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路探花府导游词
红梅阁在中国在那里
江苏常州红梅阁-文笔塔景区导游词 范文2007-4-10 17:01:38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游览的景点是红梅阁。
现在我们来到了红梅公园的南大门。
公园的名称为什么起“红梅”二字呢
这是因为园内的著名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的。
广场中央有“萧齐遗胜”四个大字,边长各为2米,均为金山石刻浮雕,因为,该广场前身是太平寺所在地,文笔塔是太平寺附属建筑,太平寺在齐建元年间由齐高帝萧道成所建,当时名建元寺。
1500多年来,太平寺和塔屡经毁建,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写道:“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
说明寺和塔的历经沧桑。
抗日战争时期文笔塔又一次遭到破坏,太平寺则于1958年逐渐荒废而被拆除,只留下寺内的这座孤塔。
1992年在太平寺故址兴建状元楼时,曾挖出由唐荆川撰写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写道这样一句:“惟塔则萧齐旧物也。
”意思是只有这塔是齐代那时留下的,说明此塔年代久远。
这“萧齐遗胜”四字便是指的公园内这座文笔塔。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一同入园一睹千年古塔文笔塔的风采。
请看红梅公园这块匾额,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同志亲笔所书。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巍巍乎七层巨构”的文笔塔下。
文笔塔建于南齐建元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原名太平讲寺塔。
武进县志记载:塔好像一支巨笔,每当塔顶祥光出现,当年府人参加科举考试就有得第一名的可能,文笔塔也就由此得名。
文笔塔屡经沧桑,几毁几建。
尚存的文笔塔身为晚清建筑,仅莲瓣状古塔基座为南齐遗物。
常州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于1981年拨款修复文笔塔,耗资50余万元。
现在的文笔塔七级八面,高
【第48句】:38米,底层外径
【第9句】:85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基由八角形花岗岩条构筑而成,高80厘米,八角形花岗岩须弥座高1米,每面浮雕花瓣。
塔身每级设四个拱门,塔内有旋梯可供游人攀登。
壁外围以檐廊,飞檐戗脊翘角。
每层翘角挂铜铃,内有旋梯可供攀登。
第六层中心竖有16米长的通天圆木柱,直通塔刹顶端铜葫芦内。
塔刹由覆钵宝珠、仰莲缸、七层相轮、风盖、承露盘、上下宝珠、铜葫芦等组成,下层仰莲缸上铸有17莲瓣及铬文,记光绪修塔年月、住持僧、捐款人姓名,上层承露盘系1981年新铸,上有四组铬文:“常州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5月重修文笔塔”,“继承刘公国钧遗愿献款资助重修,妻刘鞠秀率子汉栋、汉良、女璧如”等。
历代文人登塔咏诗者较多,下面让我给大家诵一首清代洪亮吉的诗: 花光裹塔红三面, 燕剪穿帘紫一双。
十字港中容小刹, 七层楼外见空江。
不少应试学者和商人来此总不忘了登塔。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常州清代史学家赵翼的父亲不信登塔有灵感,结果赵翼本该是一甲一名的状元,可是乾隆提起朱砂御笔,不知怎么搞的将赵翼和王杰的名次作了对调,于是当地民众对登塔有祥光先兆就更加坚信不疑了。
为什么商人也忘不了登塔呢
请看,这四个拱门面向四方,而八个角代表八方,财从四面八方来,会给经商者们带来生意兴隆,吉祥如意。
各位游客有兴趣的话,不妨登塔一饱眼福,文笔塔的祥瑞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好运。
在文笔塔东面,与之交相辉映的就是文笔楼。
楼为两层古典建筑,相传是常州文人墨客雅聚和吟诗作画的场所。
楼前写有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文人龚自珍《高才篇》中赞美常州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各位游客可能也有所耳闻,我们常州历代人文荟萃。
当代的缪进鸿先生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杰出的学者、专家、名人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我们常州位居于苏州、杭州、北京之后位列第四。
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就发出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叹。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常州就涌现出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
中试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
常州还涌现出了大批政治、历史、文学、书画、科技、戏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常州清代史学家赵翼曾称赞常州人才济济,借用他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来颂扬常州文明肇始、代有才人的光辉历史是最确切不过的了。
古塔为常州“文人甲天下”的象征,塔之北面的这座山也相应的成了文笔塔的笔架子,名为笔架山。
笔架山顶部,有白皮松15株,隐寓齐梁两朝的常州籍皇帝。
山之东端,有9株桂花,“蟾宫折桂”暗喻常州历史上的9名状元。
笔架山的绿化,用比拟的手法将众多的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寄寓某一特定树种表现出来,使其人以物365kuaile.cn传,物以人传,相得益彰。
大家已经看见了,在文笔塔周围的树上系着许多红丝带,这些丝带也叫祈福带。
江南民间流传有“赏红”习俗,早春时节,花农剪五色彩纸或红丝带系挂于各种树木草茎之上,庆贺花神仙诞,祈求春来花盛,秋结硕果。
百姓纷纷效仿,以祈求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从此,广为流传。
系红丝带还有讲究,红丝带应系成如意结,而不同的树,喻意又有所不同,如桂花喻意天长地久,银杏喻意长寿,桃花喻意甜甜蜜蜜,梅花喻意喜上梅梢。
公园极具水乡特色,水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5。
因此,桥梁众多,风格迥异。
仅“文笔夕照”一处就有不同造型的桥梁15座之多,而且桥名雅致,有意有境,不落俗套,尤以前面的这座云影桥历史最为悠久。
云影桥原名天禧桥、弋桥,始建于唐武则天如意年间,重建于北宋天禧年间,故名天禧桥。
因毗陵驿设在桥东,又称驿桥,简写为弋桥。
一九八六年广化街拓宽,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投资,将弋桥按原风貌特色移至红梅公园,登桥远眺,有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意境,更名为云影桥。
求央视九套新闻一段,英文的,2分钟左右的就可以,最好还能发给我一份解说词word文档。
故宫导游词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__的_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
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
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
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
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
【第8句】: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
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庐陵老街作文及故事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
《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
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
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
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
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
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
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
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
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链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
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红四军前委代表毛泽东、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毛泽东、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
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由2月6日一直开到2月9日。
会议结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毛泽东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起了关键性转折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永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千年古村渼陂也因这次著名会议而永载史册,蜚声海内外。
据考证: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就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的的结尾写道:“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颁”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山重水复》、《闪闪的红星》、《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
因此,有人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
庐陵书院\\\/白鹭洲书院自唐至清,全国书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庐陵书院有200余所,而且不少书院办成了学校,至今仍然书声琅琅,白鹭洲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当年著名的白鹭洲书院。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即皇寮、登东、匡山、光禄书院。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28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