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街的导游词
介绍南通某一景点旳导游词二百个字
嗨,大家好
我是导游XXX
狼山风景区位于南通城南六公里长江沿岸的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包括啬园)合称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几座山虽不甚高,但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却十分引人注目。
它们玲珑娇小,秀丽多资,千百年来,为多少文人墨客所赞颂。
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游狼山,欣然命笔“第一山”;大文学家王安石游狼山后,也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赞叹。
在山下,有鉴真东渡纪念馆、骆宾王衣冠冢、张謇墓--啬园等景点。
狼山旅游度假区以此山水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依托,正在建设一个融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保健、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
狼山风光可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山前以佛教禅寺为特色;山后以山石、岩洞为主体,寺院总称为广教禅寺,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广教寺建于唐总章年间,迄今已一千多年历史,殿宇雄丽,气势恢宏,因奉祀“大势至佛”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g。
狼山名胜古迹众多,法堂内陈列着艺术珍品十八高僧瓷砖壁画。
拾级而上,金刚殿、大悲殿、藏经楼、三贤祠、葵竹山房,直至山颠的大观台、圆通宝殿、千年古塔、大圣殿栉比鳞次,加上星罗棋步、如珠宝串缀“平倭碑”、“白雅雨烈士墓”、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以及康熙御书碑亭等令人目不暇接。
北麓园在狼山北坡的悬崖之下,这里山石奇绝,峭壁兀立,有鬼斧神工之妙
狼山的峰、岩、洞、石属此处最负盛名。
江边黄泥山与马鞍山以其奇特的地貌,峥嵘崛兀的山石,斧砍刀般的悬崖,雄视大江开阔的视野,使它格外为游人所垂青。
龙爪岩在黄泥山的西首,这一带三面江水环抱,一壁青山屏立。
这里也更是欣赏夕阳晚霞绝佳之处。
五山面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珑娇小,秀丽多姿。
它扼江控海、地处险要,古称“江海锁钥”;宋代书法家米芾(元章)题赠狼山为“第一山”。
登临狼山,放眼大江东去,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而泛舟江流,五山则又如同一幅山色空朦的水墨画,一尊精美绝伦的水石盆景。
五山拱北,狼山居中,狼山又称“紫琅山”,海拔10
【第4句】:8米,面积18公顷,为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它挺拔俊秀,南畅北出。
山顶以佛殿禅寺为主体,统称广教禅寺。
广教禅寺始建于唐总章年间,殿宇雄伟,建筑布局疏密有致,自山脚仰望,恰似一条倒悬的巨龙,隐现在雾嵌山岚与古木葱茏之中, “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1983年改建而成,堂内有十八高僧瓷砖壁画。
殿中“十指成林”匾额,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遗墨。
“葵竹山房”位于南坡山腰,依山取势,深邃幽静,是庭院园林建筑中的佳作,被收入《江南园林图录》。
院内二十余处景点,一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
山下大江奔腾,烟波浩淼,鸥飞凫浮,田野阡陌,山门前石柱刻写的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不由人忘情释忧。
支云塔是狼山的最高建筑,建于宋,塔高
【第38句】:6米,砖木结构,五级四层,朱栏黄瓦,昂首云天。
古诗赞云:“空塔支青云,去天五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狼山以西,为马鞍山、黄泥山,至今依然半临江水。
马鞍山东岭有“望虞楼”,是张謇为怀念其恩师而建。
1982年在张謇“梅宅”旧址附近所建的“梅林春晓”,是一座亭阁环峙、回廊相连的江南庭园式的建筑。
黄泥山山虽不高,但峰如雄狮盘踞,矶若猛虎嶙峋,大江落日,在这里尽得风流。
军山、剑山位于狼峰东南。
狼山北麓园在山北绝壁之下,辟建于1956年。
这里奇石嵯峨,溪水潺潺,巧借自然风光,广植花卉树木,构筑亭楼轩阁。
榆次县衙导游词大全
内乡县衙景区讲解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即公元1304年,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建筑群。
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家衙门博物馆。
所以文物界有“天下第一衙”的称呼。
内乡县衙是封建社会时期内乡县的行政公署,它的布局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游览。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县衙的首部建筑——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照壁的正中是一个形式麒麟的怪兽“贪”,它脚踏元宝、如意、珊瑚、玉环,旁有摇钱树和灵芝等人间珍宝,但仍不满足,后来在海边看到海上日出,又妄图吞食太阳,结果葬身海底。
该雕刻告诉官员不要贪赃枉法,也教育人们,不要贪得无厌。
