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三坊七巷优秀导游词

全陪导游带团欢迎词及欢送词

全陪欢送词各位朋友

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王导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字吧。

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7天的共处,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

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在这几天中,王导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

再一个自就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的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小王说声谢谢了

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将来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

优秀的导游欢迎词和欢送词 信息来源: 辽沈汽车消费地图论坛 阅读次数:7690 发布时间:2005-10-15 10:00:23 “欢迎词”———行的开始,第一印象艺术性地致好“欢迎词”太重要了,它好比一场戏的“序幕”,一篇乐章的“序曲”,一部作品的“序言”。

中外游人都讲究“第一印象”,而致欢迎词是给客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极佳机会,我们应当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使“良好开端”成为“成功的一半”。

任何艺术、技巧,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素”,那么,“欢迎词”的“规范”和“要素”是什么呢?规范化的“欢迎词”应包括五大要素。

(1)表示欢迎,即代表接待社、组团社向客人表达欢迎之意。

(2)介绍人员,即介绍自己,介绍参加接待的领导、司机和所有人员。

(3)预告节目,即介绍一下城市的概况和在当地将游览的节目。

(4)表示态度,即愿意为大家热情服务、努力工作,确保大家满意。

(5)预祝成功,即希望得到游客支持与合作,努力使游览获得成功,祝大家愉快、健康欢迎词切忌死板,切忌沉闷,如能风趣、自然,会缩短与游客的距离,使大家很快成为朋友,熟悉起来。

另外,欢迎词注意汲取一些谚语、名言,充满文采,会收到很好效果,下面一些言语,可参考使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千年修得同船渡”;“千里有缘来相会”;“世界像部书,如果您没出外旅行,您可只读了书中之一页,现在您在我们这里旅行,让我们共同读好这中国的一页”。

除了注重欢迎词的文采之外,有些导游创造的言语,越琢磨越感艺术性强,值得我们学习。

埃及一位63岁的老导游,在为中国旅游代表团担任导游致欢迎词时有这样一句:“在今后的导游中,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得不清楚,欢迎先生们提出来,我将努力讲清楚……”大家感觉一下,他这句话令人听后是愉快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时并不是导游讲得不清楚,而是游客精神不集中而没听清楚,但他将责任归为自己了,把愉快也留给了游客,听者如何不高兴呢?这比我们一些导游说的“如果你有问题,我可以给你讲明白”不是高明多了吗?文采固然好,含蓄也令人回味,但有时平平淡淡,也令人感到平淡中出艺术,显技巧。

现在让我们听听香港一位十佳导游开场的欢迎词:“各位早晨好,欢迎大家光临香港。

我是王××,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一起游览九龙和新界。

这个观光节目全程70英里,需时五个钟头。

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随便提出,我将尽我所知为各位解答。

祝大家今天旅程愉快并喜欢我们导游介绍!”大家的欢迎词,若注意以上这些,并切实做好,我们认为这样就会令游客有个美好的“第一印象”,也使“行”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欢送词”———行的小结,终生难忘送别是导游接待工作的尾声。

这时导游与游客已熟悉,还有的成了朋友。

如果说“欢迎 词”给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重要的,那么我们认为,在送别时致好“欢送词”,给游 客留下的最后的印象将是深刻的、持久的、终生难忘的!经过几十年的总结归纳,我们中国导游认为,有水平、符合规范的“欢送词”,应有五个要素,共20个字,这就是: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小结旅游,征求意见,期盼重逢。

所谓“表示惜别”,是指欢送词中应含有对分别表示惋惜之情、留恋之意,讲此内容时,面部表情应深沉,不可嬉皮笑脸,要给客人留下“人走茶更热”之感。

“感谢合作”,是指感谢在旅游中游客给予的支持、合作、帮助、谅解,没有这一切,就难保证旅游的成功。

“小结旅游”,是指与游客一起回忆一下这段时间所游览的项目、参加的活动,给游客一种归纳、总结之感,将许多感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帮助游客提高。

“征求意见”,是告诉游客,我们知有不足,经大家帮助,下一次接待会更好!“期盼重逢”,是指要表达对游客的情谊和自己的热情,希望游客成为回头客。

“欢送词”除文采之外,更要讲“情深”、“意切”,让游客终生难忘。

我国的一位从事近40年导游的英文导游,在同游客告别时,为体现“期盼重逢”,他说:“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相逢’,我期盼着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在中国,也可能在贵国相会,我期盼着,再见,各位!”也许这位老导游的话和他的热诚太感人了,时至今日,每年圣诞节、新年,贺年卡从世界各地向他飞来,有不少贺年卡,甚至是他一二十年前接待的客人的贺年卡,上面工工整整地用英文手写着“Greetngs From Another Mountain”(来自另一座山的问候)。

由此可见,一篇讲艺术的欢送词,几句情深、意切,又有文采的话,会给游客留下多么深远的印象!另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有经验的导游在话别游客之后,他们都会等“飞机上天,轮船离岸,火车出站,挥手告别”,才离现场,“仓促挥手,扭头就走”,会给游客留下“是职业导游,不是有感情的导游”,是“人一走,茶就凉”的导游。

我们千万莫当此样的导游

金龙山导游词优秀开头

金龙山地处秦岭系小陇山林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适宜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生长。

乔木以油松、华山松、侧柏、橡树、栎树、漆树、酸梨等为主,灌木主要有榛子、酸刺、黄栌等,还分布有珍稀树种白皮松。

春天满山青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天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花。

