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山西省古县相如公园导游词

临汾古县哪里好玩

[1]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第1句】: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

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

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

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

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

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

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

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

”岳永逸补充说。

[2]

【第2句】: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

相传,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

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

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

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

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

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第3句】: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

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

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

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

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

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

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

三国魏 梁祝化蝶(16张)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

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

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

【第1句】: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

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

【第2句】: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

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

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

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

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

【第4句】: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

在“梁祝墓记碑”后,深

【第4句】: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

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

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

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

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第4句】: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

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第5句】: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第6句】: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

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

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

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

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

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

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第7句】: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

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第8句】: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第9句】: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第10句】: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

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其他史籍记载: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

《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二书已失传)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

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

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

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

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

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

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

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

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

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

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

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

"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

”,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故事内容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尼山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于忘情破。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

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离开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

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

河南有什么特产或景点拜托各位大神

云台山 云台山图片国家五A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

河南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同时又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还有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台瀑布。

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

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云台山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

落差314米的全国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

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皆飞流直下,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

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让人留连忘返。

青龙峡景点有“中原第一峡谷”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

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界山水的精品”。

谷里分布“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

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

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 50余米的白龙瀑布。

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在云台山风景画廊里,潭瀑峡(小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

潭瀑峡地处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个源头。

沟长1270米,南北走向。

沟东面,峭壁耸翠,基岩裸体。

沟西面,竞秀峰参差俏丽,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争奇斗异。

在曲曲弯弯的沟槽内,潆洄着一条会唱歌、会跳舞的溪水。

这条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龙溪。

它的溪床,由一层层高低不一、色彩有别、宽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台阶所组成。

小龙溪则像一队美丽的歌舞明星,以层层台阶作舞台载歌载舞,翩翩历阶而下。

并在每个石阶舞台上,表演出精彩的节目,奉献出妙不可言的美景。

或碧波荡漾,或为溪布,或分水涓涓细流,或汇合湍湍激流,或倾泻、或跌落成为银光闪闪的瀑布,瀑下积水,成为彩潭。

色泽悦目,清音悦耳。

承蒙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逆水而行,有如游仙,步步引人入胜,美景层出不穷,好戏连台,演奏出十二部美好的山水乐章。

即:迎宾第一潭、九对情人、翡翠仙子、金潭银瀑、丫字瀑潭、群芳竞秀、隋唐山寨、清漪仙池、水帘仙居、碧玉仙子、仙踪剑影、龙凤呈祥。

泉瀑峡(老潭沟)是相传有位天河龙王为解救豫北民间干旱之苦,不惜违犯玉帝旨意,私自降雨被贬下凡间的栖身之处。

总长约3公里,两岸高峰耸立,气势恢宏。

沟里高处群山如画屏,山中花木如锦绣,脚下清溪如云流。

奇石、山泉、花香、飞瀑组成沟谷交响曲。

沟的尽端是落差314米,雄冠九州的全国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

远远望去,只见它上吻蓝天,下蹈石坪,犹如擎天玉柱。

吼声震耳、地裂天崩,十分壮观。

此外,还有“五老峰”、“路功”、“七品芝麻官”、“仙渡”、“孔雀泉”、 “私语泉”等景观;有观赏索道直达瀑布源头,可使你尽情领略天瀑顶端别有洞天的原始自然美景。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8米,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

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即于此峰有感而作。

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可见黄河如银带;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

山顶气候多变,倏忽间风起云生,白雾从山间咕嘟嘟地涌出,红日随即隐去。

山峰在云雾中出没,云腾山浮,如临仙界。

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是国内罕见的名木。

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十余个洞穴。

景点内的名泉一斗水,泉状若小井,水涌平地面,终年不涸不溢。

另外,杜鹃峰、浮丘峰、翠微峰、云门峰也都各具特色。

万善寺坐落在形似奶头状的阎王鼻山峰下面,周围青山环抱,风景秀丽。

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是朝廷为了镇治此处帝王风脉而建,寺名也属御赐。

现在的寺院是九二年重建的。

主持方丈为我国金刚法大师--释海空。

寺内放置的2米高铜佛,价值60万元,系泰国华侨所赠。

另外,还有一线泉、聚宝盆、枯井、仙家洞、敬德试鞭石、望亲台等诸多景观。

交通 航空 外地游客可乘飞机到郑州新郑机场、洛阳,然后再转乘汽车来焦作,亦可乘坐火车直达焦作、修武。

铁路 从北京、济南(沿泰安、菏泽)、太原、连云港、徐州、重庆、南阳均有直达焦作的火车。

外地旅游者也可乘坐火车到达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然后再转乘汽车来焦作。

公路 山西晋城、郑州、新乡、开封、安阳均有高速公路可以直达焦作,游客到达焦作后,从焦作市或是焦作修武转旅游车即可到达云台山;若乘长途汽车,在焦作市、修武县汽车站转旅游车即到。

