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语音导游词
中华泰山导游词朗读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
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
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
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
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
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
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
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
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
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
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
甚至觉得平凡。
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
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
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
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
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
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
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平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
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
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
“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
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
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
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泽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
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
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
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
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
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
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
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省长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
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
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
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
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
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
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
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
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
“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
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
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
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
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
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
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
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
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
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
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
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
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
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
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
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
“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
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
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
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
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
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
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
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
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
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
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平,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
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
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
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
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
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
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
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
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
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
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
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
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
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
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
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
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
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
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
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
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
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
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
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
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
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
“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
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西湖讲解导游词3至5分钟
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大诗人白 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 朋友们: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岳庙码头乘船去游览西湖。
在船未启动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概况: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约
【第3句】:2公里,东西宽约
【第2句】: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
面积约
【第5句】:68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
【第6句】: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第1句】:55米,最深处在
【第2句】:8米左右,最浅处不足1米,蓄水量在850万到870万立方米之间。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5个部分。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橹浪闻茑。
如以每个字来点的内涵,它们是: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
点出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明晦晨昏,西湖胜景时时皆有,处处都在的特色。
1985年又评出了“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颁着主要风景名胜有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有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将西湖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1985年,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中,西湖被评为第三。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刚才有的朋友问西湖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纯净?这就从西湖的成因讲起:西湖在12000年以前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水的冲击导致泥沙淤塞,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西湖的湖形已基本固定,西湖真正固定下来是在隋朝(581-618年),地质学上把这种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湖泊叫泻湖。
此后西湖承受山泉活水的冲刷,再经历过历代由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阮元等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人工疏浚治理,终于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风光秀丽的半封闭的浅水风景湖泊。
历史上西湖有很多名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称为武林水、金牛湖、明圣湖;唐朝(618年-907年)时称石函湖、钱塘湖。
此外还有高士湖、贤者湖、上湖、龙川、钱源等称呼。
到了北宋(960-1127年),苏东坡做杭州地方官时,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别出心裁的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雅称。
千佛山导游词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
海拔285米,占地面积约166公顷;它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为济南市的三大名胜。
千佛山,历史悠久,唐朝以前称历山、舜山。
到了晋朝,佛教逐渐渗入,每年都举行迁拔仪式,意为“迁君高处,拔除不祥”,始称迁拔山。
开皇年间,山东佛教盛行,随山势凿窟,携刻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从此千佛山就成了香火胜地。
唐贞观年间时,又将千佛寺改称为现在的“兴国禅寺”。
从元代开始,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都要举行大型的山会活动。
1959年辟建为公园。
千佛山,属泰山余脉,东接佛慧山,西连马鞍山,嶂列如屏,铺翠描金,风景秀丽。
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述说:“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守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山上名胜众多,主体建筑有历山院,兴国禅寺。
