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能体现导游词特点

导游词是什么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

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

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

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

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

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

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

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

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

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

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

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

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

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

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

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

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

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

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

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

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

“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

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

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

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

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

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

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

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

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

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

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

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

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写一段介绍三峡风景特点和时序变化的导游词

三峡美景,历来为人称赞。

总长七百多里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重重严严的山岩像屏障一样,把江水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像慈母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似的。

  如果你想领略真正的秀美风光,那你就要在春天或冬天去三峡参观。

冬春时节,当你站在小舟上,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那碧绿的江水,江面上不时荡起微波,但不久后又会平静下来。

此刻,你便会被水中那秀丽的山石林木的倒影所吸引。

我想,你一定回来到岸上,去亲自领略大山的魅力。

身处树林中的你,定会听到各种清脆的鸟鸣,在鸟儿的引领下,来到山顶的你,会看见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柏树。

向远处望去,你会看见更加秀气的群山,这才是真正的秀丽风光啊

  秋天的三峡,可以用一个“凄”字来形容。

我想,你一定会产生疑问。

这个字怎么能够成为吸引你的特色呢

其实不然。

只要你在秋天来到三峡,一定会听到阵阵凄凉的叫声。

那是两岸的猿猴所发出的鸣叫。

细细聆听,你会发现每一声鸣叫中,都有所不同。

顿时,你就会感到看似恐怖的猿猴,也会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随听着耳边的渔者唱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但你却丝毫不感到悲伤,而是觉得,三峡是一位哺育着万物,情感丰富的母亲。

  如果你能在夏天来到三峡,可真谓是三生有幸。

在岸上的你会看见往日幽静的江水,此刻正如雄狮怒吼般汹涌地滚荡着。

那汹涌的江水,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气势,展示了我们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于家乡的导游词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导游词的题目格式

导游欢迎词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

(一般出远门都在早上)   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参加神州旅行社组织的春游活动。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汪峰,是神州旅行社的一名专职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汪导或是小汪。

我谨代表公司及我个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男导拱手,女导鞠躬)   这位是我们的驾驶员汪师傅。

汪师傅具有多年的驾龄,技术娴熟,行车稳妥,我们坐他的车既安全又舒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汪将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向我提出,在小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今天,我们由不同的地方走到同一个目的地,乘坐在同一辆车里,大家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正是应了上面那句老话。

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么就让我们将这个美好的缘分进行到底,让我们开心而行,满意而归。

  迎着灿烂的朝阳,沐浴着清爽的晨风,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各位朋友平时工作一定非常辛苦,难得有这个机会出来走走。

工作固然重要,但适当的放松还是必不可少的。

哈哈,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啊。

  介绍这次旅游的行程。

  介绍旅游的注意事项。

  看到有的朋友打瞌睡了,是不是平时老爱睡懒觉啊,那可不是好习惯。

好了,小汪不罗嗦了,大家休息一下,或者吃点东西,或者闭目养神,等一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导游词?

内蒙古通湖草原旅游区导游词 通湖,顾名思义是湖水相连的意思。

几百年里确有一片湖水,据说有两个喇嘛在距此60公里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日后,有一个牧民妇人在这里发现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

通湖草原旅游区位于宁夏和内蒙交界处的腾格里大沙漠腹地,东距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200公里,南离宁夏中卫县城26公里,西望甘肃河西走廊,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旅游胜地——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沙坡头与其一沙相连,直线穿越

【第8句】:3公里便可到达。

这里群沙怀抱,沙峰林立、起伏错落、一望无垠,金灿灿、亮闪闪,如大海波涛从四周漫卷而来,却突然如着了魔法一般被茵茵绿草、汪汪湖泊锁定,形成了方圆近百里的沙漠湿地草原。

在茫茫无涯的翰海中,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奇迹

况且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北路要塞,古商道、古盐道、大盛魁古驼道……;还有古长城、古战场、古买卖城遗址,流传千古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世世代代在马背上繁衍生长、与草原休戚与共的沙漠牧民,因此,被誉为“大漠中的伊甸园”名副其实。

通湖草原旅游区主要由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绿草茵茵的草原,形形色色的湖泊和拔起于大漠于草原间的骆驼山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组成。

在大自然的造化下,他们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组合,魅力多姿,美奂美伦。

该旅游区地处蒙宁边界,是蒙古牧民区。

因此,这里的食、宿、娱、游无不体现出浓厚的蒙族风情。

从客人踏入旅游区的那一刻开始,就会被热情奔放的敬哈达和“下马酒”等独特的接待形式撩拨的激情升腾、身心愉悦。

及至打坐在宽敞明亮舒适,配备有现代化空调,卫生间和纯毛地毯的蒙古包里,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画像下,大块吃手抓肉、大碗喝白酒,那份找回自我,感觉良好的豪气油然而生。

在悠扬的古老的马头琴和现代流行乐器电子琴和谐交织的蒙古民族乐曲中,美丽洒脱的草原姑娘和英俊剽悍的牧民小伙子那高亢嘹亮,荡气回肠的歌声会使您情绪高涨到极致。

在旅游项目的设置上,通湖旅游区根据大漠草原的资源特色,开发了草原跑马、骑骆驼、沙漠探险、围场射猎、徒步穿越、晨观日出、赏日落、卡丁车越野等情趣各异、开心刺激的特色旅游项目。

尤其是他们独辟蹊径、开发了乘“沙漠猎豹”沙海冲浪的探险项目。

乘座在经过改造的大马力越野车上,在高如山丘的沙海浪谷里起伏穿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那份惊险、那份刺激、那份潇洒、那份豪迈,使参与该项目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既提心吊胆紧张害怕,又豪气横生过瘾开怀。

于是,不论是哪个年龄,哪个性别,哪个层次的游客都发出了同一声感叹:真刺激,真过瘾,真快活

总之,这里的旅游项目全部与自然贴近,而且全部属于参与性的,因而得到各方游客的青睐自然也是情理中。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场。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

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

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

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

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第1句】: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第2句】: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急求鼓浪屿的导游词 100字左右

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

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后来在明代改名为鼓浪屿。

鼓浪屿也被称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鼓浪屿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鼓浪洞天,英雄园,钢琴博物馆,日光岩寺,郑成功纪念馆等等。

厦门不仅因它的美丽风景出名,也因它的文化出名。

这是一个很值得去观光的地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12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