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三星堆导游词1200字

广汉三星堆导游词,一定要写

三星堆导游词    第一展馆 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

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

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

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

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

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

“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

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

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拥戴,取代了杜宇而成为第五代蜀王。

推测蚕丛、柏灌、鱼凫三代是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计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氏则是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

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上看,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宽沿平底器、镂孔圈足器等为主,制作方法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以石制的斧、锛、凿为主,器型小,同时出现了玉璧、玉圭(guī)、玉环等小型礼仪用品。

    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其优点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风防潮性能良好。

房屋面积一般为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左右,估计是公共性质的建筑。

   考古学意义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遗址二至三期文化为代表,大约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一般认为属于古蜀史传说中的鱼凫王时期。

在这个阶段极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ba4)勺等陶器大量出现,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

    从二期开始,三星堆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们修建了城墙,东、西、南三面城墙。

面积近4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

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为居民生活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宫殿区等。

    三星堆古蜀国并没有因为“蜀道难”而与其他地区不相往来,遗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zhāng)、陶盉(hé)、铜牌饰、铜尊等与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在四川彭县竹瓦街发现了商末周初属于中原的铜觯(zhì)和铜尊,很可能是蜀国的军队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周王赏赐给蜀王的战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记载……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说明了古代蜀国是充满开放精神的。

    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转衰时期,大致相当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

    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为主。

在这个时期,某种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废弃,三星堆文明中断了在本地的发展进程。

2001年初,随着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古蜀国的踪迹才显清晰。

金沙遗址的时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遗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学者们认为,自广汉三星堆之后,古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单元 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目前在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形体硕大的陶盆、陶缸、陶罐等,有可能是装粮食的容器,它们器型多、体量大,反映了当时农作物生产的多样性。

家畜饲养,是农业兴旺发达的标尺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家养动物遗骨及猪、羊、马、鸡等动物造型较多,可以想见当时家禽饲养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农副产品也很丰富。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粮食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外,已经有了剩余部分用于酿酒,在这些酒器中,以陶盉和瓶形杯最具特色。

    古蜀地处内陆,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却出土了近5000枚海贝。

按一般的解释,海贝是文明社会初期从事商品交换的原始货币,可见古蜀国与周边地区商贸往来的频繁。

二号祭祀坑中还出土了4枚仿海贝而成的铜贝,这种铜贝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到,它是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金属货币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地与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据考证,先秦时期就已经开通了以成都平原为起点,连接古代中国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的 “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岖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古蜀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正是这种精神与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也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

    第三单元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经受高温烧烤,因此成为各个农业民族的生活用品。

三星堆古蜀国的制陶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三星堆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钵、杯、盏等,它们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

这种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圆锥状,根本放不稳,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类似器座的器物,估计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

    三星堆出土的陶盖纽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从造型上讲,有莲蓬状的,鸡冠花状的,有的还像清真寺的屋顶,盖的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纽的部分则用手工捏塑,充分显示了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三星堆的陶器以朴实无华的特质,再现了古蜀人日常生活的生动画卷,并对三星堆遗址年代的测定及三星堆文化的分期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四单元 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玉石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我国的制玉业就很发达,这一时期以良渚文化玉石器为代表,至商代则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为著名,而三星堆蔚为壮观的玉石器群,又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

    古人认为“美石为玉”,这几块出自遗址北面鸭子河的石料都是古人用来制作玉石器的原料。

三星堆玉石器的石料大部分来自四川茂县、汶川至都江堰一带。

  三星堆成组成套精美绝伦的玉石器充分说明了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商代古蜀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

  三星堆工艺精湛、种类繁多的玉石礼器足以证明三星堆古蜀国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宗教祭祀制度。

    第五单元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夏代的文物,而中国青铜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商周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器正属于这个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的器壁内侧发现了残留的泥芯,即内范,这一点足以证明三星堆青铜器是采用范铸法浇铸成型的。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金器100多件,它们大多属金银二元合金,金的含量一般在85%左右,另外的15%大多为银。

三星堆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过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运用了模压、粘贴、雕刻、镂空等技术。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目众多、形式各异的青铜眼形器。

这种菱形的眼睛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有的由四部分组成,有的由两部分组成,也有完整成型的,从这些数字几何等分上可以看出古蜀先民对数学和几何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眼形器,均有穿孔,应是绑附或钉挂在其他物体上使用的,其用途应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第六单元 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和精神的象征    三星堆的二号祭祀坑中国共产党出土了大大小小8棵青铜神树。

