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内幕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金沙遗址 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第99句】: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59句】: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43句】: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

【第59句】: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71句】: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30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66句】: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第1句】: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句】: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3句】: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第4句】: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5句】: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

【第1句】:2万人、

【第2句】:4万人、

【第2句】:15(非典)、

【第3句】:5万人,2006年猛增至

【第7句】: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介绍古官的导游词

第1篇:布达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你们来拉萨观光旅游,在这个旅程中,你们将能愉快地领略到西藏独特的风光和文化。

今天将陪同大家参观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概念      “布达拉”是藏语译音,即“普陀罗”。

相传,藏传佛教徒认为红山可与观世音的圣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罗,布达拉宫由此得名。

      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宫堡和寺院于体的古建筑群,它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而起,从地平直达山顶。

主楼高13层,高113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远望宫宇叠砌,巍峨耸峙,近看气势磅礴,壮丽渔业,登观俯瞰全市,傲视群山。

      布达拉宫相传始建于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当时叫“颇章玛尔布赤子”,修建殿室999间,连同原有建筑红楼共1000间。

宫堡之间复道行空,甚为壮观。

东宫门外,有宽18丈,长300丈的跑马场,砌砖为基,铺木而就,马行其上蹄声嚣嚣,虽仅一马或数马飞驰,却有万马奔腾之势。

后被雷电及战乱毁坏,成为一般寺庙,一直未得到认真的恢复。

      1645(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在青海蒙古酋长因始法武力扶持下取得了政权,为巩固政孝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宣布重建布达拉宫,并由第悉•索朗热登主事。

重建时,拆毁了吐蕃王朝时期的古遗址,保存了松赞干布时期的修法洞和本尊观音佛堂,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向西光建白宫,从此,布达拉宫就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直到1959年。

五世达赖以后的摄政修建了红宫和灵塔,以后布达拉宫又多次增修与改建,始具今日规模。

如果说7世纪的“布达拉宫”,作为宫堡建筑,政治的象征,主要显示了人间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所向披靡的武功,那么,五世达赖重建的布达拉宫就由人间变成佛域,整个建筑就是一座神权的偶像崇拜。

      布达拉宫城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一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

红宫为历世达赖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显然是须弥佛土的境界,宇宙中心。

白宫合抱红宫,有历世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

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

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公里,中为湖,湖中有小岛,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

“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

在藏传佛教中宣传的有“三界”之说。

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可以看到布宫的整体布局,把红宫、白宫和“雪”由上而下分作三个层次段纵向排列,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三界”之说。

布宫又通过建筑艺术体积的无限夸张和极度渲染,布局的强烈对比和互相陪衬,尽情表现了佛法神威,告诫人们,惟有超脱尘世,皈依佛门,才是通向天国的境地。

      在下面的参观过程中,我将分不同景点向大家作详细讲解。

      曲结竹普与帕巴拉康      我们现在去参观曲结竹秋和帕巴拉康。

曲竹普和帕巴拉康是布达拉宫建筑群中吐蕃时期保留下来的仅的建筑。

      曲结竹普建于7世纪,是布达拉宫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边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是吐蕃时期的雕塑品。

这些塑像表情生动,衣褶流畅,手法与风格与晚期松赞干布及妃臣像迥异,极有可能是吐蕃时期留下的艺术珍品。

这个室净高

【第3句】:7米,原有的两柱现保存完好,柱上正面的兽面雕刻有明显的吐蕃时代的风格,为加固梁椽屋顶,后世先后添加了粗细不等的9根柱子,从而使这间不足27平方米的建筑内竟密布11根柱子,但整个建筑却留下较多的原貌。

