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南京游览导游词

介绍南京科技馆的导游词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濒江近海。

全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2013年建成区面积7

【第52句】: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

【第18句】:78万,其中城镇人口6

【第59句】:1万人。

[1-4]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着6000多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5-7]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截至2013年,南京有高等院校75所,其中211高校8所,仅北京上海;国家重点实验室25所、国家重点学科169个、两院院士83人,均居中国第三。

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打算怎样向游客介绍南京呢

请设计一段解说词写下要来。

20字

国清寺讲解词 :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

在我右手方开车的师傅姓B,B师傅有30多年驾龄了,开车很沉稳,大家可以安心乘坐。

【国清寺概况】国清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代时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晋王扬广承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

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

1973年政府拨款又作了全面整修。

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间。

主要建筑多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五条轴线上。

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

国清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塔】大家请跟着我往前走,请大家先看一下前方的这座塔,这座塔被称为“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也叫做“报恩塔”,这是因为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

我们现在看到的赭黄色砖砌塔身,六面九级,高

【第59句】:4米,边长

【第4句】:6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隋塔在南宋重修。

关于这座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隋朝年间的一天晚上,南海观世音路过天台,被天台的美景吸引,便和五百罗汉斗法要为天台人民做件好事,五百罗汉人多便在国清附近造塔,而观音来到罗汉道场附近的瀑布,看到两条蛟龙打斗,便把它们拉到一起,这样就在瀑布的中间形成了一座石梁,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梁飞瀑。

【七佛塔】请大家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七佛塔,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七佛塔为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它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但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一点,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

旧七佛塔,毁于文革期间,关于旧佛塔,历书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也就是1460年左右。

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是镂空。

旧七佛塔的塔身正面,也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

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大家往七佛塔的上方看,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据说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据说一行大师为了测量子午线到天台向当时国清寺的主持学算数时,喜欢上来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这里,于是便在这边安置了衣冠冢。

【寒拾亭】再往里走,满眼都是古树绿荫,绵延的黄墙掩映在树荫里依稀可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过街式的亭子叫。

是为了纪念唐代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五层平台上,这里有一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这是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敬献的。

请大家仔细看西侧的那只铜鼎,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据说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十层平台,这是陵墓的最高处,海拔158米。

让我们环顾一下平台四周,这座平台东西宽162米,南北进深38 米,祭堂就位于平台的正中。

到了这里,我想问一下,哪位游客能说出刚才我们一共走过了几级石阶

对了,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

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

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

如果从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见到台阶,不见平台了。

或许有的游客要问:这392级台阶的数字是否巧合

不是

而是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现在我们来到了祭堂前,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

【第12句】:6米的华表拱卫。

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

祭堂的三拱门婚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

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人祭堂。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四周还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径有0.8米,四隐八现,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 12个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个季节。

大西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

【第4句】:6米,底座宽

【第2句】: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见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从治国巴黎运到中山陵,总造价150万法郎。

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

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画面上孙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

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创建同盟会的情形。

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辛亥革命后,议会向孙中山授大总统印的场面。

西面两幅浮雕,一幅是“振聋发聩”,表现了孙中山为唤起民众,正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讨袁护国”,内容是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

墓门分为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婚上刻有“浩气长存”横额,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

第二道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篆字。

门开启时,这7个字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墓门关闭时,门上的字才能看见。

  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

室内圆形,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

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

墓壁上装有目光灯,顶上装有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

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中山灵棕的大理石矿,直径约

【第4句】:3米,石矿深

【第1句】:6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

墓护正中的长方形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捷克雕塑家高浓按孙中山遗体的形象而创作的。

  讲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一定是孙先生的遗体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实上,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了磨难。

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

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就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游客还可到祭堂外墓堡公园内去看一下《中山陵建设史料图片展》,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山陵建设的情况。

参观完毕后,请大家准时到停车场上车,继续游览下一个景点。

谢谢各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579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