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爱坊导游词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
各位旅客,你们好
我是XXXX社的XXX。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的钟山陵园。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
而设计中山陵的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中山陵1926年开工,1929年建成之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奉移至南京,随即与当年的6月1日举行备极隆重的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灵柩葬入中山陵,时至今日。
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摒弃用于显示古代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同时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
整个构思的确称得上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包括博爱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从下往上总共有392级台阶,寓意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墓室里面有一汉白玉的孙中山卧像,卧像下方5米深处的墓穴内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装殓,周围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墓室后面是后花园,有中山陵的历史陈列展览。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四周还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径有0.8米,四隐八现,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 12个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个季节。
大西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
【第4句】:6米,底座宽
【第2句】: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见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从治国巴黎运到中山陵,总造价150万法郎。
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
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画面上孙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
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创建同盟会的情形。
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辛亥革命后,议会向孙中山授大总统印的场面。
西面两幅浮雕,一幅是“振聋发聩”,表现了孙中山为唤起民众,正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讨袁护国”,内容是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
描写“南京风景名胜”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周恩来夜乘公交,微服私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句诗说的是深入实际,亲身实践对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了解民意,掌握真实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是几十年如一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事必躬亲,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里说一段周恩来“夜乘公交车,调查北京市民乘车难”的佳话。
1954年某一天下午5点多钟,周恩来对秘书何谦、卫士赵行志说:“群众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很厉害,一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
”说着,周恩来披上大衣,带着秘书和卫士出了国务院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停靠站。
等一会儿,公共汽车来了,周恩来等群众都上车了,才最后上车。
车上果然很拥挤,没有空座位。
周恩来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车中间。
汽车开动了,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
一直走了几分钟,站在周恩来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
,这不是周总理吗
”“总理”
“总理
”车厢内立即活跃起来,有的乘客站起来让坐,有的往中间挤,有的把手伸过来。
随行的秘书和卫士见此情景,心里十分紧张,忙往周恩来身边靠拢一些,恐怕他被挤倒。
周恩来挥动着一只手臂,对大家说:“请坐
请坐
别挤
别挤
不要动。
” 乘客们请周恩来坐下,他坚决不坐。
一个乘客凑上来,握住他的手说:“总理,您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
”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接着,周恩来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
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
住在什么地方
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
有的乘客光顾和周恩来谈话,忘了下车,坐过了站;有的乘客挤不到周恩来跟前,总不甘心。
新上来的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又向他告别。
随行的同志劝他说:“公共汽车上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
”周恩来不肯,下了这趟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
回来后,周恩来将交通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解决公共汽车拥挤的具体措施。
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经过周恩来的努力,缓和了北京市乘公共汽车拥挤的问题。
【第2句】: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论文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第3句】:范仲淹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
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
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
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
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
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
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
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
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
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
”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
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
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
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
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
《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
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
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
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
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游中山陵的读后感
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
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
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
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
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
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大典。
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
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
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
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
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
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
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钟”应长鸣———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园附近的路途中,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法国梧桐”。
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
这时王导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
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大树脚下好乘凉”的感觉。
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启示后代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珍惜爱情;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揭开了法国梧桐的神秘面纱,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中山陵园。
一座被严密茂盛的树丛层层覆盖的山城呈现在我的眼前,没有喧闹,没有繁华,一切树木与建筑都是那么的静谧与和谐。
园内游客众多,老老少少,白皮肤黑皮肤的,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的也有。
然而,我却没有看到在陵园中嬉笑打闹的面孔,可见世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爱戴之情是多么地深切。
陵园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们经过“博爱”坊,“天下为公”雕像大厅,每到一处,导游详细周到的解说更是增强了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
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迹一点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代伟人的不凡与崇高是如何做到的
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身处一个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激情和斗志被现实生活日益消磨殆尽,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我们走到离墓室长达840多米的阶梯墓道之下时,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阶笔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听说是由392个石阶和10个平台构建而成。
我准备利用体内蓄积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气攀登到墓室,然而每当我攀完几十个台阶,就得在一个平台上缓口气。
最后当我们终于到达海拔高度为185米的中山陵墓时,回头望去,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剩下一块块平台,设计者的聪明智慧真是难以言表啊
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
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
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
”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7378.html