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导游词
山西风土人情做介绍
Hi,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导游,欢迎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历史有一千多年了,尽管大佛崖壁上数百种石刻,数千尊造像风化严重,但从幸存的部分石刻中,犹能窥见盛唐风貌,其工艺之精妙,堪与甘肃墩煌,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冈等地的石刻辘美。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筑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鸟龙山,巨型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盛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区的风景,旅游盛地。
谢谢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太行山大峡谷都有什么景区
景区特色是什么
河南安阳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西侧,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
【第2句】:5华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盖率为90%,森林覆盖率80%,其中原始植被约占60%,森林茂密,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植被完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旧志曰:“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
阳春,风和日丽,万木峥嵘,鸟语花香;盛夏,青山绿水,林树青葱,叶茂荫深;金秋,红叶似火,菽谷飘香,山果累累,惹人陶醉;隆冬,群山披素,白雪皑皑,垂冰百丈。
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峦、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号称“太行大峡谷”。
王相岩王相岩景区,东临溪水,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展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士来此修身隐居。
据载,商代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此居住生活,故后人称为王相岩。
武丁是商朝第22个国王,少年时被父亲小乙送往商都西部的林滤山和奴隶在一起劳作和生活,和奴隶傅说成为朋友。
武丁觉得傅说很有雄才大略。
武丁继承王位后,拜傅说为宰相。
傅说就任后,竭尽文韬武略之才能,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井然有序,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武丁中兴。
桃花谷桃花谷是一条谷中之谷,东西长4km,南北宽3.5km,游览面14km2,海拔800--1736m,高差近1千米。
谷内奇峰突兀、峭拨雄壮,一条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贯穿峡谷。
溪水两岸草草藤垂挂,杂木丛林莽莽无际,随山风涌动的绿潮似海水漫卷。
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潭瀑相连,更兼峡谷山峰,山泉出露,崖崖飞瀑,纵横山沟,沟沟见泉,构成了桃花谷山灵水秀的峡谷水韵。
桃花谷景观奇特,雾散云山变,花开鸟飞鸣,高山悬瀑落百丈,泉流潭水澄如镜,石山石林千姿百态,林木茂盛青翠葱郁,溶洞幽暗犹如迷宫,登山石径错纵交织,三九桃花开雪里,盛夏冰窟透寒风。
黄龙潭、飞龙峡瀑布、飞龙峡栈道、九连瀑、桃花洞、仙女泉、桃花泉、福龟探水泉、冰窟泉、水断泉、太白峰、油萎峰、五指峰、马鞍峰、王帽峰、天柱峰、文塔峰、天狗吞日、卧牛望月、骆驼望日、太极山冰窟群、白桦林、虬藤区等主要景点珠联壁合,显示出深峡藏秀的悠远意景。
太行天路“太行天路”景区位于太行山之巅,北起桃花谷景区,南至仙霞谷景区,全长约30km,既是景区环线游览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俯瞰太行山壮美风光的绝佳位置。
乘坐观光车游走于太行天路,犹如置身百里画廊,满眼望去,无处不是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深邃的峡谷、直立的岩壁,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震慑。
结合山势山形,太行天路沿线设置有10余座观景台,临栏远眺,感觉心胸开阔、杂念全消。
峡谷漂流太行大峡谷漂流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
全程4500m,落差85m,全程位于山地森林带,河道两侧林木葱郁,景色壮观,被称为“晒不黑的漂流”,是名符其实的“生态氧吧漂流”。
太行大峡谷漂流设施先进,居省内前列,建有全程监控系统,空气能热泵热水供应,一定能带给您全新的漂流体验。
太行平湖太行平湖即南谷洞水库,是景区内“露水河”的蓄水工程,因拦河大坝的建设,在太行大峡谷景区内形成了长约5公里,宽约0.5公里的高峡平湖景观,也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补源工程。
太行平湖是太行山水的灵动之处,湖畔青山叠翠,水面波光粼粼,太行山姿倒映于水中,更衬托出山的雄伟、水的的温柔。
上佳的风光,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也使太行平湖成为影视剧的重要外景地。
太行山区夏季凉爽、冬季严寒,生长于太行平湖的鱼、虾和水产品受环境影响,生长缓慢、肉质鲜美,徜徉于太行山水之间,品尝到美味珍馐,亦是大峡谷旅游的回味之处。
太极冰山太行冰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地的遗迹,亿万年前,在混沌中孕育成人的盘古,蹬碎了束缚,开天劈地,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得天地之灵气的巨石散落于此地,形成了充满神秘的太极冰山。
太极冰山景区林木苍翠,岭峻峰奇,道路曲折,群鸟栖息,还有出没于山野之间的野兔山獾,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图景。
参观游览太极冰山,将能亲身感受到冬夏倒置的自然奇观,盛夏酷暑,山窟之中仍可见块块寒冰;三九严寒,山窟洞口却可见桃花初绽,神秘的太行山将使你的行程更加富有乐趣。
国际滑翔基地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林州市太行大峡谷风景区的鲁班村,起飞点海拔高度1190m,相对高差700m,陡峰坡度60度,顶部平坦,直立如削。
受太行山与林州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关系影响,气流迎崖而上,造就了开展滑翔运动的天然环境。
自1992年首次组织滑翔赛事以来,每年的国际滑翔比赛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旅游品牌,滑翔基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已具备同时容纳30名运动员同时起飞的场地设施,在国内、国际滑翔运动界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被国际航协赞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