一号神树,虽顶部残断,高度仍达

【第3句】:95米,这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形体最大的古代单件青铜器。

从现代美学角度看,神树造型合理,布局严谨,比例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虽然由多段多节组合而成,并采用了套铸、铆(mǎo)铸、嵌铸等工艺,但仍是一体浑然,称青铜铸造的精品。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宝库中有很多关于神树的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通过比较研究,学者们认为三星堆的神树综合了扶桑、建木、若木的特点和功能,是这三棵神树的复合体。

    在我国西南地区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摇钱树,它们在造型和内涵上与三星堆的神树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继承了三星堆“神树”通天通神的思想。

在我国其它地方出土的树形灯盏同样是树崇拜的思想的一种表现。

    第二展馆 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    序展的主体展品是“人面鸟身”像。

它的原型来自三星堆出土的小铜树树枝上端的造型。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鸟形器物及鸟形图案纹饰。

而古代文献记载的几代蜀王,如柏灌、鱼凫、杜宇等都与鸟有密切关系。

所以,陈列一这个人首鸟身造像作为典型器物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又灵、人神互通的古蜀时代特征。

    第一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1986年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是三星堆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

    一号坑为长方形,口大底小。

坑底长

【第4句】:01米,宽

【第2句】:8米,深

【第1句】:46~

【第1句】:64米,出土时坑口三面有左、中、右三条宽约1米的坑道,呈对称布局向外延伸,推测坑与坑道是同时建成的。

坑内共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

三星堆非常著名的金杖就出自此坑。

    仅一个月后,在一号坑东南方约3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坑。

二号坑也呈长方形,坑口大于坑底,坑底长5米,宽2~

【第2句】:1米,深

【第1句】:4~

【第1句】:68米。

不包括数千枚海贝,二号坑共出土文物800件左右,其中有令世人瞩目的几件大型青铜器,包括宽

【第1句】:38米的青铜纵目面具、高达

【第2句】:62米的青铜立人像及

【第3句】:95米高的青铜神树等。

    这些惊世骇俗的稀世珍宝不可能是私人拥有的器物,而是国家宗庙里才能拥有的礼器、神像。

但这些器物全部都被古人砸碎、焚烧后按一定的先后顺序买入坑中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学者认为两坑是“祭祀坑”。

因为:两坑朝向的一致性和一号坑坑道的存在以及坑内物品的有序摆放,说明两坑不是随意、偶然的产物,而很可能是古蜀国某种祭祀活动留下来的遗存,坑内的物品都是祭品。

砸碎、焚烧和掩埋很可能是当时祭祀的方式。

至于祭祀的原因可能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存亡,比如改朝换代、政权的更替等重大事件。

    三星堆的青铜器以青铜雕像群最为大宗,且最富研究价值。

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权威、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和群体关系。

它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商代青铜人物雕塑的及中国早期关于偶像崇拜的空白。

    三星堆两坑共出土了50多件人头像,这些人头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计是用来佩戴耳环的。

    这件面具高

【第64句】: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

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您不禁要问:它是谁

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和传说中第一代蜀王——蚕从有关。

古籍《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有学者认为“目纵”很可能指的就是眼睛突出。

古人可能有意夸大了祖先的特征,似乎是利用夸张的五官来表现祖先有超人的能力。

    在上古时期,生产力及生产水平低下,物质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讲十分贫乏,人类完全是靠天吃饭,在思维观念方面,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先民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而且非常注重与神的交流,而交流的方式就是通过巫师举行祭祀活动,达到连接天地。

沟通人神的目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模拟的祭祀场景,主体是上方的青铜神坛。

神坛原件高53厘米,这是放大6倍的仿制品。

神坛分三层,底层是圆座和两头平行站立、一正一反的怪兽,当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第二层是圆座和四个面朝外站立的人,手中抱握的杖状物上端已残断,估计是龙蛇之类的东西。

最上一层是四山相连的山形座和呈方斗形的建筑,顶部四角有立鸟,方斗上方中央铸有人面鸟身像。

一般认为神坛上、中、下三层正是古人天、地、人“三界观”最为形象的实物表现。

    三星堆是一个神权色彩及其浓厚的国家,可以说,举行和参加宗教仪式是当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特地模拟了古人祭祀的场景,意在营造一种神秘的色彩,让大家一同感受一下浓厚的古蜀王国祭祀文化的气息