(由此再上一层楼)这便是帕巴拉康。

帕巴拉康也是早期建筑,已经维修已失原貌。

主供像是帕巴•洛桑夏燃佛,相传为松赞布的本尊佛像,亦是布达拉宫的主要供佛。

殿内四面的佛橱内供的是五世、八世、九世达赖、宗喀巴的造像以及莲花生、宗喀巴、幼年十二世达赖的脚石印。

佛殿前挂的是“福田妙果”的匾额,乃清朝同治皇帝亲笔题书所赐。

萨松朗杰和其美甘丹我们现在已上到布达拉宫最高的殿堂,这里被称为萨松朗杰(意为胜界),宫殿内供的是乾隆皇帝的画像,画像前供有皇帝“万岁”的牌位,牌位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

自七世达赖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到这里向皇帝牌位进行朝拜,以表明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由萨松朗杰向西便到其甘丹)这个殿堂叫其美甘丹,此殿建于1690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经堂。

六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从小资质聪颖,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青结嘉措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

25岁时,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牺牲品的仓央嘉措,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先后流浪到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

由于接触过广大的劳动人民,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他从而写出著名的《仓央嘉措情歌》,情歌优美动人,广为流传,已被译成英、法、俄、日、印地等文字。

      再见,布达拉      观过萨松朗杰其美甘丹,我们现在对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的功能、历史背景及其地位、文化价值都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会给大家留的印象是深刻的。

事实上,以布达拉宫价值论,几乎是用金子堆起的宫殿,它的整体布局显示了佛法的神威,鼓励人们回避现实矛盾,一心追求超脱尘世,飞向佛国的境界,那么它的空间组合向人们宣传禁欲主义,它的装饰设置更向人们展示了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它综合了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形容彼岸世界的富丽堂皇,佛境福泽的极乐胜事,用人间的财富诱惑人们向天国祈求幸福。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显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石木结构等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汉族方面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特色。

它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佐证。

      为了更好的保护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遗产,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拨款维修,特别是1989年,国家对布达拉宫进行历史性的维修,历时5年,先后投资5300万元,派出10多个省、区的15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直接参加维修工程,维修部位100余处,维修规模是布达拉宫重建后(300年来)最大的一次。

工程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这一民族遗产进行及时有效抢救,使古老的布达拉宫更具魅力。

  第2篇:布达拉宫导游词各位亲爱的朋友,我们现在就到达了著名的布达拉宫脚下。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布达拉宫作为昔日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官”和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玛布日山上,因该山岩体及土壤略呈红色,所以汉语称为红山。

它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高119米,共13层,大小房问2000多间,红宫与白宫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忉松赞干布时期。

想必大家对松赞干布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这小陆还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吧。

6世纪初,吐善的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继承了王位。

这位赞普生下来就有很多殊异的地方:他的头上生就一个阿弥陀佛,因此有人称他“双头王”。

双头王生下就会说话,不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应该是他与文成公主的千古爱情了。

      各位亲爱的朋友,现在我们开始参观布达拉宫。

眼下我们跨过平措堆朗大门的门槛,就可见到门廊两边绘制的“护法四天王(四大天王)”巨幅壁画,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绢索;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幢。

这里原来有一根用整棵树干做的门闩,曾令许多人惊讶不已,可惜现在巳不见踪影。

这是从布达拉宫正面人宫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要经过这个窄窄的廊道,这儿没有窗户,只有几个深邃的墙洞,透过墙洞,大家可以看见厚达数米的宫墙,宫墙是用三合土堆制,石头砌边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建筑工艺在1300年前非常少见。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面积1600平方米、离地面六七十米高的宽阔广场,这就是专供达赖喇嘛在节日期同观赏跳神、藏戏表演的场所,藏语称“德阳夏”,意即东欢乐广场。

每逢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在此举行布达拉宫跳神节,届时广场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闹。

      大家请看德阳夏的正西面有三排并列的木质扶梯。

中间的扶梯是专供达赖喇嘛上下的。

一般僧众官员和游览者,只能从两边扶棒进出。

现在请大家小心攀扶上下梯,因为木梯有些陡峭。

上了木梯我们就进入白宫了,白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寝宫和施政之地,历代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寝室、办公之地,地方政府的办公用房,集会大殿等均在此宫。

