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导游词

《苏州园林》中有哪儿些好的句子,试着做简要分析

13 苏州园林课文研讨把握本文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

【第1句】: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

【第2句】:

【第4句】: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

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

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

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

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

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

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

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

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

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

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

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

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

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

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

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

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

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

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

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

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

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

”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

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

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

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

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

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

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

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

“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

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

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

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

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

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

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

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

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

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

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

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

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

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

“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

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

【第2句】: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

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

“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

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

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

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

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

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

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

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

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

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

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

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

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

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

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

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

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

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

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

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

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

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

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

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

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

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

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

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

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

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

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

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

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

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

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

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

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帮忙整一篇初二十三课苏州园林的讲课稿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编辑本段]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1句】:

【遗产登录过程】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2句】:

【遗产登录标准】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

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

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

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

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

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

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

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

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

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

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

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

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

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

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

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

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

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

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

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

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借景的造园手法 花窗借景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编辑本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编辑本段]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

[编辑本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推荐行程 (苏州园林一日游)早上6:40杭州旅游集散(黄龙)中心出发,经浙江展览馆散客拼团后乘旅游班车至苏州,跟随当地导游游览狮子林30元、盘门景区48元,中餐后游览藕园35元、姑苏水上游45元、寒山寺20元、虎丘(自理)60元,观看江南丝绸表演、紫砂陶艺制作,结束愉快苏州之旅,晚上乘车返回杭州。

[编辑本段]同名文章《苏州园林》原文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自己整理一下吧

把苏州园林中第五段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找出来 归纳第四五两段的说明方法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编辑本段]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1句】:

【遗产登录过程】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2句】:

【遗产登录标准】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

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

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

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

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

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

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

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

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

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

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

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

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

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

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

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

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

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

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

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

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  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借景的造园手法  花窗借景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编辑本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编辑本段]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

  [编辑本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推荐行程  (苏州园林一日游)早上6:40杭州旅游集散(黄龙)中心出发,经浙江展览馆散客拼团后乘旅游班车至苏州,跟随当地导游游览狮子林30元、盘门景区48元,中餐后游览藕园35元、姑苏水上游45元、寒山寺20元、虎丘(自理)60元,观看江南丝绸表演、紫砂陶艺制作,结束愉快苏州之旅,晚上乘车返回杭州。

  [编辑本段]同名文章《苏州园林》  原文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细赏苏州桥的阅读答案

【题目:阅读全文,说说苏州桥有何特点】

《苏州园林》练习题〔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 )重峦( ) 叠嶂( ) 丘壑( )嶙峋( )( ) 池沼( )斟酌( )镂空( )蔷薇( )着眼( )称心( )

【第2句】:用•标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玲珑 自出新裁 标本 鉴赏 珠光宝气 因地治宜 琢摩 重峦叠嶂 败笔 雷同 俯抑生姿 任其自然

【第3句】:选词填空:(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

(技术 艺术)(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 )画,不是( )画。

(美术 图案)(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依赖 依靠 依傍)(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另外一点(忽略 忽视),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美。

(图画 图案)(6)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 )的感觉。

(闲适 舒适)

【第4句】:按照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假如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 。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阅历: 。

(3)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的照片。

斟酌: 。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也别具匠心。

【第5句】:阅读下面的诗句,想想它写的是苏州园林的何种景致。

(一)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答: (二)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答:

【第6句】:下面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第7句】: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主题班会一开始,(A)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

他说:“(B)我语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

我决心向张红学习,(C)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D)林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第8句】: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

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

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看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语段阅读〕(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第1句】: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答: (二)(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

(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

(3)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

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

(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另有一番风味。

(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

(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

(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3.用“\\\/\\\/划分层次:(1)(2)(3)(4)(5)(6)(7),并指出结构形式(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4.选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概括到具体 B.由整体到部分 C.由原因到结果 D.由特点到用途 E.由远到近 F..由外到内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

”以示主人不俗。

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

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

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

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

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

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 。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 、 、 、 。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 、夏之 、秋之 、冬之 。