畅游在太行大峡谷,看着空中翱翔的点点帆影,更显得大峡谷风景壮美。
文联书画创作基地中国文联书画写生基地位干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的石板岩村核桃坪秀水山庄,与石板岩集镇隔河相望。
这里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分明,朴实浑厚如版画,强烈的审美意境,蕴含着无尽的美与灵光,民俗民风淳朴。
中国文联已在仙霞谷举办了三次中国山水画培训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 2001年4月20日,中国文联书画写生基地在此挂牌,主要接待全国高、中等艺术院校师生在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写生、绘画、业务研究等。
2001年4月以来,共接待上述有关人员达2万人次,创作太行大峡谷风土人情图画18000幅,油画26000幅,水粉画16000幅。
作文 汾阳贾家庄一日游 600?字
我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汾阳贾家庄的动物园,不一会儿我们买好了票就去了动物园。
一进入动物园,映入眼帘的是古代的油纸伞。
有的伞上的图画是风景,有的是古代的文字,非常漂亮。
再往左走,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海狮表演我们过去,看到了海狮正在训练员的指导下,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观众们也都连连叫好。
看完海狮表演之后,顺着路我们便又看到了猴园。
又到了松鼠园,又到了孔雀园,而且这里不仅有好多动物,而且还有很多好玩的,我们玩的很高兴。
求相关论文,题目是:方言在公共场所可以被接受么
现存的论文基本没有,给你相关资料,你可以把这些作为论据等整理合成一下就可以了,方言的害处 1。
不利于团结, 不利于沟通,严重影响中国凝聚力。
各种方言把中国人分成了山东人、东北人、上海人、福建人、广东人等等,强化了地域观念, 弱化了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
对地域观念的认同一旦超出了国家民族意识,就会发展到危险的分裂主义倾向。
有时在同一场合和自己的同乡讲方言,而和其他人讲国语,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其他人被剥夺了听的权利)。
使人感到明显的亲疏有别。
就这样还有人说方言亲切。
亲切了同乡,疏远了其他人。
结果是不同地区之间严重不团结,现在中国人大多数能听懂普通话,却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
方言是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中国国民严重弱点的体现。
有效的沟通是团结的基础。
语言不通,怎么能团结
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有统一的意志
同是中国人,何分南方北方;同心要同语,莫讲南腔北调! 2。
降低了效率,在许多公共场所带来极大的不便。
上海公交车上,售票员报站用方言,经常有人坐过站。
最可恨的是某些上海人自己不说普通话,别人一说就反感,甚至恶语相向。
农村人讲得少还有情可原,上海这样的国际大城市里银行不讲,学校不讲(中小学一下课就不讲,大学上课还讲上海话,外地学生越来越少,上海人越来越多,有人声明没有上海人的复旦就不是复旦,最好都是上海人),政府机关也不讲,医院也不讲(除了长征长海军队医院),公交车上司机和售票员也不讲,本地报纸上有上海话,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用上海话(已上报纸见2005年5月上海某本地报纸),上海的领导这样做到底要干什么
同样的还有广东
(广东顺德有人打出谁讲国语就不卖给他东西) 3。
不利于平等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更不利于发扬民主与法制。
经济发达地区以讲本地方言为荣,看不起落后地区,一听口音,欺生、歧视、故意卖给高价等行为就来了。
加大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仇视心态。
现在许多农民能讲不太标准的普通话。
到了上海,仍有语言歧视,而言语不通,常常难以在短期内相互理解;出现争执,有时会出现中国各地常有的见什么人用什么处理办法,不是用法律,而是用潜规则;导致外地人常常吃亏。
心态的失衡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和谐的社会需要良好的沟通,更需要平等互利的交往。
方言的使用,不利于各地方文化交流,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加重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蔑视,反过来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更加不满。
沟通不畅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相互对立的地区,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
语言不通,民主成空。
沟通不畅,平等无望
4。
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更不利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公民工业化素质提高。
词语差异各地很大,有的已到了写出来相互看不懂的地步。
没有能让90%以上人能进行语言的顺利沟通,就无法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就无法消除在各地方人民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甚至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方言对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上海某厂的工艺图纸用沪语写,结果博士看不懂,浪费了多少时间,错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好良机。
有的地方用方言拍戏,只能在本地发行,无法向全国推广,结果浪费时多少财力物力。
做生意时有时名称双方不统一、难理解、误解,买卖双方的损失算下来是惊人的。
IT行业的输入法,就因为方言问题,刚开始非要搞什么客家话,广东话、上海话输入法,结果是方言内部也是五花八门,标准无法统一,结果输入法只留下拼音和五笔,没人再用方言版了。
可是多少开发费扔到水里了。
企业信息化喊了多少年,一个方言问题,能让企业信息化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发展经济需要招商引资,发达地区要投资,不发达区要引资,要是坚持用方言,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让鬼子和老外钻了空子! 5。
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风气。
助长了腐败现象和官官相护。
张口认老乡,认完老乡拉成帮,拉成帮来立山头,坑害国家坑害党;坑起百姓没商量。
大量造成集体腐败。
有些地方人大和政府,按口音形成了派系,有外来的一律打压,想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地方派系利益。
