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观虎墓导游词100字
武威游览家乡导游词100字
武威雷台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甘肃省武威市城北一公里处。
这里古树参天,湖沟纵横,绿树掩映中一座气势巍峨的宏伟古建筑群屹立在高约十米的夯土台上,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就是扬名海内外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山土地。
雷台也称雷台观,因台上有明天顺年间重修的雷祖观得名,是古代祭雷神的地方,为河西道教胜地。
建筑有山门、二平门、雷祖殿、三星斗姆殿、东西廊房、东华阁、西华阁等,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六九年,在雷台下发现丁一座明代大型砖式墓。
出土马俑胸前有铭文“守张掖长张君”,墓内出土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二百多件。
其中一匹三足腾空、右后足踩飞鸟的“铜奔马”,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古代艺术之冠”,“世界文化顶峰”,于一九八四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堪称“天下第一马”。
求秦始皇陵的导游词
【第1句】:游客们,我们现在到了秦始皇陵,让我们一起游览秦始皇嬴政的安息之地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它位于美丽的骊山脚下,距离西安35公里。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两城,封土是四方锥形。
我们首先看看它的外部结构。
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
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看完了秦始皇陵的外部结构,再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
但由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讲完了结构,我再讲两个小故事: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棺木以铜铸成,始皇陵地宫里布满了宫殿及楼台亭阁的模型,藏满了各种奇珍异宝。
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工匠们还用水银制作出能够流动的江河湖海,如黄河、长江等以象征大地;用鲸鱼膏点的灯可以长明不灭。
二、秦二世下令凡是他父亲的没有生儿育女的妃子应该全部随他父亲而去。
这些妃子被殉葬后,一个大臣建议那些布置陵墓暗道机关的工匠太多,于是当秦始皇在墓室被安葬好,那些奇珍异宝刚刚被封好后,墓门立即被关闭,里面的工匠一个也没逃出。
然后在陵墓封土上种植草木,以使它看起来像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
故事讲完了,我们就能感受到:秦始皇陵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为了保护它,请游客们除了美丽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轻轻的脚步和由衷的赞叹什么也别留下,谢谢
至此,我们的秦始皇陵之旅结束了,再见
【第2句】:1974年3约,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
【第1句】: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
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
【第2句】: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
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
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
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
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
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
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 500多匹。
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
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
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
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
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
它的东边是一条长
【第11句】:2米,宽
【第3句】: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
共出土陶俑64件。
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
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
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
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
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
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
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
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
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
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
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
两室之间隔以车墙。
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
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
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
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
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
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分钟的导游词
国清寺讲解词 :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
在我右手方开车的师傅姓B,B师傅有30多年驾龄了,开车很沉稳,大家可以安心乘坐。
【国清寺概况】国清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代时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晋王扬广承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
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
1973年政府拨款又作了全面整修。
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间。
主要建筑多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五条轴线上。
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
国清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塔】大家请跟着我往前走,请大家先看一下前方的这座塔,这座塔被称为“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也叫做“报恩塔”,这是因为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
我们现在看到的赭黄色砖砌塔身,六面九级,高
【第59句】:4米,边长
【第4句】:6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隋塔在南宋重修。
关于这座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隋朝年间的一天晚上,南海观世音路过天台,被天台的美景吸引,便和五百罗汉斗法要为天台人民做件好事,五百罗汉人多便在国清附近造塔,而观音来到罗汉道场附近的瀑布,看到两条蛟龙打斗,便把它们拉到一起,这样就在瀑布的中间形成了一座石梁,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梁飞瀑。
【七佛塔】请大家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七佛塔,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七佛塔为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它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但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一点,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
旧七佛塔,毁于文革期间,关于旧佛塔,历书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也就是1460年左右。
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是镂空。
旧七佛塔的塔身正面,也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
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大家往七佛塔的上方看,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据说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据说一行大师为了测量子午线到天台向当时国清寺的主持学算数时,喜欢上来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这里,于是便在这边安置了衣冠冢。
【寒拾亭】再往里走,满眼都是古树绿荫,绵延的黄墙掩映在树荫里依稀可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过街式的亭子叫。
是为了纪念唐代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
西湖简单介绍
不知道你要多简单的 这简单二字对我这个资深大导游来说还真有点难度呢呵呵西湖是在杭州城西面的一个泻湖,古时与海相连,后来因为泥沙淤积成为一个独立的泻湖西湖的特点是三面云山一面城,主要的景观是一湖两塔(雷锋,宝俶),三堤(苏,白,杨公堤)三岛(湖心亭,阮公墩,三潭映月)西湖最有名的就是南宋时的西湖十景,要记着十景的景名也不难,就按照春夏秋冬,晨昏暮晓,眼见耳听来记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早有雷峰夕照,晚有三潭映月,远听南屏晚钟,近听柳浪闻莺,远观双峰插云,近看花港观鱼。
西湖的面积
【第6句】:5平方公里,平均深度
【第2句】:5米,苏堤全长近3公里,白堤长900多米湖中堤岛把湖面共分为9块,最大的外湖,白堤北面的北里湖,苏堤西面的西里湖,岳庙对面的岳湖,花港旁边的小南湖,还有湖西的四块水面有北往南依次是金沙港,毛家埠,乌龟潭,浴鹄湾。
所以说西湖是水不广而多分割,山不高而多逶迤。
还有西湖和历史文化名人之类的你网上查一点吧你要简单的导游词,我把基本的都写给你了,这是我辛辛苦苦写出来滴,不是复制黏贴来的哦
连云港抗日山简介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75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