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的导游词50字
写一篇关于三原三原的导游词
莲湖公园位于西安市城内莲湖路18号,建在唐代长安城的“承天门”遗址上。
明代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依这里低洼地势引水成池,广种莲花,故名“莲花池”。
1916年辟为公园,称“莲湖公园”,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公园。
经逐步建设,公园环境优美,游乐景点增多,设施不断完善。
公园北门为传统建筑,古朴典雅。
解放前在我国工作的德国林业专家芬茨尔博士病逝后埋葬于莲湖公园。
为了纪念抗战争胜利,曾在公园东大门内建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与汉奸汪精卫夫妇的铁铸跪像。
公园面积60000平方米,水面占公园面积三分之一,一条通道将湖分为两半,北湖种植了荷花,使“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之景色出现在游人面前,南湖片片小舟在湖中荡漾,使游人领略到山水美景。
在北湖的西部还建有一个水上公园--“水上世界”,有高滑梯供游人戏水玩乐。
公园还修有曲桥、假山、亭台楼榭多处。
曲径幽深,加上鸟语花香,使公园颇具园林之盛。
公园还建有儿童游365kUaIle.cN乐场,以及饭店等服务设施,此外还经常举办灯展、花卉、盆景等专题展览。
西安莲湖路的莲湖公园,坐落在唐代宫城承天门遗址上。
明代秦王朱樉取其高低不平地势,引注通济渠水,在此建王府花园。
因开凿人工湖,广植莲花,名叫“莲花池”。
清康熙七年,巡抚贾复汉主持疏浚池泥,并改名“放生池”。
1916年辟为莲湖公园,是免费公园.....
怎么写旅游景点的导游词
虽然说导游词旨在用平时的口头语去为游客讲解,但其实它还是参杂一些模式的。
要想写好导游词,起初我们要做好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目标景点,接下来我们可以实际去景点参观一下,或者到网上去搜集一些资料,这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将景点的特色,形成背景,以及景点背后的故事传说融会贯通。
准备好以上的材料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开始写导游词啦,导游词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导游词的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导游词的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
导游词的分述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
导游词的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
只要抓住这四点内容然后结合之前准备好的材料,灌入一些幽默风趣的语句,那么写一篇成功的导游词就不在话下啦。
介绍李靖故居的导游词100字以内
陕西崇文塔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咸阳城北32公里处泾阳县崇文乡(现位于崇文镇崇文中学后操场)。
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李世达倡导主持下,由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
塔身13层,高
【第87句】:218米。
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塔基至塔顶全用青砖砌成。
为八棱形,底边长9米。
底层为重檐式,在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4字。
最高层为城堡式塔垛,以铜葫芦收顶。
1979年在塔顶部发现8尊铜佛像、菩萨像和天王像等,造型逼真生动,为明代珍品。
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该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耗时19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竣工,修塔人为明刑部尚书、本县人李世达。
咸阳泾阳崇文塔简介 崇文塔坐落在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内,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
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每年修建一层,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竣工。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塔身13层,高817米,系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每层都是八卦悬顶收顶,由塔底至塔顶全用青砖修建。
全部塔身均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9米,周围共计72米。
每层各有四个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中置明代石佛像,或立或坐,形态不一,极为精致生动。
二层内部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
底层是重檐式,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
由塔内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
最高层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城垛,如天气晴朗登塔可以望见西安和华岳、骊山景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塔会期,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第1句】:交通:咸阳乘2路公共汽车到泾阳,西安、咸阳乘汽车到泾阳县城。
