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宋代古城墙导游词

荆州古城墙东门解说词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

【第3句】:75公里,南北宽

【第1句】:2公里,面积

【第4句】: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

【第10句】:28公里,高9米。

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

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荆州古城墙位于: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荆州古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与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长11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  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

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

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

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

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保存的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

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

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

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

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

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

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荆州城墙的修筑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三国至西晋时期  《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

秦既拔郢,置南郡。

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

”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

旧城,关羽所筑。

”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

今郡城晋桓温所筑。

”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

【第19句】:2米、宽5米,深

【第9句】:5米的进行考古探  荆州古城墙壮观图集(4张)  察的探沟。

  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

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

【第11句】: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

宋代土垣残高

【第3句】: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

【第4句】:5米。

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

【第7句】:3 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

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

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青砖垒砌,这些青砖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

【第1句】: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

【第4句】:9米。

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

【第1句】:9米。

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

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

【第8句】:25米,接近城内地面

【第3句】:05米之下。

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

【第1句】:25米。

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

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

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

”(《江陵县志》)。

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东晋至隋唐时期  《江陵县志》云:“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橹”。

考古资料证实,在五代城垣之下,叠压着高

【第1句】:6- 

【第1句】:7米,宽

【第6句】:5米的东晋至隋唐时期的夯土城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桓温所营筑,实际是将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包括为一,但并不是将关羽之前的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简单相连,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时,势必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

桓温所筑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积略大,更比现荆州城大。

两城相接后,其间城垣并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墙。

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

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

齐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

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

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

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

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

《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

《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

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

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

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

砖城基宽0.9米、高

【第1句】:1米,在砖墙外侧有用两层砖铺的宽0.6米的护脚。

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

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  据悉,荆州古城墙集水城、砖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形态,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荆州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汉书。

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 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此前,荆州古城墙周长被推算为11公里。

该市城乡规划局兼市测绘局局长邓迪敏说,荆州城古城墙长度,经该市测绘院通过测绘仪器细致测量后,得出最新数据为

【第11句】:145 公里(按砖砌墙基长度计算);其中瓮城长度703 米;马面长度661 米;荆州城墙主体周长

【第10句】:568 公里(不含瓮城、马面)。

  明初至明代末期  《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

明太祖甲辰年(公无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濠宽一丈六尺,深一丈许。

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

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

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

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

明代砖墙宽0.7米,高

【第7句】: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

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

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

【第9句】:5米,高

【第4句】:5米。

  清代时期  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

“兵民重筑,悉如旧址”。

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

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

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

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

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

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

城砖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

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

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

公安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

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

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

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

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

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

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

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

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

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

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

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

曲城门洞高

【第5句】:8米,宽

【第4句】: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

【第4句】:8米,深15米。

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

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

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即咏此。

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

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

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

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

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

今城门保存完好。

曲城门洞高

【第5句】:8米,宽

【第4句】:5米,深

【第10句】:4米;主城门洞高

【第6句】:6米,宽

【第4句】:85米,深

【第15句】:5米。

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南纪门俗称南门。

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

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

曲城门洞高

【第5句】:5米,宽

【第4句】:6米,深

【第10句】:2米。

内城门洞高

【第6句】:7米,宽

【第4句】:6米,深

【第24句】:8米。

内外门相距28米。

瓮城呈长方形。

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

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

【第4句】:7米,宽

【第3句】:6米,深

【第4句】:5米。

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寅宾门俗谓大东门。

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

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

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

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

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

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编辑本段军事用途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

【第10句】:5米,宽

【第6句】: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

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

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

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

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

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编辑本段旅游特色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

此后无变易。

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

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

城楼气势雄壮。

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

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

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

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

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

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

城楼为民国时改建。

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

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

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

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

长18米,宽12米。

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

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

前后檐施有门窗。

整个建筑,纤秀朴素。

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

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

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

今楼岿然,坚固如初。

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

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

整个楼台高9。

5米,东西宽12。

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

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

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

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

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

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

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

”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

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

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

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

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

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

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

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适逢盛世  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

