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苏浙军区纪念馆导游词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和红村展馆旅游怎么样

“江南小延安”美誉的革命纪念地——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在王必成将军和配套设施——江南红村,重点参观了以“江南小延安”基本陈列和纪念王必成将军百年

王安石纪念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王安石纪念馆,首先我们一进大门就可以看见巍然屹立的王安石塑像下面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述王安石的资料吧王安石

【1021年一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 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三峡导游词关于八年级语文第一段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位于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路东段61号,原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附近,占地面积

【第9句】:9万平方米。

1960年,雷峰入伍不久便随部队来到了抚顺,并且在抚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年华。

1962年8年月15日,因公殉职,年仅22岁。

8月17日,抚顺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他安葬在葛布烈士陵园内。

1963年3月11日,为了永远纪念雷锋,深入宣传和学习雷锋,中共抚顺市委决定在望花公园内修建雷锋烈士纪念馆,1964年8月15日奠基,1965年8月15日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仪式。

1969年、1992年、2002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先后进行了3次改建和扩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全国学雷峰研究中心;全国4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现代化的全国一流展览馆。

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雷锋镇,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0000平方米,集会活动广场面积20000平方米。

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德育基地,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自1968年建馆迄今,纪念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接待国内观众2400万人次,外出作报告、举办流动展览5000多场次,发放各类有关雷锋的宣传资料150多万册,发展学雷锋共建单位200多家。

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专程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

苏轼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1)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1)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

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注5) 三、苏东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样化词风相辅相成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1)苏东坡的思想与人格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

(注6) 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史案”。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

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

(注7)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

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

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

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

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

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

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

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注8) 苏轼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贬官,曾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谵州等地。

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迫害并没有泯灭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济苍生的信念。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脑中是统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政治上他主张“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对待每件事。

所以,他虽一再贬官,却能泰然处之,内心旷达,处变不惊。

他每到地方上任后,始终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关心人民,格尽职守。

他虽然碾转迁徙,但每到一处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体察民情。

这些造福百姓的政绩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的处境也得到当地百姓的同情。

在当地,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依旧没有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即使远贬惠、瞻时期,他也能够随遇而安,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诗词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拨、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锈。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

他多才多艺,成就斐燃。

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都为后世所钦佩景仰。

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从苏东坡传记和很多资料获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团练副使等小职,他对汝州情有独钟,汝州东二十五公里处,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

一九八七年高中毕业时,我和同学们骑单车去拜访,今年暑假,我特意带儿子前往,根据导游介绍,苏东坡确实埋葬于此,其弟苏辙为了陪伴兄长,也随其后葬于此,而他们的父亲苏洵则是衣冠冢。

连云港抗日山简介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纪念碑。

纪念碑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教授,他设计独到,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不用碑顶,没有碑帽,碑身成为一把直耸云霄的刺刀。

所以这块纪念碑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刺刀”。

纪念碑由主碑和碑墙两部分组成。

主碑呈利刃形,高27米,由墨绿色惠安石贴面,钨金般锃亮,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

碑墙呈书卷状,用乳白色花岗岩贴面,寓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开了新的篇章。

碑墙上“纪念碑”9个阴镌镏金大字由原副委员长题写。

、江苏省委、省政府联撰的碑文共727个字,由著名书法家仲贞子先生用魏碑体收写。

碑前600平方米的开阔地用中空形水泥方块铺设,天鹅绒草皮植于其中,无数方块春绿秋黄,犹如从空中俯瞰苏中广阔田园的春华秋色。

这座闪亮的纪念碑,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46年6月,全面发动了内战。

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第一绥靖区司令,指挥五个师大举侵犯我苏中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部队从7月13日到8月17日短短的一个多月,连续在宣(家堡)泰(兴)、如(皋)南、海安、李堡、丁堰林梓、邵北、如(皋)黄(桥)打了七仗,仗仗皆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战七捷”。

这场战役,我军以3万兵力抵御了12万装备精良的反动军队,歼敌

【第5句】:3万,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七战七捷纪念碑”高27米,碑文727个字,纪念碑落成仪式于1988年5月17日举行,这里面的数字“7”,是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领导机关的刻意安排:七战七捷击鼓开战之月和胜利收兵之日也都是“7”;以纪念碑为基准,向南七七四百九十米处的海安烈士陵园,安葬着粟裕将军的骨灰;向东770米处有一座21层的新世纪大厦;向西770处米有一座28层的建工大厦,两座大厦共七七四十九层。

有人说,这不是高楼,而是粟裕将军竖起的两个大拇指,一是赞誉当年苏中战役中支前民众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是夸奖如今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在苏中率先崛起而艰苦创业、开拓争先的海安人民。

还有人说,这些“7”以及“7”倍数的数字,是一种天意。

当然,这纯粹是巧合,民众的说法近乎牵强,甚至有点玄乎。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不容置疑:“七战七捷”这座丰碑,连同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已经深深地印在海安人民的心中,并将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如今,苏中七战七捷的硝烟早已弥散,然而,目睹这把闪亮的“刺刀”,人们更加怀念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先烈们。

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七战七捷纪念碑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以巨型刺刀为特征的七战七捷这座旷世丰碑,不仅给苏中人民带来了荣耀,也给海安这座文明古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48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