简而言之,这是一座具有地方政府政权性质的建筑物。

      现在我们已进入白宫,这是松格廓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周围四壁许多精美艳丽的壁画,有轮回图、坛城图、民俗图等,最著名和引人注目的是东壁的壁画,长安风貌图、文成公主入藏图,生动再现了唐都长安的一派繁华景象和“唐皇五难吐蕃婚使”的故事。

      北壁上则描绘了公元641年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等历史故事和喜庆场面。

参观过德阳夏和达松格括之后,接下来我们到措钦夏和日光殿看一看。

措钦夏建于1645年,是白宫最大的宫殿,可容喇嘛500多名,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

      接下来小陆将带各位登上白宫最高处,也就是日光殿,这里是达赖常住的两套寝宫,由于终日阳光照耀,就算是冬天仍觉得温暖如春,因此称为日光殿。

至此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从布达拉宫的外观形态看,依傍山势,利用地形,使其气魄宏伟,令人仰慕,而内部除了大经堂和佛堂还有我们将要参观的达赖宫殿等以外,其余房间都是狭小拥挤的间隔构造,开间小而布局错综复杂,这是佛教意识的自觉体现,无穷大与无穷小的结合,令人目眩神迷。

      下一站我们将踏入红宫,相信各位一定能收获一份不一样的感悟。

潮州景点导游词

潮州此次评选“新八景”旨在“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展现历史名城风采”。

“新八景”为: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

“新八景”特色鲜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兼顾,山、海资源皆备,既有历史遗存,又有现代建筑,涵盖潮州各区县,“老八景”亦布列其间。

  ■ 滨江红棉  韩江潮州市区段一江两岸,东起韩山,西至潮州古城、南北堤,北起海角山,南至凤凰洲,以韩江水体为主轴,南北长约八公里,总面积近十平方公里。

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古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带。

“韩江潮州河段环境整治与滨江景观建设项目”荣获“200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滨江景观带自然风光秀美,古树佳木成林,四时繁花似锦,玉宇琼楼掩映,更有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凤凰塔、广济门城楼、古城墙、北阁佛灯、祭鳄亭、青龙古庙,以及金山大桥等新、旧景观布列其间,浑然一体,互为映衬,四季皆有迷人景色,四时皆有醉人景观,徜徉其间,山光、水色、绿意、花香、鸟语和清爽的江风,予人以无穷的舒心与快意,让人获得如洗的心境;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古今人文,则使人感受到潮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神奇。

  春季来临,滨江木棉树竞相开花,高高树梢上的红棉花构成长达数公里的红棉花带。

红花映入韩江,在澄碧江水中形成了第二条花带;已掉落的无数红棉花,在滨江绿草地上形成了第三条花带,三条庞大的花带,与迢迢的春水,巍峨的古阙,秀逸的青山,众多的名胜,游憩其间的人群,汇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的独特景观。

当春雾如轻纱随风飘来,更令人仿若身处瑶台,位列仙班。

  ■ 广场灯影  人民广场位于新市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

【第12句】:73公顷。

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休闲文化中心。

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历史人文积淀与时代性的统一。

广场划分为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式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间。

广场的绿化率不低于60%,绿化树木乔灌结合,高矮并种,组景搭配美观合理。

“韩江潮”、“牌坊街”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

“文化街”、“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露天舞台”是市民游客开展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气势磅礴的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为中心广场厚重人文氛围增添强烈的现代气息。

每当夜幕降临,乐曲悠扬,绿海花涛、枝叶扶疏之中游人如织,华彩灯光与水幕电影、喷泉、流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卷。

  ■ 坊街亭韵  古牌坊是尊荣显达、彰扬乡贤的纪念性标志建筑,始于宋而盛于明清。

据文献记载,太平路牌坊多达39座,牌坊的种类、数量之多世上罕见。

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太平路、东门街也逐渐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与明、清石牌坊共存,构成了国内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众多石牌坊因“妨碍交通”、“不利安全”而被拆除殆尽。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广泛征集古牌坊影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遗存构件,历时3年,总投资约

