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春谷公园导游词
芜湖春谷旅行社有限公司怎么样
丫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由花海石林景区、天坑园区、南山寺、龙山四个景区组成。
景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区内石林,溶洞,瀑布,峡谷,天坑,暗河,山顶湖景观融为一体。
丫山风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
是安徽“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景点之一。
1987年,丫山被批准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丫山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批准的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
丫山,位于长江南岸,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西南部何湾镇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42″~118°02′52″,北纬30°45′41″~31°51′37″,面积65 平方公里。
地处铜陵、 池州、芜湖三市交界,西接青阳,北靠铜陵,历史上曾是西去北上的要道,素有芜湖“金三角”之称。
地质地貌丫山因主峰呈“丫”字型而得名,丫山风景区由南山寺、花海石林、天坑、龙山四个景区组成。
景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区内石林、峰丛洼地、漏斗、溶洞、天坑、地下暗河、岩溶湖等岩溶地貌景观和二叠—三叠系标准地层剖面使得丫山成为当之无愧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的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丘陵脊线呈北东向展布。
总体地势为中西部高,南北两侧稍低,分布标高为210-402米,最高处为下宕村南侧的狮子山,标高为402m,最低为丫山村南侧河漫滩,分布标高为40-60m,地形高差达362m。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由三个景区组成,分别为花海石林景区、天坑园区、南山园区。
花海石林景区位于公园西北部,根据地物、地貌、行政界线,范围包括丫山主峰、尖山文笔山林及南陵湖,南面毗邻丫山镇,东面基本以丫凤公路为界,西面以丫西公路为界,区域面积为
【第12句】:48平方公里。
天坑景区位于公园西南部,范围包括下宕村及周边区域,面积
【第12句】:39平方公里。
南山景区位于公园东部,景区内人文景观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面积为
【第12句】:41平方公里。
气候状况公园内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夏热、冬寒,气温极差大,区内光、热、水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植物分属于华东植物区系,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条件优越,区内植物相当丰富。
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珍稀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如三尖杉、银杏、翠柏、伯乐树、中华结缕草、樟树、闽楠、花榈木、凹叶厚朴、喜树、香果树、黄柏、榉树、八角莲、黄连、沉水樟、天麻、银鹊树和青檀等。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根据考察,区内已发现陆生脊椎动物100余种,物种具有多样性,主要为两栖纲、爬行纲和哺育纲动物。
园内珍稀动物也广泛分布,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10余种,如金钱豹、斑狗、麂、娃娃鱼、八哥、雕鸮,短耳鸮,松雀鹰、苍鹰、白鹇、穿山甲、雉鸡、野猪等;此外,还有观赏昆虫17种,其中碧凤蝶、黄凤蝶、玉带凤蝶等色泽艳丽,体态婀娜,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地质资源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为5大类、7亚类,各类地质遗迹点共32处。
其中,地质剖面大类有:三叠系南陵湖段地层剖面。
地质构造大类有:丫山断裂、塘埂断裂等。
古生物大类有:三叠系南陵湖段菊石化石,海王宫哺乳类动物化石。
地貌景观大类有岩石地貌,有:石芽类(双燕接吻石、白马石、八戒石、神龟石、蟾蜍观天石、崩塌奇岩、东方睡美人),石林类(尖山文笔石林、骆驼峰石林、西山石林、莲花台石林),岩溶洼地类(下宕村岩溶洼地、神仙洞岩溶洼地、大园村岩溶洼地、小园村岩溶洼地),岩溶湖类(南陵湖),溶洞类(神仙洞、海王宫、海龙洞、风洞),天坑(一号天坑、二号天坑),地下暗河(龙井、双龙井)。
水体景观大类:泉水景观类(龙潭泉、珍珠泉),瀑布景观(三叠瀑、九华初瀑)。
