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三分钟湘西坪朗村导游词

为湘西茶铜写一篇导游词

黄金茶是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有性群体品种,属群体遗传,遗传基因复杂,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许多具有特异性的优良单株,其氨基酸含量是其他绿茶两倍以上,水浸出物接近50%,加工的茶产品兼具“香、绿、爽、浓”的品质特征。

经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士华先生考证,位于黄金桥的黄金茶古树属乔木型大叶类品种并与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在物种遗传学上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黄金茶是特色明显的珍稀茶树品种

请你为边城茶峒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

边城茶峒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 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

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

为与国内其它以边城为名的地方相区别,媒体常以边城茶峒指称该地。

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自然美景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

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离开花垣县城25公里地,在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

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人文历史沈从文与边城以《边城》为代表,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文学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而茶峒的风俗民情正符合这种人生哲学。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首语,茶峒的风土人情也由此逐渐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并最终在《边城》发表后的七十一年即2005年更名为了“边城”,这怕是沈大师始料未及的。

历史沿革边城茶峒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嘉庆七年(1802),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420个垛口。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残兵败奖经此地逃往四川。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也是从这里推进大西南。

解放后,城墙城门虽被毁坏,但翠翠岛、吊脚楼、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

近年来,建起了34级石级石头台阶组成的近万米沿河观光带。

如今茶峒旧貌换新,城内有吊脚楼,城边有河,河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碑,碑中有文,成为闻名世界的边城。

2005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

传统民俗如今茶峒还是老习惯,每逢农历w五、十赶集,叫赶“边边场”。

早上八、九点钟,三省边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汇集。

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像节日出门做客似的,经过收拾打扮,特别是青年妇人,一律盛装,胸前的银饰和耳上的大耳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当然,也有不少穿T恤、牛仔裤,脚蹬“松糕鞋”的新潮少男少女。

中午时分,集市进入高潮。

这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集市上除了百货、土产摊档各色货物斑驳杂陈之外,有拔牙的游医,占卦的相士,照相的,补锅的,阄鸡的,甚至还有最古老的染布缸。

也有个别赤膊短裤的壮汉,肩扛长管火铳,高挑几只羽毛斑斓的野鸡,昂昂然在人丛中穿行。

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熟食摊档,柴火灶烟火四燎,大汤锅沸腾翻滚。

男女老少围拢周边,手捧大碗满头大汗吃辣椒米粉。

茶峒的“边边场”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然人文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

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离开花垣县城25公里地,在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

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旅游信息交通指南茶峒地处湘西州花垣县西北边境,距县城25公里,北临张家界荷花机场(距离147km),东临铜仁机场(距离120km),南靠枝柳吉首站(距离71km),西靠渝怀铁路秀山站(距离50km),更有吉茶、张花高速以及G20

【第9句】:G319国道在县城交汇,自古以来有西南门户之称,是湘黔渝三省(市)边区重要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航班:可乘飞机到长沙下,在长沙有直接去茶峒的大巴。

火车:这是相对便捷的方式。

坐火车到吉首下,出站后乘坐到花垣的车,或者打车去汽车西站换乘去花垣的巴士,到边城公园或者凉水井下车,再转乘去茶峒的公交。

汽车:张家界汽车站——花垣汽车站。

每天一班,13:40——17:40,票价47元,到达后可换乘去茶峒(边城)的中巴,票价10元以内。

美食信息在茶峒当地的农家饭庄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茶峒菜,菜品美味且价钱也不高。

这些美食有米豆腐、血粑鸭子、苗家酸鱼、凤凰腌罗卜、苗家菜豆腐、苗家酸菜豆腐汤等。

碰到农历二、八还可以赶“边边场”,很是热闹。

在这里可以吃到油炸河蟹、口味龙虾、蒿草粑粑、油炸水蜈蚣、血粑鸭、大锅盘鳝、油炸竹虫、焖田螺、松脆蜂蛹、麻辣知了等地地道道的湘西菜,价格也不贵,每道菜不超过20元。

最佳旅游时间最佳旅游时节:4月—10月。

湘西方言

是在会看到的意思的,这些是湘西少数苗族的语言的。

张家界不用导游可以玩到最多风景吗

希望能给出一个旅游路线的参考,最好去过有经验的朋友提议下

请问是要去森林公园吗

如果是的话,完全不需要任何导游。

因为里面跟团的人很多,到处都是导游的声音,你们随便可以混进去跟着走。

游玩森林公园门票是可以玩3天的,建议在公园里面住。

避免坐车来回很不方便。

因为也要爬山,住在市区反而比较累。

住在山上的话,可以先走金鞭溪那条路。

上山去看迷魂台、天下第一桥等。

住在山上的好处还有早点起来山上有雾,看上去非常的美丽壮观

(山里住宿的问题,你一进大门就会有一些阿姨问你们需不需要住宿的,你们问好价钱,大多1百左右,谈好价钱顺便问包不包早餐

哈哈)你进门的时候可以买一张地图,4元一张。

如果不想行走,可以坐大巴(免费)去乘电梯,直接到山顶(要钱)。

最后一天可以去天子山,坐缆车(要钱),这个缆车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坐上去可以看到很多风景,不妨一试

很多景点都很漂亮,但是山上会有野猴出没,它们是会去抢食物的,所以要小心呐

我也是暑假时去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挺好玩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祝旅游愉快

用导游词介绍湘西端午节的某一个习俗

【第1句】:走寨串门每年湘西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

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

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第2句】:吃“五黄”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

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

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

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

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第3句】:粽粑节湘西称端午节为粽粑节。

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

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

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第4句】:双人咬粽子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第5句】:抢鸭子比赛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它源于纪念古代湘西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

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第6句】:龙舟节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湘西龙舟节。

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

因此,苗人划龙舟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民居解说词

--重庆吊脚楼解说词脚楼

【简介】也叫“吊楼”为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

【建造】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结构】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注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本文由百分网提供,原文地址:\\\/a\\\/201207\\\/1195

【第34句】: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939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