对下曲解政策,对上遮掩民意;对中央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甚至对抗中央。
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的重要原因。
历代中国当地人不得到当地做官,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这也是中国省级一把手难以直选的重要原因。
6。
不利于汉语的发展。
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语言的分裂和混乱。
从而影响汉语的普及。
更进一步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
最严重的会变成文化的分裂,文化的分裂离国家的分裂还会远吗
我国很多地方文化特色其他地方人都不了解,最重要的就是缺乏语言的沟通。
试想,导游用方言给大家解说,地方特色产品用方言做广告,岂不是自断财路,拒人于千里之外
可是,傲慢的上海人却用上海话做广告“为阿拉人民服务
”最终还是灰溜溜的撤了。
用方言只能在自己的小胡同里坐井观天,狭隘的心胸只会排外。
7。
无法发挥汉语思维速度快、造词迅速的优势。
削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方言词汇太多太杂,光妻子就有N 种说法,专业词汇要是也有这么多叫法,非把学子们累死不可。
外国人学汉语,方言会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误解。
给鬼子以可乘之机,会导致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孤立。
大大影响中国的软实力。
试想,老外们辛辛苦苦学会了国语,却听不懂南腔北调,怎么让人家做你的知心朋友
英语内部虽说也有分歧,但相互可以听懂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而汉语,相互听不懂的方言,恐怕就有几百种。
虽说讲汉语的有13亿,可只有一半会讲普通话。
本来是语言优势,却因为方言变成了劣势。
让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凝聚起统一的力量
8。
会造成对国家认同的迷茫,我是**人,还是中国人
更不利于培养公民精神。
很多地方的人,认同家乡比国家更强烈。
这种倾向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敌。
(连鬼子都知道,不信去找中岛端的著作)许多人出国,就是缺乏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坚强的民族意识。
倭寇中岛端认为在他看来,对中国人而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可能。
原因是,“支那人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 盖支那人之爱国心,不如爱省心,爱省心不如爱乡心,爱乡心不如爱家心,爱家心更不如爱己心之深而痛切也。
非谓其全无一份爱国心,全无国家之观念,虽曰有之,然不过仅一分而已。
(《〈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上编第84页)鬼子就要根据方言想把中国分割成七大块,可见其阴险毒辣之至。
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的原因之一就是方言。
不少人打着保护文化的名义搞地方保护主义,在政策上对抗中央。
到了国外,好多人不说自己是中国人,是某某地方人。
更有甚者如陈水扁之流借推广闽南方言搞台独。
国家(nation-state)意识与国语(national language)意识是有紧密关系的nation-state formation之前只有官话(koine)没有国语(national language)。
语言、民族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等同关系,你否定了汉语的统一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汉族的统一性,这在政治立场和民族感情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提议推广方言者与陈水扁之流是一丘之貉
9。
不利于统一大业,不利于反文化台独。
人家爱国台胞国语讲得中规中矩,你却嘴上流脓,肚里阿拉,脚下捣浆糊,人家能认同你吗
统一大业不仅要靠武力,更要用文化,用中华文化统战,要让世界认同中国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才能让相当多的台湾同胞产生认同。
要警惕有人用语言文化搞台独,典型的例子就去中国化。
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闽南话方言代替国语。
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有人用其他方言搞其他地区分裂。
近代历史多次出现军阀割据,就是以省份方言区别的,导致中国长期不统一,使鬼子侵华有可乘之机。
10。
不利于改革教育。
上海人把沪语写进课本,如果其他地方也要求也这么做,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来说的,写的是一种什么语言
这已违反了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
如此胡作非为,我国本来脆弱的教育体系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现在的普通话依靠教育、媒体在苦苦支撑,一旦打破这个体系,普通话岌岌可危
试想让穷人的子弟上大学本来就不容易,用本地方言考试把人家路堵死了,教育残存的一点公平也荡然无存
上海等地已出现了普通话的生存危机,学校下了课,很多学生在讲方言。
讲方言成思维定势后对于复杂的逻辑思考不利。
很多新词汇用方言无法表达,很多新概念用方言解释只能是如坠云雾。
求高中英语论文----要中文的
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李秀文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人士在问候语、饮食、时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避免文化冲突,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随着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二、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第2句】:
【第1句】:问候语的差异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
)How are you? (你好吗
)Good morning!(早上好
)Good evening(晚上好
)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
”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
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
”或是“你干什么去
”,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
如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误会。
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问候的差异是尤其重要的。
