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广场导游词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简介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是指1985由《中国旅游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经年多的评比,于当年9月9日评选出的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避暑山庄、西安秦陵兵马俑十个风景名胜区。
这十个景区分布于中国南北东西各个区域,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等。
桂林山水位置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主要特点。
桂林诸山虽都是石质山体,极少土质,但因为气候温和湿润,利于植物生长,加上桂林人非常注重石山绿化,故岩石缝隙间会顽强地生长出许多的灌木、乔木和藤类植物,将一座座石峰罩得严严实实的,显得青翠而富有生机。
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
桂林景色岩溶地貌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在流水的长年侵蚀下,一方面会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洞穴,并不断地改变着形态,另一方面又会生长出各种不同的石笋、石幔、钟乳石,两者构成了奇妙的岩溶洞穴奇观。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新西湖十景是1985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怡园、沧浪亭、耦园、艺圃。
[4]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长江三峡: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
关帝庙俗称武庙,位于避暑山庄丽正门西南侧宫墙外20米处,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中国唯一的皇家关帝庙。
秦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陵墓的陪葬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洪洞大槐树讲说词100字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
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
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
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
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
“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
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 这一“根”的情结。
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
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
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
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
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解一点小知识。
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
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就是自发移民。
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记载的。
【二门楹联】 大家请往这里看。
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
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二门上这幅对联后两句的意思是,迁民们的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
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谈论起大槐树后裔们脚上的小脚趾盖。
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
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迁民壁画】 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
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
洪桐大槐树史性迁移路线
大槐树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类迁徙史上,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
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
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
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战乱之外,水灾、瘟疫也接连不断。
黄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
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
至正19年,山东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惨状。
此外,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记载关于“”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
想当时,或杀,或剐,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明初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
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
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
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老传说铭记移民之痛 关于当年明官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
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
“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
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
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
”刘中平对记者说,“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东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复仇的传说。
”刘中平说。
据说,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
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
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
这乞丐就是胡大海。
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
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
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
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
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
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
