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南山森林公园导游词
南康导游词400字,就是风景名胜的地方。
南康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赣江源章江流域的中下游。
东邻赣县、章贡区,南连信丰县、大余县,西接上犹县、崇义县,北界遂川县、万安县。
距赣州中心城区33千米,距省会南昌455千米。
南康有优美秀丽的人文景观,如南山森林公园、生佛寺、东山公园、文峰塔、莲花山、大山脑旅游区、罗边水利枢纽工程、旭山革命烈士陵园、文峰等。
又有悠久历史文化气息,古楼隘、四眼桥、景福桥、文峰、 “龙湫”石刻、沙角庵、旌表坊、太窝天主教堂、南康古城墙、陈赞贤烈士墓、龙回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康革命烈士纪念碑。
优雅美丽的环境和深远的文化气息无不展示出南康独有的魅力。
南康还有“中国客家歌舞之乡”、“中国甜柚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中国(首选)十佳家具批发市场”、“中国服装之城”、“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江西“省级园林城市”、江西“省级文明城市”、江西省“社会文明先进市”、赣州“市级卫生城市”等美誉。
南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南康市最好玩.旅游景点: 古楼隘、四眼桥、景福桥、文峰、 “龙湫”石刻、沙角庵、旌表坊、太窝、南康古城墙、陈赞贤烈士墓、龙回、南康 、生佛寺、、文峰塔、莲花山、大山脑旅游区、罗边水利枢纽工程、旭山烈士陵园、文峰、旭山公园 圩下、大坪南良、隆木黄石花厅、凤岗大塘村董屋九井十八厅建筑群、唐江卢屋村、幸屋村
赣州南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有好吃的东西啊
武功山更吧也更经济点~也不需要买门票,就是坐缆车要花钱,当然自上行, 如果你是个驴友的话 武功山更适穿越。
要穿越20多个山头。
要走一天,因为武功山和明月山是连着的同属于罗霄山脉,也可以从武功山穿越到明月山去。
然后主要就是欣赏高山草甸,高山的草甸一年四季一个景象,你可以百度搜下 蛮特别蛮漂亮的再就是日出了~毕竟是江西第一高峰呐 日出要提前一天上山,可以住在山顶的小木屋里,二十块钱一晚上 小木屋自己发电,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就会断掉 山上吃饭很贵,建议自己带干粮。
上个月刚到武功山穿越回来~ 还蛮好玩的。
。
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 O(∩_∩)O~
南康去哪好玩又便宜
深圳吧,是个旅游城市,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包括高消费的,比如欢乐谷(170元),世界之窗(120),东部华侨城(200),也有很多不用钱的公众场所,如园博园,大梅沙等,如果办了港澳通行证,还可以顺路去香港玩一趟(从深到港40分钟就可以了),很便宜,不买东西的话,一日游100-200港币就差不多了(往返车费70港币),有很多地方可以玩,比如太平山,星光大道(很多的明星的手印),维多利亚港,中环,香港会展中心(紫荆花广场),还有九龙这边,比如旺角,尖沙嘴,庙街等,有钱的话还可以去迪士尼乐园。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
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第76句】: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
【第1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
【第2句】: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
【第3句】: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
【第4句】: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第5句】: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第6句】: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
【第7句】: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
【第8句】: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
【第9句】: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
【第10句】: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
【第11句】: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
【第12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
【第13句】: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第14句】: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第15句】: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
【第16句】: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
【第17句】: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第18句】: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第19句】: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第20句】: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求明朝一哥王阳明
求什么
春日那首诗怎么写
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名句赏析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
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
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介绍朱熹(11
【第30句】:
【第9句】:15-1200.
【第4句】: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52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