    第二单元:千载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    第一组:天之骄子—戴冠青铜纵目面具    出自二号祭祀坑,在额正中的方孔中补铸有高达68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这件面具的耳和鼻采用嵌铸法铸造,我们可以从面具的背后清楚的看到嵌铸痕迹。

出土时,面具的眼、眉有黛色,口唇涂有朱砂。

其造型之精美使它在各类形象中颇显突出。

    第二组:神形古异—青铜人身形器    二号坑出土,通高

【第46句】:2厘米,形状颇似一个无头无手的人像,用途难测。

他身上满饰图案,倒过来看是两组共五只很像猫头鹰的鸟类造型,鸟的尖喙经变形夸张处理,既尖且长,这件文物该怎样放置,又作何用途,目前尚未确定。

    第三组:日照中天—青铜太阳轮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件青铜轮形器,这是其中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塑造的太阳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岩画和文物中,有关太阳的图案或其纹饰多得不胜枚举,而这件以青铜的实物形态来表现太阳的却是很少见的,这些太阳轮上均有小孔,估计是要把他们钉挂起来,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

    第四组: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    出自二号祭祀坑,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

【第2句】: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

【第1句】:72米。

这座人像表现得应当是一位领袖的形象,他头上戴着高冠,脚上戴镯。

身穿三层衣服,最里的也是最长的衣服两摆下垂,如同今天燕尾服。

衣服上还有龙纹,可能就是最早的“龙袍”。

人像胸前佩带方格纹带饰,当是“法带”一类显示权威的标志。

人像的手势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两只手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势

还是拿着什么东西

拿的是一件物品

还是两手各拿一件

目前有着不同的猜测,还很难确定。

学者估计青铜大立人像应当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为一身、最具权威的领袖人物”。

    第五组:金面使者—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金面罩是用金皮捶拓而成,依头像造型,贴在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二号坑共出土戴金面罩人头像4件,大小形状与普通人头像相当,但由于戴了金面罩,使这几件人头像在数十件人头像中颇显尊贵。

金面罩象征的是地位还是代表不同的肤色,学术界尚无定论。

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以黄金为尊,并将其用于祭祀活动了。

    第六组:凤鸟翔云—青铜鸟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以集群形式展现的动物造型,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

    鸟和鸟形饰一般是一些大型器物的附件或装饰物。

鸟与蜀族有极大的关系,几代都以鸟为名,鸟崇拜之风在古蜀可谓兴盛。

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崇拜太阳就是祈求丰收。

    第七组:龙蛇腾飞—青铜龙、蛇    这件爬龙柱形器出自一号祭祀坑,高41厘米,龙的前爪爬在器顶上,身尾贴于器壁,后爪紧抓器壁两侧,尾巴上卷,从头部的犄角和胡子来看,酷似山羊。

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这件龙柱形器做工精美,可见在古蜀人的眼中也是地位崇高,颇具神威的灵物。

    青铜蛇三角形的脑袋微微上昂,长着一双勾云纹的眼睛,身上有菱形纹和鳞甲,背部有残断的羽翅。

蛇颈部和腹部又环纽,估计原来蛇原来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受人顶礼膜拜的。

    第八组:雄杰灵怪—青铜鸟脚人像、顶尊人像、大象头冠人像    鸟脚人像 残高

【第81句】:2厘米,分为两部分,下部鸟高50厘米,上部人身残高

【第31句】:2厘米,人像穿紧身短裙,上部的人腿粗硕健壮,鸟爪强劲有力的钳住下面的鸟头,鸟的造型极为抽象,大大的眼睛,弯弯的勾喙,从颈部变成蛇、龙等动物的尾巴,估计这件器物的上半身散落在其他的地方而没有埋入坑中。

这件器物反映的可能也是一个“人神合体”的形象。

    大象头冠人像 二号祭祀坑出土,残高40厘米,人像下部残断,遗憾的是与前面介绍的鸟脚人像接不上。

人像头上的冠饰很像大象的头部,两侧高耸着耳朵,中间卷曲的是象鼻子,象口有小圆孔,可能是原来安装附件的,口部两侧有太阳纹,人像的手势与大立人像的非常相似,但是两手的位置要错开些,右手的小拇指翘着,这种手势会不会是某种作法的姿势呢