著名景点 珠帘瀑布在丫山景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珠帘瀑布,珠帘瀑布位于九龙峡谷之中。
珠帘瀑布瀑高约40米,宽12米,水源来自九龙洞。
无规则、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巨壁,据有关专家考证,是由数千年因水流形成的盖华。
1987年,省建设厅王治平处长及罗来平高级工程师来考察,在此景前赞不绝口,并称这样大面积的盖华瀑布,江南少见,凭这一处景点就能评定为省级风景区。
珠帘瀑布会随着雨季变化而变化,雨季时,宽约5米瀑布飘流而下,声音震耳;天晴时段,瀑布形成串串水珠落入池中,恰似从半空中垂挂而下的珠帘。
故称“珠帘瀑布”。
雨过天晴,时常可见彩虹和瀑布交相辉映的景象出现,因此,又称“七彩珠帘”。
蟾蜍观天“蟾蜍观天”一景,相传是月宫蟾蜍之王的化身。
很早以前,西山及江南各地蚊虫特别多,旱涝灾害非常严重,农作物连年欠收,百姓们被迫四处逃荒。
为救助天下万民,月宫蟾蜍王率领数名蟾蜍降临人间,大吃蚊子及各种害虫,其蟾蜍王因亲眼看到民间人们饱受蚊虫及虫害疾苦,采取灭蚊虫措施,为防止蚊子及害虫死灰复燃,将自身变成一座山灵石,远观天空,为民呼风唤雨。
从此,天下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至今,人们有时还可见到众多蟾蜍排成长队,朝拜这“蟾蜍王”的奇特景观。
巨龙峡、九龙洞巨龙峡为东西走向,相对高度为120米。
峡谷长度为150米,两侧山体岩性为石灰岩为主,杂以砂砾岩,峡谷中有平台150平方米见方。
其西北陡峭如削。
上有多处裸露风化钟乳石,当地人称为九龙壁或九龙谷。
壁底部有九龙洞,泉水涌出。
相传上古世纪,巨龙峡是“龙”的诞生地。
传说原始的巨龙峡,古树参天,巨大的流水声震耳欲聋,一年四季雾气腾腾,难见烈目。
有一天,只见九龙洞口雾气一阵阵从洞中喷出,突然从九龙洞口有一条银灰色的“龙”随雾飞出,紧接着二条三条接连而出一共九条。
九条龙在巨龙峡山泉中,霭雾里翻身滚动,相互嬉戏,一直闹腾几个时辰,九条“龙”玩累了,停下来卧地休息,快到黄昏时九条龙好像分了工似的突然穿越浓雾同时飞向天空,然后按东南西北各自飞向四方,巨龙峡从此恢复了平静。
雾气也只有春季早晨才有。
巨龙峡、九龙洞因此而得名。
天坑古寨下宕村,位于丫山西麓,这里是一处四山凹陷的天坑,面积约
【第1句】:5平方公里。
该村现有孙氏居民800多人,孙姓占全村人口
【第99句】:5%,据孙氏族谱记载,该族为三国时期孙权后裔。
下宕村如今依然保留着完好的明清老宅、石片院墙、青石池塘、千年古井等。
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如画,同时这里也是丫山的八大奇观之一。
关于孙权后裔为何会隐居至此,当地有一个传说。
三国鼎立前夕,出生于安徽庐江的周瑜与孙策交好,21岁时便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直到孙策去世,孙权掌政,周瑜被任命为大将军。
后因战事频仍,周瑜为了安顿吴王家人,这里层峦叠嶂,山势绵延,成为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于是,吴王孙权在此筑寨练兵(丫山之巅至今还保留着“孙权练兵”的遗址)。
直到三国后期的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权之孙孙皓不敌,吴国灭亡,但居住在下宕村的吴王一脉得以保全。
石林石林是指石灰岩在长期岩溶作用下形成的由高5m以上的石柱组成的地貌景观,是一种形态高大的石芽,国外称为针状喀斯特。
石林是由于地区性的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地表径流通过开放式的垂直节理快速下泻,正是这种强烈下渗的水体不断地下切,拓宽垂直节理,使节理间的岩块逐渐孤立、缩束、拔高、耸立,最后相互分离而形成挺拔的石柱。
石林在中国有许多地方也有,它是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产生的景观,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最著名的当然是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石林,丫山的石林没有云南石林的那份雄伟,但它们在丫山这个神奇的地方诞生了灵气,且种类众多,千姿百态,有的像动物狂欢、群鳄逐日,有的像百柯争流、万箭齐发,更有的像是孔明练兵场的灵石奇阵、石海迷宫,是华东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作为地质公园的配套设施,丫山风景区内总面积达210平方米的省级地质博物馆和奇石馆也已经同时开放,畅游馆中,聆听讲解员的介绍,近距离的观赏这些丫山特有的地质遗产,了解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以及丫山地区古生物活动情况,对于青少年游客和学生游客都具有较大的科普教育意义,丫山地质公园已被芜湖市列为科普教育基地。
珍珠泉珍珠泉是丫山风景区“十佳”水景之一,因水质清澈,泉底不断涌现珍珠似的气泡,在此鼓掌,该泉又会冒出一串串形如珍珠的晶亮水泡,而得名为“珍珠泉”。
据有关专家考证,此泉是由于岩溶水沿断裂方向所发育的溶隙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流动时,受到透水性差的红层隔阻,使得二氧化碳从地下析出,而形成为水中气泡。
该泉水常年恒温,矿物质丰富。
具有较高的饮用价值。
相传,“珍珠泉”是天宫王母为关爱天下百姓,命水龙神将“瑶池”仙水降落此地,供民间抗旱和饮用。
