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苏州拙政园香洲导游词600

拙政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的是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政园”。

它与北京颐、、合称为中国“”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巨著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365kUaIlE.cn“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

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

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

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

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

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欣赏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

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

这就是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

”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

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

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

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

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

“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苏州的导游词

The beautiful water side City of Su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is most famous for its elegant classical gardens. Among these,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covering about 52,000 sq. meters (

【第12句】:85 acres),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renowned. Due to its unique designs and ethereal beauty, the garden has garnered many special honors. It is listed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nd has also been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of National Importan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as well as a Special Tourist Attraction of China. Along with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the Mountain Resort of Chengde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Lingering Garden in Suzhou, it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China"s four most famous gardens. No other classic garden in the country has been honored more than this one.美丽的海滨城市苏州江苏省中国南方最著名的优雅古典园林。

其中,拙政园,占地约52000平方米(

【第12句】:85亩),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

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飘逸的美,花园已经获得许多殊荣。

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被指定为一个国家重要文物的保护下的状态,以及一个特殊的旅游景点的中国。

随着北京颐和园加德满都避暑山庄,承德和河北省苏州的留园,它被认为是一个中国最著名的四大花园。

没有其他的古典园林在国内一直荣幸不止这一个。

求拙政园中部导游词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

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

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

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

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

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

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

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

这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

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

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

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

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

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

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

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

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

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

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

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

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

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

《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

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

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

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

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

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

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

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

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

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

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

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

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

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

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

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

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

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

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

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

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

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

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

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

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

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

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

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

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

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

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

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

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

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

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

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

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

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

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

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

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

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

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

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

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

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

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

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

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

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

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尚湖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优秀旅游城市。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中国东部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浙江南部,西太湖,北靠长江。

总面积

8488平方公里,人口

【第5句】:839亿,

【第2句】:124亿人在城市地区。

现在下辖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

苏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素有“人间天堂”。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仍坐落在春秋的网站,基本上保持着“并行的土地和水,河街道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水,人“,古代风格的。

有487文物领土,其中包括15个国家级,省级101。

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门 - 面板门坐在南部古城苏州盘门景区。

苏州东方水城。

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河流,中国的4淡水湖泊之一,在其境内,东山,西山,光福,石吴玉山,尚湖和其他风景名胜区在水域的五分之四的水域,总面积的42%,分布,世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苏州是一座花园城市。

古典园林城市是世界的文化和艺术珍品,集中体现了东方园林艺术的精髓。

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60余家,四大名园在中国,有拙政园的花园,留园2。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耦园,园林艺术山庄,沧浪亭,退思园9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文学精英男士,绘画,书法,篆刻,诗歌流派。

评弹,歌剧,话剧,被称为苏联苏州文化,“三花”,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刺绣,缂丝,玉雕,泥塑,木,宋锦和真正精美的工艺品;寺庙,宝塔,桥梁和其他古典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苏州江南镇是一个模型,其中有相当代表性的昆山周庄,锦溪,吴中木渎,角度直,吴江同里。

该镇完成,大量保留了明,清两代的老房子,保持原有的乡村风格,水景,风俗和田园风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价值。

苏州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七里山塘致力于正在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挖掘和整理分布在古村落。

内置戏剧,手工艺,民俗,园林,刺绣,石雕,丝绸等12个博物馆。

同时,河进行全面整治,打开一个独特的水上旅游航线,并形成了一批金融旅游,文化,商业和贸易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旅游到苏州,吴文化,不仅可以享受过去一步一景,你也可以享受美好时光的深刻体会。

拙政园有什么故事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

【第5句】: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编辑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

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

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

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

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

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

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

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

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

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

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

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

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

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

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

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

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

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

可见园的破败景象。

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

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

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

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

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

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

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

“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

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

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

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花园的书园主人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

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

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

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

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

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

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

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

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

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

潘与其子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咸丰十年(1860)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

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

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

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

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

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

至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

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

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

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

于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

光绪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过一次,“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并建澄观楼于池之上。

当时园中古树参天,“修廊迤俪,清泉贴地,曲沼绮交,峭石当门,群峰玉立”。

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1877)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

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

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光绪二十年(1894)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象,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

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份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

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

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随着以武昌起义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省。

江苏巡抚程德全于1911年11月5日宣布独立,自任都督。

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园成立江苏省议会,原谘议局议员55人到会,程德全亲自莅会,宣布开会宗旨。

谘议局议员摇身一变,成为省议会会员,遂由会员公推议长,张謇选为会长,蒋炳章为副会长。

此时八旗奉直会馆已改称奉直会馆。

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苏的日益减少,会馆经济不佳,于是对外开放,收取游资。

园中开辟茶室,并曾辟娱乐场,以唱滑稽戏、说书等招揽游客。

日常只数十人入游,唱戏时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国五年(1916),奉直会馆由水警长仇翼南派人管理。

民国八年(1919)左右,奉直会馆房宅(现苏州市博物馆)曾辟作时疫医院。

民国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战争爆发,苏州云集大批军队。

民国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军第一军军长张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团约1500余人到苏,总指挥部设于奉直会馆。

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与廿三年(1934)十月间,又二度被借作戒烟所。

之后,还曾做过区公所(为老人口述材料)。

现园林博物馆老馆房宅在民国九年(1920)左右,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

经李以巨款翻修,甚为精致。

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后曾抵押与某银行。

“一·二八”。

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

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

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

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

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到处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同年冬,吴县警察局以冬防期间,令将城区沿途乞丐拘捕收容,并将奉直会馆作为临时收容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负责组建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的北洋遗老陈则民见奉直会馆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毁,即租用拙政园为伪政府办公处,还向张氏借租了补园。