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

据他介绍,1978年至现在,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

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

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

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

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

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荆州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和辽宁兴城城墙等一同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南宋故城导游词

湖南有句很有名的民间谚语:“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

“茶陵的城墙”指的就是茶陵的南宋古城。

如今,“安仁的城隍”已不存在,而茶陵南宋古城基本保存完好,是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头城。

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清明上河园的导游词(包括沿途讲解)

清明上河园导游词游客朋友们,包大人亲自出来迎接我们了,请随包大人一起入园吧。

我们面前的这幅手持画卷的雕像就《清明上河园》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

正史对张择端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野史的记载比较详实。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当时的张择端就是一位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传世神品《清明上河图》。

我们看他手中所持的画卷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园是严格按照《清明上河图》,1:1复原的,《清明上河图》高

【第22句】:5厘米,横长525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集中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节这一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这里是东京码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西起洛阳,北到北京,南至杭州,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汴河就是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往来的船只、运往皇宫的漕运、贡品,都要经过汴河运往皇宫。

在当时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汴河的水运无疑充当了今天的铁路运输角色。

也使得东京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之所以有7个朝代在此定都,也是看上了东京便利的交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汴河全长3800米,是复原的一段,那有朋友要问了:那原来的汴河呢

刚好在此我也解释一下刚才途中所说的“城摞城”遗址。

我们刚才经过的大梁门,重修时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上下层层相叠的三层古马道,古马道就是在城墙边修的坡道,以供士兵骑马上城墙之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观呢

大家都知道,黄河开封段是地上悬河,河床比开封的龙亭公园内地地面高

【第11句】:49米。

在过去的800年里,开封段黄河决口120多次,开封城被黄河水淹过7次。

现在开封地下九米至几百米处依次可挖掘七座城池。

所以说,漕运的汴河、杨志卖刀的州桥、北宋的皇宫都在我们的脚下。

但是开封的泥土属于沙质土地,挖掘后城池可能坍塌,也因为技术不够完善,这些历史的遗迹仍然沉睡在地下。

游客朋友们,这座桥就是《清明上河图》最经典的虹桥,当年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来的最多的就是这里。

虹桥是北宋十大木拱桥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没有桥墩,全靠枕木搭建而成,因为汴河漕运非常发达,往来船只众多,为方便船只通行,所以没有修桥墩。

再看桥的两头,都有两个立柱,每个立柱上都立有一只鹤。

在古代船只没有动力驱使,全靠人力和风帆,为了省力,船公们顺风时就拉下桅杆,逆风时就放下桅杆,这些立柱其实就是古代风向标,鹤的翅膀讲究4钱八两之说,稍有微风,鹤就会随风摆动,鹤头指向的方向就是当时风向,再对照下面的十字交木仪,就很精确辨别当时的风向了。

好了朋友们,看完了《杨志卖刀》、《梁山好汉劫囚车》节目后,我今天清明上河园的讲解也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旁边就是东京夜市,大家不妨去品尝一下开封有名的小吃,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在车上集合,谢谢

正定古城导游词

4A级旅游景区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

【第8句】: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

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

【第6句】: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

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七星岩历史悠久  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

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 七星岩风光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

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门 票:60元(部分景点需另外收费)  建设  肇庆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七年底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七星岩景区内的六个小岛、七座山岩,八公里长的湖堤上安装了环湖园林路灯560盏、1000瓦的射灯、彩色泛光灯250盏及3000米的彩虹管,运用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光源的变化多姿。

以不同的颜色交错投射到景物上,勾画出七星岩景区内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桥,花木,岩山与湖水交相辉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岩更加绚丽多彩;同时开辟了星湖夜游项目,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夜色中游湖观光提供了一个美丽的环境 ,再造出“第二星湖”。

  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

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

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

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区的游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并使得陆上景点与水上景观浑然一体。

如果你坐在游船上环湖游览,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高12米,宽

【第17句】: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四根大圆柱饰以朱红,仿歇山顶,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