【第2句】:2赞扬与祝贺的差异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
这大概是我 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
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 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
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第2句】:3时空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中国的上班时间时间为上午8:00—12:00,下午2:00—6:00;而美国则是9:00—12:00;下午1:00—4:00,中国人中午有午休的习惯,因此中午是时间稍长一些,所以,如果我们在中午一点钟接到电话,也许会推断那准是件紧急的事。
可是对于西方人来讲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推断。
空间方面,美国人类雪茄E. T. Hall认为,在相互交际时,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要求。
“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
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在交际距离上有不同的要求。
大致可以分为:
【第1句】:亲昵距离:0到105英尺;
【第2句】:个人距离:
【第1句】:5到4英尺;
【第3句】:社会距离:4到12英尺;
【第4句】:公共距离:12到25英尺;
【第5句】:远距离:25英尺以上。
在外国,亲昵距离除适合于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外,同性朋友交往时也很少保持这样的距离,不然,会使双方感到非常不安。
但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在通常青年朋友交往时,常常会出现亲昵距离――手拖手得散步,相互搂抱以表示亲热等。
【第2句】: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第2句】:5社会语言的差异Peter g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
A、一个常见的英语与汉语之间内涵和词汇之间差别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
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
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B、在中国,peasant(贫农)和laborer(劳工)含有正面的、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积的意味。
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第2句】:6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A、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B.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 )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 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不习 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甚至是侵犯别人的隐私。
C、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提倡踏踏实实的务实作风,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第2句】:7文化差异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同样是西方国家,美国跟英国的文化差异之大是人们所熟悉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melting pot)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进取是主流,而英国是夕日的帝国老大,崇尚高贵,保守守旧。
因而形成很不同的生活风格。
这就要求在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和沟通时要注意其文化的差异,不能一刀切。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3句】: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3句】: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举行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第3句】: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
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第3句】: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增加语言习得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趣味读物,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互联网上有很多文化教材,也可能让学生直接与外国人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束语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希望老师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的最新信息,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文化背景和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了解文化,尊重他人,地道的交际。
【参考文献】[1]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21-1
【第23句】:[2]邓慧“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8,23-
【第24句】:[3]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7-
【第18句】:[4]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5]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6]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7]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05-107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