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独山村导游词
遂昌什么风景区好玩
西南山区的浙江遂昌````风景美丽``真的很美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置县于东汉,面积2539平方公里,人口
【第22句】:5万,森林覆盖率
【第81句】:9%,距省城280公里。
全县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大小河流600余条,林海氤氲,云雾飘渺,素有“浙南林海,钱瓯之源,遍地金银,云雾山茶”的美誉。
遂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一金八两”。
一金(遂昌金矿);两山(九龙山、白马山);两水(钱塘江、瓯江);两龙(神龙谷、神龙峡);两岩(石姆岩、南尖岩);两文(好川文化、汤显祖文化);两古(独山古寨、王村口古镇);两茶(“龙谷丽人”茶、石练菊米茶);两黑(遂昌黑陶、遂昌竹炭)。
遂昌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富有真正黄金的黄金之旅;素有“生物基因宝库”、“野人之谜”的九龙山科考、探险、猎奇之旅;集奇峰、瀑布、云海于一身的南尖岩之旅;夏季无夏的白马山避暑休闲之旅;汇好川文化、汤显祖文化、王村口古镇、独山古寨、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文化之旅等遂昌特色旅游。
线路:妙高镇—(遂龙复线)—三仁畲族乡—(遂龙复线)—大柘镇—(遂龙复线)—石练镇(石练老街)—(遂龙复线)—飞石岭景区—(双桂线)—南尖岩景区、大坑村 线路亮点:联合国摄影基地 梯田景观 古树特色村 特色农家乐:黄皮、大坑 交通情况:遂龙复线为二级公路,路况很好,双桂线至南尖岩为山区四级公路,路况良好,通大坑的5km乡村路路况较差,尚未实现硬化。
旅游时间:二日一宿 二日二宿 友情提示: 游完南尖岩从双桂线折回遂龙复线继续西下,即可继续线路二中推荐的神龙谷之旅,从而实现两大自驾线路的组合,畅游遂昌。
线路:妙高镇—(50省道)—黄庄—(50省道、白汀线)—三井村—(白汀线)—白马山旅游区—(白汀线)—田铺—(白汀线)—小金竹—(峡北金线、湖大左线)—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湖山小三峡、红星坪—(湖大左线、峡北金线)—大柘—(遂龙复线)—三仁畲族乡—(遂龙复线)—妙高镇 线路亮点:黄庄文化村 高海拔景观盘山公路 茶文化 狩猎 湖山旅游区湖山小三峡 红星坪渔家乐 畲族风情 扮演角色:田园诗人山野骑兵 特色农家乐:黄庄三井田铺小金竹红星坪 交通情况:遂龙复线为二级公路,其余为四级公路,可环线,其中峡北金线地段路况比较复杂,对自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旅游时间:一日一宿二日一宿二日二宿三日二宿
关于遂昌妙高山场景作文
我们遂昌,有一座最有名的山,叫妙高山。
妙高山是遂昌人民喜欢的一座山了,因为那里是遂昌的男女老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妙高山的四季都是很美的,每一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春天,妙高山总是给人带来温柔的问候。
早晨,太阳东升。
山坡上,花儿盛开,碧绿的叶子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春风频吹,露珠滚动,花儿点头,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山坡上,花儿争奇斗艳,绿树成荫,小鸟鸣叫,一切都是那么的轻松自在,妙高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夏天,山坡上的草长高了,随风摇摆,连绵不断,似海浪起伏,更美的是到处开满了小野花,远远望去,就像碧绿的大地毯上绣上了五颜六色的花。
山坡上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秋天,山坡上富有诗意,五彩缤纷,它既使人喜气洋洋,又使人赏心悦目。
秋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叶子了。
万千张叶子,载满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凭着强烈的追求,借助于秋的爆发,达到了生命的沸点。
秋天,山坡上仿佛穿上了一件金黄的衣服。
冬天,山坡上都是雪精灵的脚印,山坡上一片雪白,好一个银装素裹啊
妙高山的一年四季很美吧
什么是引导式提问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浙江遂昌教委教研室、遂昌二中苏跃民、雷庚跃老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试行并总结了“提问引导式教学方法”。
所谓提问引导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提问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
提问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1句】:引入新课——引发性提问 引发者,吸引启发学生的兴趣也。
要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必须下番苦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类问题,一般属于设问,不要求作答。
设问的角度可以多种多样: (1)从课题入手设置疑问; (2)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提出问题,以旧知引出新知; (3)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就像导游将游览对象的精华描述给游客; (4)从可以说明本节课内容的具体事例引申出问题等等。
设问的形式上一般采用矛盾激疑式较佳,用以揭示知与不知的矛盾、知之不多与知之较深的矛盾、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矛盾等。
【第2句】:预习课文——引导性提问 引导者,指引导向也。
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去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本课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教材。
引导性提问一般由系列性问题组成。
这些问题或从教材的基本脉络(主线)方面着手设计,或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着手设计;问题宜简不宜难、宜粗不宜细,一般可以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
提问的类型一般为“是什么”、“为什么”。
【第3句】:讲述课文——深究式提问 深究者,深入追究也。
深究式提问是教师讲好教材内容的中心和关键。
这就像导游带着游客深入到各个景点细细观赏一样。
这类提问应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或者在引导性提问的基础上,从重点、难点问题切入,进行插入式提问;或者是对引导式提问中尚未涉及但在课文中又是重要的问题加以设问。
提问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采用反问、比问、曲问等。