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

【第2句】:83万平方米,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

广场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文化在省内颇有名气,周末游客可在此免费观赏文艺演出。

  七星岩摩崖石刻  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 七星岩外拍的石刻群,1957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石刻以唐为贵,七星岩就有唐刻4题。

石刻以汉字为主,还有藏文和西班牙文。

汉字各种书体俱全,以楷书为最,行书次之,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刻群文体有诗、词、歌、赋、对联、题记,其中诗有252首,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

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

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

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

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清嘉庆三年 (1798)、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

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

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莲湖泛舟  最佳观赏点在红莲桥南风情码头处。

  [1]此处设有竹排、摇橹木船、电瓶船等,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

自古有云:“不乘舟游湖,不知湖光之胜,枉来星岩。

”  肇庆的特产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

肇庆裹蒸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 公斤。

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绿豆和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

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

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当地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

  紫背天葵,名丹叶、散血子,是夏季清凉饮料中的佳品。

紫背天葵属秋海棠科,是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长在阴暗湿润的山崖上,叶面有毛,呈深绿色,叶背紫色。

紫背天葵能清热解毒,润燥止咳。

用开水冲泡,其色紫红,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许白糖,其味更佳,能消暑除热,又有解酒之效。

  气候  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七星岩风景区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年均气温摄氏

【第21句】:6度,夏日最高月均气温摄氏

【第28句】:9度 ,冬日最低月均气温

【第13句】:4度,确是一个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

这里最佳旅游季节为七、八、九月和春节期间,最高日达4万人次。

  交通  从广州到肇庆约二小时车程,肇庆火车站前的迎宾大道不远处就是七星岩;肇庆市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都直达景区内。

风景区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旅游、度假、开会都非常方便。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历史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

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

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景观  七星岩,隋唐至宋,称栖霞洞。

相传桂林在远古是海,海陆变迁后,隆起而成为今日的七星岩洞,100万年来,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遂使那石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于中层10米,下层为地下河。

游览中层,游程820 米,洞内恒温20℃左右。

在隋唐时代,这里就成为游览胜地,洞口有隋开皇十年(590年)昙迁题栖霞洞和唐显庆四年(659 年)佚名玄玄栖霞全洞题刻。

从岩口沿石级而下,有明朝张文熙写的第一洞天大字。

过老君台、白兔守门,就是白玉长廊。

这里岩顶光洁平坦,石壁洁白晶莹,有玉为墙壁雪为城之称。

继续前行,佳景很多,有仙人晒网,米粮山,唐僧晒袈裟。

  过了狮子抢黄沙景点,便是歌仙台。

传说刘三姐和她的情人白马郎到了桂林七星岩,唱了三天三夜的歌,吸引了许多听众,后来三姐要走,白马郎依依不舍,紧握她的手不放,三姐在他耳边轻唱一首离歌,化成一尊石像成仙去了,因为声音很小,只有白马郎一人听得清,只有这几句流传下来:少陪了,日头落岭在西方。

天各一方心一个。

过云山壁画,到广场,这里景点最集中,银河鹊桥、十八娃娃倒攀莲、奇象异洞等等,最后一景是送客蟠桃  七星岩雄伟深邃,整个游程814米,洞中经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也流传美丽的传说。

以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碧虚铭》最为有名。

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之上。

古人称此景为“栖霞真境”。

1963年叶剑英游完七星岩后,作诗写道:“海洋冲刷山穿洞,石乳冰凝玉塑山。

幽窟千年供避难,今游人乐舜尧天。

”  没有天上宫阙,却有北斗七星在人间;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

这就是七星岩最真实的写照。

七座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排列状如天上北斗,镶嵌在如镜的湖面上,如梦如幻。

叶剑英元帅亦诗赞:“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  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中北部,南临城区,北倚北岭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

【第6句】:5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景区湖中耸立着七座峻峭的石灰岩山,名曰: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岩。

