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三苏祠英语导游词

带个美国人参观眉山三苏祠,怎样用英语介绍

Today,we"ll visit a place of interest in Meishan which is called Three-Su Temple.Why it is called Three-Su Temple?Because in Song Dynasty ,the famous poetsSu Xun、Su che、Sushi lived here.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ree-SU Temple garden is according to the Three-SU culture, which requires a harmony of layout regards to regulation and nature。

三苏祠导游词

你到51导游词网找下吧。

有的

很多

三苏祠景点:木假山堂导游讲解词。

眉山祠导游词: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

祠位于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

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

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

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

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

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

正殿有苏洵、苏轼、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

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

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

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365kUaIlE.cn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

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

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

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

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

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

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盘陀塑像。

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

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

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的好文章。

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1037——1101),字,号东坡,苏洵之子。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

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

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

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

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苏轼之弟。

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又同试制策,因直言入四等。

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因与王安石下放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其兄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后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循州。

徽宗赵佶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颖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近十年。

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

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游览三苏祠感悟

游览三苏祠感悟 我们乘车去游览三苏坟,三苏坟既是北宋文豪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之墓,它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

我们风尘仆仆下了摩托车,首先来到了 旅游景点广庆寺,步入广庆寺便见松柏苍翠,竹林掩映,清净而幽雅,东侧钟楼 晨钟高悬,西侧鼓楼硕鼓悬空,好奇的游人间或敲打着晨钟与暮鼓之声打破了寺 院的寂静,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穿过广庆寺便是三苏祠,祠内三苏的塑像是从 元代留传下来,至今完好无损实在不宜,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导游讲:文 革期间这座寺院曾被改为学校,教师们深知这座文物塑像的重要,便砌了一道夹 墙并在夹墙上贴了的画像,方才使这一文物得以幸存。

塑像的两侧墙边各竖 立一块墓碑,乃是苏辙次子苏仲南及儿媳黄氏的墓志铭,正是有了这两块墓碑的 记载,才结束三苏坟的多处争议,终使郏县的三苏坟得以确证。

三苏祠的东西厢房裱有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贬黄洲后 自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他历任北宋四代朝廷,做了四十年的命官,先 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二十余种官位,期间仕途坎坷多次被 贬,即使受到政敌的,他仍然是:虽废业未忘为国家虑。

看了苏轼的生平简介, 使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爱民的贤明的官员,正是他那文人的气质与豁达豪放的风度, 才会有时挥毫而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 磅礴的千古绝唱。

怀着对三苏的崇仰,我们徒步来到三苏坟墓地,这里绿意盈野幽静安宁,这 样的环境对于三位大文豪着实是一处绝好的灵魂栖泊地。

东西两侧各为苏轼与苏 辙之墓,中间是其父苏洵的衣冠墓,衣冠墓是后人为圆三苏坟而造,站在三苏坟 前不禁感慨万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抗拒自然规律,每个风尘身躯迟早都将化 为一掊黄土,然而文学家的精神却已穿越时空,将永远感召激励着后人。

三苏祠在什么地方

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三苏祠在哪﹖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

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

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

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最为大雅。

    历史  宋代,三苏祠为三苏父子故居。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

  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田分二沟:其近宅者归苏祠,以赡僧”。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

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维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

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监考举子。

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

此楼始建于南宋,因陆游登临此楼拜遗像并赋诗赞誉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此楼有前国防部长张爱萍1983年题匾。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进驻三苏祠,将其作为司令部。

在此期间,陈筹资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

至今,祠堂个别方墙等存有民国建筑风格的一些痕迹。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林森曾为“三苏公园”题匾。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后督办刘为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

七月,主席刘湘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

八月,委员长蒋中正签署的“保护三苏祠布告碑”又立于三苏祠。

蒋中正在碑文中赞:“(三苏祠)较之武乡遗庙、工部草堂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9年解放后,三苏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0年初,县文化馆成立,兼管三苏祠事务。

  1954年10月,文化馆向上级申报《眉山县文化馆培修三苏祠内部计划》,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转“暂不培修”。

  1956年8月,眉山县成立了三苏公园修建委员会。

9月开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上级调赠、、省图书馆、省博物馆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苏祠。

国庆期间陈列正式对外展出,并接待首批原苏联专家。

  1979年,三苏纪念馆更名为眉山县三苏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在三苏祠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1984年,由四川省编制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局批准,将眉山县三苏文管所更名为四川省眉山三苏博物馆。

  1997年,眉山重新设立地委、行署。

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为地级市。

6月,三苏祠被省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2001年7月,三苏博物馆上划市级管理,隶属于眉山市文体局。

2003年11月,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

  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

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

陈列手段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手法,集多媒体、触摸屏、硅胶腊像、三维动画等场景。

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苏祠的历史沿革

中国有哪些名山大川,都有些什么特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黄山 安徽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人文旅游探险王牌景观: 古人早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风景之美,令人难忘。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四绝,无不灵动妙... 庐山 江西 九江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探险森林地理位置: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王牌景观 :云海、瀑布和绝壁为庐山三绝... 泰山 山东 泰安特色:山岳名山大川登山探险人文旅游自然风景: 泰山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为中国十大名山之首。

每个到泰山的人,都希望看到泰山日出。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天上霞光万道,红云朵朵,这种奇异的... 武夷山 福建 南平特色:山岳名山大川探险保护区海鲜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撤县建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 长白山 吉林 白山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自然风光森林长白山是我国与五岳齐名、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位于欧亚... 华山 陕西 渭南特色:山岳名山大川登山探险宗教景点概况: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景观特点: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 峨眉山 四川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雪山自然风光景区概况: 峨眉山和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中国四大佛山。

景观特色: 峨眉山不仅以秀丽的景色名扬四海,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更使其久盛不衰。

峨眉山... 五台山 山西 忻州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森林自然风光景区美誉: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世人赞之:“五台归来不看庙”。

景点特色: 五台山历来是避暑胜地,有“清凉... 香山 北京 特色:山岳名山大川秋季旅游登山探险景区概述: 香山位于北京郊区西山东麓,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名列清代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景点特色: 香山红叶最为著名,每到秋... 普陀山 浙江 舟山特色:山岳名山大川宗教海鲜人文旅游景点介绍: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溶汇一起,成了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

当地特... 雁荡山 浙江 温州特色:山岳名山大川探险海鲜浪漫地理位置: 雁荡山坐落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境内,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景区介绍: 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而山... 井冈山 江西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人文旅游美食景区概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1年又被评为中国旅游... 衡山 湖南 衡阳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森林自然风光景区概况: 衡山是五岳之南岳,因其所处之地气候条件教其他四岳为好,景色秀丽,因而获得“南岳独秀”的美名。

景区特色: 南岳之秀,在于无山不绿... 九华山 安徽 池州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自然风光森林景区概述: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诗仙李白赞其九峰秀如莲花,有“灵山开九华”之吟,故得名“九华”,有“莲... 乐山 四川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探险人文旅游景区概况: 乐山大佛、凌云寺、三苏祠、千佛岩、罗城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距成都一百六十余公里,乐山建治的历史可上溯两千多年。

西汉称南安,... 青城山 四川 成都特色:山岳名山大川登山探险人文旅游景区概况: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风景区内,山上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 武当山 湖北 十堰特色:城市山岳名山大川自然风光森林景区概述 :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是道教名山,又是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当地特点 :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l... 崂山 山东 青岛特色:山岳名山大川登山探险海鲜景区概况: 崂山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

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当地特色: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ldqu... 检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54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