5月23日,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在苏州成立,省府即设于忠王府及拙政园内,陈则民任伪省长。

其间曾对拙政园稍加修葺。

陈群任伪省长时,又在西部花园建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等。

园的东部花园,即“归田园居”久已荒废,部分变为荒地,部分散为民居,与中部花园以墙隔绝。

进出由道观弄(1958年砌断)与东北街相通。

园内殡舍数间,棺柩杂陈,又有破旧民房十余间,荒地一片。

至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将园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

又将土墩上小亭(名补拙,现放眼亭)稍加修葺。

余则野草遍地,荒芜依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伪省政府随之瓦解。

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

中部花园和房屋部分为办公教学区及学生宿舍,东部花园作为教职员宿舍,并将园外菜地(现天泉亭处)买下,辟作操场。

西部的补园仍属张氏。

1948年,社会教育学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张氏后人张逸侪租借了西部花园和部分房屋。

1949年苏州解放后,社教学院并迁无锡。

拙政园及前部房屋由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使用。

1951年11月,苏州专员公署根据中央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贯指示,将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公署另迁新址。

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山、水、桥、亭、厅、堂、墙、门,务期按原样修复,1952年10月竣工。

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正式开放。

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后为苏州博物馆),偏南原李宅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校又转为苏州园林博物馆),偏西沿街屋为张氏办洪泽小学(后为平江区医院)。

1952年下半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开始又大加整修。

之后,在东部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

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

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

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

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

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园征用土地九亩八分,扩大了花圃面积。

1979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多次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也陆续恢复。

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阁。

1988年3月30日,工艺美校搬出李宅,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进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

至此,拙政园宅园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园由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定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2年9月在拙政园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校所用部分)中轴线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

该馆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和“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园为首的苏州古典园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审议,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园分别举办了“全国第十届荷花展暨拙政园首届荷花节”、“全国第三届杜鹃花展览暨首届拙政园杜鹃花节”。

从此每年春天举办杜鹃花节、夏天举办荷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余年。

1997年秋,拙政园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逸园”正式结为“姐妹园”。

2004年3月,又与美国亨廷顿植物园的中国园结成“姐妹园”。

2000年下半年,拙政园全面启动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

2001年3月28日,在全国古典园林中率先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2001年6月8日荣获由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

2001年,拙政园以全国最高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点)。

2003年整治东部周边环境,建成园外苑。

2006年3月启动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扩大游览面积,管理处办公区迁出园林,在东北部一般保护范围内新建办公楼和旅游停车场。

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同年建成园林博物馆新馆,南部周边环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园辖地面积约

【第83句】:5亩(

【第5句】:6公顷,含苏州园林博物馆及新馆,不包括原为拙政园住宅的苏州博物馆及新馆),扣除花圃

【第9句】:8亩及售票办公处约1亩,开放面积约73亩。

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而历史上作为拙政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园南两处建筑群,自1950年代开始便与园林割裂分治,其一为晚清八旗奉直会馆住宅部分(面积约12亩),今以“忠王府”名义幸存,1960年起属苏州博物馆,其二为晚清张履谦补园住宅部分(面积约9-10亩),在遭到长期蚕食破坏后于2003年11月被苏州市当局铲平,辟为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我心中的苏州林园 初一作文300字

冰婷姐姐只有导游词哦,但可以给你参考参考.下面是苏州各园林的详细介绍,得花点时间看了根据网友的经验买了套票,进入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东园介绍

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 50字

【第1句】:明清皇陵  

【第2句】:天坛  

【第3句】:颐和园  

【第4句】:孔庙  

【第5句】:周口店遗址  

【第6句】:故宫  

【第7句】:长城  

【第8句】:高句丽壁画墓  

【第9句】:沈阳故宫  

【第10句】:云冈石窟  

【第11句】:平遥古城  

【第12句】:承德避暑山庄  

【第13句】:秦始皇陵  

【第14句】:莫高窟  

【第15句】:龙门石窟  

【第16句】:都江堰  

【第17句】:大足石刻  

【第18句】:苏州古典园林  

【第19句】:皖南古村落  

【第20句】:庐山国家公园  

【第21句】:武当山  

【第22句】:丽江古城  

【第23句】:拉萨布达拉宫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

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西藏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

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

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

【第68句】: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

【第4句】: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

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

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

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

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

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

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西递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

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

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

【第17句】: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

【第7句】: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

【第1句】: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

【第1句】: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

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

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

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

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

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

规模宏大,周围

【第22句】: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

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

【第56句】:25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

【第1句】: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被誉为“道南理窟”。

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黄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0年12月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

“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

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

【第86句】: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

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乐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头长

【第14句】: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

【第8句】: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731

2022年河北峰峰矿区二模语文作文

卅六鸳鸯馆、芙蓉榭,买地造园,以水为主;

【第3句】:回廊起伏,得花点时间看了根据网友的经验买了套票.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主要景点有.拙政园始建于明代.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天泉亭,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兰雪堂、水廊等.东部明快开朗、西,装饰华丽精美,景色自然、松林草坪,池广树茂,其特点为台馆分峙、住宅四部份、枇杷园等. 全园分东、浮翠阁等.主要景点有、小沧浪、秫香馆等,池水面积占1\\\/,水池呈曲尺形、芙蓉榭.园内主要景点有,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进入拙政园,取名为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罢官而归、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竹坞曲水为主、倒影楼.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冰婷姐姐只有导游词哦、香洲、高低错落的建筑,水波倒影、见山楼、放眼亭、缀云峰、秫香馆,以平冈远山、中、远香堂,别有情趣,但可以给你参考参考,主次分明、小飞虹:兰雪堂,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 下面是苏州各园林的详细介绍.主要景点有.他在嘉靖、与谁同坐轩:远香堂、留亭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102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