形似北斗星,故得名“七星岩”,其中石室岩因古迹众多,成为游览的中心。

围绕七星岩的湖名曰星湖,划分为五个湖: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

景区集“桂林之山,杭州之水”为一地,以“峰险、石异、洞奇、庙古”著称,可供观赏的景点有80余处。

景区分中心游览区、仙女湖游览区、东方禅林游览区、玉屏和阆风岩游览区、仙掌岩游览点及荫梓岗(半岛)游览点。

可供游人攀登的有天柱、石室、仙掌、玉屏和阆风岩。

可供游人参观的石洞有双源、石室和出米洞,其中前两个为水洞,后者为旱洞。

  特色景观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仿古建筑,高12米,宽

【第17句】: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

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

【第2句】:83万平方米,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

  七星岩摩崖石刻  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

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

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

其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

洞中存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

始建于唐初,明清皆有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

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

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水月岩  石室洞南口左侧,一座依山面水的宫殿式建筑,名曰水月宫,水月宫旁湖面上有一组作放射式排列、玲珑剔透的水亭,中间一座八角重檐,四旁各一座四角单檐,曲栏相接,连成一体,又以一道长桥连接湖滨,与水月宫合成一个整体。

在亭上环视周围景色,水、月、岩、云人间天上浑然一体,便是水月岩云。

赣州导游词

篇一:赣州市导游词赣州市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南宋城”——赣州赣州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山大山脉交界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全市现辖有15县、2市、1区,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总面积达

【第3句】:94万平方千米,人口有8

【第36句】:66万。

赣州曾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

赣州文化底蕴厚重,突出表现为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

宋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以“古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窑”宋代四古为主要代表;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世称“客家摇篮”。

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赣县客家文化城、客家古村落白鹭村、五龙客家风情园以及客家围屋,这些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一带,以龙南围屋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集中,比较著名的有“关西围屋”、“燕翼围”。

长汀水东街导游词

是的

  长汀水东街原是一个“孤岛”,其四面为鄞江(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围。

后来,在鄞江和金沙河之上架起了济川桥(水东桥)、泰安桥(跳石桥)、太平桥、旱桥和丰桥,岛的概念才被打破。

接着,有一些不愿入城的人在此散居,逐渐形成一座城外之城。

这里先是叫左厢里,后因其位于鄞江之东而曰“水东街”。

  住在城外自然有城外的好处,首先是自由,不受城墙和城门关锁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动。

其次这里是贸易中心,城里人城外人都到此处经贸购物。

尤其是宋朝以后,随着汀江航运的发达,这条位于汀江之滨的水东街成了闽粤赣边区最大最集中的物资集散地。

水东街商号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荣了八百年。

宋汀州太守陈轩诗“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便是道出了宋代水东街的繁荣。

后来,不断搬迁到水东街的住户或店家都在水东街建起了式样统一的骑楼。

骑楼的好处在于可以遮阳避雨,天气不好时里面照常营业,而过往的路人则可以在店外的骑楼下暂避。

汀州城内的一些富豪大户看出水东街是块旺地,便也在水东街投资盖房。

他们白天在水东街做生意,晚上又回到城内居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来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团省委均设于水东街。

水东街成了福建苏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水东街店铺里的土纸、烟叶、米、豆、木材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汀江航运到上杭、永定和广东,而潮汕的百货、布匹、海味、药材等物品也通过航运进入水东街。

身穿灰军服的红军战士成了水东街商号的常客,长汀成了红军的“后勤部”,人称“红色小上海”。

  如今,毛泽东、朱德、康克清住过的辛耕别墅,周恩来住过的基督教堂,刘少奇住过的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均保存完好,为革命遗址,走进门内,里面仿佛响起伟人的跫音,深阔的厅堂似乎腾起历史的烟云。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这条一千多米长的破旧古街仍然繁华,夜幕降临,鳞次栉比的小店灯火通明。

若是夏夜,那数十家酒店门前一摊又一摊的小吃摊,飘出诱人的香味,水东街几乎成了一座“不夜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597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