    顶尊跪坐人像 通高15厘米,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穿一短裙,头顶一带盖圆钮双手上举的护尊,跪在一个山形座上。

它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以尊为礼器进行祭祀的具体用法。

    第九组:天鸡唤日—青铜雄鸡    出自二号祭祀坑,高

【第40句】:3厘米其造型风格颇为写实,与三星堆众多抽象艺术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件铜鸡不是一般的家禽,可能正是古人心目中呼唤日出、呼唤光明的“天鸡“的形象。

    第十组:精气长存—青铜大鸟头    出自二号祭祀坑,高

【第40句】:3厘米,出土时在它的勾喙口缝和眼珠周围还涂有红色的朱砂,这只鸟头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弯钩状的喙。

古代传说中的蜀王柏灌、鱼凫、杜宇都以鸟命名,可见古蜀族与鸟的关系极为密切, “凫”指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水鸟鸬鹚,即鱼鹰。

不少学者认为三星堆与鱼凫王的关系最为密切,大鸟头与鱼鹰的造型十分接近,从颈部的四个圆孔来看,估计是固定在神庙建筑或者其他物体之上,作为蜀王鱼凫的象征和标志使用的。

    第三单元:三星永耀—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    第一组 名扬四海——三星堆在海内外的影响    1986年三星堆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上千件文物宝藏的出土,震惊世界,正如张爱萍将军题词所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中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首席中国考古学专家杰西卡。

罗森感叹道:“这些发现看来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    1993年,三星堆部分文物开始远渡重洋,走向世界,先后赴瑞士、德国、英国、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观者如潮。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后,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朱鎔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曾庆红、黄菊等先后到博物馆参观,中外知名学者、国外友人来馆参观后,对三星堆的文物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组 辉映学林——三星堆在学术界的地位    三星堆这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在学术界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中国及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具有考古学及历史学方面的价值,还涉及艺术、宗教、民族、神话等领域,它从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双重角度,成为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和社会形态演进的范例,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三星堆的价值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三星堆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将与日俱增。

    第三组 心路历程----三星堆的发现发掘经过    1929年春的一天,广汉南兴镇月亮湾一名叫燕道诚的农民祖孙三人在自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挖水沟准备引水灌溉的时候,发现了四百余件玉石器,他们将这些玉石器分散埋在住房四周,一年以后才取出一部分馈赠亲友。

    后来这些器物出现在古董市场上,又辗转流传到了华西大学博物馆,1934年春天,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和馆员林名均率考古队前来广汉进行发掘,由于当时不稳定的社会治安使发掘工作不得不在10天后便告结束,但出土各种玉石器、陶器等600余件。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带文化遗存的正式发掘。

郭沫若先生盛赞葛、林等为“华西科学考古的先锋队”,并认为这一工作将产生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数代考古工作者们继续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50年代,以四川考古学的奠基人、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为代表的四川考古界几次到广汉三星堆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并动员燕道诚老人捐出了其珍藏了20多年的一部分玉石器。

60年代以后,三星堆考古进入新的阶段,在数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冯汉骥先生预言道:“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以后情况的发展,完全印证了他的预见。

    80年代,三星堆的考古进入大规模的连续科学发掘阶段。

1980年,四川考古界认定三星堆是一处重要遗址。

1980-1981年,“三星堆遗址”命名被正式提出并引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概念。

1982年-1984年,考古工作队在三星堆一带找到了大量文化堆积层,并探明遗址总面积为四平方公里。

1986年,三星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开始,令世人震惊的一、二号祭祀坑分别于7月、8月出土,至此,叩击了数十年的古蜀历史的大门终于开启,几代考古学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几代考古学人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前赴后继的探幽发微,使这支已经淹没数千年的古代文物精华被正式发现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星堆遗址与河南安阳殷墟,成为我国考古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遗址发掘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收获最为丰富的两大范例。

    第四组 千古之谜——三星堆及古蜀历史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尽管研究者众多并且多有建树,但仍有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悬而未决,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

    如:    三星堆文化究竟源自何处

    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归根何处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怎样的

    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消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坑器物的掩埋

    陶器上的符号是什么含义

    诸如这样的的问题在三星堆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相信随着三星堆考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古蜀国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撩开,三星堆的解谜也期待着您的关注与参与