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其实,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却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
”刘中平如是说。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认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写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背井离乡,诀别故土,先祖们怎能不寸心如割,于是大槐树就成了古槐后裔任祖归宗的根。
但也不能否认移民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
据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
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根据、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当时,向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今聊城)、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余个县市。
但是,向山东移民的官方记载只有两次。
据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
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迁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
”刘中平说,“此外,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饱受水患之苦,成为移民自发的再次迁徙的一个固有原因。
山东当地的原住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也成为移民再次迁徙的一个因素。
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为日后寻亲归祖埋下了伏笔。
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省内的迁徙。
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5635户迁至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1051户、4666口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等。
”山东省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滕州市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200余个,其中明代建立的有687个。
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而冠县近3000个村庄中,有近1700个是明代建立的;郓城县1300余个村庄中亦有535个是明朝建立的;定陶县1000余个村庄中有386个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
民间家谱记载先祖渊源 山东许多地区的民间族谱、家谱中,都对先祖的渊源有所记载。
有的移民与家人约定以某种物品为记号,作为后人寻亲的物证,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山东省曹县的中,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就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以后繁衍到20余世,仍然是衣冠争荣,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山东定陶县“弯子张”庄的《张氏谱序》记载说,始祖张三老,本住山西泽州阳城县,自明时洪武年间,迁居于定陶县。
当时一家人从官府领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千里迢迢,跋山涉水。
终于来到沙山寺北约1公里的地方。
当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当炉灶,勉强建成一个家。
而窝棚四周则是荒草茫茫,渺无人烟,只有几只狐兔,间或出没草丛间。
刚来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没想到五更天的时候,忽听到东南方向有公鸡打鸣。
张三老想:“有鸡就有人家。
”天刚放亮,就到鸡鸣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庆,而且是张三老的表兄。
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兄弟抱头痛哭一场,又搬到一处居住。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 序》也记载道: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500余岁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至今,在很多移民后裔生活的地区都种有槐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何都从洪洞大槐树出发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
”刘中平对记者说。
临汾历史悠久,东倚太行,西临吕梁,尧帝曾在此地活动并建都,因此后人称临汾为“尧都”。
如今,在临汾的东南西北入口处,均可看见一个气势宏伟的大牌坊:天下第一都。
因其“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其北部30公里处即为洪洞。
闻名海内外的明代大移民的出发地就在这里。
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寺旁还设有较大规模的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
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
洪洞县城北,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为唐朝贞观二年所建。
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蔽数亩”。
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寺旁经过,唐宋时期官府在此设立了驿馆,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
”刘中平对记者说。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洪洞县位处晋南临汾盆地,是当时全国的中心地带,是向各地区移民的最佳位置,成本比较低;其次,当时洪洞县地区人口稠密,户均10口人以上,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第三是交通优势,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洪洞县的广济寺旁经过;此外,这里还是晋南的行政中心,设有规模较大的驿馆,具备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组织基础。
” 当时,明朝廷采取的移民办法主要是军屯(将军队迁至某处后就地转民)、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衣物、路费、农具以及承诺免赋役三年等,但更多的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
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导游张小姐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种传说。
“因大家不愿意离乡背土,官府就散布谣言说,‘除了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的不迁,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必须限期迁离。
’于是,人们纷纷拖家带口赶到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调动大批官兵将人们围住,登记在册,全部强制迁徙。
”尽管这个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
据说,民间广为流传的“解手”的说法和“背手”的习惯也是源于这次大移民。