历史文化历史传说关于丫山地名的来历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唐代时地藏王到南方巡视,路过此地时,看见这里水秀山美,便有心选择这里作为建寺宝地。
却不曾想他从云层落下时下脚过猛,将山峰踩为两半,状若“丫”字,丫山便由此而名。
原本峻峭的山峰被踩踏成两半,地藏王好不后悔,只好另行选择不太远的九华山作为建寺之地。
但他仍对丫山念念不忘,聪明的弟子洞悉了他的心思,便选了丫山斜对面的南山建立了一座寺庙,与九华遥相对望,甚至清晨驻足静听,九华钟声也隐约入耳。
传说九华山的“僧会司”(和尚的法庭)曾设于南山,可见地藏王对南山寺的看重。
公园内的人文景观较多且历史悠久,但保留下来的较少,如南山寺,相传地藏王菩萨至九华山之前,曾在此主持。
孙氏大宗祠曾被誉为“深山里的金銮殿”。
近代文物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丫山民俗博物馆等,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观景游览的场所,还可以了解民间民俗发展的历史及革命传统教育。
丫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春秋时期已采矿冶铁,古矿冶遗址曾有多处发现。
南梁建灵山寺,清代诗人梁材游此,遗有名著《灵山寺》一诗。
唐初在南山建灵岩寺,著名诗人李白、韦应物都来此游观留下了不朽的诗章。
宋代,孙权后裔孙士林来此平乱在黄山脚下定居,成为丫山孙氏之始祖。
明初,重建南山寺,寺内设僧会司(佛教管理机构),以佛教圣地闻名遐迩,明代中期,孙氏开始在黄山建孙氏宗祠,其结构之繁复,气势之宏伟,材料之珍贵,雕镂之精工,被誉为“深山里的金銮殿”,有江南第一之称。
清代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曾出没于铜陵、青阳、南陵交界的丫山一带,西山神仙洞传说曾是太平军将领郭老太屯兵养马之所。
清代诗人梁材游此,遗有名作《灵山寺》一诗。
人文景观南山有三宝:斑竹、无骨鱼和碧鸡鸟,无骨鱼长约三寸,全身乌黑发亮,无一刺卡,鱼肉鲜嫩,是宴席中的珍品,过去曾是皇家贡品。
丫山的石拱桥历史上相当有名。
明朝戏曲家、著名诗人梅鼎祚曾数次来丫山,对丫山众多造型各异的石拱桥赞叹不已,还为黄山桥即兴赋诗一首:百尺飞流百丈峰,镜中螺黛泻重重。
秋来半落明河水,十二银桥锁玉龙。
(丫山河上一共有十二座拱桥)。
地处龙山村的南陵湖,乃在高山顶上,有一说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突然在山洼之间涌起了一湖清水,还有一说是古已有之,因为从湖水里能看见百里之外的南陵文风古塔的倒影,所以取名“南陵湖”。
各说均有道理,但无论如何,高山平湖的景色是很壮美的。
丫山的石、洞、泉、瀑向为人晓,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祠堂却鲜为人知。
祠堂离南陵湖不远,古朴典雅、小巧玲珑,虽比不得徽州祠堂的恢宏壮观,但那一份独有的幽雅和宁静,也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败。
人们耳熟能详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著名诗句,正是唐代李白寓居丫山寨山应诏赴京前所写;远在苏州任刺史的韦应物欣闻江南丫山有座名闻遐迩的灵岩寺(即南山寺),不辞辛苦前来并即兴赋诗一首,以赞美如此人间不多的胜境:“始入山路永,独欣山寺幽……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近代本土人士孙奎,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曾出任南陵春谷学堂的第一任校长。
他为官清廉,做人正派,并饱读诗书,一生有数百首诗文收录诗集《难痕》。
孙奎多才多艺,画亦成就不小,多被当地人收藏。
也吸引了许多上海到丫山旅游的游客。
牡丹花海丫山向有“牡丹之乡”的美称。
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它的根可入药。
丫山种植牡丹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年间,加工的丹皮以出口为主,远销东南亚等国,蜚声海外,获得过南洋贸易洽谈会金奖。
丫山于晚清时期就是江南重点产茧县之一,1908年朱炎在丫山创办私营蚕桑试验场,1910年,因茧丝质优获南洋贸易劝业会金奖。
历史悠久的丫山特产藕糖相传为济公活佛所传,它不仅入口酥脆香甜,且有生津健脾之功效。
景区原属凤丹原产地,当地居民祖祖辈辈种植牡丹,现景区内拥有三个牡丹观赏园。
收集中外牡丹品种繁多,有红、黄、紫、白、粉、蓝、黑、绿诸多花色,各色之间还有过渡色。
有些花朵硕大,花瓣层迭高耸多达百叶,有些花龄长久,丫山牡丹王寿逾百年;还有些花色富于变化,甚是奇妙。
每年四、五月份,各色牡丹和石林组成了壮观的花海石林奇景。
在自然景观外,景区数年来精心打造的牡丹节庆活动更是精彩纷呈。
牡丹盛开的四五月份,持续数十天的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和特色互动节目都会免费提供给日以万计的游客们欣赏、参与。
每年一届的牡丹节庆已成长为华东地区极具影响的旅游与文化盛事。
安徽的丫山在哪啊
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国、越国、楚国,秦统一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