【第1句】:4亿元,“修旧如旧”全力推进牌坊街的修复。

修复后的潮州牌坊街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古牌坊23座,牌坊多为3开间3楼4柱全石结构,工艺精致、古朴大方、气势轩昂、雄浑壮观。

其正背面均有额刻及对联,三层楼上则雕有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亭额题字及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

每座牌坊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

牌坊街内店铺林立,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鳞次栉比。

多项特点与特色的复合,使牌坊街被誉为“天下第一牌坊街”,成为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和艺术特色,激发古城区经济活力的历史文化景观。

  ■ 淡浮水墨  淡浮收藏院是泰国春府博他耶(钦赐)淡浮院长郭丰源先生倡建,自然景观、建筑景观、淡浮文化景观交融,集文物收藏、文化交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淡浮收藏院背靠砚峰山主峰,前临夏湖,两侧山峦拱护。

远眺韩江如带,古城如画,众山来朝,尤如一幅可赏、可品的水墨画。

  淡浮收藏院正面的大石牌坊,气势宏伟磅礴,正中大匾“粤东菁华”及两侧匾额“金声”、“玉振”,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手迹。

牌坊与主殿间,吉木繁花簇拥鉎牛及麒麟、青狮、盘龙等龙头吐水等巨幅石雕,主殿重檐出阁,琉璃飞瓦,四根玫瑰红的花岗岩石柱高耸。

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个馏金大字由末代皇帝之弟溥杰所书。

殿内有释迦牟尼、老子及“飞天大圣”塑像,体现“有宗教精神,无迷信气氛;有文化内涵,无门派限制”的追求。

  后殿是用于主要收藏、展览的交泰殿。

“交泰”取《易》经“天地交泰”之意,中泰文化交流之义。

殿内藏有泰皇钦赐《玛哈蒙空佛像》、《清宫交泰殿皇室宝玺印谱》珍贵文物以及淡浮收藏院珍藏的名人书画等中泰文化珍品。

  两侧长廊是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林涵盖上起商周,下至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家的真迹墨宝,为重要的文物典籍珍品。

碑廊长约100米,共350多件,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简读书、隶书、行书、章草、草书、楷书等各式书体、史上各家书派各显风采,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碑林之一。

  ■ 绿岛晴岚  绿岛旅游山庄位于饶平县钱东镇,是一处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集地质科普、文物民俗、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游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生态示范园、厦门市自驾游十大最佳目的地等。

  绿岛旅游山庄背倚岚武山,面朝大北山,众山拱护, 碧水萦绕,九霄叠翠,林海扬波,花香鸟语,俨然一个灵气十足的绿色世界。

古老冰川地质奇观、韵味独特的古围寨、富有诗意的单丛茶园、返朴归真的山村农俗作坊等,与这绿色世界融为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历史人文气息,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绿岛旅游山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四季皆春,步换景移,无论何时处身其间,谁都可以放牧心灵,在美妙的环境中获得平和的快乐。

众多景观之中,以“绿岛晴岚”为最。

每当清晨,薄雾随风飘荡,给这绿色世界平添了几分神秘,几分浪漫,几分诗情,几分画意,予人以无尽的遐想。

雨后日出,山岚蒸腾,水气氤氲,远观山势婀娜多姿,缠云绕雾,景象万千;近看山清水秀,林木滴翠,仿佛桃源仙景。

此时若登高揽胜,山岚时而迎面扑来,时而脚下飞腾缠绕,万般景物时隐时现,令人有如腾云驾雾,漫游于山水田园画卷之中。

  ■ 桑浦禅泉  桑浦山地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交界处,北回归线从这里经过。

眺望桑浦山腹地,上有奇峰异洞,下有湖光山色、亭台若砌。

海蚀和断岩形成奇特自然景观,环绕东山湖分布着怪石、异洞、温泉、矿泉、寺观、墓室、庙宇、碑刻。

桑浦山人文荟萃,历代先贤留下不少胜迹。

  桑浦山东山湖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内罕见的保健型温矿泉资源,泉口温度高达100℃,富含益生成分。