“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人们的手反绑起来,一串一串相互连结。
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
在押送过程中,人们需要大小便时,便央求官兵将手解开,如此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解手’。
”导游张小姐如是说。
山东曾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
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
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这个传说亦不可信,但却饱含了人们对强制移民的痛恨。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祖文化部副部长罗红玲说。
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洪洞大槐树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
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
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
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
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
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
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
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
”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
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
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
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
”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
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
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
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
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
谁知道有关濠江区葛洲村的资料
张恭荣 姓名:张恭荣 性别:男 职务:香港“电讯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香港电信传呼公司”董事长 籍贯:汕头 二十年来,张恭荣一直情怀桑梓,关爱贫困、乐善好施,从不间断地捐出巨资赞助家乡的福利、公益事业,至今总金额已达四千零二十万元。
一九八一年初,张恭荣第一次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汕头达濠探亲,捐资十万元委托村委会每月发补助金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从那以后,二十年来一直没变,至今已增至每月四万多元。
他还出资八十五万元设立“葛洲福利基金”。
农村没有幼儿园,张老先生出资二百八十万元兴建了“葛洲幼稚园”;家乡孩子读书不方便,他捐资四百八十多万元建起“葛洲学校”;看到老人没地方活动,他出资二百六十万元建起“葛洲敬老院”,再捐款三百五十万元建设了供人们活动的“潮光广场”。
听说汕头市区有十一户特困家庭,他予以捐助;看到市聋哑学校寄宿生睡床破旧,他立即捐款三万元解决了购床资金,另加五万元慰问金;汕头市民郑镇海家遭火灾,生活陷入困境,他闻知后上门慰问,雪中送炭;张恭荣更捐出一百二十万在汕头设立了“张恭荣慈善基金”,用于扶危济困。
2001年捐资一千万元兴建的占地三十三亩、建筑面积一万七千多平方米的“张恭荣慈善医院”,将建有住院大楼、康复大楼、医技楼和门诊楼,以及园林式的病人活动区。
在家乡,汕头市政府多次对张恭荣进行表彰:一九九二年授予他“情暖故土、扶贫济困、弘扬美德”的锦旗,一九九七年给他颁发“老有所为奉献奖”,一九九九年又授予他“汕头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张恭荣还被聘请为汕头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多年的善举令他获得“慈善家”之美称,真是当之无愧。
洪洞大槐树的由来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彬县县城南33公里的底店乡牛北村,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堰塞湖。
它形成于明代,这里平均海拔1440米,水面面积370亩,水深约13米,最深处18米,总库容166万立方米。
是陕西较大的高原淡水湖。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四面环山,镶嵌于彬县西庙头林场之中。
景区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湖面波光粼粼,天光云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最神奇的是侍郎胡的水位涝不升,旱不降,湖面冬春不结冰,夏秋无落叶,乃垂钓、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直通景区沿线有五代后周中书令冯晖陵墓、唐代名将樊梨花点将台及丝绸之路古道骆驼巷等景点。
该景区已成为彬县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关于侍郎湖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明朝的时候,彬县出了个侍郎官,这侍郎官专管池塘湖泊。
彬县位于黄土高坡,缺水可是由来已久。
过去深沟挑水可是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后必须做的第一件事。
当时人畜用水都无法保证,更别说灌溉了。
侍郎官是牛堡村的外甥,为了回报家乡,造福桑梓,就动用了无数辆牛车,带回了清洁甘甜的水。
为了方便大家,侍郎神还组织人力在很多村庄人口稠密的地方开挖池塘(我们当地人叫涝池,现在已很少见了),然后注入清洁的湖水,让大家都有充足的水使用,可是他的好心却没有被百姓理解。
由于水很充足,对他带来的水,有的人不知道珍惜,不是在里面洗澡,就是在里面洗衣,孩子还在里边游泳,使本来清洁甘甜的水受到了污染,让侍郎官很是痛心。
他反复教导群众要爱护水源,珍惜用水。
侍郎爷的做法群众不理解,山神不容忍。
山神害怕侍郎爷的声望盖过自己,找茬要赶走侍郎神,叫侍郎神把水带走,甚至还差人决堤放水。
侍郎神被迫无奈,伤心至极,怀着悒郁的心情决定再次迁徙,把水带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夜里,他托梦向群众借用了无数的黄牛车辆,载运湖水。
百姓惊醒后,知道侍郎神要迁湖走了,高原上没水怎么能行呢,多少年没水的苦难日子谁没经历过。
侍郎爷要是走了,大家不是又要为用水受苦了
大家闻讯后,纷纷跪在当道,拦住侍郎的牛车,连声告答。
很急很急~~
被誉为“小九寨”的黄腾峡神秘峡谷漂流,水质一流、风景一流、空气一流,被旅游界人士锁定是目前中国最具吸引力、最刺激、最好玩的漂流。
并得到各旅游同行及广大旅客一的致好评,冠以"漂流之王"之称.2005个被国家水上指定为全国自然水域漂流系列大赛(广东清远)赛区之一,并承办赛事闭幕式. 黄腾峡(景区)漂流,距离市区仅
【第3句】:8公里,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大型\峡谷休闲公园\高级商务所\星级酒店和度假别墅等项目。
全程勇猛漂
【第4句】:8公里,天然猛士漂
【第2句】:8公里,连接观景勇士漂2公里,河道总落差168米,最高落差12米,最长落差近百米,大小落差有130多处,是其他地区漂流无法比拟的.人在水中漂,如在画中游,游人可自由选择不同漂程感受不同的的刺激乐趣,既可享受澎湃刺激又可享受安全漂流,又能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一流水质的无穷魅力;漂过一山又一山,赏过一境又一境.令游人流连忘 返. 的特点:一,河道经专家精心设计,保留其原始风貌;二,河道貌 岸然落差大\\\\多\\\\长\\\\刺激\\\\动感受;三,漂流水质清澈见底;四,峡谷烟雨弥漫,彩虹常见,更具神秘感受;五,漂流途中可观看壮丽瀑布,奇石险峰;六,漂流橡皮艇经改良设计,安全,舒适. 黄腾峡景区以自然生态为主题:山花烂漫,曲水回环,奇石遍野,雾绕群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景;曲径通幽处,风光无限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