深究性提问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搭桥辅路,层层设问,不要把问题一下提得过深、过难,要让学生把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而不是用在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述上。
【第4句】:总结课文——概括性提问 概括者,总结、综合、抽象也。
概括性提问是针对一堂课的主要内容,用一两个问题作全面性的提问。
可从如下角度设问: (1)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一两个综合性的问题; (2)从教材结构、线索的角度提出问题; (3)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某事例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4)与以前所学知识相比较或相联系而提出问题。
概括性提问目的在于归结教材内容,把条条块块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以简驭繁。
【第5句】:巩固复习——检查性提问 检查者,乃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也。
检查性提问即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单独或结合性设问。
目的在于查漏补缺,便于记忆,加强理解辨析,巩固已学知识。
可从如下角度设计提问: (1)从同一概念有不同表述上提问; (2)将两个或多个相近相似的概念、原理进行比较式提问; (3)若一个问题成立,则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单称改为全称后是否成立); (4)原理的表述上如缺少了某些条件会怎样,增加了某些内容(某些字、词换一下,会怎样); (5)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行设问,等等。
【第6句】:课尾结语——悬念性提问 悬念式提问的目的是: 激发学生产生了解下节课内容的欲望,为新旧课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起到古典小说中一个回目末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
悬念式提问主要针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 (1)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件事,这件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情形将会怎样呢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 (2)今天我们讲了在某种条件下的某种事物,如这个条件发生了变化,某事物会否变化
将会如何变化
请同学们课后到下一框框题中去寻找答案; (3)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是某事物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个方面是什么
有哪些内容
当同学们阅读后面一框后就会知道了,等等。
【第7句】:起承转折——辅助性设问 辅助者,辅者搭桥、协助过渡也。
主要起启发诱导、点拨疏导作用。
当教学中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转变时,需要设计以辅助性提问;当要学生回答的问题一下提得太深、较难时,可能会“卡壳”,也需要设计以辅助性提问。
辅助性提问不属于哪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能离不开辅助性提问。
上述七种提问,只是就一堂课的一般过程而言的,至于落实到具体的一堂课上,提问的形式、要求并不是界定分明,不容机动的;也并非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都要机械地套上七种提问形式。
总之,一切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遵循一个标准,那就是:紧扣教材,引字当头,启发思考,联系社会、学生实际,激发鼓舞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助于学生觉悟能力的提高。
百家姓中“叶”姓的发源在哪儿
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 叶姓来源有
【第1句】:出自芈姓沈氏,为顼的后代。
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子名季连,赐姓芈。
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
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
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
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
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
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
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
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
是为河南叶氏。
【第2句】: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
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二、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
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
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
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
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
一为漳州莲溪叶氏。
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
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
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
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
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
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
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
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
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