同时,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坊、云径禅关转、乾隆御碑、历山铭碑刻、第一弥化石等名胜。
另外,还有多处领袖学者诗文石刻,供游人观赏。
改革开放以来,千佛山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国敦煌、龙门、麦积、云冈四大石窟精华于一体的万佛洞、十八罗汉、卧佛、大舜石图园,还有2000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弥勒胜苑”,主像为30米高的铜制弥勒佛。
园内芳草青青、绿荫垂地,形成了一个古朴、大方、宽松、欢快的场景,为千佛山带来了新的风采和新的繁荣。
千佛山,不仅以悠久灿烂的佛文化、舜文化闻名于世,更以其多彩的四季之景倾倒了无数游人。
春天,您可漫步于桃花园、樱花园、梨花园中,如凭空的花朵,似拂面的花雨7,泌人心脾;夏天,苍松滴翠,更是招人喜爱,佛山飞瀑,飞流直下。
观瀑、听涛、避暑,岂不惬意
秋天,万木凋零时,唯有红叶霜满天。
山南的百亩红叶林,以黄护居多,时至深秋;红去片片,又有苍松翠柏掺杂其间;真像《老残游记》描写的:红的火红,绿的碧绿;冬天,则另有一番韵致,雪茫茫,似玉雕,似珊瑚,人们争相拍照,堆雪人;嬉戏打闹,尽情体味雪的神韵。
北岳恒山导游词300字
北岳主峰——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是中国“著名的道家名岳、道教名山”,北岳是道家得护国五岳之一,恒山是道教的,各种知识、学问、技巧、艺术等等,多样性类型文化得,开拓、创新、发展、弘扬、传播:新思维、新思想、新理论、新科学、新实践、新方法、新成就、新时尚、新风格的主要场所之一。
北岳依托主峰恒山,开发建设有多处传统型制、经典风格得,道教得,武帝殿、文皇宫、仪轨院、观礼台、界望亭、临境阁、经书图册馆、字典纬籍楼、名师会(明者有名、名者已明)、先贤祠(古圣者,嫡亲之长子、宗族之大儿、教授之首学,称作:“先贤”)、净斋堂、禅思房、诊所、药局、休息处、宿舍、卧室、沐浴间、盥洗间、卫生间等等基础设施(如有确实之需要,可以拓址增建、佳筑新成),另附建有“儒、释、道”三教合一者,悬空寺庙宇一座。
简短的欢送词有哪些
我们在导游讲解中,在导游语言的运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1句】:语言 (1)语音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
由此可见,语音在讲解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语音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音质 人们大都喜欢喜鹊的叫声而讨厌猫头鹰的声音,这是因为喜鹊声音悦耳动听,猫头鹰叫声让人不寒而栗。
有人喜欢杨钰莹的歌曲,有人则欣赏斯琴哥日勒的唱片,这是因为前者喜欢甜蜜温柔,后者欣赏狂放高亢。
从根本上说,他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音质的不同。
当然,人们都喜欢听到导游像百灵鸟那样婉转、像小黄鹂那样悦耳的声音,然而音质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我们只有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特色,取长补短,形成自己风格。
不过,在旅游旺季和高温天气导游时,要注意保护嗓子、适时适量饮水。
音量 音量是说声音的强弱。
在导游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音量,是语言表达的另一种技巧。
导游讲解时音量过高会造成噪音,特别是在空间狭小的场所、某些宗教场 所(例如大明湖公园北极阁整殿内、灵岩寺千佛殿内),音量过大令人讨厌,说出外行话更让人瞧不起。
音量过小,游客又听不清楚,同时也是没有把握的表现。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
“讲话的艺术在于适中”。
导游在讲解时音量不可过高或过低,要以游客听清为准。
首先,要根据游客多少、导游场合和地点来确定音量。
游客较多时,声音适当大些;游客较少时,可适当降低音量。
室外讲解时,音量要大些;室内讲解则应小些。
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灵岩寺参观游览的客人很多,这时我们可以在进山门前或进山门后再向游客讲解山门,以避免拥挤嘈杂造成游客听不清导游的讲解。
这里顺便说一下导游讲解的时间、位置选择的问题。
一般来说,导游要站在游客围成的扇面中心,这样有利于声音传播,使客人都能听到导游的讲解,导游也能听清客人的议论和问题。
根据需要,讲解可以安排在到达景物之前,有些内容还可以安排在观赏完景物之后。
当然,绝大部分讲解都是在景物面前完成的,以求得游客观赏和导游讲解的同步。
请看大明湖北极阁的导游辞: ……好,各位游客,观赏完月下亭之后,请大家跟我继续往前走,去参观济南市唯一的一座道教庙字。
前面这座高台之上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北极阁了。
北极阁又名北极庙、真武庙,因供奉真武而得名。
北极阁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它占地1078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门厅、钟鼓楼、正殿、东西配殿、启圣殿。
这是北极阁的前殿,也是正殿。
正中这尊塑像就是真武大帝了…… 好,北极阁就参观到这里,下面我们去游览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南丰祠。
刚才有团友问为什么在大明湖北岸修建这座北极阁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释。
按照道教的说法,真武大帝是北天七宿的化身,是镇守北方的主神,所以修建在大明湖北岸。
另外,真武色黑主水,有镇水的意思。
因为济南是水城,所以修建了这座北极阁,以镇压湖中妖怪,消弥水患。
这反映了人们向往安居乐业、追求幸福生活,借助神力剪除邪恶的美好愿望…… 这部分讲解中,第一段是上一个景点向北极阁的过渡,是在观赏完月下亭、湖心亭后讲的;第二段是看到北极阁后的概况介绍,讲于进阁之前;第三段是在北极阁内边参观边讲解的;第四段为向下一个景点的过渡;第五段是游览完北极阁、向南丰祠走的路上针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作的讲解。
其次,应根据讲解内容调节音量。
对于表达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要加大音量,以示强调。
讲故事时,为了造成紧张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欲扬先抑,故意压低嗓门。
如在讲解大明湖公园铁公祠时要插入铁铉的故事(材料见后文)。
在这段讲解中,我们要强调的主人公铁铉、朱棣等名字,说明围城结果的“3个月之久,没有结果”,表现铁铉英勇、忠诚的“忠臣的肉当然是香的了”、“油花四溅,旁人无法靠近”都应该在音量的变化上表示出来。
语速 导游讲解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
如果讲得过快,游客听不清楚,降低游览效果;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引起疲劳。
如果讲得过慢,又会耽误时间,影响游客观赏景物,让人感到不舒服,同时也可能被认为是不流畅、不熟练、不自信的表现。
正常的语速应该在每分钟200个字左右。
这种语速被认为不快不慢,导游也比较容易做到口齿清楚,游刃有余。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又应该慢呢
一般说来,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容易招致疑惑误解的事情、重要的地名人名数字等应放慢语速;众所周知的事情、不大重要的事情、故事进入高潮时要放慢语速。
当然,导游语言要讲究变化。
“关于讲演速度,所应遵循的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语速恒定会让游客感到乏味。
我们在导游讲解中要根 据讲解内容,做到宜徐则徐,宜疾则疾,徐疾有致、快慢相宜。
如:我们在讲解大明湖名字由来的故事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能要问,大明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时候,济南北郊有个大明国寺。
