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太和镇导游词

太和县的导游词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跨长城南北。

是1935年解放命老区。

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

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

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靖边县城靖边县城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

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

晋灭后,属魏。

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

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刺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

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

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

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

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

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

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

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

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

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靖边县地图靖边县地图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

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

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

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

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

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

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

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关于北京故宫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_____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____,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是您对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

【第16句】: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

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

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

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

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

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

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

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

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

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

【第8句】: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

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

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

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

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

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

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

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

中央的广场叫阙。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

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

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

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

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

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

【第8句】: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

【第35句】: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

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

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

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

【第3句】: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

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

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

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

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

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

称为太平有象。

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

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

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

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  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

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

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

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

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

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

”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

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

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

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

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

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

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

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

石雕高

【第16句】:57米,宽

【第3句】:07米,厚

【第1句】:7米,重达200多吨。

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

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

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

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

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

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

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

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

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

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

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

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

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

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

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鸦实凵彼溃??窃诨琶χ?腥窗焉?哟虺闪怂澜幔??悦挥谐晒Α=峁?庑┤司腿?急淮λ懒耍?饽暾?檬侨梢?辏??猿莆?梢??洹W源艘院螅?实鄄桓以谇?骞?芯幼。

?钡搅僦涨耙惶觳呕氐搅苏饫铮??堑碧炀退懒恕:焱璋傅姆⑸?窃诿鞒?蚶?实壑祚淳?懒艘院螅??亩?又斐B寮次弧5?遣痪盟?筒×耍??昧私?鄙侠吹暮焱瑁?粤艘豢鸥芯鹾懿淮恚??杂谐粤说诙?牛?峁?退涝诹饲?骞?冢?昂笾蛔髁?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

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

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

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

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

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

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

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黄山导游词200字

亲好爱的游客们,大家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大家可我孟导;欢迎大家来黄山游玩。

安徽的黄山是自然文化遗产,黄山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还是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名于世。

说起“奇松”吧不能不提“迎客松”。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风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

松名始见于《黄山指南》。

树高十五米左右,胸径六十四厘米,地径七十五厘米,枝下高二点五米。

此松姿态苍颈,翠叶如盖,彬彬有礼,形象可爱。

说起怪石,不能不说“飞来石”。

在西海群峰中,有一个巨石耸立在山顶岩石上。

巨石高十二米,长七点五米,宽二点五米。

巨石与岩石接触面小,故名“飞来石”。

各位旅客,请大家自由活动,请大家不要吸烟,以防着火,谢谢合作。

写一篇导游 词。

主要介绍景色,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今天,我带领大家去长城游览,希望大家和我好好观赏

在此之前我先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乱涂乱画,乱丢垃圾,更不要在长城上刻字。

我们现在已经在八达岭的脚下,大家抬头看,八达岭长城是不是非常像一条巨龙

告诉大家,这段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如果大家想看长城的景色,那就上去大饱眼福吧。

我们现在来到了八达岭长城上,真是雄伟壮观啊

这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也很宽,伸开手臂,大约能占十多个人。

长城的传说也很好听,名叫《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被迫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背着寒衣,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长城,哭了三天三夜,长城崩裂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因为绝望投海而死。

从此,人们在山海关那里盖了孟姜女庙。

大家好

欢迎游客们到故宫观光游览。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故宫,希望游客们能喜欢我

游客们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紫禁城占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是清代宣统皇帝溥仪,统治全国长达491年。

所以说故宫的历史非常悠久呢

游客们,请往上看,这就是午门,在古代,杀什么人都要在午门前杀呢

从午门进去,我们就可以看到内金水桥。

从内金水桥过去,过一个太和门,就可以看到宫廷原状陈列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听政的地方,宏伟之极。

从保和殿出来,过一个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传说修故宫时,是为了能天下太平,才修的这三个地方呢。

过了坤宁门,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景色秀美,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遇到这些石头时,记住留影纪念喔

再过了顺贞门和神武门,我们的故宫之游就结束了。

回头看看这雄伟的故宫,是不是有些舍不得呢

大家好

欢迎你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东部城市安徽省的黄山市。

我是导游xxx。

注意喔,在游览观光时不要乱丢垃圾呀

准备好了吗

请随我一起来游览黄山吧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中国第一奇山”而闻名。

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

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我相信你们也会被黄山的神奇所吸引。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起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温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主峰蓬花峰,海拔18

【第64句】:8米。

山中的温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钓桥六大景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样的游览路线来一一了解黄山的四绝。