求成都旅游景点介绍

好多了

【第1句】:市内:锦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

【第2句】:市外:青城前\\\/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天台山、各种古镇(洛带、平乐等等)

乔家大院民俗专题导游词

历史文化: 蜀文化从四五前的新石器时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

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

”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

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文人荟萃,英才辈出,中国已故川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除诗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词赋家杨雄、司马相如、诗人李白、文学家苏轼以外,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都在四川长期生活过。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文学创作的繁荣,带动了四川古代印刷业的发展。

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业就与京城长安齐名,成为全国最繁荣、最重要的印刷中心。

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书业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

川茶文化: 《神农本草》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从此,茶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茶的利用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久远,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四川,作为茶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一、关于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指以茶这一饮品为中心,折射出的与之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茶的种植、研制、开发,茶具的生产、加工,特殊茶风俗的形成,以及与其它文化的现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种艺术等。

就此定义而看,茶文化包罗万象,本文就将川茶、四川茶具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关于川茶 l、川茶历史悠久,是我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怕就将追溯到四川。

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它地方已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而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那么在秦汉年间的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

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

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第2句】:川茶小有名气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

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

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

三、关于茶具

【第1句】:四川出产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茶具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者所亲睐。

由于制作材料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而就四川范围来讲主要出产的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个类别。

白瓷: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

大邑生产的白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发展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靓典雅,不仅得到国内人士的喜爱,还远销海外。

四川大邑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安徽祁门并列为中国白瓷茶具的四大产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闻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质坚、釉色饱满、色泽静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

陶瓷釉面有纹片,纹片开头多样,大小相间,此称文武片;也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另外还有蟹瓜纹、牛毛纹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别具风格的纹饰图样是由于釉面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黑瓷:中国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广元和福建安的为上等。

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能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以斗茶最为适宜。

北宋蔡襄《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黑盏绀黑,纹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独特之处,四川广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饰上与建安都不相上下。

【第2句】:四川的土茶具---盖碗杯 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

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

崔宁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拔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漫漫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徐徐饮入,稍作停顿,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

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盖碗茶流传于民间后,更丰富了其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语。

茶盖翻转在茶沿旁,要求续水、加汤;茶盖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马回来;茶盖翻转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结帐走了。

自盖碗茶的问世,三件头迅速风糜全国,四川人对茶具的喜爱也逐渐由阳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转化为下里巴人的盖碗杯,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

而饮茶的风俗也为更多人所接受,茶馆在四川的数量也可谓是甲天下。

参考文献: 〔1〕张世英等《成都掌故》---天府风情艺坛春秋成都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 〔2〕陈世松《天下四川入》---天府心态剖析四川人民出版杜1999年出版 〔3〕俞永明《说茶饮茶》金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小丁《四川导游词》---川茶与成都茶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川菜文化: 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肴之一,它与粤菜、鲁菜、淮扬菜共同组成中国的四大菜系。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郁的菜系,具有烹饪取材的广泛性、调味变化的多样性和众多菜式的适应性等长处和优势。

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善用麻辣著称。

辣椒(四川俗称海椒),自从传入中原以后,川菜就与中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川人及川菜厨师对辣椒的使用,方法之多、运用之巧,是其它菜系所不及的。

川人使用辣椒有时作为主料,有时作为配料,更多时候是作为调料使用。

其鲜—经辣椒的加工制品种类之多,堪称全国之首。

常见的有干辣椒、辣椒粉、豆瓣酱、泡辣椒、水红辣椒、熟椒油、糍粑辣椒等等。

厨师则根据不同的菜式选择使用不同的辣椒调味品。

如鱼香味,离不了泡红辣椒,因为它除了具有辣椒素外,还有四川泡菜的特殊香味。

做家常味,就必须使用四川特产的郫县豆瓣,这种豆瓣酱味纯正而鲜香。

又如宫保鸡丁、陈皮鸡等,就非用干辣椒不可,因干辣椒的香辣味经炝入主料后给人辣而不烈的感觉,回味悠长。

再如著名的麻婆豆腐,则需同时合用郫县豆瓣和辣椒粉,将二者的长处集中于一道菜,合其色香味的特色更加突出。

川菜诚不可无辣,却绝非逢菜必辣。

川菜是当麻则麻,当辣才辣。

相当部分川菜品种是既不辣更不麻的。

川菜厨师配品,讲究浓淡交错,疏密得宜,疾中有徐,紧凑中有平缓。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化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