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四、历史名人 叶 适: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
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
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
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
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子奇:明代学者。
反对佛、道思想,著有《草木子》4卷,其中记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事迹颇详。
叶 兑:元末明初名儒。
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数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计,事如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一样。
叶茂才:明朝官吏。
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
叶 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
于1946年3月获释。
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氏寻根旅游游线一:叶姓发源地 叶姓发源地叶县在周朝时为应候国,春秋初,楚灭应假国,并将其设置成叶邑(治所在今天的叶县旧城村)封给了叶姓始祖,人称做叶公的沈诸梁。
他畏佐楚惠王,平定叛乱,并修堰建渠,引水灌田。
当时修长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遗迹。
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
后人在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牌坊和叶公陵园等以示纪念。
近年来,海内外叶姓后人纷纷组团回叶县寻根问祖。
游线二:南屏村——叶氏聚居地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
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三大姓间相互攀比,单键进取,促使南屏村在清朝中叶步入鼎盛时期。
全村300多幢明清古民居,青砖瓦,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村中石板路迂回狭窄,处处高墙林立,整个村庄宛如迷宫,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村中处的“叶氏支祠”因为是电影《菊豆》中“杨家染房”主要取景地而备受关注。
渠口村——叶氏聚居地 渠口村位于永嘉腹地,楠溪江的中游。
南宋初年,叶氏宗族来此定居。
渠口村三面青山,成环抱之势。
虎屿山似屏风照壁,保住村中“风水”。
村里人口众多,屋宇连绵,房屋新旧混杂。
街巷中时有家猪闲来跨步,旁若无人,或当街懒卧,酣然入睡,非常有趣。
渠口村中有数条溪水由北山而来,穿村而过。
溪水畔小桥头往往置一亭榭,或歇山顶四柱小亭或横长水榭,四面皆设吴王靠式长条凳。
村人或蜊曲栏观鱼,或促膝谈心,更有慵懒乡人横卧小憩,一派田园景象。
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和宗祠前的精美木雕富有浓郁的浙南建筑风格。
独山村——叶梦得后裔聚居地 独山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57公里。
南宋孝宗时(公元1163-1190年),叶梦得的曾孙叶峦,迁来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
明嘉靖年间,叶家后人叶以蕃殿试中进士,一时叶氏一族文风卓盛,名士辈出。
几百年来,整个村落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明代临水,风景秀丽。
独山村附近的青城山层峦叠翠,瀑布飘絮,甘泉清洌,景物怡人,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至今叶祠墙上仍保存着红军当年写的标语。
三门源——叶氏祖居之地 三门源是浙江叶氏祖居之地,又因位处山区,遭受动乱较少,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尤其是村东的叶氏建筑艺术和宏大严谨的建筑结构吸引着人们前来浏览瞻仰。
该建筑群由村内首富叶鹤天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得中恩贡后所建。
游线三: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毗邻叶氏宗祠,同属典型的客家围屋。
故居和普通农舍无异,室内陈设简朴,陈列着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用物,为缅怀叶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雁洋镇有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浓厚茶文化内涵融客家文化。
为汤显祖纪念馆和王安石纪念馆写一段导游词
汤显祖纪念馆导游词 汤显祖(1550—1616)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思想家,卓越的反封建斗士,他生活于明代中、晚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如清康熙陆辂评概:“始焉学道,居然大鸿也;继而慷慨,又为直节名臣矣;晚乃漱润词场,以风流擅名当代”。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
每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
】的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于1593年至1598年在遂昌任知县。
此前,汤公在京是个闲官,被贬广东徐闻是个挂名的小吏,到遂昌始为一县父母官。
汤公在遂昌“仁政惠民”,吟诗赋词,与遂昌士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汤公一到任,见全县唯一的县学讲堂破败,诸生无所诵读,也无射堂可供习射,立即在城南眠牛山营建书院和射堂,合称“相圃书院”,意寓哺育将相之才,并亲自授课,和诸生一起习射。
次年,又在孔庙北侧营建遂昌最早的图书馆——“尊经阁”。
每年春三二月,汤公备花酒、带春鞭,下乡劝农。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
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
”千古绝唱《牡丹亭》第八出南安太守杜宝下乡劝农的欢乐情景,正是汤公自己在遂昌的真实写照。
为促耕读,汤公重修钟楼,亲自登楼敲钟。
汤公初到遂昌时,地方并不安定,百姓颇受盗贼、虎患之苦。
汤公勒杀盗酋十数人,治安渐宁。
遂昌林茂,虎患严重,汤公组织打虎除害。
然民间迷信虎受神佑,青壮不敢应募。
汤公祷告城隍:“我与神共典斯土,人之食人者吾能定之,而不能于止虎。
民曰有神。
夫虎亦天生,贵不如人。
神无纵虎,吾将杀之。
”一扫民众疑虑,再率乡勇打虎,杀虎十七。
虎患渐靖。
汤公既重治安整治,又重感化教育,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汤公曾邀名医何晓为幕宾,遇百姓打架斗殴,先令何晓治伤,然后审案。