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
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
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
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
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
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
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摘自:《2008铜陵年鉴》)
去芜湖玩两天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
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周至汉代,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所留下的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名将周瑜曾任春谷县令,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
南朝梁帝(公元525年)时置南陵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度携家寓居南陵,并在此娶妻,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等诗作14首,其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古留传。
杜牧、王维、王昌龄等名家也曾流连于南陵的灵山秀水,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
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
南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旅游资源有集溶洞、石、峰、泉、花、树、禽、兽为一体的省级西山风景区,古秘幽邃的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乌霞寺,烟波浩淼的奎潭湖,自然风景迷人、人文景观丰富的小格里森林公园等。
南陵历来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美称。
有耕地
【第3句】:5万公顷,盛产优质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莲藕等。
矿产资源有铜、铁、锑、煤、金、白云石、石灰石、氟石等。
奎湖糯 又名九月红,从红壳糯中选穗出来,是本县的地方品种,品性不衰,原产于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黄塘,黄墓等地,后繁衍到附近邻县,一般亩产400-500公斤,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谷粒长,出米率高达74%,且粘性强,属比较高产稳产的一种古特水稻品种.1985年,在黄塘乡林塘村发掘,1986年试种良好,宜作单晚,至1990年,农户零星种植. 孙家涝大果豆 清末,本县城城郊孙家涝盛产大果豆(亦称青果豆\\\\白果豆),粒大,品质优良,营养丰富.1956年,曾作为一种传统产品进行推广.此豆一般于芒种播种,立秋前后鲜豆上市,处暑前后成熟收获,亩产100-125公斤. 矮脚黄芝麻 又名矮脚黄,主要分布在峨岭,五里,三里,何湾,绿岭,戴镇,工山等丘陵地带,已有数10年栽培历史,一般亩产75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此种芝麻生育期100天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耐旱怕涝怕渍. 笔山芽尖 笔山芽尖(又名片茶)产于本县桂山笔架山(又名蝌蚪山,射的山).创制于1984年,1985年被县评为一等奖,获芜湖市二等奖.笔架山林木茂密,春夏季雨后多云雾弥漫山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茶叶生长.清末笔架山古庙僧人栽培茶树,采制尖茶(即笔山芽尖),供敬香者和游客解渴品尝.民国初期,高庙失修,和尚出走,庙倒茶荒,变为野茶,当地农妇上山采摘焙制.解放后, 不断挖掘潜力,笔架山茶叶由零星栽培,发展成园栽培,至1977年,已有成片茶园70亩,年产干茶2000公斤.1989年,茶叶再次获县一等奖. 笔山芽尖色,香,味均居本县茶叶之冠,芽心为两叶所抱,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汤色黄绿,叶底透明匀整,用沸水冲泡,枝芽叶上冲水面,根根直立,尔后又徐徐下沉,叶张芽露,水中浮动,忽上忽下,有味有趣,笔山芽尖谷雨前后采摘,芽叶为一芽二叶初展,身长不超过4厘米,紫色,瘦弱,对夹芽叶不采,不带老叶蒂梗,采摘使手指折断,不准用手捏摘,芽叶采回后,要经过两次筛选,摊放数小时,以增香味,茶叶制作过程精细,先杀青,后烘,去水份,贮存包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