建于桑浦山麓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际化标准的温泉度假、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设施,更有别具一格的温泉山。

温泉山突破地面温泉池的视野,将99个不同主题的汤池设置于景观山体之中,座落于不同标高处,加强了空间的视觉趣味性,成为独特的“空中温泉”。

  甘露寺位于桑浦山玉简峰(狮子岩),玉简峰巍然矗立,像是一片“朝简”穿云破雾直戳蓝天。

佛寺由一块凌空飞出的巨石所覆盖,蔚为奇观,上书“玉简书院,甘露洞天”八个大字。

寺中还有“万寿云宫”、“威灵宝嶂”、“天竺源流”等摩崖石刻多处。

  ■ 凤凰天池  凤凰山位于潮州市北40多公里处的凤凰镇,以高山景色、畲寨风情和奇香卓绝的凤凰茶闻名于世。

主峰凤凰鸟髻海拔14

【第97句】:8米,是粤东的最高峰。

乌岽山是凤凰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391米。

乌岽山顶峰西侧的天池由古火山口形成的,面积约4万平方米(60亩),常年泉水澄碧。

湖面风云,瞬息万变。

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雾弥漫,给秀丽的湖水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池中生活着稀世奇珍四脚鱼,还有软壳石螺及各种蛙类和高山蝶类。

夏日,山上凉爽如秋,天池碧波荡漾;冬天,池水冰冷透骨,严寒季节有时湖边结有数寸厚冰,有时还纷纷扬扬飘洒着雪花,颇有北方冬天的景色,是粤东奇景。

春季天池周围的野杜鹃在寒风中竞相相绽放,天池顿成一片花海。

乌岽山上有各式各样、形状独特的奇岩怪石,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在距天池约1公里的主峰北坡上,有一天然岩洞“太子洞”,洞口酷似一眼古井,名曰,它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除此之外,旅游区内还有仙井、太平寺、文天祥“正气堂”、茶树王“宋茶村”、近千亩天然牧场、高山灌木、日出胜景等。

  ■ 柘林渔火  柘林湾位于粤东边陲,饶平南隅,水域面积68平方公里,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

柘林湾内的“金狮湾”天然海滨浴场沙滩平缓,风光旖旎,滩沙富含钛铁,是粤东得天独厚的旅游健身场所。

区内有海上温泉井“七夕井”,海底温泉经国家地质勘探队专家探测,属我国罕见的一处海水温泉。

泉水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保健养颜之功效。

柘林湾海域内西澳岛涌尾山北侧,有成片的苍劲松柏,树木茂盛,环境幽静,10多万只国家二级鸟类保护动物黄嘴鹭丝鸟在这里栖息、繁育。

成群白鹭在海滩觅食,在树林中戏耍,筑巢产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鹭天堂”。

在柘林大门海域内与龟屿、蛇屿、白鹭天堂相呼应,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养殖个体有千户之多,俗称“海上牧场”。

入夜,海面万家渔火,灿若天上繁星,有开发旅游、海鲜美食、游客观赏多重价值。

  潮州港处于柘林湾中,被列为国家一级口岸,因风平、浪静、水深、潮差大、淤积少而形成一个天然良港,是华南地区深水良港之一,港口东、西、北面为陆地,距高雄186里,距香港192里,距厦门98里,有三条出海航道,区位优势突出。

  柘林湾、潮州港观潮涨潮落,待朝霞夕照,看千帆竞发,赏白鹭归巢,万家渔火,景象万千,让人流连忘返。

有没有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

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

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

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

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

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

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

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

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

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

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129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