【第2句】:门票:3元
【第3句】:开放时间:9:00~18:00
【历史】 崇文宝塔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院内,是中国至高砖塔,历史久远。
此塔距今约360年,为国内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有文管所和专人保护。
崇文塔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
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
【第83句】: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
【结构】 崇文塔身13层,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高
【第83句】:218米,系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每层都是八卦悬顶收顶,崇文塔由塔底至塔顶全用青砖修建。
全部塔身均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9米,周围共计72米。
崇文塔每层各有四个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中置明代石佛像,或立或坐,形态不一,极为精致生动。
二层内部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
底层是重檐式,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
由塔内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
最高层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城垛,如天气晴朗登塔可以望见西安和华岳、骊山景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塔会期,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72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
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为国内砖塔之最,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
崇文塔整体塔身全部用青砖修建,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
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
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
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
每檐角挂有风铃,晨曦月夜之中,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神韵。
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观历历在目之泾、渭二河。
塔顶原有铜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异铜佛像8尊,可惜的是铜盆在关中大旱中1929年后被人击破窃走,小铜佛像也于 1980年被当地小孩子挖出卖铜,幸被县文化单位发现赎回,现存于县博物馆。
过去,最高层曾长有数株常绿柏树,现在已无,第13层即塔顶,系以5米左右之高铜葫芦收顶,颇为雄伟壮观。
【传说】 据说明朝第十二代皇帝万历的宠妃倩倩死了,皇帝听说她的精灵飘到了蓬莱岛,于是传见工部李尚书,让他在离京二十里处,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
这李尚书名崇文,原籍泾阳县。
居官二十多年也末还家,时常思念家乡。
今听要离京(泾)二十里建塔,自然有说不出的高兴。
忙带夫人、女儿星夜赶路。
回乡后,尚书将建塔之事晓喻州、县筹集银两,就立即着手选址,清基。
附近百姓听说李尚书为泾阳造塔,人人欢喜,争着募捐,在泾阳县南数十村庄,建起砖窑(这一带后称窑坊),又有村子专门为建塔磨米面(后称该村为磨子村),数日之间,能工巧匠纷纷而来。
正当运石开基之时,尚书被宣进京,以误领旨意,改“京”为“泾”引起万历震怒,遂被问斩。
消息传到家乡,泾阳人没有一个不为尚书掉泪。
这时匠工中有人说:“如今尚书被害,砖石堆了一河滩,不如干脆为尚书建座纪念塔。
”大伙集于尚书村,你一言,我一语,要夫人拿主意。
尚书有一女儿,叫翠云。
翠云小姐正在痛不欲生,听到乡亲们的议论,她的心被掀动了。
她想,父亲已是不能复生,不如趁着乡亲的心意来完成父亲的愿望,给家乡建一座塔。
她拜别母亲,换上男装,自称为尚书公子,大方、洒脱的风度几乎让人辨认不出。
她暗暗对天发誓,塔不建成,不着女装。
就这样,泾河滩上,又热闹了,运料的、挖基的,人山人海。
翠云好不忙碌,她不时在人群中穿来穿去。
这一天开基地方出现难关,只见塔基已挖下三丈多深,下面全是流沙、淤泥,这样的地质怎能撑起二三十丈的高塔?翠云不禁犯愁起来。
翠云扮男装建塔的精神感动了九天玄女,她给翠云托了一个梦说:“你建这塔,高出世间,泾河滩地恐托不起,特为你召金家八弟兄,他们每人一方,作为基石,这下可万元一失。
”翠云起身一看,坑内果然金光耀眼,忙令众人下坑清除淤泥、流沙,下边便见一块八边青石,周方五六丈,上有八尊铜样的、尺来高的人,石盘中央,刻有四句诗,是:“天心民心,建塔泾滨,孝女感天,名塔崇文”。
大伙一看,老天相助,一个个格外卖力。
日月迅速,不觉已是七年,塔建了七层,离原计划还差四层,原来的银两已经将要用完了。
翠云变卖家中房产,乡人也纷纷捐银,还是入不敷出。
翠云小姐一急之下,自己改换道姑行装,走遍关中募捐银两。
后不到六年就建成了十三层,比原定还多了两层。
接着又在崇文寺塔下的翠云庵正殿内塑了尚书泥像,还特地为九天玄女在塔顶建立金身。
崇文塔建成庆贺之日,泾阳东面,崇文塔周围,简直是人山人海,大伙欢歌起舞快乐无比。
后来,便把塔北一村起名永乐(现为永乐镇)。
【现状】 那个万历帝,当日为与爱妃魂灵相见,却振起子关中民心,修成这拔地三十丈的奇塔,为陕西一大奇观,塔名崇文塔。
每年塔会,游人不绝,人们凭高望远,长安、咸阳、华清、温泉、太白、骊山、昭陵、乾陵全然可见,景象实为壮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