 先仔细看,这些都是松树。

黄山松树叶短粗,顶平如削,形态奇特,有的松树从石缝中长出,刚毅挺拔。

著名的有迎客松呀、卧龙松呀、⑺裳健Ⅶ梓胨裳健⒒褂衅淹潘裳剑�-------  屏楼前的迎客松,长在海拔1600米的险峰上,树龄已逾千年,仍然枝繁叶翠,成了黄山的一个标志。

 快看快看这些就是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

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观海”这块怪石犹如蹲在地上的猴子,在观看前面茫茫云海;还有“梦笔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鸡叫天门”、“孔雀戏蓬花”------有些我们在城市里见也没见过的石头这里都有,要不然我怎么会说这里奇峰怪石呢

 慢慢走呀,要小心。

虽然“云海”一词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是黄山这地方的云海却很有特色,可以说是一大奇观。

特别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而且云来雾去,变幻莫测,时而是风平浪静的一片汪洋,时而波涛汹涌。

白浪排空。

黄山地名也因此而叫西海、东海、前海、后海。

 黄山不但云海很有一番特色,温泉也具有特色。

水质透明,无色无嗅,其味甘美;可饮可浴。

来黄山游览的人,大都愿意在温泉浴池洗个澡。

 今天的黄山一日游结束了。

你满意吗

如果满意的话,下次记着还来黄山旅游,还找我

金顶的导游词1

金顶导游词朋友们,现在我们已来到了琼台中观索道站。

琼台索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正面镶嵌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亲书的“武当山索道”五个金色隶书大字,字体凝重稳健,俊逸潇洒。

武当山客运索道为二人吊厢式。

索道全长1510米,高差645米,设有6座支架,挂141节吊厢,每小时运载400人,单程运行时间位25分钟。

请大家顺着索道向上看,红墙绿瓦的,就是太和宫,金光灿灿的,就是金顶。

大家再看半山腰上,蜿蜒的城墙像不像彩虹环绕,云彩上的太和宫、金顶像不像天上的宫殿、仙境。

明朝诗人洪翼圣在武当山这样写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掩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

”,其实,我们现在就在画里面。

等一会到了上面,我们就成了神仙了。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就是描绘这种景象的。

各位朋友,大家攀上这个平台,也累了,就在这儿休息一会。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小莲峰,在小莲峰的岩壁上镶嵌有民国书法家宗彝所书的“一柱擎天”四个遒劲大字。

李宗仁在此提有“整军经武”四字,书于1939年,正是日军侵华猖獗之时,通过这四字道出了李宗仁在国家危难之时的焦虑之情,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宫和金顶。

在进山大门口,我指给大家看的那幅画,就是太和宫与金顶紫禁城,是一幅在飞机上才能看到的惊世之作,武当山天柱峰竟然是一个形态逼真的巨龟,背甲高拱,驮着金光灿灿的金殿。

城墙围起来的紫禁城就是龟的身体,厚朴浑然,前方兀起一峰,昂立云端,恰似龟首翘迎苍穹。

古人在上面建筑的城墙如银蛇缠合“玄龟”,真是天造地设。

龟蛇相绕是玄武的化身,玄武为荡魔天尊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化身,是武当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古人在没有航空器的时代是如何发现这一奇观的

会不会是巧合呢

城墙周长3

【第44句】:43米,叫人吃惊的是,金顶的面积34443平方米,就是去掉墙周长小数点的数字。

城墙可以看作盘在龟背上的蛇,所以,太和宫与金顶就构成了龟蛇合体像。

龟蛇合体成为玄武,是武当山的标志象征。

蛇属阴,龟属阳,龟蛇合体即表示阴阳交合,元气中和。

“太和”就是“大和”,元气非常充足和顺,身体非常舒泰。

过去,住在太和宫的都是高道,道行很深,功夫很高。

整个金顶建筑很奇妙。

奇妙中包含着武当山道教的玄机。

现在,我们到达转运殿。

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均为铜铸鎏金,工艺精美,令人称奇。

这座铜殿是元代在武昌铸造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铜殿。

有“华夏第一铜殿”之称。

它具有佛教建筑风格,在此却与道教建筑巧妙结合,被无数善男信女视为“转运殿”。

这座华夏第一铜殿又是如何成为殿中之殿的呢

大家猜猜看。

这座殿之所以叫转运殿,是因为寄托着人们盼望好运到来的心情。

希望好运常在的朋友进去转转,提醒进去的朋友,在你转的时候,会听到老道长问:“转过来没

”你要大声喊“转过来了,转过来了。

”运气就会随着你的转动越转越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358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