遇囚犯患病,常自己出钱,请何晓买药治之。
偶遇审案用刑致人受伤,立命何晓诊治。
汤公在任五年,“未尝拘一妇人”,“县无斗伤笞 系而死者”。
特别是除夕遣囚和纵囚观灯,尤显汤公之重感化。
除夕,汤公亲临监狱,遣囚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
正月初四,囚犯按时回狱,个个父兄陪送,甘心服刑。
元宵,则组织囚犯上河桥,在原是官眷赏灯之所观花灯,体会“绕县笙歌”的欢庆景象,使囚犯在良辰美景下更增改过之决心。
汤公德刑兼施,宽严相济,使遂昌呈现出了“琴歌积雪讼庭闲”,“市上无喧少斗鸡”的升平景象。
汤公量移遂昌知县,实是遂昌百姓之福。
汤公自寓遂昌是“仙县”,自己是“仙令”,故多有闲暇投入创作。
汤公在遂昌“捉笔了霍小玉公案”改定了剧本《紫钗记》,开始了扛鼎之作《牡丹亭》的构思和写作,还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汤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平昌令得意处别自有在,第借俸著书,亦自不恶耳”。
汤公对遂昌情有独钟:“风谣近胜,琴歌余暇,戏叟游童,时来笑语。
”“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
”“山也清,水与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
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汤公挂念遂昌士民,遂昌百姓更是怀念汤公。
1712年,遂昌士民在县城建遗爱祠,奉祀汤公。
1984年,遂昌汤显祖研究会成立。
1985年,举行纪念汤显祖诞辰435周年活动,民众自发捐资在妙高山又建遗爱亭。
1986年,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活动。
1987年,复在汤公挚友叶澳故里独山村建遗爱亭。
1995年,汤显祖纪念馆建成。
2006年,根据《遂昌县汤显祖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原有陈列进行了重新设计、布展。
一座以汤显祖文化展示为主题,以最新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现代化展示技术为支撑,展示精华展品的人物类纪念馆呈现在大众面前。
当年,一代高僧达观禅师特至遂昌看望汤公,曾口占四句:“汤遂昌,汤遂昌,不住平川住山乡。
赚我千岩万壑来,几回热汗沾衣裳。
”数百年来,不断有人被“赚”至遂昌,心怡遂昌,只因汤公《四梦》源于遂昌,汤公遗爱永驻遂昌。
王安石纪念馆导游词王安石纪念馆坐落在抚州市赣东大道的南端,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而建,为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王安石纪念馆筹建于1985年初,1986年11月11日于“江西省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学术讨论会”召开之际揭幕开馆。
王安石纪念馆占地面积二十亩,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陈列厅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遗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
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风格秀逸超脱,与馆内门楼、隐壁、水榭、游廊、碑廊、亭台、荷池、曲桥等景致浑然天成,翘角飞檐,圆柱简瓦,绿木葱葱,修竹掩映,饱含传统文化内涵,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
纪念馆建筑方案由南京园林设计研究所设计,占地面积1332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
她具有江南宋式府第门楣,楼阁实体,二览(展览,浏览)兼顾的特点。
主体建筑是一座仿宋式的二层楼阁,歇山飞檐,筒瓦花窗,园拄环绕对称端庄,其它附属建筑的格局与主体建筑和谐协调,既造型各一,又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端庄素雅的门楼虽不雄伟壮观,但牌遍上镶嵌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提写的馆名“王安石纪念馆”六个大字,使门楼显得格外的气派、精神。
一进大门,两侧是造型优美的隐壁,顺着甬道登上水榭,池边杨柳垂风,水中鱼儿飞花,阵阵幽雅的古乐,仿佛把人带到了仙境,迂回曲折的游廊碑廊将门楼、水榭、接待室、主楼和荆公亭连为一体,形成“曲径同幽,耐人寻味”的佳境。
“怀文堂”的宋代文物,使人们领略到祖先的文化艺术,通往“草亭”的田间小道,让游人想起王安石罢相后的淡泊生活。
主楼展厅分上下两层,四个部分。
简明扼要的“前言”引出王安石的出身、家世和他青少年时期的活动,“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这一大标题下,展出了王安石十几年地方官的政绩同,他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事书”,“三不足论”,“熙宁新法”的主要内容都在版面中得到展现。
在二楼展厅,王安石的文章诗词,道德人品是主要展出内容。
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诗词,曾使多少后生学者为之倾倒,高风亮节的品德连他同代的反对派也叹服。
刘海栗等名家的书法,王大进教授和他弟子们精心雕塑的十组王安石塑像,更使全馆增添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代 临川人。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曾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为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建设项目之一,王安石纪念馆于1985年9月12日破土,次年11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建筑方案由南京园林设计研究所设计,占地面积1332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
她具有江南宋式府第门楣,楼阁实体,二览(展览,浏览)兼顾的特点。
主体建筑是一座仿宋式的二层楼阁,歇山飞檐,筒瓦花窗,园拄环绕对称端庄。
其它附属建筑的格局与主体建筑和谐协调,既造型各一,又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端庄素雅的门楼虽不雄伟壮,但牌遍上镶嵌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提写的馆名“王安石纪念馆”六个大字,使门楼显得格外的气派 、精神。
一进大门,两侧是造型优美的隐壁,顺着甬道登上水榭,池边杨柳垂风,水中鱼儿飞花,阵阵幽雅的古乐,仿佛把人带到了仙境。
迂回曲折的游廊、碑廊将门楼、水榭、接待室、主楼和荆公亭连为一体,形成“曲径同幽,耐人寻味”的佳境。
“怀文堂”的宋代文物,使人们领略到祖先的文化艺术,通往“草亭”的田间小道,让游人想起王安石罢相后的淡泊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01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