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可乘长途车在郑州或新乡下,坐大巴到焦作,郑州段为高速,新乡段为二级公路,路况都很好。

自驾车 云台山地处中原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各地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喜爱自驾车的旅游者可以自己开车到达云台山。

从北京开车6到8个小时到达景区。

从北京直接前往云台山可参考如下路线 :六里桥上京石高速,河北收费站缴费15元。

石家庄南收费站缴费60元上石 ( 家庄 ) ———安 ( 阳 ) 高速。

临漳收费站缴费60元,上安 ( 阳 ) ———新 ( 乡 ) 高速。

从新乡下高速后走获嘉、修武上云台山。

票价 云台山景区旺季(3月1日—11月30日)门票120元\\\/人,淡季(12月1日—2月28日)门票60元\\\/人,景区内观光巴士车费60元,自购票之日起两日内有效。

凭票可在指定的停靠点任意乘车。

景区实行分景点验票的制度,共设山门、红石峡、潭瀑峡、茱萸峰、万善寺等验票处,凡是验过票的景点,不能重复游览。

泉瀑峡有舒适环保的电瓶车队,电瓶车票价单程5元\\\/人,路程1公里。

云台山没有旅游专线车到青龙峡。

云台山住宿 (云台山春诚农家)位于世间地质公园云台山景区内的古洞窑服务区,是一家综合性家庭宾馆,酒店能容纳100余人同时就餐、住宿,是来云台山旅游、客房宽敞明亮,房间内有空调、洗澡间、卫生间清洁干净、有线电视。

还可为您提供田间篝火,果园散步,骑马,采摘等娱乐项目,还可为游客提供代购柴鸡、柴鸡蛋、山野菜、山药、山鸡、鸡头参等业务。

一、云台山农家乐服务区 云台山农家乐共有五个服务区,有岸上服务区、黑石岭服务区、古洞爻服务区、五家台服务区。

可以入住1000人。

二、云台山住宿娱乐 跑马场、歌舞厅、篝火晚会、麻将、夜市、等等。

三、(海惠仙居)位于云台山风景区最大的服务区岸上服务区,宾馆不大,能容纳50人住宿就餐,房间有标间和三人间,内设空调电视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澡。

宾馆不豪华,但绝对干净卫生,服务周到,欢迎各方朋友来做客。

四、云台山美食 修武黑山羊 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高,有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是老年人和久病体弱者的滋补佳品,有清炖羊肉、葱爆山羊肉等吃法。

在云台兴隆农家全年都可以吃到,但需要提前预定。

海蟾宫松花蛋 一般也叫变蛋或者是皮蛋,是修武县的特产。

修武县五里源乡有一个“马坊泉”,泉水自石下渗出,汇为巨池南流,传说这个地方是五代时期的道士刘海蟾洗丹处。

泉水中产一种石壳虫,鸭食石壳虫后,所产鸭蛋个大、质好、味鲜,还常产双黄,经过加工制作成松花蛋,奇香味异。

元末以后,历代皇帝都把他作为御宴席上的佳肴。

购买地点:特产专卖店、小摊点 焦作柿饼 焦作柿饼是用柿刀将柿皮去掉,晒干,装在大缸中用泥将口封严,柿子就闷成一身白霜的柿饼。

焦作柿饼与别处的柿饼不同,晒得干、体积小、不易腐坏,用刀切开从横剖面看到柿心空,四下有裂纹,人称菊花心,主要用来制作糕点。

焦作柿饼最好吃的季节是在冬季,可以熬汤,做甜点。

购买地点:各摊点 吃法:熬汤、甜点 武陟油茶 武陟油茶,秦朝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土贡食品。

武陟油茶成名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受伤于武德县,住在姓吕的家里。

吕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

刘邦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

”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

武陟油茶在配方上选用:精粉、珍珠淀粉、华胜、芝麻等24种高级香料进行科学配方而成,经省卫生防疫站化验,每500克含各种维生素总和为4

【第24句】:63115克。

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多种功能。

并具有味道浓郁、浓而不腻、芳香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因而驰名中外,远销港、台、日本和东南亚。

购物地点:各商店超市 吃法: 冲泡、煮食 五、云台山住宿介绍云台山自驾游 云台山自驾游,自己驾驶汽车出游云台山朋友。

自驾游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不是盲目的,以自驾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旅游形式应要先知道云台山的交通、景点、住宿、购物、美食、加油站、修理站等。