寺内殿宇雄峙,每天经声佛号,看上去极为庄重。
然而寺内的和尚却不守教规,经常利用信徒烧香还愿的机会,奸污前来拜佛的良家妇女。
传说有一个官人的母亲病了,请了许多医生也不见效。
官人的妹妹要去大明国寺为母亲烧香许愿,官人说什么也不同意。
妹妹便在每天晚上偷偷地朝大明国寺的方向烧香祈祷,一月之后,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妹妹决心到大明国寺还愿。
那天寺内老和尚外出,几个小和尚见这女子长得年轻漂亮,颇有几分姿色,便起了歹心,悄悄地跟踪,查看了住处,回去报告了老和尚,老和尚立即派人把官人的妹妹抢到寺内。
官人得知后,极为愤怒,他抄起大刀,跨上战马,奋力向大明国寺追去。
他刚到大明寺附近,突然一声霹雳,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国寺,就这样沉入地下。
接着,从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大明湖。
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前半部分应娓娓道来,语速比较缓慢;后半部分(“官认得知后”’以后)应有所变化,以产生感染力,打动游客心弦。
具体说来,“极为愤怒,他抄起大刀,跨上战马,奋力向大明国寺追去。
他刚到大明寺附近,突然一声霹雳,天塌地陷”语速应较快,“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国寺,就这样沉入地下。
接着,从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大明湖”语速应较慢,以增强故事真实性,渗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语速这个问题中,还要注意适当停顿。
停顿是指语音的暂时中断,能起到强调语义、加重感情的作用。
某种具体场合的停顿,还可以起到特别的效果。
有的语言专家甚至建议,停顿应占到全部的35%至40%。
(2)语调: 任何一种语言都少不了用抑扬顿挫、起伏多变的声调和语调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导游活动中,导游讲解也象藤野先生讲课那样,讲究语调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
因为“人的各种感官都喜欢变化,同样的,也都讨厌千篇一律。
耳朵听到同一种连续的声调会感到不舒服”。
抑扬高低的语调变化往往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使游客乐于倾听。
语调共有三种,即:声调、平调和降调。
它们各有其用途。
例如,在讲解趵突泉公园趵突泉景区三股水“突字少点”时: 请大家看一下那块石碑上的“趵突泉”三个字━━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了,“突”字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据说当年趵突泉水汹涌奔腾,把那两点给顶走了---又有人说,那一点也向我们一样,喜欢旅游,所以它顺着趵突泉水溜走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等到下午我们游览大明湖的时候再告诉大家。
这段话中,使用到了三种语调。
“这是为什么呢
”“它到哪里去了呢
”用的是升调。
“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这个等到下午我们游览大明湖的时候再告诉大家”使用的是降调。
其他使用的是平调。
再比如,在讲解大明湖公园铁公祠铁铉的故事时: 燕王于公元1400年6月8日兵临济南,受到了铁铉和都督盛庸等地方官兵的坚决抵抗。
当时铁铉曾设计假装投降,在现在西门上设铁闸,想诱使朱棣进城,然后趁机落闸轧死朱棣。
但由于守城士兵一时失误,计划失败,朱棣得以逃生。
后来朱棣使用火炮轰城,城楼坍塌一角,危在旦夕,这是铁铉命令手下士兵在缺口前悬挂朱元璋的大画像,燕兵不敢再用炮击,铁铉利用这个时机迅速将城墙修复。
后来,燕兵还在小清河修筑高坝拦水灌济南城,但经神灵保佑未能得逞。
燕王昼夜攻打了3个月之久,没有结果,又听说援兵到来,只得绕城而走。
朱棣攻下南京后,推翻了建文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皇帝。
后来,朱棣北上,又进攻济南,铁铉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济南陷落,铁铉被俘,处以死罪。
铁铉宁死不屈,大骂朱棣。
朱棣下令割下他的耳朵和鼻子,让他自己吃掉,问他味道怎么样,铁铉非常坚定地回答道:“忠臣的肉当然是香的了”。
朱棣大怒,下令把他放在油锅里炸。
但是铁铉始终背对着朱棣、不肯正眼看他。
朱棣极为愤怒,说:“你活着不肯服我,死后我一定让你服我”,于是下令让手下用大铁钩把他翻 过来,但是当时油花四溅,旁人无法靠近。
朱棣没有办法,只好命人把他就地草草埋掉了。
在这段讲解中,低潮部分音色应深沉些、平稳些;高潮部分,音色则应明亮些、圆润些。
【第2句】:逻辑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只有逻辑性强而又简练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
导游语言要想获得最佳表达效果,除了它生动活泼的外在形式外,其内在逻辑性也是特别重要的。
(1)符合逻辑规律 导游语言要符合逻辑规律。
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理、要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等等。
在讲解济南野生动物世, 界扬子鳄时,有位导游说“扬子鳄是目前我国特有而唯一的鳄种”。
这句话表达意思含混不清,不宜为游客接受,不如改为:“扬子鳄是目前我国特有的鳄种,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发现过它的影子;同时扬子鳄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鳄种,我国还没有发现其他种类的鳄鱼。
” (2)层次感 这方面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导游讲解的层次性问题。
导游讲解内容往往较为庞杂,如果没有层次,就会乱作一团。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讲解的层次感。
比如,对于大明湖“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的讲解: 大明湖有两点特异之处,《历城县志》记载“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
先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原因共有三点。
其一,大明湖底是不透水的火成岩;其二,珍珠泉、濯缨泉两大泉群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流注湖中,常年不竭;其三,北岸汇波楼下的北水门能够较好地调节控制湖水水位,尤其是夏季暴雨季节,北水门能够成功的将汇至湖里的雨水排泄出去,消除了水患。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才使大明湖成为具有“霪雨不涨,久旱不涸”特点的宝湖。
再说“蛇不见,蛙不鸣”。
这是大明湖独有的现象,一到夏天,大雨过后,城外北园一带,蛙声一片,而城内湖中却没有一声蛙鸣。
对于这一奇异现象,当时人们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编造了一些传说逸话,流传至今。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济南,住在大明湖边,在历下亭休息时,蛇游动,蛙齐鸣,影响他休息,于是乾隆皇帝下令:“蛇回洞,蛙不准鸣”。
从此,大明湖的蛇不见了,蛙不叫了。
其实,真正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大明湖里的水是泉水,水温较低,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不适宜水蛇生长,青蛙不能发情,所以叫不出声来。
这一部分采用先概括后分说的方法,利用“先说……”、“再说……”加以区分,总体看来层次比较清楚。