筵席菜多是采用山珍海味,配上时令鲜蔬构成,比较讲究菜肴的工艺性。

其辣味菜较少。

大众化餐菜菜式多种多样,以小煎小炒为主,其味道多以辣味等浓烈滋味为主。

家常风味菜肴植根于寻常百姓之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家居风味,取材广泛,操作简单,用味灵活,家喻户晓。

火锅:常见的有红汤(麻辣)、白汤(咸鲜)两类。

也有使用鸳鸯锅,同励红汤、白汤两种。

适应性较广,可供烫食的原料有数百种。

川菜传统的火锅为毛肚火锅,最讲究的火锅为菊花火锅。

四川红汤火锅作为川菜,是近年十分流行的一种特殊风味的美食,它的影响力遍及全国,其特殊魅力吸引了无数食客。

不少人对它又怕又爱,辣得直冒汗,烫得直哈气,却很少有人打退堂鼓,有的因此而上瘾。

红汤火锅讲究突出辣与麻,但它却非常注重“诸味”的调和,使之具有辣而不燥,麻而不烈,进口味浓,回味醇和不伤肠胃的特点。

川味小吃多以米、面、杂粮制作而成,以精巧玲珑,调味讲究,经济实惠为特色。

许多有名的小吃,发源于旧时城镇沿街叫卖的小贩,历经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如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珍珠丸子、夫妻肺片等具有“中华老字号”招牌的专业店。

四川小吃以成都为中心,能发展到今天的知名度,确凝聚着许多创制者和厨师的聪明智慧。

同样的水饺,川厨将钟水饺做得精致小巧。

50克面粉做成10来个水饺,皮薄馅嫩,成品浇上红油、蒜泥、复制酱油等调料,风味迥然不同。

同样是面钉,而四川的担担面,在勾兑10种调料的基础上,配以特产的芽菜粒,炒得栈香的肉臊,入口鲜香,诱人食欲。

其它如蛋烘糕、凌汤圆、卤肉夹锅盔等数十种四川小吃,也十分脍炙人口,受人喜爱。

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邦(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邦(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为代表的说法。

地区不同,川菜的风味也略有差异。

例如:成都地区口味较温和,重庆地区较为浓烈,而自贡、宜宾介于二者之间。

在中国几大菜系中,川菜味别之多,是无与伦比的。

鱼香、家常、怪味、麻辣等二十多种风味各异的复合味型构成了川菜菜肴中品种变化大小,滋味高低起伏,浓淡相宜的独特风味。

川菜常见复合味型的特征有--鱼香味:汁色红亮,咸鲜、香辣、甜酸味兼之,姜葱蒜味突出麻辣味,色泽红亮,麻辣咸香、味厚爽口。

红油味:色泽红亮,咸、鲜、辣、香,回味略甜。

怪味:汁色浅黄,咸、甜、酸、辣、麻、鲜、香各味兼备而协调,味汁较浓稠。

椒麻味:汁色浅黄,咸鲜醇厚,香麻俱重。

酸辣味:色泽红亮,汁酸带辣,咸、鲜、香味可口。

家常味:色泽红亮,咸、鲜、微辣。

姜汁味:姜味浓郁,咸中带酸,酸而不酷,清香爽口。

荔枝味:色泽金黄,咸鲜为主,略带酸甜。

糖醋味:色泽金黄,味汁浓稠,甜酸味浓,回味咸鲜。

蒜泥味:汁色红泣,蒜味浓郁,咸鲜味厚,略带香辣,汁水有一定浓稠度。

麻酱味:咸鲜醇正,芝麻酱香,浓淡、稀稠适度。

芥末味:汁色黄,咸酸鲜香,“冲”味浓郁。

川酒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最早的国家。

自酒诞生的那天起,它便以独特的方式浸润着整个社会,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国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以五粮春、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酒等“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白酒,几乎占了全国名酒的40%,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考察研究川酒的历史,对认识古代酒文化的形成,促进白酒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酿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酒。

到了商代中期,中国人将曲、蘖分离,单独制曲酿酒,实现了酿酒工艺上的重大突破。

在商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酒器就占了40%的比重。

由此可见,这时的酒对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星堆”见证川酒始于汉代四川酿酒历史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

但随着20世纪大量文物出土,遂日渐清晰。

1959年和1980年,彭县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尊、觯等酒器10多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

1976年,绵竹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145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