现在我们自驾游,可以说不再是年轻一代爱好老年人也加入到了自驾游。

云台山的峡谷风光是自驾旅游的首选之地。

云台山民间艺术 云台山所处的修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民间艺术曾经非常繁盛,早在金代,就已有杂剧流行,至清代起怀梆成为当地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迎神祭祀活动的至今仍在城乡流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受现代娱乐活动形式的冲击,曾经流行于当地的怀梆有渐趋消亡之势,亟待抢救保护。

民间曲艺与汇演

【民间曲艺】民间曲艺以响器(唢呐吹奏)最为流行,它以唢呐为主乐,板胡、笙、二胡伴奏,另配梆子、锣、钹、小锣、边鼓为打击乐,多为机关、农村庆祝生日、慰问部队、军烈属、欢庆丰收及民间婚丧事所延请。

20世纪90年代以后,响器班增加了电子琴、小号、长号、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并和戏曲、舞蹈、流行歌曲相结合,成为农村各个年龄段都能欣赏的重要娱乐形式。

但一度出现黄色下流表演,受到公安、文化部门的打击。

【民间汇演】在新中国成立前,民间在大庆、迎神、乞雨、庙会中常举行艺术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民间艺术表演逐渐演变为春节汇演,且最为隆重,届时各机关、各村都要组织自己的节目在县城集中演出。

从建国前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有十多种,主要有: 花船 也称旱船。

三个人物分坐(实为站立)在插满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环持桨划船,皆着戏剧古装,表演时三船穿梭跑动,停时只摇桨,开始唱词,并有乐队伴奏。

狮子 用麻和布制作成狮皮,两人驾驭,一人撑头,一人作身和尾,表演时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滚球和舞蹈,一般两夹一训狮人。

老虎 和狮子类似。

高跷 为传统节目。

表演者双脚绑在两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双脚行走、跳跃,有古装,也有时装,扑蝶节目最为精彩。

腰鼓 为建国后新兴的文艺节目。

表演者于腰际背一长圆形红鼓,双手持木棰击鼓,发出不同节奏,全队由拍镲者一人指挥队形和鼓点变换。

为增加气势,另有大鼓重击。

秧歌 为革命根据地的传统文艺节目,人数不限,表演者按乐器节奏扭动,时而变化队形。

推花车 也叫小火车,建国初最为盛行。

一俊妇坐(实为立)在一方形花车内,车后有两扶手,一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车状,车两边少男少女各一人,手摇扇子扭动,一小丑担一软质杠子扭在车前,乐器伴奏,表演者扭动数周后停在原地扭唱,唱腔为民间小调。

背妆 一个大人身上背一铁架,架上立一儿童,上下固定为一体,称为“一妆”,表演者可据故事人物多少,决定妆数多少(一般不超过八妆)。

妆上儿童扮作故事人物在上表演,背妆人在下走场套花,有乐队伴奏,只行走,不演唱。

张公背张婆 由一人上身扮张婆,下身扮张公,另做一张公假头和双肩,置张婆身前作背状,再做一张婆假下身,于张公身后,使其共成一体。

无唱,只需乐器伴奏,表演者按节奏扭动,作些嬉戏动作,别有风趣。

骑毛驴 表演者足踩高跷,用纸或布做一毛驴,固定在表演者身上,按乐器节奏跑动舞蹈。

霸王鞭 表演者人手一鞭,上系铜铃和花,谐和鼓点节奏击臂、腰、腿、脚等处,或与别人互击,使其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人数不限,有歌有舞。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发展概况】早在金代,杂剧就已在修武流行。

同治四年(1865年),西村赵马方组织起一个有十余人参加的围鼓戏(卷),当时的围鼓戏不化妆,也没有服装道具,由演员围着鼓(弦)坐唱。

光绪元年(1875年),崔庄张守正等人又组织起一个15人参加的旱船戏班,在表演中夹杂着怀梆的唱段。

光绪九年(1883年),孟县牛三堂到大东村落户后传来了怀梆艺术,深受群众喜爱。

到建国前夕,怀梆在修武发展到高峰,全县怀剧班达30余家。

民国时期,豫剧在修武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是修武县戏剧事业的黄金时期,其中尤以怀梆和豫剧发展最快,也最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往往一村唱戏,周边数村群众携老扶幼前去观看,看戏者人山人海,如同过节赶会,成为全县人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逐步进入家庭,受电影、录像的冲击,人们的文化娱乐观念迅速改变,戏剧开始走向衰落,县豫剧团为谋生计,不得不改行演唱流行歌曲和现代舞蹈,怀梆几近无人会唱,濒于灭绝。

【怀梆】光绪九年(1883年)冬,孟县怀梆艺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县山区大东村落户,即在村上传授技艺。

