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墓导游词
五台山导游词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
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
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
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
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
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
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
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
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
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
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
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
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
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
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
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
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
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
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
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
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
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
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
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
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
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
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
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
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
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
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
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
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
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
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
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
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
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
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
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
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
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
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
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
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
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
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
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
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
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
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
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
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
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
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
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
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
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
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
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
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
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
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复修和添补后形成的。
整个寺院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160余间。
天王殿里面这前后两重大院,中间用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隔开。
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二层大阁。
阁内所供为观音菩萨,这尊观音铜像高达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层阁内,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容颜。
铜像铸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时在铜像外贴泥,金妆,另加48臂,号曰千手观音。
观音两旁这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谓的观音父母“妙庄王夫妇”。
这是根据元代书法家赵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捣ǎ?垡羰敲钭?醯娜??鳎??忻钌疲?杂壮黾摇6?捶鹁?霞窃兀?垡羰枪糯?《纫桓龉?醯奶?樱??胁槐r,后来出家修成菩萨。
但观音来到中国后,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
观音阁两壁这24尊塑像,称为“二十四诸天”,即24位护法神。
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护法神,传人中国后又将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进去,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诸天”。
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下沼建造金阁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观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
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
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
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
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
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
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
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
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
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
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
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
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
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
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
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
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
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
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
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
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
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
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
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
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
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
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
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
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
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
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
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
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
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
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
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领略了南山寺的雄伟气魄,我们再去欣赏其精湛的塑像和石刻。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
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
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
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
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
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
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
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
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
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
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殊像寺:游毕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
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
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
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
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
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
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
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
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
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
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
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
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
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显通寺:台怀镇到了,由于这里是五台怀抱的中心点,故名台怀,当地人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称“台外”。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
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
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
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
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
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纪和少主打入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
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人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
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
为了感谢母思,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
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柞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
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
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
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
“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
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
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
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整个铜殿结构严谨,建造精巧,瑰丽辉煌,全部用铜,传说是妙峰祖师化缘而来的。
为取“万”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数年,走了13个省、1万家人家才化缘来10万斤铜。
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就是指这座铜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内。
塔院寺虽然没有显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显通寺更引人注目。
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为殿堂院、禅堂院和发塔院三部分。
我们从南正门进院,过天王殿便进入殿堂院或称塔院。
与天王殿相对的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称大雄宝殿,而这里却叫做大慈延寿宝殿,这是为了和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相一致。
内供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
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殿北侧与大慈延寿宝塔相接。
大白塔按佛家正统说法是佛舍利塔。
据传释迦佛圆寂之后,其佛体烧就职84000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于,五台山这座塔为中国19座佛舍利塔之一。
现在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须弥座高1.7米。
塔身四周,遍挂风铃,共有252个,每遇风来,铃声悠扬,与寺院内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唱诗声相互呼应,无疑是一曲佛国交响乐,令人神往。
大塔下层四围筑有木栅栏,栏内可供僧众和游人附塔绕行。
在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碹洞里立有释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
相传,佛足印为释迦牟尼涅盘之时留下,谁见到这足印并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
唐僧到印度取经时,把佛足拓印下来带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后来五台山建大白塔时,有人携图敬献,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顶礼膜拜。
塔院东面是禅堂院,为僧人居住之地。
1948年毛泽东、周思来东渡黄河,进军河北路经五台山,曾在此院下榻,现在这里已经辟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了。
司马迁导游词150字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
《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
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
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
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
”这就是其出处。
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一派俊秀河山!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
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
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
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
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
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
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
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
“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
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
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
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
”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
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
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
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
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
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
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
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
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
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
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
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
朱元思书翻译
思书翻译: 原文: 风烟,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四年级五单元世界遗产导游词的作文400字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
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在北京西北部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公元1750年,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 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
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41米的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
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总面积290多公顷。
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中的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虽大,但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
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
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
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陕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罗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宁夏南部同心县境内的罗山是一个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形成的温带森林草原自然景观,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又是宁夏中部的水源涵养林和宁南山区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屏障。
云青寺 云青寺位于罗山东麓,选址绝佳。
整个罗山东麓,远看酷似一尊面东而座的巨佛,而云青寺正好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间),这种佛心怀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绝妙境界,从而使人们不难理解明庆王朱木旃为何要将整个庆王府及祖辈坟墓策择于此地的良苦用心。
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巨佛的两腿正裆处,至今还淙淙流淌着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
每逢庙会,寺里香烟云绕,钟声长鸣。
寺口风景区 中卫寺口风景旅游区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寺口子旅游区位于中卫市东南50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为东景区和西景区两部分。
东线以峡谷山石地貌景观闻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谷道狭窄,奇峰兀立,形态万千。
峡谷入口处崖壁上堪称天下奇观高九米的“神仙左右脚印”,4亿年前“宁夏版图”景观,谷内有“一线天”,“生命树”,“聚仙洞”,“豹子峋”诸景。
主峰天井山,海拔2300米。
灵仙谷内山清水秀,水源丰富,飞短流长,有多处瀑布飞泉,清池碧潭,山峰怪石林立,“龙门”,“巨龙盘卧”,“灵龟观海”,“虎口”,“栾台”,“云梯”,“仙界”,步换景移,妙趣横生。
西景区山势逾险,人文景观丰富,属于丹霞地貌。
内有青少年攀岩场,业余攀岩场和专业攀岩场;有栈道,吊桥,“云汉天渡”天桥等天险;有苏武牧羊遗址,苏武圈羊石窟,苏武栖身石窟,苏武庙,米钵寺等名刹古庙。
寺口子旅游区自然风光独秀,人文景观丰富,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西北有名的一处旅游胜地。
桂林市古莲文化街 作文
第一,你去没去过桂林市古莲文化街,如果去过,按照你的印象写。
第二,如果没有去过,下有没有“桂林市古莲文化街”简介。
如有,稍微改动即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49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