挡,火气直逼村庄,容易导致火烧屋,所以引水、蓄水以克火。
这与清代著名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在“地六生水”的位置挖地蓄水防火是同样的目的。
传说当年念五公在池上建有“留仙亭”和“会缘桥”,纪念他与赖文正的交往是仙缘巧合,各位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不妨登桥入亭,拍照留作永久纪念如何
龙堤·凤街 这是龙川河流经村中的地段,两岸民宅鳞次栉比,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格局,胡氏族人因以两岸河堤为街,故俗称其为“水街”。
但从风水角度,两岸河堤却各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名字—龙堤、凤街
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龙堤”,它衍出于河东的龙山,对面的“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凰山而得名。
在构造上却大有讲究。
请看,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
对面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
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不是创意巧妙
随着前行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龙堤、凤街都在逐步降低,并且展示出另一层奥妙:那就是龙堤总是高于凤街,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从夫妇纲常说,龙为乾,代表男子,凤为坤,代表女子。
男具阳刚之气,故龙堤在河之阳,女子阴柔和婉,故凤街在河之阴,过去民间称男女完婚为“乾坤已定”。
又认为“夫为妻纲”,“阴阳顺,夫妻和,家道成”,龙堤设置比凤街高,正体现了“阴阳顺”的宗旨。
求扬州瘦西湖长堤春柳的导游词,详细点,口头语多点的~~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
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
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
此景即称“长堤春柳”。
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
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
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
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这里的景色。
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
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
”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樵岭前溶洞的导游讲解词
长城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现在您是乘坐着我们旅游公司的汽车前往北京的颐和园,观赏这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美丽的大公园。
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杨。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叫我帮忙。
祝大家旅行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看,这就是有名的长廊。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美不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们看,现在开得正艳是牡丹花,你们要是再早来几天,还可以看见桃花有名的海棠花,这是冬天开的梅花,这是秋天开的菊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什么时候都美
现在,我们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大家抬头看,耸立在半山腰上的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已经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我们下山吧
这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我们走过这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不信,大家可以找一找。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颐和园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同时也请您把我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1 长城导游词大家好
我是一位小小导游。
大家好
我是你们这次游览的导游。
大家可以叫我小陈。
今天是个好天气,认识你们很高兴,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帮忙。
祝大家旅行愉快
请大家跟我去停车场乘坐大巴,长城在北京郊区,一百公里以外,我们要坐两个小时的车。
大家都坐好了吗
我们出发了。
现在我就给出大家介绍一下着名的世界遗产——长城。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今天,你们要登长城做好汉了
祝贺你们
长城是中国的像征,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又怎么能不骄傲呢
大家记得古时候有一个传说吗
那是勤劳的孟姜女为了找被官兵捉去建筑长城的丈夫,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来到长城边。
当她四处打听,才知道丈夫被活活地累死了,于是,她在长城哭了三天三夜。
突然,只听”轰隆“一声,长城被哭倒了800里。
孟姜女终于见到了自己死去的丈夫。
游客们,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可见,万里长城凝结了千万人民的血汗,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我们今天去看的是最有名的八达岭长城。
大家请跟我来。
看,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现在,大家站在长城上远眺,是不是前看不到头,后见不着尾呢
游客们,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慢慢欣赏
颐和园的导游词,快快快
各位游客 好
欢迎大家来颐和园。
我叫余文靖,大家可以叫我余导。
现在大家乘坐的是2008班车。
趁还在路上,我先介绍一下颐和园的概况: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建于清朝1750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1888年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包括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颐和园了,下车吧。
各位游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有名的长廊。
这条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
请大家抬头看看,顶上有许多横槛,上面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一共14000多幅,神奇的是那么多画竟没有两幅是相同的。
大家再看看两旁,栽种了许多花木,一年四季鲜花不断,绿草茵茵。
欣赏完了长廊,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万寿山。
大家看,半山腰那座八角型宝塔,是用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建成,它就是非常有名的佛香阁。
下方的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阁。
现在我带大家上万寿山。
请大家站在距山脚60米的佛香阁看,颐和园的景色就会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是绿得像块碧玉,平静得像面镜子的昆明湖,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再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座古老的城墙和那城里的白塔。
现家跟我下来,我们要观赏的下一个景点是昆明湖。
昆明湖占全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载满了垂柳。
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大家看,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还露出宫殿的一角。
我们只要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岛上玩。