(各填一字)(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

本文多用 的语言来说明。

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表达交流〕

【第1句】: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2句】: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

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语文百草园〕苏州园林知识小卡片

【第1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苏州古典园林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第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5条,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2句】:中国四大名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第3句】:现存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是明代的拙政园,占地78亩。

拙政园的命名,有什么寓意呢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中年解官归里,仕途失意,所以借用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文,取“拙政”两字命园,实寓自我解嘲,超然物外之意。

【第4句】:苏州园林中,往往在壁面上镶嵌大镜,它的妙用:游人在镜中可以清晰地观赏到对面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无形中扩大了视觉空间,使园景显得更加丰富深邃。

这种利用明镜借景的方法,也是苏州园林中常用的艺术手段。

【第5句】:汉字中与“园”含义相近的六字:囿、圃、苑、院、庭、墅。

【第6句】:山、水、花木、建筑,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物质要素。

【第7句】:苏州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品种丰富,式样繁多,大致可分为六大类:桌案、凳椅、几架、床榻、橱柜、屏座。

【第8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参考答案:〔基础积累〕1.略

【第2句】: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琢磨 俯仰生姿

【第3句】:鉴赏 艺术、技术 图案、美术 依傍 忽略 图画 闲适

【第4句】:(1)标本:样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地位,价值。

(2)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3)斟酌: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4)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第5句】:(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第6句】:A

【第7句】:D

【第8句】:青山绿水 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语段阅读〕(一)、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C 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

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1.复廊 2.高低曲折,优美奇妙。

3.(1)(2)\\\/\\\/(3)(4)(5)(6)\\\/\\\/(7) C 4.B、F 5.描写(三)、(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总——分 (7)生动 略芦花荡练习题一、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l字)。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 )了一( ),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 ( )( )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 ( )着船尾,跟着( )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 )了一把。

2.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续写一句话。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们长大成人了。

3.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仿照例句用两三句话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例句: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二、课内精读 (一)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

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

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1.文段中最能反映老头子心理感受的短语是:__________。

2.老头子此时此刻是何种心情? 3.找出选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所起的作用。

(二)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 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三、课外选读 团防队长点燃了枯芦苇。

在大风中,枯芦苇立刻烧得噼哩啪啦响起来。

德珍嫂急得额上沁出几粒汗珠。

贺龙笑笑,看看德珍嫂着急的样子,说:“转舵,往湖心里划!” 德珍嫂担心地说:“湖心里浪更大!” 贺龙微笑着:“不要紧。

①我就是爱风浪!不冒风险,哪能干革命!我还想把洪湖看个够哩!” 湖中间,浓雾漾潆,巨浪飞卷。

德珍嫂看看那一排排恶浪,担心贺龙受吓,提心吊胆。

她犹豫片刻,看见芦苇越烧越厉害,只得拨转船头,迎着狂风恶浪,直朝湖心划去。

火舌舔着恶浪,在浪尖上扫来扫去。

岸上的敌人对着小船砰砰地乱放枪。

子弹落在小船后面的水里,只听见噗、噗、噗地响声。

小船像一支利箭,立刻隐没在浓雾里,摆脱了敌人,直朝湖心划去。

小船在狂浪里颠簸,德珍嫂提心吊胆。

贺龙激动地站起来,笑着说:“德珍嫂,我来掌舵!” 德珍嫂没有想到这时贺龙要掌舵,猛地楞住,说:“这舵不好掌呵!” “放心!”贺龙笑道,“②我来洪湖,就是要学会在风浪里掌舵的嘛!” 贺龙说着,钻出船舱,几步跨到德珍嫂身边,接过舵把。

德珍嫂只得把舵把给他,自己划腰桨。

小张也到船头去举起了长竹篙,遇到浅水处,帮助撑船。

小船稳稳当当地破浪前进。

一排排狂浪迎着船头扑来,在船头飞卷起丈把高的浪花,发出哗啦哗啦的巨响。

(犁夫) 1.理解画横线两句话的含义。

2.文段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找出描写各自神态的词语。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贺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探究 4.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 充满诗情画意,饱经风霜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149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