中文名 金龙山 地 区 秦岭系小陇山林区 环 境 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 攀登方式 靠人力踩石牵藤,奋力攀登,沿山路而上,满目青翠,充耳鸟鸣。

森林里动物除鸟类外,主要有甘肃天水金龙山甘肃天水金龙山狗熊、野猪、麂子、鹿、熊、獾、狐、狼等。

登上山顶,举目四顾,群峰叠峦,若揖若鞠,北望渭水,缓缓东流。

山中大树参天,林木莽密,轻风吹来,松涛作响,山鸣谷应,令人心旷神怡。

距山顶200米处石崖上有天然形成的石洞,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甘肃天水金龙山甘肃天水金龙山连,是为奇观。

大洞高约6米,宽

【第8句】:5米,洞深15米。

其中最为神秘的一洞深不可测,据说直通峨嵋山顶。

有一洞外有卧龙潭,长

【第3句】:5米,宽2米,深

【第1句】:5米,潭水清澈,水质甘甜,水从石缝渗出,丁咚作响,如乐而作。

山中空气清新,气候湿润,是消夏避暑、旅行探险的好去处。

金龙山从山下至山上,没有宽大登山之路,亦无台阶,要靠人力踩石牵藤,奋力攀登,但登上极顶,宽阔平坦,使人眼界骤然开阔,胸怀顿觉宽广,登山之乐,也大概就在这里。

关于泰山的400字左右的优秀导游词

给你五百字的:首先,让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

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

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

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

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

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

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

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第99句】: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59句】: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43句】: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

【第59句】: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71句】: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30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66句】: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第1句】: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365kUaIle.cN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句】: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3句】: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第4句】: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5句】: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

【第1句】:2万人、

【第2句】:4万人、

【第2句】:15(非典)、

【第3句】:5万人,2006年猛增至

【第7句】: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武当山导游词

杭州西湖各位亲爱的游客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人间天堂”------西湖。

西湖主要有游览孤山、断桥和三潭映月几个著名小景点,下面大家跟我一起参观。

西湖这么美,当然有许多奇妙的传说。

相传多年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它们在银河旁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玉石,它们一起啄了许多年,玉石就变成一块光芒四射的宝珠,这颗宝珠的光芒射到哪儿,哪儿的树木就常青,花朵就盛开。

后来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来把宝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遇到王母娘娘拒绝,于是就争抢起来。

王母娘娘被打倒,两手一松,玉石就掉落人间,变成了金莹的西湖,而玉龙和金凤就变成了凤皇山和玉皇山,守护西湖。

大家向东看,那是断桥

它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

它十分有趣:断桥是北里湖与外湖的分水点。

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看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就因此得名。

   大家现在请向前看,这是“三潭映月”,也叫“小瀛州”。

这是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湖上花园。

全岛呈“田”字形,东西连柳提,南北建曲桥,曲桥两侧,种植着大片红、白、各色的睡莲。

   接着请大家上岛游览。

请看:三塔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洞,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

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沿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

这时,“塔影、月影、云影”溶成一片。

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在光的折射中,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小月亮了,再加上天上的一个,湖中的一个,就有32个小月亮了,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美丽景色,真是:“一湖金水欲溶秋”呀

   大家向前走,西湖边上还有一座名山-------孤山

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十分优美,一直被皇帝所占有,所以叫“孤山”。

   西湖是一首诗,一副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

“忆江南,最美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是自白居易为颂扬西湖给后人留下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

   各位朋友,我们即将结束这次西湖之行,希望让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你美好的回忆里

导游词的开头和结束语应该怎么写

有一句广告词说:心随我动,沟通无限,那我与在座各位朋友的沟通就从我的自我介绍开始,我是来自春天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习惯的叫我王导或者是小王,小王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具有东北人的主要性格就是热情、豪爽,所以说在这三天的行程中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和要求的话就尽管的提出来不要客气,只要你的要求是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你解决。

那同我一起为大家服务的还有司机张司付,那我与张司付可以说是旅游界中的最佳组合,也可以说是黄金榙档,不客气的说我们是强强联手,所以说在座的各位你这次旅行交给我们,不仅可以放心,还有舒心、开心。

也许在座的各位朋友对您参团的旅行社并不是很熟悉,虽然说我们是今年新加盟旅游界的晚辈,但是从老总到经理到计调到导游,可以说我们的组团经验、操作能力能让你在这座城市能对旅游有一个新的认识、希望我们的加入能够带来XX市旅游界的春天,同时有了在座各位朋友的支持我们依然相信春天的花一定会开,而且会永远绽放。

那么现在大家选择出游,不单单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快乐,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在这次旅行中你不仅仅是微微一笑,更希望您是开怀大笑,更希望你不再只有一份开心,而是能够找到一百个开心的理由,让我们采拾一路的精彩,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

所以说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处漂亮的风景,都要有好的心情去体会,有一句广告词说的非常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

二百一十字优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游览的景点是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曾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抢掠和破坏,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

“颐和”是颐养天年、身体健康的意思。

当年,慈禧太后选用“颐和”这个园名,是盼望能够养好自己的身体。

各位游客,颐和园最有名的就是长廊。

看,绿色的柱子,红色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美丽的图。

但在上千幅图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旁的风景优美,栽满了花木,一种花没谢,另一种花就开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952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