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导游词
写一篇关于介绍三峡的导游词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
【第1句】: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
【第2句】: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
【第3句】: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三峡绝对是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般的手笔率性挥洒,浓淡干湿,新奇秀美,另你目不暇接:浓绿的江水在悬崖峭壁的抚慰下显得舒贴而畅快,似乎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那张扬的个性,在回望的眼神里掩藏的并不刻意,充满了调皮,随时都在积蓄力量,随时都想一跃而起,脱身奔跑・群山万壑,重峦叠嶂・两岸峭壁,或白或灰,或干或湿,时而大开大合,时而仰面耸立,留给你丰富的想象空间:当你心怀虔诚,它就是安详的菩萨;当你豪情满怀,它就是扬蹄的骏马;当你柔情蜜意,它就是梳发的美女・那临江而立的不就是一扇扇画屏吗
那个硕大的脚印,也只有神仙才能留下,他肯定是急着赤脚而上,要将那绝顶上的风光一览无余・那峭壁上的栈道遗迹,逶迤悠远,给你无尽的思绪:峨冠博带的屈子低头吟哦了吗
美貌如画的昭君舞袖浣纱了吗
亭亭玉立的神女峰,或神情孤寂,或凝神注目,是在远眺山外斜阳,还是在祝福脚下行船,只有飘带似的云雾和穿流不息的江水在见证这个千古绝唱。
在这些想象的边缘,都被浓浓的绿色包裹着。
这时候,你最心急的是想象力缺乏。
365kUaIlE.cn你只有一动不动地凝神细观,不敢有一丝的疏忽。
否则,又一幅神奇的山水画就会失之交臂。
宜昌的城市精神是什么
一是开放包容的精神才讲到是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城古往今来很多文化在这里集聚淀、融合,便形成了宜昌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只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宜昌才能进一步发展。
二是团结求实的精神。
宜昌的团结求实精神在过去一直有表现,在现在更有一些表现。
刚才提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包括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大项目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层面对团结求实强调得非常多,也得到了全市400万人民的认可。
三是求索创新的精神,也就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屈原的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我们宜昌人自己非常推崇的精神。
创新精神、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宜昌发展的动力,不断的求索创新使宜昌成为创新型城市,是宜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永远的支撑。
这方面要不断的发扬光大。
关于万州移民纪念馆的作文
三峡移民纪念馆将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物品、雕塑、艺术装置等形式,构建一个三峡移民集体记忆空间,完整记录三峡库区历史。
三峡移民纪念馆将划分为基本、专题和临时陈列三大板块。
三峡移民纪念馆基本陈列板块以移民迁建历程为基本结构,具体分为缘起、故乡、迁移、他们、新家、精神等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让观众亲历三峡移民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体味三峡大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的破解过程,以及三峡大移民是如何带动三峡地区发展的。
三峡移民纪念馆专题陈列板块分为千秋三峡、三峡艺术两个展厅。
千秋三峡分为地质三峡、战略要冲、神秘三峡、巴盐与盐巴、万商之城等五个专题,将对三峡库区淹没城镇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进行片段复原,让观众直观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用百万移民签名制作成的长江三峡的装置艺术品是其中亮点之一。
三峡移民纪念馆三峡艺术板块则分为诗境三峡、画意三峡、艺术三峡、影像三峡等四个专题,收集以三峡为题的诗歌、书法、绘画、平面设计、装置艺术等艺术作品。
重庆概况导游词
你好我们老师给我们介绍重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具体的我不记得了哈,但是他是从重庆是巴渝文化名城开始说起,之后讲重庆之最,比如说:人类最早的祖先——巫山人 巴渝地区最古老的部落国家——巫咸国 旧石器时代最好的见证——铜梁文化三峡库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高家镇遗址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大溪文化世界罕见的“通史”式遗址——中坝遗址举世称奇的战国时代墓群——小田溪巴人墓群 最早的重庆居民——巴人 巴人——最重庆最早的古国——巴国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中国最古老的盐井——云阳白兔井重庆城市规模的第一次形成——江州城重庆第一次设置的省级政体——巴郡重庆第一次设州置——楚州第一次确切记载重庆长江发洪水的史书——《新唐书•地理志》重庆最早的名字——重庆府最完整最坚固的重庆城池——明代重庆城墙重庆最早的史志——《重庆府志》重庆历史上时间持续最长的战争——钓鱼城之战重庆建立的第一个农民国家政权——明玉珍大夏国
青龙瀑布导游词四百字左右
再说长江解说词 第一集大江巨变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
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纪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
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
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
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
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画面的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
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
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
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
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
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
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
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
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
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
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
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
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
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
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
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
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
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
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
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
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
【第2句】: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
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
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
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
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
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
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
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
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
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
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
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
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
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
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
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
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
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
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
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
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
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
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
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
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
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
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
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
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
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
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
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
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
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
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
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
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
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
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
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
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
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
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
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
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
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
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
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
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
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
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
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
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
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
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
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
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
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
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
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
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
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
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
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
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
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18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