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它对面的牌坊——“宣化坊”,南面书有“菊坛古治”楷书,北面书有“宣化”二字,是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知县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内乡县衙的大门,县衙的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喊冤鼓 ”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
我们进入后可以看到从大门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间有道门名叫“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
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行为应为民之表率。
仪门平常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或高官到来时方可打开,并规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
仪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进去时常开着,供人们的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做“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刑,所以旧城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朋友们,过了西门您看到的这座高大壮观的建筑就是县衙的大堂了。
大堂也叫正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大堂抱柱上有一幅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中央的设施叫“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
暖阁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边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
绿头签是捕签,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
正面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名如日月,青似海水。
图上的飞鸟叫“白鹇鸟”,是正五品官的标志,过去一般的县设的是七品县令,不设暖阁,而内乡过去统辖的区域较大,包括现在的西峡全景,淅川东南的部分乡镇,所以再内乡县衙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
清代的知县审案的时候,由东侧走上暖阁,然后原被告才能被带上来,跪在堂前的跪石上,东边正方形的为原告石,西边长方形为被告石,因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这里的被告石比原告石要长一些。
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行、工房。
六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机构。
在二堂了解过琴治的典故后,我们便进入三堂。
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如果审的案件涉及机密的话,也是在这里审理。
县衙所有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这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衣官。
”这幅对联是清康熙19年内向知县高以永自撰。
上联说的是:为官吃的、穿的、用的,全是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当官的千万不能倚仗权势欺压百姓,自己也是百姓一员啊
下联是说:得到一任的官职,不能自恃高贵为了给百姓做主即使得罪了上司,丢掉乌纱帽,也不算什么耻辱的事情,不要当个地方官起不了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内向县衙时对这幅楹联所阐的官于民的辩证关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好了游客朋友们,下面留给大家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片刻休息之后,xx将继续带大家参观内向县衙的其它建筑。
京九线过哪些站?
京九铁路 - 车站 北京局:北京西、、固安、牛驼、霸州、文安、、河间西、肃宁阳、深州、衡水、枣强、大营镇、南宫东、清河城、临西; 济南局:临清、聊城北、聊城、阳谷、台前、梁山、郓城、鄄城、荷泽、定陶、曹县;郑州局:商丘、商丘南;上海局:王楼、亳州、三堂集、阜阳、阜南; 武汉局:淮滨、潢川、新县、麻城、周铁岗、团风、黄州、朱店、浠水、横车、蕲春、栗木、武穴、蔡山; 南昌局:孔垄、小池口、九江、九江西、庐山、马回岭、德安、共青城、军山、杨家岭、永修、新祺周、乐化、南昌、莲塘、横岗、向塘、三江镇、张巷、丰城南、樟树东、大洋洲、新干、峡江、八都、醪桥、吉水、吉安、吉安南、泰和、冠朝、沙村、营盘上、高兴镇、兴国、龙口、南塘镇、赣县、赣州东、赣州、赣州南、南康、龙回、信丰、铁石口、小江、龙南、关西、定南;广铁集团:和平、龙川、河源、惠州、惠州西、东莞东、东莞、樟木头、平湖、布吉、深圳。
香港 九龙红磡车站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楼”。
风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
【第1句】: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
【第14句】: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
【第1句】: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
【第1句】: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52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