光绪十九年(1893年),该村张春来出面,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大东村戏班。

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张巨安(小名老虎)、李金荣、张凤歧等。

张巨安口白清楚,嗓音铮亮,架势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在山区流传着“宁跑十里路,也要看张老虎”、“不吃馍,不喝饭,也要听张老虎唱一段”的顺口溜。

很快,怀梆风靡全县。

至民国时期,怀梆最为著名的演员是崔福令(外号“拐来孩”),他嗓音优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闻名远近数县。

崔福令下台双拐,上台全丢,拿手戏为《桃花庵》中饰陈妙常,《刀劈杨凡》中饰樊梨花。

【豫剧】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保安十四旅建成西门小戏院舞台,并让其“血花剧团”在此演出豫剧,深受群众喜爱。

1950年,北门村侯同勋等人专程赴开封学习豫剧,春节时组织村内戏剧爱好者演出了折子戏《断桥》、《藏舟》、《闹书馆》,轰动了县城内外。

此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卷席筒》等传统剧目,大受欢迎。

因豫剧充满地方特色,念白好学,韵调易唱,细腻大方,很快风行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众多。

【上党梆子】因云台山区毗邻山西上党地区,此剧种曾在云台山最为流行。

1954年,斗水村戏曲爱好者郭麦旺、贾邦高等人组织起有30余人参加的上党梆子戏班,逢年过节演出《五凤楼》、《雁门关》、《海桃关》等剧目。

文革期间,戏班解散。

[1] 旅行出行建议: 想去河南云台山旅游的朋友可以选择暂住焦作,云台山景区就在焦作到郑州高速之中。

当然也可以住在云台山景区,不过出行不大方便,而且床位有限。

焦作市区离另外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陈家沟、月山寺等等景区较近,可以考虑。

另外大家尽可能避免高峰区,景区游客众多,给您会带来不便。

还有景区内没有可供炒菜的饭店(环保),所以可以自带干粮。

[编辑本段]贵州云台山 地理概况 云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 地处太行山南麓 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

由于山势险峻、陡峭,落差悬殊,常年云雾缭绕,故称云台山。

文字概述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游览区有奇峰秀岭 36 座,天然溶洞 20 余个。

主峰茱萸峰海拔 1304 米。

站在峰顶,常常是头上碧波蓝天,脚下千里浮云,山峦在云雾上飘浮游荡,犹入仙境。

如遇雨后初晴,远可遥望百里外黄河流水,近可俯视山丛中绝壁峡谷。

水 -- 云台山更具特色的一大景观,泉潭流瀑不计其数。

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著称。

最著名的 是“云台大瀑布”,落差 310 米,号称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瀑布如天河决口,高处汹涌急速,势不可挡,落地雾雨,飘飘洒洒。

堪称天下奇观。

云台山游览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

据考,云台山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帝王及其皇室到此采风、避暑;魏晋时不少名士来此避难、隐居;唐宋时受佛教青睐,多处建寺建塔。

尤其是唐宋以后,云台山成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谈诗论道的主要去处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

目前,保留或正在修复的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有东汉黄帝刘协墓 -- 汉献帝陵、“竹林七贤”隐居处 -- 百家岩、 稠禅师在此建寺、孙 思邈炼药处 -- 药王洞、王维做诗处 -- 元贞观,以及 万善寺、影寺等。

我的家乡在蓬安100字

蓬安,天地灵气铸其城,日月精华聚其气。

公元507年置相如县,从相如县到蓬州,再到蓬安,历经沧桑,史册浩瀚,传承1500载。

千年古县雍容典雅地向世人展示着她熔烁古今之韵,跨越时空之美。

蚕桑之富,果实之珍,鱼盐之利,黄金之贵,铸就了昔日相如城的繁华;源远流长嘉陵江,“绿色氧吧”白云寨,“世外仙岛”大深南海,诗画田园“嘉陵第一桑梓”,绘就了蓬安“云霞天外景,山水梦诗中”的独特风貌。

在这里,“赋圣”司马相如开启了巴蜀文化的先河,吴道之于山水挥笔泼墨,南宋人民筑寨为城抗击外侵.............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是蓬安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的本色。

改革开放二十年,在云锦飞扬的歌谣里,蓬安人励精图治,革故鼎新。

绘就了“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蓝图。

瞄准目标,蓬安儿女手拉手,肩并肩,用行动踏出坦途,让心血铸就辉煌,青山叠翠,大桥横跨,楼宇擎天,广场潮拥,百废具兴。

展示了蓬安的非凡魅力和活力,诠释着一座青春城市的追求与向往。

蓬安,明天会更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618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