对于第一殿“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又从三个方面(其一、其二、其三)加以说明;对于“蛇不见,蛙不鸣”则从两个角度(传说故事和科学原因)进行解说,层次同样十分清楚。
【第3句】: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对导游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同一导游材料,不同导游去讲解,收到的效果会有所差别,甚至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表达能力有高有低。
对导游表达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有流畅、自然、条理三个方面。
(1)流畅 假如你跟团去游览大明湖,在影壁前导游向你讲解毛泽东主席诗词碑刻: 前面这堵墙就是影壁了。
有的团友可能要问,为什么要刚进门的地方修建这座影壁呢
这是受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的影响。
据说鬼走路的时候是直行的,不会走弯路,所以在这里建造了这座影壁,以阻止鬼魅的进入,保障大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大家再看影壁上的草书。
这是毛泽东主席1929年写的 ---- 这时,讲解中断。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你就无法明白影壁的到底写的是什么,你就会观察导游发生什么事情。
直到30秒后导游经过思考接着讲“《采桑子•重阳》……”,你才清楚这首词的名称。
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是求知欲导致的急躁心理和对导游的怀疑、不信任心理。
根据语言学的研究,导游语言是一种线性语言,一旦中断,就会影响意思表达,所以讲解一定要流畅,否则游客无法领会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还会产生诸如你准备不充分等等其它不好想法,影响带团效果,就像上面例子中所讲得那样。
因此,我们在讲解之前,一定要把有关景点材料准备得滚瓜烂熟,并反复加以操练。
同时,还要避免使用不良的习惯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头禅,诸如“这个……这个……这个……”、“嗯……嗯……嗯……”之类,最影响讲解内容的连贯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境界,取得庐山瀑布“飞流之下三千尺”的效果。
(2)自然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由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
如果讲解过度使用书面语言,语速、语调配合不当,使用口头禅,就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不大舒服的感觉。
例如,在介绍千佛山公园概况时有位导游是这样讲的: 千佛山山脉来自岱麓,它翠峰连绵,树木蓊郁,松柏满谷,楼台高耸,殿宇错落,为济南天然屏障。
? 这段讲解由于玩弄美丽词藻,过多使用书面语言而让人感到不自然,不能给游客以生动易懂、赏心悦目的感觉,无法实现导游讲解的目的。
正确的办法是景将其修改为通俗、生动的口头语言。
我们可以尝试着将上面一段文字修改如下: 千佛山属于泰山的余脉,海拔258米。
你看它东西横列,翠峰连绵,盘亘于济南市区的南面,被人形象地称为泉城的南部屏风。
清朝著名文学家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就有一段描述千佛山的话,他说从大明湖向南望千佛山,“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形容得是非常的贴切。
如果音量过大或过小,音速过慢或过快,音调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同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讲解中所要避免的。
(3)条理 先来看千佛山唐槐亭的讲解: 大家来看,前面这座凉亭就是唐槐亭了。
匾上“唐槐亭”三个字是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马背书法家”舒同 1981年来千佛山时题写的。
这里原址是秦琼庙,庙里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将秦琼的塑像。
秦琼,字叔宝,济南历城人,相传他的故居在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的五龙潭上,是山东的英雄好汉、李世民的左武卫大将军。
传说秦琼的塑像如果没有唐王相伴,怎么也塑不住。
秦琼一生忠于职守,死后也不忘自己的使命、不愿占居主位。
唐槐亭是由这边这棵唐槐而得名的。
据说秦琼曾在此拴过马,所以又被称为“秦琼拴马槐”。
传说,秦琼非常孝顺,每年都要来为老母进香。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他从不骑马上山,而将马拴于此,由此徒步上山。
现在树干已经干枯,但是又有一幼枝从老树中生长起来,犹如老树怀抱婴儿,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母抱子槐”。
条理清楚,也是表达能力强的一个方面。
特别是对于内容丰富、复杂的景点,讲解必须有条理。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穿插什么,都要事先组织好,否则会让人不知所云。
这段导游辞,根据唐槐亭的景物,分为“唐槐亭” 和“唐槐”两部分进行讲解。
游客首先看到的是亭子,所以先讲唐槐亭,主要讲“唐槐亭三字”和“秦琼庙的传说”两点内容,顺序是先实后虚。
接着由唐槐亭得名自然过渡到唐槐上,主要讲“秦琼拴马槐”和“母抱子槐”名字由来。
按照这个顺序组织这些内容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首尾连贯,表达清楚,能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这样既便于导游介绍,也便于游客领会。
在表达能力方面,导游要克服一些不良的口语习惯。
有的导游用语暧昧、含糊不清,有的解说反复罗嗦、拖泥带水,有的讲解堆积词藻、艰涩难懂等等。
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导游的表达能力,是应当想方设法克服的。
俗话说,“一年拳,两年腿,三年才练一张嘴”,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见,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的。
只有坚持锻炼,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日积月累,天长日久,才能有所提高。
在现场导游考试中,考生要使用标准普通话,不要使用方言;景点讲解要熟练、自然、流畅,不要怯场,不要出现口头禅;讲解中不要出现明显的语法或逻辑错误。
目前,现场导游考试采取室内模拟的形式进行。
这就对导游语言的口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强化导游语言口语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语音、词语、语法和修辞等四个方面努力。
【第1句】:语音方面 导游讲解不仅要朗朗上口,而且要易于入耳。
它必须具有口头语言灵活的音步和轻快的节奏,音步要和谐通畅,节奏要整合匀称,做到自然流畅、轻快和谐,给人一定美感。
【第2句】:词语方面 在词汇选用方面,应尽量使用大众化词语,包括浅显易懂的常用的基本口语词汇,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等。
这样既有利于导游讲解,又有利于游客接受。
【第3句】:语法方面 在语法方面,句法格式的选用应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这样讲解才能通俗生动,轻松宜人,幽默风趣,易于接受。
【第4句】:修辞方面 一般来讲,导游讲解应大量使用短句和散句,适当运用整句和长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3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