这个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大家仔细观察,这么多狮子神采各异,没有两只是相同的。
这次颐和园之游就要结束了。
感谢大家的合作和支持,祝各位返途愉快
描述西湖导游词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
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
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
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
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
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
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
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
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
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
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三峡导游词,传说,名胜古迹
三峡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三峡旅游团,我们今天要去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也就是古代渔人传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现在是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能看到两岸的红叶都蒙着一层薄薄的霜,林石间飘渺着隐隐雾气,因而树林更显清幽,山涧则更为寂静。
虽然现在是深秋,但在多年前的此时,山谷中常回荡着猿猴的鸣叫声,接连不断,凄凉哀婉,令人深感秋季的萧瑟,因而有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到了三峡,就不得不说这里的山,它有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峻,香山的秀丽。
现在我们放眼望去。
两岸是连绵不断的高山,灵巧地将太阳遮了起来,幽暗中山的轮廓若隐若现。
据说只有在正午与午夜时分,才能看见太阳与月亮。
在那极高的山峰之上,古树参天怪石嶙峋。
山涧之间拉下一条白缎,急流冲荡而下,我们能感到脸上都蒙着一层水气。
在此青山绿水,丛林苍翠之中,江上泛舟点点,别具一番诗情画意。
三峡的水没有西湖之静,亦没有长江的浊,却变换多姿。
夏天的时候,江河水涨,将一个个小山包与墨绿的江水连为一体。
每当此时,来往的船只都不能航行。
但三峡水流之快是无人能比的。
传说古代帝王有急事宣召,便令人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夜晚就到了江陵。
这其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你乘千里快马,驾飞腾的风,也赶不上三峡水流的速度。
若是在春天与冬天,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情,它不象桃花潭那般烟雨朦胧,确是白色急流不住地回旋,莽莽苍苍。
碧绿的水潭映照着一草一木,悠悠地流淌。
在这样的山水之中置身于三峡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回感到亦真亦幻,似处在一幅美伦美奂的名家山水画中,思绪不断起伏,不禁让人吟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这次三峡之旅就在古代文人对三峡的翩翩情思中结束。
=================================三峡 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三峡全长191公里,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我们的先民,也力图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峡中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象的由来作出他们的回答。
但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万事万物想象成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结果,大禹治水与疏浚三峡的传说便是三峡神话传说中的代表。
相传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灾。
滔天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栖身于山洞,或者在树上结巢而居。
当时,正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派鲧去治理这次洪水。
鲧治水9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办法,结果水愈堵愈高,堤破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告终。
尧终舜继,舜又派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还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协助他。
作为传说中的人物,禹是哪里人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安徽涂山人,有的说他是四川汶川县石纽人(即今汶川县西)。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
后人记载,禹治理水害是从岷江开始的。
他首先在汶山县的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然后凿开金堂峡口,《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也就是分岷江水入沱江,使其在泸县流入长江,从而减少进入成都平原的洪水。
整治好眠江后,禹又顺江东下到了江州(今重庆市)一带,娶涂山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启。
至今,重庆朝天门长江南岸的那块夫归石或称望夫石,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许多关于大禹与涂山氏之间的动人故事。
禹从江州东下来到了三峡,便开始疏浚三峡的工程。
晋郭璞《江赋》云:巴东之峡,夏后疏凿《淮南子·修务》说,禹先是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即凿开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长江之水能够顺畅东流。
然后,他又凿开瞿塘峡以通江,开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见《水经注·江水》),终于使长江顺利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终成粮仓,号称天府之国。
传说,禹在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
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锁龙柱和斩龙台,即为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姣的地方;巫峡中的授书台,是瑶姬向大禹授治水黄绫宝卷的地方,而不愿回天庭的神女也变马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西陵峡内的黄牛峡,就是因神女留下来看守三峡的神牛而得名。
在神女的帮助下,经过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凿通三峡,江河畅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
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三过家门而不入。
由于禹治水有功于人民,舜便推荐禹为自己的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后人遂称禹为大禹--伟大的禹。
对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古人大多是相信的。
这不仅从各种文献记载上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诗人们多以赞颂的诗句予以讴歌。
杜甫的《瞿塘怀古》诗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而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只相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凿峡之说,所以他将黄牛庙改名黄陵庙,庙中祭祀的黄牛神改为祭祀夏禹王。
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诗,结句以咏叹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73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