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海战导游词
“丝绸之路”的导游词400字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
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
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
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
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
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事业富有浓厚的怀柔远国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国力水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动因。
历史上所谓大汉、盛唐气象也就是指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带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飞跃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
伴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是欧亚大陆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宏伟过程。
在这种壮观而动荡的背景下,中西交通、丝路贸易固然会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或某一突变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发展需要,以及欧亚贸易格局和巨大商贸利润的驱动,东西方各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尝试新的贸易方式的热情和努力从未减少和中断,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险精神和渴望财富的民族甘愿弃别故乡,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绝域,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商业民族。
翻开本书您将看到悠远的丝路古道、沙埋的绿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丝路路线、往来于丝路古道的行旅、物种的流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名碑荟萃的导游词
早在登临之前,就听说过“虫的掌故。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个大字。
“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一样。
日本客人问这是何意,导游答不上来,当时颇为尴尬。
后来辗转 问到郭沫若那里,他哈哈一笑,说这实际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繁体“风月”二字拆去边框即得“虫二”,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
一向对郭沫若聪明广博颇为折服。
“虫二”作“风月无边”讲,细想确实绝妙无匹。
后来屡次去泰山,都是直接把车开到中天门,坐索道空中来去,从无缘见“虫二”一面。
直到1998年夏,与爱人一起攀爬,才不经意间在万仙楼北侧盘路西面发现这方石刻,于是两个人乐呵呵做“二虫”状请人帮忙照相留念。
匆匆鉴考,方知这两个约摸一尺见方的行楷是光绪二十五年历下刘廷桂题镌的。
刘廷桂是何许人也我并不清楚,也未曾关心,心里只是存疑这绝妙的创意是不是就出自他的头脑呢
再后来在网上点击苏杭美景饱眼福,意外得知西湖湖心岛上也有“虫二”题字。
不过这个“虫二”来头就大了,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比泰“虫二”时间上就古老多了。
这一方面排除了历下刘廷桂的版权,另一方面也让人浮出新疑窦:难道这会是皇帝老儿的才思
不会吧。
继续搜索,还有云南安宁温泉龙山东麓的曹溪寺,据说也有一石碑刻有“虫二”字样;江南三大名楼之岳阳楼据说曾有吕洞宾的仙笔天书“虫二”。
这已经神乎其神了,仅堪一笑了之。
另外对“虫二”能查到的比较确切的证据,是清人褚人获著《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
见者皆赞美。
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
”褚人获是康熙年间人物,《隋唐演义》的作者,《葵轩琐记》是明代著作,都能证明乾隆皇帝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不过,唐伯虎藏“虫二”于“风月”,乾隆皇帝寓“风月”于“虫二”,“风月无边”与“虫二”互为谜面、谜底的转化,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尽现中华文字的倜傥风流。
龙泉塔导游词50字
今年寒假,我们一家第一次到邓州的伯伯家过春节,大年初一,我们就和爷爷奶奶一起游览了邓州的——。
最初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任邓州知州时,为培养人才而创建,现在的是邓州市2002年后重新修复的,由百花洲园林、书院和范文正公祠等三部分组成。
园林·引人入胜 走过范公桥,穿过高大的牌楼,沿古城墙东行百余米,我们先来到了花洲书院的最高点——春风阁脚下,只见她高耸于百花洲畔,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阁内四壁悬挂着历代名人的诗词文赋,当登上她的三层顶楼时,深切地体会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惊喜啊
仿佛瞬间从中原大地来到了江南,只见眼前亭台楼阁、湖水碧绿,芳草萋萋,的风景神奇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我立刻陶醉在这美妙的意境里了
迫不及待地下了春风阁,置身于灵动柔媚的“百花洲”,潺潺的水声从太湖石之间喷薄而出,给冬日的湖水增添了无穷的生机。
湖水中调皮的鱼儿随着大人小孩撒下的鱼食忽左忽右的游动,还有曲径通幽的石洞,翘首矗立的龙首山,都令我们这些小孩子流连忘返
。
沿着的游廊,一路观赏闲吟亭、琴韵书声、学海行舟及听雨轩、百花堂等景点,只见层层叠叠的太湖石,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不时有清香扑面而来,原来是岁寒三友之一——腊梅
她小小的花瓣骄傲地绽放着,仿佛一粒粒有着无穷能力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游人的目光,又为这座千年书院增添了暗香一抹。
书院·古朴幽深 在百花洲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走进古色古香,幽静雅致的书院去体会一番吧
书院第一道门叫棂星门。
据说古时候学子入学,过了棂星门,就可除去顽皮,变得聪颖可爱(我听了就特意多过了几遍棂星门,以后我若聪颖无敌,大家一定也要多去哪里走走哈),再往前就是精致非凡的“状元桥”了,短短的桥面两步就能跨过去,怪不得这里出了那么多的状元郎呢
桥下的千年清泉,柔柔媚媚,清澈见底,只见水流,不闻水声,大概是怕惊扰了大家的状元梦吧
再往前走,就到了“春风堂”。
春风堂原是讲学的地方,著名的就诞生于此。
只见堂前两棵范先生亲手植种的桂花树,虽已落叶,却依然蕴藏生机。
驻足春风堂,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北宋年间,坐在这间教室里,聆听范先生“,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体味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豪放情怀……拜过了先圣殿,瞻仰了园、万卷阁,我们又参观了范文正公祠、邓州名人馆、文学馆、邓州古碑廊、中国书法大观廊。
真没想到,这千年书院,装载着这么多的历史和文化,让我在这兔年的第一天品尝到这么多的文化大餐,太值了
文人·层出不穷 爷爷告诉我,花洲书院书香不断,文人辈出,一直是邓州的教育圣地,风景胜迹。
邓州的众多名人才俊大都曾学于花洲书院。
古有和他的儿子,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宋元祜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今有河南辛亥革命先驱王庚先、抗日英雄梁雷、儿童教育家韩作黎、著名作家姚雪垠和二月河等都是花洲书院培养起来的精英。
现在的邓州一高中,也是在花洲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现代化学校,我的表哥去年刚从这里毕业考上了全国一流的大学…… 夕阳西下,我又一次站在范仲淹铜像前,和妈妈一起吟诵着《岳阳楼记》,仿佛范先生就站在旁边,和我们一起看这千年书院旧貌换新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5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